楊力
愛舉手是兒童心理認知上一種“愛表現(xiàn)”的特質,愛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贊揚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是一種期待效應,因此也產生了一些教育問題,讓我們對“勤舉手”現(xiàn)象產生新的認識與思考。
在教師看來,勤舉手是非常好的學習習慣與品質,但每次的回答是否都直擊問題的核心,有無思維含量,是否給其他學生啟迪,這也要思考;對于其他學生而言,如果總是讓極少數(shù)學生回答問題,對自己不太公平,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他們發(fā)言的機會,讓少部分本就不愛舉手的同學積極性再一次受到打擊。
筆者認為,“勤舉手”只是“量”,“會舉手”才是“質”。如何引導學生從“勤舉手”到“會舉手”,讓課堂魅力無窮呢?
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會舉手”的本質特征
1. 珍惜舉手機會,體現(xiàn)表達的審慎
一位小學校長在家長會上說,他教過的那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將書“越讀越薄”,問題越讀越多。但是他們從來不胡亂發(fā)言,總是有一個思考、提煉和總結的過程,珍惜每一次和別人交流和探討的機會,體現(xiàn)出提問和表達的審慎。
2. 做好自己,體現(xiàn)舉手的勇氣
有些學生的性格偏內向,不太愿意舉手回答問題。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大膽發(fā)言,但不要強求,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有一些學生想舉手,但總是擔心自己的表達出現(xiàn)錯誤,被別人笑話。教師應告訴這些學生,沒必要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只要能夠舉手把自己的思考完整地陳述出來就是勝利。
3. 課堂舉手,彰顯舉手的“四度”
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一個人的出彩不僅僅表現(xiàn)在課堂中的一次精彩發(fā)言,一個學習問題的有效解決,還有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完美結合。“思考深度、親和力度、競爭力度、引領熱度”是“會舉手”的綜合體現(xiàn)。
“思考深度”是學生要學會深度思考,良好的思考能力可以讓真正優(yōu)秀的同學變得愈加沉著冷靜、思維敏捷、自信大方;相反,有時候追求速度的舉手發(fā)言,質量并不高。“親和力度”是學生回答問題時應注重說話的方式方法、語音語調,給聽者愉悅感,以增強大家對發(fā)言的接納度?!案偁幜Χ取笔侵讣润w現(xiàn)自己的競爭意識,又要在課堂中照顧到別人的情緒,知曉課堂中不僅是“你”和“我”,還有“我們”?!耙I熱度”是指個人的回答對他人產生的呼應效應,是否能夠激發(fā)更多同伴舉手交流,是否能夠帶動大面積同學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中來,達到共究、共學、共享的目的。
“會舉手”,源自學生、家長和教師三方牽手
1. 師生之間定“暗號”
班級的亮亮是一名學優(yōu)生,上課經常舉手,最近一段時間我都沒有喊他回答問題,因此,他變得有點沉默。一個午后,我和他走在學校的長廊上,開啟了一段溫馨的對話。
亮亮:“老師,為什么我舉了那么多次手,您都不叫我,我好久沒得過星星貼紙了。”
我想了想,問:“你舉手到底是為了什么?只是想得到貼紙嗎?”
亮亮立刻說:“我是想讓您知道,那些東西我都會了?!?/p>
我引導亮亮:“你覺得老師為什么要在課堂上給同學們發(fā)貼紙呢?”
亮亮說:“我周圍的幾個同學上課從來不舉手,可能老師是想鼓勵他們多發(fā)言?!?/p>
我稱贊道:“說得對,老師當然希望所有同學都能積極舉手,把學到的知識都掌握好??墒牵蠋熡袝r候不知道哪些同學沒有掌握,就通過提問去了解?!?/p>
亮亮似懂非懂地問:“老師不喊我,是因為我做得不好嗎?”
我說:“那是因為你最近都很積極發(fā)言,老師知道你是好孩子,我已經放心了。所以,老師就想檢驗那些平時不太愛舉手,或者作業(yè)錯誤比較多的同學,看看他們是不是也像你一樣認真聽課?!?/p>
亮亮聽懂了,點了點頭:“嗯,那我以后就不用舉手了,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學?!?/p>
我笑了:“那可不行,舉手是你給老師的暗號,告訴老師,你已經明白了。”
亮亮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舉手是暗號!”
將“舉手”定為一種“暗號”,不僅是一種策略,也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約定。合適且巧妙的“暗號”會讓課堂煥發(fā)不一樣的生機。
2. 家校之間常“互通”
每個學生的內心都渴望被夸獎和表揚。教師、父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次表揚、一次鼓勵,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有些學生將教師點自己回答問題當作肯定,因此,他們會在教師不喊自己的時候沮喪。
教師借此和父母多溝通,表達學生的意愿,希望父母能夠適時給予鼓勵。作家劉稱蓮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一書中講過這么一個故事。
五年級的女兒數(shù)學成績一直很不理想。家長會后,老師特意將幾位家長單獨留下來,希望一起商量一下如何提升孩子的成績。老師給出了一個小小的建議,要家長買來一些小東西放在老師那里,她會在孩子們有了進步的時候將這些東西獎勵給孩子。家長一聽,都覺得這個建議特別好。幾天之后,女兒美滋滋地回到家,和媽媽說:“今天被老師表揚了,還得到了獎勵。”看到女兒的變化,劉稱蓮從內心感到欣慰,也不由感慨:學生只有充分喜歡并崇拜老師,學習興趣才能提升,學習的效果也才能出來。
好的教育從來都是家校聯(lián)手,父母和老師一起發(fā)力。當父母對教育感到無力時,不妨借助老師的手,將溫暖與鼓勵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意愿已經被看見、被尊重了,自己的渴求已經被老師接受了。這樣,他才會從內心滋生出無窮的動力,推動著自己快步前行。
3. 師生之間巧“共情”
師生之間的共情要經歷3個階段。初級階段:告訴學生“我能讀懂你的情緒”。中級階段:支持學生面對問題,尋求答案。高級階段:引導學生自我疏導,找到情緒的出口。共情不等于同情,真正需要融入的是“情”。共情很有用,但重要的,是要“會用”。教師要運用共情教會學生正確看待舉手現(xiàn)象。
班里的小姜經常喜歡上課給老師制造點“小驚喜”。前段時間,他居然產生了這樣的念頭:我以前經常舉手,老師連看都不看我,我現(xiàn)在也不想舉了,也不用聽了,正好可以玩一會兒。僥幸的心理讓他的成績一路下滑。我找到他了解相關情況后,和他講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老師小時候比你還調皮呢,經常挨老師批,我這屁股上可真是沒少挨揍。課上我經常舉手舉到老師的眼皮子底下,可老師就是不喊我,把我氣得嘞!”小姜笑得前仰后合,問:“那后來呢?”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從一個學困生變成學優(yōu)生的故事,告訴他,這事很正常,沒必要太在意,并且設身處地地站在他的角度思考,確實有時候會信心大跌,失去了積極性,但有什么必要呢?為什么要和自己置氣?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要因為別人就自暴自棄。再說,老師在課堂上要照顧到所有同學的情緒感受太難了,自己需要做的是消化、吸收、理解。他聽了之后,若有所思。
師生共情舒緩了小姜的不良情緒,他的性格也變得陽光樂觀,越來越“會舉手”,最終懂得了舉手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包場小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