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朱自清小學 嚴 峻
美育即審美教育,旨在通過教育提高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創(chuàng)作美的能力。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美育融入美術課堂,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技能,同時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新課標提出,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美術教師不僅要重視繪畫技法,還要在教學中有機地滲透美育,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大膽想象、勇于表現(xiàn),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傳統(tǒng)民間藝術是傳承中華美育精神的一種文化載體,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F(xiàn)今,我國各地中小學十分重視發(fā)掘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美育價值?!棒~的紋樣”一課就是典型代表。然而,現(xiàn)在的學生對傳統(tǒng)的魚紋樣缺乏了解,學習興趣也不濃厚。筆者首先向學生介紹“魚拓”這一傳統(tǒng)藝術:“魚拓”起源于我國宋朝,即將顏料均勻地涂在魚的一面,并用宣紙覆蓋進行拓印,印出魚的紋樣。魚的形狀、鱗片、顏色等特征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展現(xiàn)出一種特別的藝術效果。學生看得興趣盎然,既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又了解到中國的傳統(tǒng)技藝,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審美,增強了文化自信。其次,筆者出示了大量的魚紋樣作品,如遼代的魚紋罐、商代的魚形玉佩、現(xiàn)代的魚紋花布……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常見的魚的形象經過藝術處理,也能變成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還被廣泛地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最后,在欣賞、認知的基礎上,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魚的紋樣。他們用夸張、變形、簡化等方法設計并繪制出一幅幅精彩的魚紋樣作品,表現(xiàn)出他們獨特的創(chuàng)意和個性化的審美。
揚州是中國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國玉器的主要產地。在教學“玉石文化”一課時,筆者將地方資源融入教材,課前布置學生初步了解“揚州玉器”。學生了解到揚州有一家玉器廠,并有多位工藝美術大師;還了解到“天下玉、揚州工”,可見揚州玉器的地位;甚至了解到揚州玉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享譽中外。簡短的活動,增強了學生強烈的自豪感,激發(fā)了學生對玉石文化探索的興趣。于是,筆者以“揚州玉雕”為切入點,設計了“‘參觀’揚州玉器廠”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視頻,將學生“帶入”揚州玉器廠,引導學生欣賞玉器之美,了解玉器的雕刻技法,感受玉石的文化內涵。之后,學生還需要動手實踐,雕刻“玉石”。在學習了浮雕、透雕、圓雕等雕刻技法之后,學生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帶來的肥皂,根據(jù)其顏色和形狀精心設計、畫草圖,再進行雕刻練習。學生初次在肥皂上進行雕刻,不時有失誤,而他們也在這個反復琢磨的過程中,體會到“三分料,七分工”。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雕刻技法,還提高了文化內涵和審美素養(yǎng)。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往今來,許多美術作品都是作者從生活中獲取經驗、吸取靈感,從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生活中的點滴為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新課標也提出,要注重藝術與生活的關聯(lián),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美術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認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素材,并在豐富多樣的美術作品中體會到生活的魅力,提升審美能力。
“車”(手工)一課就是很好的示范。本課需要啟發(fā)學生運用多種廢舊材料來做車,要求在拼插、組合、安裝以及細節(jié)、美觀、創(chuàng)新等方面體現(xiàn)審美創(chuàng)造。課前,筆者布置學生準備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廢舊材料用于做車。由于在第一課時的繪畫學習中,學生對車的類型及構造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很快地根據(jù)自己的想法確定需要準備的材料。例如:制作卡車的車身可以用長方形的紙盒;制作公交車可以用瘦長的牙膏盒,也可以用大小不同的盒子組合做車身;飲料瓶子也可以拿來做車身;瓶蓋子則是做車輪的最佳選擇;至于車軸,大家又想到可以用去掉棉花的棉簽棒或吸管;女生喜歡的鉆石貼畫成了他們理想中的車燈及裝飾;甚至還想到用花籃、手拎袋來做創(chuàng)意車……課堂上,當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材料,經過巧妙地剪接、組合、拼搭,做出一輛輛車的時候,他們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變成一件件充滿童趣的藝術品,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動手制作的興趣,還能教會他們善于用最平常的物品創(chuàng)造美。
房屋的發(fā)展記錄著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因此被稱為“凝固的歷史”。然而,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對老房子比較陌生。因此,筆者在教授“老房子”一課時,在教室四周布置了一座座泡沫板做成的“老房子”。黑瓦紅磚的“老房子”鱗次櫛比,營造了一種“老城區(qū)”的氛圍,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接觸、觀察“老房子”。他們發(fā)現(xiàn)老房子的屋頂很特別,不同于現(xiàn)在的樓房的平頂,老房子的屋頂是由瓦片搭建而成的。于是,筆者拿出課前準備的用許多弧形卡紙做成的“瓦片”,和學生一起搭建一個這樣的“屋頂”。在搭建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瓦片的排列規(guī)則是一片挨著一片的,非常整齊且有規(guī)律,體現(xiàn)了一種秩序美。接著,筆者再通過視頻演示,讓學生知道,大雨傾盆的時候,水流可以順著瓦溝排下去,并在房前形成獨特的“雨簾”,起到排水的作用。學生紛紛發(fā)出感嘆:老房子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保護老房子,就是保護歷史遺跡,就是傳承中華文明。他們對老房子的感情也由開始的淡漠慢慢變成了欣賞和尊重,同時形成了對老房子的獨特審美和情感。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必須明確美術教育的目標,充分發(fā)掘課程的人文性,讓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人文觀,增強文化自信。
仍以“魚的紋樣”一課教學為例,筆者創(chuàng)設了“參觀‘魚的紋樣博物館’”這一教學情境。當來到“人面魚紋彩陶盆”展廳時,學生發(fā)現(xiàn)這只陶盆上不僅有單獨的魚紋樣,還有造型奇特的人面和魚的組合紋樣。學生對人魚組合的紋樣非常感興趣,紛紛猜測這個紋樣的含義,認為可能是當時的人們非常喜歡吃魚,他們以打魚為生,或是表現(xiàn)了對魚的崇拜。筆者對他們的大膽猜測一一給予了肯定,并對組合魚紋樣及其寓意進行了深度的補充和拓展。如由漢代畫像石上的“鳥銜魚圖案拓片”講到鳥和魚的組合紋樣,由商代青銅器上的“魚龍圖”講到“鯉魚躍龍門”……從這些形象可以看出人們對魚的紋樣亙古不變的喜愛。對美術課程人文內容的充分發(fā)掘,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含義,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經歷一次“美育之行”。
學習“門 窗 墻”一課時,筆者將重點放在“傳統(tǒng)木窗”的教學上,引導學生通過欣賞、體驗,感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由于學生對傳統(tǒng)木窗缺乏了解,筆者帶領學生欣賞了大量的木窗圖片,學生也對這種樣式特別的木窗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好奇。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嘗試自主提問。學生問:“窗子為什么做成鏤空的?為什么要在窗子里面糊一張紙?窗子上為什么雕刻那么多花紋?”筆者事先準備了兩塊泡沫板,一塊是完好的泡沫板,另一塊則仿照傳統(tǒng)木窗,雕刻成鏤空的樣子?;卮鸬谝粋€問題時,筆者分別用手電筒從兩塊泡沫板的一面照過去。學生發(fā)現(xiàn),鏤空的木窗是為了透光,而且當木窗上的圖案投射到地上時,美得就像一幅畫?;卮鸬诙€問題時,筆者又準備了一個手持風扇,先在“木窗”造型的泡沫板一邊打開風扇,再請一個學生站在泡沫板的另一邊,而學生表示能感受到風吹過來。接著,筆者將油紙糊在“木窗”一側,再讓學生站在另一側感受。這時,學生便感覺不到風了。筆者又用小噴壺往“木窗”上噴水,紙并不會濕透,學生也感覺不到水霧。大家很快明白了,油紙不僅可以遮風,還可以擋雨,再用手電筒照一照,還能透光!真是“神奇”的木窗??!學生還通過視頻了解到,木窗上雕刻的花紋,除了美觀,大多還有著吉祥、美好的寓意。經歷了這樣一場“文化之旅”,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不僅提升了審美能力,還增強了民族自信。
總之,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師只有將美育有機地滲透到美術教學中,教會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才能真正地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