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賢
何為“有效課堂”?就是課堂教學質量要高。通俗地說,就是這節(jié)課教師沒有白教,學生也沒有白學,課堂教學是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的。教師要把追求教學的效果、效用和效率統(tǒng)一起來,注重全程,精準發(fā)力,真正實現減負增效。
一、課前蓄力,奏響語文有效課堂之前奏
為奏響語文有效課堂之前奏,在備課、解讀教材時,教師要做好以下“四備”。
(一)備課標——心中有綱
教師要認真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各學段目標進行把握,做到“心中有綱”;要學習與把握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并根據《課程標準》初步制訂出教學目標。
(二)備教材——心中有本
備完《課程標準》后,教師應全面解讀文本,要有單元整體意識,緊扣單元語文要素,結合課后習題,細化教學目標,依標據本地進行教學設計。
(三)備學情——目中有人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學習盲區(qū)等情況,進一步調整、完善教學目標。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例。在教學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時,教師想要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奇石,就要喚起學生已知的導游知識和生活經驗。那么,學生原本知道什么是導游嗎?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嗎?導游會怎么介紹景點呢?假如學生都不了解,教師在上課時又要怎么突破學生的“學習盲區(qū)”呢?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情況有較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教學。
(四)備問題——腦中有思
教學中,要提高問題設計的質量,問題要難易適中,要切合學生實際,要切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念。設計的問題要有價值取向,要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當然,除了這“四備”,還要備板書、備作業(yè)設計等。有了課前的蓄力,方能奏響有效課堂之前奏。
二、課上發(fā)力,打造語文有效課堂之主場
教師課上要如何發(fā)力呢?有了前面?zhèn)湔n環(huán)節(jié)的蓄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fā)力。
(一)課堂導入
課堂上的精彩導入,總能讓學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起來,從而激起旺盛的求知欲,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準備。導入的方法有很多,如情境導入、故事導入、謎語導入、游戲導入、懸念導入、質疑導入、復習導入、引用導入等,但不管采用哪種導入方法,教師最好要把課堂導入的時間控制在3分鐘之內。
如教學《黃山奇石》時,有位教師試上時的課堂導入是“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一句。由于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有難度,感受不到那種意境,因此,導入效果并不佳。第二次上課時,教師用了一段視頻導入,學生很直觀地欣賞了黃山的美景,再加上教師熱情的介紹,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然,還有很多課堂導入的方法,如猜謎語、做游戲、聽歌等。授業(yè)有法,但無定法。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來定,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造樂于學習、利于學習的愉悅、有效的教學氛圍。
(二)新知講授
有了精彩有效的課堂導入,接下來就是新知講授。這個環(huán)節(jié)要注意勾連和搭建支架,要注重學情反饋和課堂生成。這樣,課堂效果才會得到有效提升。
1.注意勾連,搭建支架。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教師要注重知識點的前后勾連,這對學生的學習能起到促進作用。在習作教學時,可以搭建習作支架,促進學生提升習作能力。搭建習作支架,就是提供一個框架、一個扶手、一個借力點,也就是提供攻克寫作難點的方法和策略,保證寫作目標的達成。
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初試身手”,在磨課時,筆者沒有聚焦“精彩”這個點,所以學生的習作也沒有帶給我們意外的精彩。通過修改教學設計,注意勾連《麻雀》的寫作方法,搭建起了“初試身手”的習作支架。有了這個支架,學生就能根據支架自我修改習作,也能根據支架評價他人的習作。
2.學情反饋和課堂生成。關注課堂上的學情,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的生成。教學時,要分析學情,捕捉學生即時性的學習困惑,圍繞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展開探究釋疑,引導點撥,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如教學《黃山奇石》時,教師要學生做介紹奇石的小導游,但學生不懂導游是什么,因此,不懂得該怎么介紹。這時,教師就可以先現場示范當“導游”,并給出導游說話的句式結構,然后讓學生同桌互相練說,最后指名來展示學習成果。
(三)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是語文教學結構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歸納要點,厘清脈絡,加深記憶,鞏固知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取這樣的一些方法來進行課堂小結:(1)輕松小結法。(2)要點小結法。(3)順口溜編寫法。(4)遷移運用法。(5)表揚鼓勵法。(6)作業(yè)布置法。
如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的課堂小結:一場大火把圓明園給燒了。如今的圓明園,宏大的規(guī)模沒有了,宏偉的建筑沒有了,珍貴的文物也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曾經的輝煌化作灰燼。(教師一邊抹去之前寫的板書,一邊深情地解說)圓明園美得讓人心醉,毀得讓人心痛……讓我們帶著無比惋惜之情把課題再齊讀一遍。這樣的課堂小結,精彩且有“情”。
課堂小結的方法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互相融通,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續(xù)力,豐富語文有效課堂之外延
一節(jié)有效的語文課,必定要有延續(xù)感、獲得感、回味感。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能提高學生知識掌握的有效性。每節(jié)課結束,設計具有鞏固、延展作用的作業(yè)非常有必要。一個優(yōu)秀的作業(yè)設計,既能讓學生鞏固、強化知識,又能讓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加豐富、扎實。
如三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此口語交際是為了猜測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名字的意義或來歷,將本單元所學的“預測”策略進行遷移運用。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課上,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交際情境,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上獲得的信息回家講給家人聽。這樣就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外延,把口語交際情境轉化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提升,實現了課前、課上、課后的關聯與相互融合。
又如,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初試身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麻雀》一課的學習所得運用到課后的寫作中去,寫寫“初試身手”的第二幅圖,把過程寫清楚。遷移運用,讓學生繼續(xù)練手,增強學生的習作技能。杜威說,真實的學習就要“在做中學”。任何知識技能,都要學生自己實踐才能達成,才能內化為自身的學習力。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全程,精準發(fā)力,以生為本,向40分鐘課堂要質量;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主動參與,既獲得知識,又提升能力,從而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