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帆
現(xiàn)代的皮影戲戲臺一般都是輕型鋼材框架或者鋁合金構架,這兩種材料既堅固輕便又不占很大空間,便于運輸和巡演。那么在古代,皮影戲戲臺是什么樣子的呢?
陜西岐山有一個搭建皮影戲戲臺的順口溜:“十七根椽(chu1n)八頁板,四根大繩兩個碗?!敝v的是用十七根木椽做框架,八塊木板做擋片,四根大繩做油捻(ni2n),兩個碗做油壺,裝上菜籽油點燃就能用于演出照明。以前農村里搭建皮影戲戲臺,都是由演出的皮影戲班在演出地點附近選一塊高地或者高臺,利用在周圍隨時能找到的木桿、木板搭出戲臺框架,然后用細紗或者白布繃在框上,最后在臺口后方的四周用黑布一圍(俗稱影圍子),圍好的區(qū)域就成了后臺,演員坐在里面就能操縱皮影配樂說唱了。戲臺前面的臺口擺上一張長條桌,桌上架著影窗,燈光把皮影打在影窗上,鄉(xiāng)間村寨里的皮影戲就可以開演了。
影窗的尺寸在各地皮影戲班里并不一樣,各地用來做幕布的材質也不同。河北和東北一般用白布或者皮紙做幕布,甘肅一般用紗羅或細布做幕布,湖北云夢一般用紙或白布做幕布,湖南一般用白紙做幕布,廣東陸豐一般用白藤紙做幕布。
在臺口內靠近臺口的區(qū)域上方懸掛的照明燈,早年多用大碗裝上豆油或棉籽油做成,燈上有五至七個油捻。由于油燈燃燒產生的黑煙很重,藝人們在演出中經常被熏得滿臉都是黑煙,時間長了皮影也會被熏得很黑。不過用油燈照明有個好處,那就是當演到重要情節(jié)或者需要變換皮影的時候,操縱者只要輕輕吹燈,燈苗晃動,就會給觀眾造成皮影顫動的錯覺,從而達到很神奇的戲劇效果。
影窗的長桌后面是操縱皮影的演員表演區(qū)域,在影窗的后面和左右兩側會拉上長繩或者鐵絲,用于懸掛皮影。皮影戲班的樂隊和主唱分別坐在表演區(qū)域的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