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霞
(宣城市宣州區(qū)黃渡自然資源規(guī)劃所(林業(yè)站),安徽 宣城 242000)
江南丘陵地區(qū)的人們自古就有吃筍、種竹的習慣。但從其栽培現(xiàn)狀來看,普遍為粗放經(jīng)營,亟需集中資源優(yōu)勢,統(tǒng)籌示范推廣。雷竹為禾本科剛竹屬竹種,源于浙江安吉、臨安一帶,其本質為早竹的變種,因其于早晨打雷后出筍故名為雷竹,其形態(tài)優(yōu)美,四季常綠,屬于一種品質優(yōu)良的綠色觀賞竹類;加之其鞭系發(fā)達,枝葉繁茂,從而其又為一種調節(jié)氣候、保持水土、保護山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生態(tài)經(jīng)濟樹種。近年,廣大林業(yè)技術人員對雷竹的栽培管理工作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并積極引入多種優(yōu)質品種展開技術示范推廣,以期對林業(yè)結構進行調整、優(yōu)化,實現(xiàn)林農增效、增收。江南丘陵地區(qū)處于中亞氣候區(qū),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度為16~20 ℃,夏季炎熱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水域寬廣,雨水充沛,其土壤、氣候等條件均適合雷竹生長,因此,其可作為雷竹大面積示范種植區(qū)域。
雷竹竹竿高度平均為10 m 左右,直徑為4~6 cm,幼稈呈深綠色,表面光滑,并附著一層密集白粉,老稈隨年限延長,顏色逐漸變淺,逐漸變?yōu)榫G色、黃綠色等。雷竹節(jié)顏色呈暗紫色,中部節(jié)間長度達15~20 cm,節(jié)輕微向中部變細,有時可觀察到不明顯的黃色縱條紋,竿壁厚度約為3 mm。
雷竹地下莖為單軸散生型,栽植時間無明顯限制,冬季、秋季節(jié)栽植效果最為理想。母竹栽植后第二年即會產(chǎn)生新筍,一般2 月下旬即有新筍產(chǎn)生,當年萌生新筍于5月中旬會逐漸抽枝發(fā)葉,6 月初即可生成新竹,隨后鞭鞘逐漸生長,8—9 月長勢最旺,11 月停止生長。
雷竹筍長度通常為約40 cm,單個筍質量在250 g 左右,殼薄,筍肉厚實、細嫩,可食部分在80%以上。雷竹栽植后,通常第二年即可生出新筍,新竹密度需控制在每公頃1 500 株左右,鮮筍數(shù)量會超過每公頃2 100 kg;新竹生長到第4 年,其密度可維持在每公頃2 250 株左右,鮮筍產(chǎn)量會超過每公頃22.5 t,其經(jīng)濟效益極為可觀。
從造林地選擇層面,應以雷竹自身生物學特征為依據(jù),從土壤、氣候、地形三個層面著手選取合適的土地進行種植。雷竹屬于剛竹屬散生類竹種,該竹種適合種于我國長江以南到南嶺以北地區(qū),從氣候條件層面分析,一般均可滿足散生類竹種生長。但雷竹在適生區(qū)內也并非任何區(qū)域均可對其進行種植,其通常受土地條件所限制,雷竹造林要求土壤透氣、疏松、肥沃,以土層深厚、保水性能佳、透氣良好的沙質壤土、烏沙土最適合雷竹種植,普通黃壤、紅壤也可進行栽培,石灰性土、鹽堿地無法進行栽培,土壤深度需超過50 cm,pH 為4.5~7.0,以中性或微酸性為宜,地下水位深度要低于1 m,石礫過多,土地淺薄、貧瘠,土壤透氣性能差等不利于雷竹生長。雷竹喜光怕風,喜濕怕積水,因此,雷竹種植地的選擇最好是在海拔低于250 m,向陽背風,光照條件良好的南坡、東南坡,以5~15°地丘緩坡為宜。具備良好水源條件的地塊更為合適。
整地工作通常在秋冬季開展,經(jīng)過冬垡,不僅可使土壤理化性質、造林條件改善,提升成活率,還可將土壤中越冬代害蟲殺滅,從而使林地蟲口密度降低。雷族整地通常為全面征地,對林地展開全墾,深度通常為30 cm 左右,將樹樁、竹根、石塊等雜物清除,依據(jù)每667 m2栽種50~70 株母竹的密度挖掘栽植穴(60 cm×40 cm×40 cm)。挖掘期間,需分開放置表土、新土。
雷竹栽植季節(jié)往往較為寬泛。部分研究指出,一年中除嚴寒天氣及夏季干燥炎熱的三伏天外,其余時間均可對雷竹進行栽植。針對江南丘陵地區(qū)而言,雷竹栽植時間一般在春季2 月、梅季6 月、秋末初冬。
要先于竹林內選取與質量要求相符的母竹,通常于新發(fā)竹林內挖掘的母竹質量較為優(yōu)秀。通常枝葉繁密、分支低的新竹栽植后存在較高存活率。在對母竹進行挖掘前,挖掘人員要先對其來去鞭方向進行判斷,通常母竹最下一盤枝條伸展方向與竹鞭去鞭方向平行。挖掘過程中,先在離母竹基部30~40 cm 處,用鋤頭將土層輕輕挖開,尋找竹鞭。以相關要求為依據(jù)適當截取竹鞭長度,應當保留20 cm 左右,去鞭保留30 cm 左右。去鞭過程中,面向母竹鋤口朝外,切口需光滑,注意對螺絲釘、鞭芽進行保護,隨后沿竹鞭平行兩側將母竹挖起。挖掘期間嚴禁搬搖,防止將母竹連接點(俗稱螺絲釘)扭斷損傷而對成活率產(chǎn)生影響。母竹應盡可能多帶出母竹,挖起后需及時斬梢,留枝5~7 檔。
母竹運輸期間,必須做好螺絲釘、鞭芽的保護工作,盡可能縮短運輸時間,減少水分蒸發(fā),及時種植,從而保障成活率。短距離搬運母竹,無須進行包扎,但應防止螺絲釘、鞭牙損傷及宿土震落。對母竹進行挑運時,可用繩子將宿土綁住,直立竹竿,不可將母竹竹竿橫于肩上,尤其是梅雨季節(jié),栽培當年新竹竹竿幼嫩,木質化低,易折斷。母竹遠距離運輸要做好相應的包扎工作,可用草包、舊編織袋、塑料薄膜、舊麻袋等包好竹,如此不僅可對鞭根、鞭芽進行保護,避免宿土震落,還可減少水分蒸發(fā),保持宿土溫度。
待母竹運送到栽植地后,最好于3 天內完成栽植。雷竹栽植宜淺不宜深,且竹鞭于土中深度以20~25 cm 為宜。因竹子生長點位于鞭芽上,栽植深度過深易造成爛鞭不出筍。以母竹竹蔸大小為依據(jù)對表土進行回填,修整植穴,將母竹包扎解除,使竹鞭自然舒展,將其放于植穴內。竹蔸下部需與土壤緊密相連,不可留存空隙,隨后將表土回填,分層踏實。為使竹編根系可盡快恢復,種植人員可于表土內添加適量磷肥,隨后將定根水澆足,澆水量為每株5~10 kg,再覆上松土,將土培成饅頭形,防止積水。對于植株較大的母竹,要打樁固定,若氣候較為炎熱,需適量澆水。種竹與植樹存在一定差異,母竹的作用在于竹鞭抽芽長筍,因而需對母竹的來去鞭方向予以留意。去鞭方向存在較高的發(fā)鞭速度,應多預存展鞭余地,母竹交互排列,從而保證新種郁閉成林。
1.除草松土。新造竹林郁閉度較低,林地光照充足,雜草滋生速度較快。因此,種植人員需于春季2—3 月、夏季6—7 月、秋季9—10 月分別展開除草、松土工作。于新造林前兩年,可套種芝麻、黃豆、綠肥等農作物,以耕代撫,如此不僅可使林地利用率得以提升,還有助于新竹生長。種植人員在收獲農作物時,要做好雷竹的保護工作,避免損傷竹鞭、竹篼、根系,若發(fā)現(xiàn)跳鞭,應及時培土掩埋。
2.施肥。母竹栽培第一年需施3 次肥,可于每次松土、除草后,即2—3 月、6—7 月、9—10 月對母竹施人畜糞,每株YTB ET 15~25 kg,或施加一定量的化肥。施用化肥期間,不得靠近母竹根系,應適當散施、遠施。
3.管護。幼林期管護工作主要以留新竹為主,防止嚙齒類動物及人為干擾對幼林產(chǎn)生危害。在管護期間,若發(fā)現(xiàn)食葉、食筍害蟲,應及時展開防治處理。對于露鞭、搖動的母竹,要立即展開培土,覆蓋加固,促進新筍發(fā)育;對于長勢較差的竹筍,應針對性采取相應措施,提升竹林質量。9—10 月利用利刃將竹梢劈去,留枝12 檔左右;冬季如果遭遇大雪,應使用竹竿輕輕對竹枝進行敲打,避免積雪,防止積雪將竹竿壓斷;遭遇多雨或干旱等惡劣氣候時,應針對性采取挖排水溝、澆水等方式,保證竹林生長質量。
1.挖筍養(yǎng)竹。高產(chǎn)竹林通常分布均勻,母竹健壯、竹林結構較為合理,立竹量通常為每公頃9 000~12 000 株,每年留養(yǎng)新竹每公頃2 250~3 000 株,采挖多余竹筍。清明節(jié)前后為出筍高峰期,此時期為留養(yǎng)母竹去竹筍最為適合的階段??茖W挖筍養(yǎng)竹的方式為以林地實際狀況為依據(jù),確認可采挖竹筍,于新筍出土10~15 cm 時即對其進行采挖。采挖期間要做好竹鞭的保護工作,并及時回土,防止下雨積水致使竹鞭腐爛。
2.科學施肥。若想實現(xiàn)高產(chǎn),必須做好施肥工作。①長筍肥:3—4 月對竹林施加以氮肥為主的速效肥,其肥量約占全年施肥總量的10%。運用穴施法,可于挖筍期間一并施入。②鞭肥: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對竹林施加尿素(每公頃750 kg)、廄肥(每公頃75 t),將其翻入土內,其肥量約占全年施肥總量的40%。③催芽肥:8 月下旬至9 月上旬對竹林施加復合肥(每公頃1500 kg),肥量約占全面施肥總量的15%。④孕筍肥: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對竹林施加有機肥(廄肥等),將肥料翻入土內,也可于竹林地表覆蓋,肥量約占全面施肥總量的35%。
3.松土、除草。雷竹成林通常每年需松土、除草2 次,第1 次于6 月份新竹展葉前,將雜草清除,松土深度一般為20~25 cm,將雜草埋于土壤內,提升肥力。第二次松土、除草通常在9 月,往往與施催芽肥共同開展,松土深度為10 cm,將雜草覆于地表,減少水分散失,保持土壤溫度。
4.提升土壤溫度。土壤溫蒂提升為提早出筍的必備條件。于第4 次松土、施肥結束后,于竹地表層覆蓋30 cm左右覆蓋物,若土下筍芽較大,可提早進行覆蓋,反之可延遲進行覆蓋,通常于12 月中旬覆蓋為宜。
5.維持濕度。濕度過小、過大均會影響雷竹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濕度要求存在一定差異。在發(fā)鞭期,雷竹對土壤濕度需求較小,這有助于竹編向深處延伸,因此,在5—8月需維持較低濕度,不應向竹林內施加有機肥,維持土壤松軟,人畜不可踐踏;于筍芽分化以及膨大階段(9—11月),土壤濕度需大一些,要勤加澆水,維持土壤濕度。促進筍芽膨大、分化。在出筍期,土壤需保持充足水分,在覆蓋物鋪設前,在第4 次施肥時,竹林需具備充足的水分。
6.合理擇伐。合理擇伐為雷竹竹林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式。雷竹擇伐通常分為兩種狀況:第一種:生長期超過5年的老竹步入衰退期,應及時將其伐除;第二種,因開花會產(chǎn)生大量的營養(yǎng)消耗,不利于竹林生長,若發(fā)現(xiàn)需及時將其挖除。同時要施加有機肥,促使竹林自我復壯。擇伐通常于冬季11—12 月開展,并結合松土、除雜等將老竹予以去除,從而促進新鞭生長孕芽。
1.營林防治。通過除草、墾復、林間清理等措施對林間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改善,增強林間生物多樣性。
2.物理生物防治。做好林間益鳥等的保護工作,運用蟲治蟲等生物防治措施,部分害蟲對光存在一定傾向性。因此,種植人員可基于此特征,采取于林間安裝誘蟲燈等方式對林間害蟲進行誘殺,促使蟲口密度下降。
3.藥劑防治:種植人員可選用殘留時間短、毒性低的化學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可于每年留養(yǎng)新竹開始抽枝展葉時于竹腔內注射吡蟲啉(4%~6%)每株3 mL,注射處位于竹節(jié)上方5 cm 左右位置,每7 d 注射1 次,持續(xù)注射2 次。但出于竹筍食用安全性層面的保障,采筍期間不得施用農藥。
總而言之,科學合理地栽植雷竹,可以提升雷竹產(chǎn)量,使其產(chǎn)生較強的經(jīng)濟效益,提升農民收入,是增加農村集體經(jīng)濟效益的一條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