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芳,李 楠
中國哲學(xué)所重之“德”,是與“道”密切相關(guān)的近道之德。近道之德,在老子那里被稱為玄德。何謂“玄德”?有人認(rèn)為,玄德是與“明德”相對的幽隱深遠(yuǎn)之德[1](2),有人認(rèn)為,玄德是“水”德[2](40),也有人認(rèn)為,玄德是“生”德[3](88)。對玄德理解的莫衷一是,不僅影響了人們對“德”范疇的理解,也影響了人們對重“德”的中國哲學(xué)的理解。
“玄德”是老子哲學(xué)的重要概念,但是,延續(xù)千年的老子研究,并沒有在玄德的理解上形成一致意見。玄德之難解,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理解玄德首先要把握老子之“道”,而老子之道難解;其二,理解玄德要理解玄德之“玄”,而玄德之“玄”難解。
澄清玄德內(nèi)涵的難點(diǎn)之一,是搞清楚老子之“道”是什么意思。“玄德”是一種“德”,而老子所謂“德”,是“道所顯現(xiàn)于物的功能”[4](160)。它不同于“以德配天”中“天—德”框架中的“德”,也不同于孔子“仁—德”框架中的“德”,更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淡化了形上之維、只是作為規(guī)范或規(guī)范意識的“道德”之“德”,它是“道—德”框架中的“德”。這意味著,理解老子所謂德或玄德,首先要理解老子之“道”。什么是老子所謂“道”?劉笑敢認(rèn)為,人們對老子之道的詮釋可歸為四類,它們分別是客觀實(shí)有類、綜合解說類、主觀境界說、貫通類[5](83-84)。從上述分類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老子之道究竟是指什么,有諸多不同的看法。對于這些看法,我們可以借鑒劉文英對“多相式概念”(用多個判斷來規(guī)定的概念)和“單相式概念”(用一個判斷來規(guī)定的概念)的區(qū)分[6](63),將其歸納為“多相式詮釋”和“單相式詮釋”兩大類:
(1)對老子之道的多相式詮釋。對老子之道的多相式詮釋,是把老子之道的諸多方面的內(nèi)涵分別列舉出來,用多個判斷加以表達(dá)的詮釋方式。在這類詮釋中,對老子之道,有人主張“三義”說,有人主張“四義”說,有人主張“六義”說,有人主張“七義”說,等等。
(2)對老子之道的單相式詮釋。對老子之道的單相式詮釋,是把老子之道的核心要義,用一個判斷表達(dá)出來的詮釋方式。這類對老子之道的闡釋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老子之道是客觀實(shí)有。這個道是什么樣的客觀實(shí)有?有人認(rèn)為是自然法,有人認(rèn)為是共相,有人認(rèn)為是總原理、總規(guī)律,有人認(rèn)為是絕對精神,有人認(rèn)為是最高主宰,等等。第二,老子之道是主觀境界。牟宗三認(rèn)為,老子之道源于主體修養(yǎng)所證成的主觀境界。第三,老子之道是“價值世界的形上基礎(chǔ)”[7](203),這一主張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前兩種意見的綜合。
對老子之道的多相式詮釋和單相式詮釋各有勝場。多相式詮釋比較具體,通常更為接近《老子》文本的原初闡述,但它的抽象程度不及單相式詮釋,相應(yīng)地,其概括性、統(tǒng)一性也有欠缺。也許正是有鑒于此,人們對老子之道的現(xiàn)代詮釋,以單相式詮釋為主要方向。與多相式詮釋相比,單相式詮釋雖然更具統(tǒng)括性,但是,面對人們對老子之道相異的單相式詮釋,立場的抉擇、更具統(tǒng)括性的觀點(diǎn)的提出仍是一項艱巨任務(wù)。
澄清玄德內(nèi)涵的難點(diǎn)之二,是搞清楚玄德之“玄”是什么意思。要確定玄德之“玄”的意思,首先應(yīng)明確其詞性。對玄德之“玄”的詞性,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1)玄德之“玄”是形容詞。把玄德之“玄”看成形容詞,就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玄”形容了什么?主張“玄”是形容詞的人,通常認(rèn)為“玄”形容了事物幽暗難言、深不可測的狀態(tài)。在這樣一種理解之下,玄德就是一種幽隱深遠(yuǎn)之德。
(2)玄德之“玄”是名詞。把玄德之“玄”看成名詞,就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玄”指稱了什么?有人認(rèn)為,玄是“漩渦”之名[8](129)。也有人認(rèn)為,玄是“水”之名。與“玄”的不同所指相應(yīng),玄德可以是漩渦之德,也可以是水德,等等。
(3)玄德之“玄”是動詞。把玄德之“玄”看成動詞,就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玄”是一種什么樣的“動作”?曹峰認(rèn)為,“玄之又玄”的一個可能的理解是“損之又損”——不斷減損、否定[9](19)。這樣一來,玄與“損”就建立起一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當(dāng)然,曹峰認(rèn)為,玄德之“玄”,似乎不應(yīng)理解為“損”,但是,如果我們堅持概念內(nèi)涵的確定性,強(qiáng)調(diào)玄之又玄之“玄”與玄德之“玄”的一貫,那么玄德也可以被解釋為一種“損”(減損、否定)德。
面對人們對“玄”的不同理解,玄德內(nèi)涵的進(jìn)一步澄清,只能沿兩個相關(guān)聯(lián)的方向展開,其一是統(tǒng)合各種相異的意見,其二是有新的突破。然而,上述兩個方向的推進(jìn),均非易事。
對老子之“道”與玄德之“玄”的闡釋,困難重重,但它們是理解“玄德”的兩個先決條件。繞開“道”與“玄”,固然也可以討論玄德,但這樣的“玄德”,很難切近形上之域,而囿于形下之域的“玄德”,一定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老子》所推崇的玄德。就此而言,理解“玄德”,沒有迂回的路徑,只能直面老子之“道”與玄德之“玄”。
如何切近老子之“道”與玄德之“玄”?最自然的方式是回到《老子》文本的解讀①本文所引《老子》各版本,以劉笑敢《老子古今》(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9 年版)中的文字為準(zhǔn)。如無特別說明,所引版本為其中的王弼本。。而要理解老子的“道”與“玄”,對《老子》第一章的通解最為關(guān)鍵。對于《老子》第一章,我們采取這樣一種理解:“可以行走的‘道’,不是‘常道’??梢悦麪顒e物的‘名’,不是‘常名’?!疅o’這個名,用來指稱天地之始;‘有’這個名,用來指稱萬物之母?!疅o’和‘有’這兩個名,不是通常用來‘名狀別物’的名,而是常名。使用常名‘無’,是為了考察道之微妙的一面;使用常名‘有’,是為了考察道之昭明的一面?!疅o’和‘有’,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它們都可以稱為‘玄’。從這一‘玄’到那一‘玄’(或者說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不是兩地之間可以行走的具體道路,然而是一切變化的門徑,這種一切變化均須遵循的門徑,就是‘常道’。”[10](53)
在對《老子》第一章的上述理解之下,老子之道(常道)的內(nèi)涵,就是“有、無之間周行的路徑”:《老子》第一章試圖提出一種與“道路之道”不同的“常道”,但它沒有另立概念,而是在“道”之前加上了一個“?!保ê悖┑南薅?。這說明,老子之道沒有完全脫離“道路”的意象,它仍是一種“路徑”,只不過這一“路徑”不是從甲地到乙地的可以足履其上的具體道路,而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抽象的“道路”。這樣的“常道”,沒有后來者所說的那么玄妙,它不過是事物顯、隱(徼、妙)兩種狀態(tài)或顯、隱兩種屬性“之間”的路徑而已。施昌東、潘富恩認(rèn)為,有、無之間存在著“無—象—物—天地—萬物—無”的環(huán)形路徑[11](19)。王博也認(rèn)為,“道的循環(huán)運(yùn)動其實(shí)就是從無物到有物,再由有物復(fù)歸到無物的過程”[12](42)。
如果老子之道是聯(lián)通有無的路徑,那么,近道之“玄德”,就應(yīng)是一種兼通有無之德。不過,這一論斷的確立,還需要《老子》對“玄”的言說的佐證。
理解玄德之“玄”是理解“玄德”的關(guān)鍵。從“玄”在漢語中的實(shí)際使用來看,它可以是形容詞,也可以是名詞,甚至可以是動詞。與之相應(yīng),玄也可以有幽暗難言、深不可測、水(或水之漩渦)甚至“損”等含義。如果《老子》沒有對“玄”的進(jìn)一步界定,那么我們說玄德是幽隱深遠(yuǎn)之德或者是水德、“損之又損”之德等,均有自然語言的根據(jù)。然而不容忽視的是,《老子》一書,對“玄”的界定是有推進(jìn)的。在這種情況下,考察“玄德”的內(nèi)涵,首先應(yīng)關(guān)注“玄”的“新”含義。相比新含義,“玄”的日常語言含義雖有參考價值,但對老子玄德內(nèi)涵的準(zhǔn)確揭示而言,這些含義只能居于次要地位。
《老子》對“玄”的理解有何推進(jìn)?這種推進(jìn)的突出表現(xiàn),是《老子》把“有”與“無”統(tǒng)稱為“玄”?!靶笔恰独献印返谝徽碌闹匾拍睿匾獋魇辣局械摹按藘烧咄龆惷?,同謂之玄”的表述,可以視為《老子》對“玄”的一個新界定①帛書本《老子》與北大漢簡《老子》此句為“兩者同出,異名同謂”,這兩個版本沒有肯定兩者“同謂之玄”,但一些論者認(rèn)為,這里的“同謂”,即有與無同謂之玄。參見廖名春:《〈老子〉首章新釋》,《哲學(xué)研究》2011 年第9 期。。《老子》把“此兩者”命名為玄,所以要確切理解“玄”的含義,必須明確“此兩者”的究竟所指。“此兩者”指的是什么?有人認(rèn)為是有與無,有人認(rèn)為是有名與無名,有人認(rèn)為是有欲與無欲,有人認(rèn)為是始與母,有人認(rèn)為是妙與徼。從重要傳世本的“同出而異名”及帛書本的“異名同謂”來看,“此兩者”與“名”密切相關(guān),甚至就是兩個“名”。如果“此兩者”是兩個“名”,那么“此兩者”之前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句,無論是以有、無斷句,還是以有名、無名斷句,“此兩者”都應(yīng)該是指“有”與“無”這兩個“名”。把“有”與“無”這兩個“名”統(tǒng)稱為玄,是《老子》對“玄”的日常語義的新推進(jìn)。
既然《老子》提出了對“玄”的新理解——玄是有與無的統(tǒng)稱,那么這種新理解就應(yīng)普遍體現(xiàn)于“玄”字的諸多運(yùn)用中?!独献印窌泻芏嗟胤绞褂昧诵郑恕靶隆?,老子還提到了“玄牝”“玄覽”“玄通”“玄同”等。如果我們能夠說明,“玄牝”“玄覽”“玄通”“玄同”中的“玄”,均為有、無的統(tǒng)稱,那么,《老子》第一章對“玄”的新理解就能得到進(jìn)一步的佐證。
“玄牝”“玄覽”“玄通”“玄同”及其各自所謂“玄”何解?首先,“玄牝”,可以理解為有無兼具的母體?!靶颉背霈F(xiàn)于《老子》第六章。關(guān)于“玄牝”,《老子》的言說是:“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边@里的玄牝,是與“谷神”相應(yīng)的。谷神之“谷”,是中空的空間,是山谷之谷,其虛空可以與“無”相應(yīng)。而谷神之“神”,是神妙的作用,是一種“有”。這種“有”,“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一方面是“無”(空),另一方面也是“有”(有作用)。如果谷神是有與無的合體,那么與谷神相對應(yīng)的“玄牝”,也應(yīng)是兼含有、無的母體,這樣一來,“玄牝”之“玄”,就可以理解為有、無統(tǒng)一之玄。
其次,“玄覽”可以理解為能夠通覽有、無的鏡子。“玄覽”出現(xiàn)于《老子》第十章。有人主張“玄覽”之“覽”應(yīng)為“鑒”(鏡子)[13](24),后來帛書本《老子》也印證了這一理解?!拌b”既可以作名詞使用,也可以作動詞使用,我們傾向于認(rèn)為玄鑒之“鑒”是名詞鏡子的意思。如果“玄覽”(玄鑒)是一面鏡子,那么它應(yīng)該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好在何處?好在能夠充分看清“有”與“無”。通行的解釋常常把“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一句與精神修養(yǎng)聯(lián)系在一起,理解為“潔凈心靈使其無瑕疵”。但是,以下理由也許會支持另一種看法:“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應(yīng)該是與“身體”的整理而不是與“精神”的修養(yǎng)有關(guān)。其一,“潔凈心靈使其無瑕疵”這一理解,與其后三句的語言風(fēng)格不協(xié)調(diào)。“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后面三句為“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dá),能無為乎”。這三句的共同點(diǎn)是,每一句的前半句與后半句,表達(dá)的都是相互沖突的意思。由這三句推斷,“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前后半句表達(dá)的意思也應(yīng)是有沖突的,但“潔凈心靈使其無瑕疵”的理解,卻無從呈現(xiàn)這種沖突。其二,“潔凈心靈使其無瑕疵”這種理解與帛書本《老子》不恰?!皽斐[”之“滌”,在帛書本《老子》甲乙本中都作“修”?!皽斐[”之“覽”,帛書甲本為“鑒”,帛書乙本為“監(jiān)”。這樣一來,“滌除玄覽”也就成了“修除玄鑒”?!靶蕖庇行拚?,結(jié)合此句后面的“能無疵乎?”一句,“修除玄鑒,能無疵乎”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修整儀容而不用很好的鏡子,能做到儀容整潔嗎?”當(dāng)然,這樣一種理解與通行的解釋都有所不同,但考慮到它所依據(jù)的文本是20 世紀(jì)才面世的,這種反差也就不那么突兀了。如果對“修除玄鑒,能無疵乎”的新理解能夠成立,那么,玄覽的意思就很簡單,它就是明亮到能夠看清有(疵)與無(疵)的鏡子,而“玄覽”之“玄”,則可以理解為有、無統(tǒng)一之玄。
再次,“玄通”可以理解為有無之“通”?!靶ā背霈F(xiàn)于《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边@里,對“為士者”的描述,似乎是偏于“無”的,但是,僅有“無”并不足以為士,停留于樸、濁的狀態(tài),不能成為“為士者”,要成為“為士者”,必須能夠“濁以靜之徐清”,必須能夠“安以久動之徐生”。也就是說,為士者的“玄通”(郭店竹簡本《老子》作“玄達(dá)”),不能停留于“無”,它必須進(jìn)一步走向“有”,完成有、無的統(tǒng)一。就此而言,玄通即有、無之通。
最后,“玄同”可以理解為有、無之“同”?!靶背霈F(xiàn)于《老子》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边@里描述的,是對立事物以及對立狀態(tài)的“和光同塵”。“玄同”是親、疏之同,利、害之同,貴、賤之同。在《老子》中,對立事物及對立狀態(tài),可以歸結(jié)為“有”與“無”,這樣一來,“玄同”也就是同有、無之同,而“玄同”之“玄”,則可以理解為有、無統(tǒng)一之玄。
從上述對《老子》中的“玄”的用法的完全歸納來看,《老子》所謂“玄牝”“玄覽”“玄通”“玄同”中的“玄”,與《老子》第一章中“玄”的內(nèi)涵,是可以保持某種一致性的,它們都可以是有無的統(tǒng)稱。明白了《老子》所謂“玄”的所指,我們對“玄德”的理解就有了一種假說:玄德應(yīng)是一種兼通有無之德。但這一假說若要成立,還要以老子對“玄德”的直接論說為根據(jù)。
如果老子之“道”是有無之間周行的路徑,玄德之“玄”是有無的統(tǒng)稱,那么,近道之“玄德”也應(yīng)與有無密切相關(guān)。玄德與有、無是什么關(guān)系?從《老子》對玄德的界定——“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來看,玄德應(yīng)是兼通有無之德。
“玄德”一詞,在《老子》第十章、第五十一章、第六十五章均有提及。盡管“玄德”出現(xiàn)的語境不同,但不同語境中的“玄德”有一個共同特點(diǎn),那就是兼通對立面,而這些對立面之對立,可以統(tǒng)歸于“有”與“無”的對立。這樣一來,兼通對立面,實(shí)際上也就是兼通有無。
《老子》最初提及“玄德”是在第十章,準(zhǔn)確理解第十章,是理解“玄德”的關(guān)鍵。王弼本《老子》此章的表述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dá),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里,“滌除玄覽”與“無疵”、“愛民治國”與“無知”、“天門開闔”與“無雌”、“明白四達(dá)”與“無為”都是有某種對立性的,如果我們能夠進(jìn)一步表明,“載營魄抱一”與“無離”,“專氣致柔”與“嬰兒”也是對立關(guān)系,那么“玄德”,就應(yīng)與“對立”關(guān)系的合理處置有關(guān)。
對于“載營魄抱一”與“能無離”、“專氣致柔”與“能嬰兒”,通行的解釋多強(qiáng)調(diào)其“順成”而不是“相逆”。如果從“相逆”“對立”的角度去考察這兩句,我們會獲得一種不同于通行解釋的新理解。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一句,通行的解釋是:能使體魄與精氣合一不離開嗎?這種解釋很難呈現(xiàn)前后半句的對立。帛書乙本《老子》此句作:“戴營袙抱一”,傅奕本《老子》將“抱”寫作“袌”。“袙”有帳子的意思,“袌”有“袍子”的意思,由此,我們可做一推測,那就是這一句最初可能與“穿衣”有關(guān)。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為“將營帳一類的東西當(dāng)袍子穿在身上”,那么它與后面的“能無離”就形成了一種對立——一般而言,把營帳穿在身上是不可能服帖的,但是,我們可以期望有“玄德”的人,兼?zhèn)涠撸龅竭@種匪夷所思的事。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一句,通行的解釋是:守氣又柔弱,能夠像嬰兒那樣嗎?這種解釋也很難呈現(xiàn)前后半句的對立。如果從“相逆”的角度去理解這一句,那么“專氣致柔”與“能嬰兒”應(yīng)是對立沖突的——“專氣致柔”是人的“有意識”的行為,這種有意識的行為,很難像嬰兒那樣自然而然。但是,我們可以期望有“玄德”的人,能兼?zhèn)涠撸龅竭@種匪夷所思的事。
如果上述理解能夠成立,那么通觀第十章,“玄德”就應(yīng)該是一種兼具“有”“無”、統(tǒng)一對立面之“德”。第十章一開始以設(shè)問的形式呈現(xiàn)了種種對立,這種設(shè)問的目的也許是要說明,不具備“玄德”的人,很難把各種對立統(tǒng)一起來,而具備“玄德”的人,則能為常人所不能。而此章最后對玄德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概括,進(jìn)一步印證了這一點(diǎn):玄德是能把對立的“生”與“不有”、“為”與“不恃”、“長”與“不宰”統(tǒng)一起來的“德”,是包容對立面的、兼通有無之德。
除了第十章,“玄德”還出現(xiàn)在《老子》第五十一章中。該章的不同版本多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的內(nèi)容,但在該內(nèi)容之前、在“道生之,德畜之”一句之后,不同通行本之間卻有差異。河上公本該處為“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yǎng)之覆之”,傅奕本為“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王弼本為“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而上述版本與帛書本《老子》也不完全一致。帛書本《老子》該處為“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這種差異,從一個側(cè)面表明,人們對該處文字的理解發(fā)生了困難。這種困難,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們大多從“生”之一面理解“道”與“德”的作用。但是,從“生”的角度理解亭之、毒之、覆之,非常牽強(qiáng)。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以帛書本該句為底本,采用傅奕本的表述,把“養(yǎng)之”理解為“蓋之”的話,那么該句的文字則可以調(diào)整為,“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如果我們進(jìn)一步以“害”解“蓋”,那么“道”的作用就可以分為兩截:生之、畜之、長之、遂之是正面的作用,亭之、毒之、蓋之、覆之是負(fù)面的作用。正面的作用可以歸為“有之”,負(fù)面的作用可以歸為“無之”。這樣一種理解,與道是有無之間周行的路徑保持了一致。從“道統(tǒng)有無”來看,“生”這一從無到有的過程,所循的路徑是“道”;“亡”這一從有到無的過程,所循的路徑也是“道”。這意味著,“生”與“殺”都是“道”的作用。這樣一種理解,似乎與此章開頭的“道生之,德畜之”不一致,但是,“道生之,德畜之”的語境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一語境關(guān)注的是“生成”而不是“消亡”。在強(qiáng)調(diào)“生成”的語境中,重視道、德“生”的作用而不是“殺”的作用是十分自然的,然而如果據(jù)此認(rèn)為“道”只有生的作用,那么一個明顯的推論就是,道在事物“消亡”的過程中不起作用,這顯然不是老子的主張,也不是道家的主張。如果道兼具生、殺雙重作用,那么近道的“玄德”理應(yīng)也有生(生之、畜之、長之、遂之)、殺(亭之、毒之、蓋之、覆之)兩面,就此而言,把“玄德”歸為“生德”,是有片面性的。玄德之兼通有無或者說兼通生殺兩面,在《老子》的“失德而后仁”“天地不仁”等論斷中,已有所顯現(xiàn),而在推崇老子的法家的生殺、賞罰之術(shù)中,在推崇黃老的漢家之王霸相雜的制度中,這一點(diǎn)都有所印證。
除第十章、第五十一章外,“玄德”還出現(xiàn)于《老子》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薄独献印氛J(rèn)為,有玄德的治國者,能常知稽式(法式、模則),而知稽式是與對“此兩者”的知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里的“兩”,從上下文來看,似乎應(yīng)是“以智治國,國之賊”與“不以智治國,國之?!倍?。事實(shí)上,很多《老子》的解釋者也是這樣認(rèn)為的。但是,除了這種通行的解釋,還有另一類值得注意的觀點(diǎn)。程頤認(rèn)為,《老子》有“愚其民而自智”的傾向[14](152)。這種觀點(diǎn)是程朱理學(xué)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diǎn)?!坝奁涿穸灾恰睙o疑包含了對“智”的某種肯定,這種肯定,使得我們可以對“此兩者”做一不同于通行觀點(diǎn)的推測——它們是“用智”與“不用智”二者。劉笑敢認(rèn)為,老子所謂玄德,“不僅包含以反彰正的意思,還隱含著以反求正的思想”[15](666)。如果“愚”是正與反中的一極,那么另一極就是“不愚”;如果“不用智”是正與反中的一極,那么“用智”就是另一極。這樣一來,無論是以反彰正還是以反求正,玄德似乎都涉及正反兩面。如果玄德涉及正反兩面的話,那么“用智”與“不用智”也許就是“此兩者”的內(nèi)涵。在這一問題上,立場比較明確的是任繼愈,他直接斷言,“此兩者”即“用智”與“不用智”[16](146)。在對“此兩者”的這種理解之下,能知稽式的治國者,是兼通以智治國與不以智治國的、有玄德的治國者。兼通以智治國與不以智治國,是“玄德”在治國上的特殊表現(xiàn),而玄德的一般表現(xiàn),應(yīng)是兼通有無并取乎其間的“道”。
《老子》一書,除了玄德,還論及了“常德”“孔德”“上德”“廣德”“建德”等。要準(zhǔn)確理解玄德,不能繞開玄德與上述諸“德”的關(guān)系。研究者們普遍認(rèn)為,“常德”“孔德”“上德”“廣德”“建德”,本質(zhì)上就是玄德,只不過從不同側(cè)面強(qiáng)調(diào)了玄德的“?!薄翱住薄吧稀薄皬V”“建”等特點(diǎn)而已。為什么玄德具有“?!薄翱住薄吧稀薄皬V”“建”的特點(diǎn)?我們的回答是,因?yàn)樾率羌嫱ㄓ袩o之德。
首先,玄德之所以是“?!钡拢且?yàn)樗嫱ㄓ袩o。老子之道是有無之間周行的路徑,是一切變化都不能逃脫的路徑,所以是“常道”。而玄德是兼通有、無的近道之德,因?yàn)榻?,所以玄德有道所有之“?!?。《老子》第二十八章認(rèn)為,“常德”是與“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這一章的理解上,許多論者強(qiáng)調(diào)常德之守雌、守黑、守辱,但是,沒有知雄的守雌,沒有知白的守黑,沒有知榮的守辱,應(yīng)該算不上常德。玄德之“?!保从谄浼骖檶α㈦p方,兼顧有無兩面。
其次,玄德之所以是“孔”德,是因?yàn)樗嫱ㄓ袩o。孔德之“孔”,源于它的“惟道是從”??椎滤鶑闹?,是統(tǒng)有無的道,它惚兮恍兮,窈兮冥兮,有“無”之一面,但它不是單純的“無”,它還有“有”的一面——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翱椎隆睆牡?,所以它兼通有無、包容對立,而包容對立面之德,是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德,是“深矣,遠(yuǎn)矣”的“孔”德(《老子》第六十五章)。
最后,玄德之所以是“上德”“廣德”“建德”,是因?yàn)樗嫱ㄓ袩o。老子所推崇的德,是兼通有無、包容對立面的德。對這樣一種“全面”之德的描述,很多時候不得不采用“正言若反”的形式。從“正言若反”的角度看,上德之所以為上德,一方面是因?yàn)樗小安簧稀钡囊幻妗吧系氯艄取保ā独献印返谒氖徽拢?,另一方面是因?yàn)樗小安坏隆钡囊幻妗吧系虏坏?,是以有德”①本文認(rèn)為,“上德”中的“德”是玄德(A),“不德”中的“德”是普通所謂的德(a),如仁德。玄德作為兼通有無的“全面”之德,其范圍比普通所謂德的范圍要大,即A 大于a。那么,A 比a 多出來的部分是什么呢?是非a。兼通有無的玄德A,等于a+非a?;诖?,“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也就不難理解了:上德與下德的根本區(qū)別,是上德有非a,而下德沒有非a。上德是全面的德,下德是片面的德。(《老子》第三十八章);廣德之所以為廣德,是因?yàn)槠溆小安粡V”的一面,“廣德若不足”(《老子》第四十一章);建德之所以為建德,是因?yàn)樗小安唤ā钡囊幻妗敖ǖ氯敉怠保ā独献印返谒氖徽拢?。“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看起來與常識相悖,但基于老子對“玄德”的理解,這些論斷毫不奇怪,因?yàn)樾戮褪羌嫱ㄓ袩o之德。相比一般意義上的“德”,它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它的“與物反”(與世俗經(jīng)驗(yàn)相反),在于它的包容對立、兼通有無。
總之,從《老子》對“道”“玄”“德”的具體闡述來看,近道之“玄德”應(yīng)是兼通有無之德?!凹嫱ㄓ袩o”是理解老子所謂“德”的關(guān)鍵。從玄德“兼通有無”的根本特性出發(fā),幽隱深遠(yuǎn)之德、水德、生德、損德都能得到系統(tǒng)解釋——兼通有無之德難以理解、不易具備,所以其幽隱深遠(yuǎn);兼通有無之德“上”而“處下”,“弱”而勝“強(qiáng)”,所以可與“水”德共鳴;兼通有無之德兼有生殺兩面,所以其有“生”“損”雙義。不僅如此,從玄德“兼通有無”的根本特性出發(fā),玄德之“?!薄翱住薄吧稀薄皬V”“建”等特性也能得到統(tǒng)一理解——玄德之“常”性源于其兼通有無之“恒?!保轮翱住毙栽从谄浼嫱ㄓ袩o之“深厚”,玄德之“廣”性源于其兼通有無之“博大”,玄德之“建”性源于其兼通有無之“堅韌”。“玄德”的兼通有無、包容對立,是我們考察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xué)之“德”范疇時需特別注意的一點(diǎn),也是我們考察重“德”的中國哲學(xué)時需特別注意的一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