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嘉俊
(廈門大學 中文系,福建 廈門 361005)
人物名號入詩,涉及接受史的問題。因為作者對該人物的認識與評價,必然同時體現(xiàn)在詩中。關(guān)于白居易在宋代的接受,學界已作較多研究,但專從名號入詩的角度入手討論的成果至今尚付闕如。不同于史傳、散文、筆記、詩話中的顯意識書寫,詩中述及白居易名號,或是專意而為,或是隨意提及,借由詩歌詩性話語和特殊藝術(shù)形式所呈現(xiàn)的人物形象及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能夠傳達出許多有益的內(nèi)容??疾彀拙右酌柸胨卧姷挠嘘P(guān)情況,有助于呈現(xiàn)宋人眼中白居易的不同面相和豐富細節(jié),深化對宋代白居易接受的認識。
追本溯源,以白居易名號入詩,始于白居易本人及其同時代詩人。白居易共在47首詩中明確述及自己的名號,包括姓、名、字、號、官職等。其中,以字入詩最多,共18首。古人為表謙遜,自稱時通常用名不用字。翻檢其他詩人詩集,在詩句中述及自己的字,一般至多不過一兩處。白居易如此一反常例,頻頻于詩中以字自稱,當有根由可究。
白居易的字,出自《周易·系辭上》中的“樂天知命,故不憂”[1]。如其詩所言,他也確乎達到了樂天知命的境界——“號作樂天應(yīng)不錯,憂愁時少樂時多”(《少年問》)[2]2188?!皹诽臁彪m是其字,但因寄托了他的精神追求,亦有了“號”的意味。故當其以字自稱時,常常語帶雙關(guān),既指字,也指字中寄寓的樂天知命精神。如“若問樂天憂病否,樂天知命了無憂”(《枕上作》)[2]2388,前一個“樂天”指人名,后一個則可兼指人名和精神?!拔垬诽煸?頭白向江東”(《商山路有感》)[2]1315,此“樂天”字面上當作人名解,但該詩作于他人皆歿而自己獨存的背景下,自己得以比他人長壽,應(yīng)當與知足通達的心態(tài)不無關(guān)系,如此,又可與樂天精神聯(lián)系起來。基于對樂天精神的推崇,白居易在詩中對他的字大加歌詠,如“達哉達哉白樂天,分司東都十三年”“死生無可無不可,達哉達哉白樂天”(《達哉樂天行》)[2]2498。又如《自誨》一詩,“樂天”一詞共出現(xiàn)8次之多[2]2640。這樣如作歌謠般反復(fù)呼喚唱誦自己的名號,既是在與自己的內(nèi)心對話,也是在表達對樂天精神的認同和頌揚。
在詩中自述名號,涉及自我形象定位。每一次提到自己的名號,都是一次現(xiàn)身說法,為自己描摹一種形象。白居易通過名號入詩呈現(xiàn)的自我形象,以閑適、隱逸、放達者居多。如“世間好物黃醅酒,天下閑人白侍郎”(《嘗黃醅新酎憶微之》)[2]1931,描摹出一個中隱閑官的形象。侍郎是其官銜,為官本有公務(wù)勞神,這里卻稱閑人,可見其亦宦亦隱,于宦中隱,走的是仕隱兩不誤的折衷之道。又如“時有沉冥子,姓白字樂天”(《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于石上》)[2]384,描摹出一個遺世獨立的隱者形象。本來白居易有著豐富的面相,這里先說有一“沉冥子”,再說此“沉冥子”即白居易,而非反之,便是取其“沉冥”一面,舍去其他面,以示強調(diào)。
除白居易本人外,一些同時代詩人也在詩中提及白居易名號。他們多與白居易熟識交好,故其提及白氏名號的作品,多是與白居易相關(guān)的寄答、酬唱之作。如劉禹錫“傲士更逢酒,樂天仍對花”(《和令狐相公尋白閣老見留小飲因贈》)[3]4031、“一從別樂天,詩思日已沉”(《樂天寄洛下新詩兼喜微之欲到因以抒懷也》)[3]3985,元稹“樂天書內(nèi)重封到,居敬堂前共讀時”(《酬樂天吟張員外詩見寄因思上京每與樂天于居敬兄升平里詠張新詩》)[3]4599、“好住樂天休悵望,匹如元不到京來”(《酬樂天醉別》)[3]4590等,深厚交誼盡寓詩中。
酬唱之作以對方為第一讀者,原唱與和作處在一定的對話語境中。而在非酬唱性質(zhì)的詩中述及白氏名號,則是一種他述語境,以他者視角為白居易描摹形象。與白居易同時或稍晚的一些詩人便有這樣的作品,這反映了白居易在相應(yīng)時期的接受情況。如徐夤詩句“賦就長安振大名,斬蛇功與樂天爭”(《偶題二首》其二)[3]8189,借白氏以自矜,雖是夸耀自己所作《斬蛇劍賦》之佳及由此獲得的巨大聲名,實際上也側(cè)面夸贊了白居易的登第之作《漢高祖斬白蛇賦》及其文學才能。可見白居易應(yīng)試文章在中晚唐聲譽昭著,與白居易“禮、吏部舉選人,多以仆私試賦判傳為準”[2]2793的自述相印證。
有學者研究認為,白居易在中晚唐主要“以科場才子的形象為時人所追捧并被流行文化定格”,他以“科場明星”“名士才子”身份被偶像化,直到宋代才向“官場隱士”形象轉(zhuǎn)變。[4]從總體趨勢上看,確乎如此。但若細究提及白居易名號的詩句,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晚唐時期,白居易“才子”之外的其他形象亦為人們所接受。如唐宣宗“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吊白居易》)[3]49,寫其淡泊豁達、隨遇而安;皮日休“天下皆汲汲,樂天獨怡然”“天下皆悶悶,樂天獨舍旃”(《七愛詩》其六、《白太傅》)[3]7018,寫其怡然自適、不慕榮利;司空圖“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將心地著禪魔”(《修史亭三首》其二)[3]7276,寫其皈依禪門;齊己“且尋風雅主,細看樂天真”(《送僧游龍門香山寺》)[3]9486,寫其悠游風雅。因此,見于唐人詩筆的白居易形象并不單一、固定。隨著時間推移,白居易在詩人群體中接受的差異性和復(fù)雜性還會更加明顯。
入宋以來,由于白居易的詩文及生平廣泛傳播、廣為人知,宋人對于白居易有著更加豐富的認識。宋初即有一批詩人追摹白居易,競相創(chuàng)作“白體”詩。而后自蘇軾始,宋人又圍繞“白俗”等問題不斷展開討論。[5]除去具體的褒貶態(tài)度不看,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白居易在宋人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名氣和地位。對于這樣一位極具分量的先賢,詩人們都樂意在詩中提及。據(jù)筆者統(tǒng)計,宋代共有855首詩述及白居易名號,涉及作者281人,其中有19人創(chuàng)作了10首以上包含白居易名號的作品(見表1)。
表1 宋代詩人述及白居易名號詩歌篇數(shù)
從自述到他述,有一點是一致的,即白居易以自己名號入詩,是在有意或無意地進行自我形象定位及選擇性展示;后世詩人以白居易名號入詩,也是在有意或無意地為其塑造形象并選擇性呈現(xiàn)。對于具體詩人、詩作而言,提到白居易可能僅僅出于偶然。但類似的“涉白”詩句若大量出現(xiàn),便是一種值得關(guān)注的文學、文化現(xiàn)象,它反映出白居易在宋代接受的總體情況。如此,有必要對這些“涉白”詩句做一番梳理分析,對宋詩中白居易一般于何種情境入詩、以何種面目入詩、同誰一起入詩等問題加以揣摩發(fā)微。
宋人以白居易名號入詩,或為專述,或為旁涉。專述之作專門圍繞白居易其人、其詩、其言、其事展開,作者用全部或大部分篇幅對白居易進行敘述、評論并抒發(fā)相關(guān)情感,或與白詩展開互動。有時詩歌雖另有題旨關(guān)切,用白居易生平遭際、詩文典故以借題發(fā)揮,但字面上通篇不離述白、評白、詠白。旁涉之作則不專為白居易所作,詩中僅一句或幾句提及白氏,占全詩篇幅比例較小。專述之作能對白居易作出直接的、展開式的述評,而旁涉之作中的涉白述評更像無意間脫口說出的、未經(jīng)充分展開,僅僅蜻蜓點水、一筆帶過,留待讀者自行展開體會。
從詩歌的創(chuàng)作情境看,名號入詩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情境為:因其地,思其人。詩人來到與白居易相關(guān)的地點,駐足瞻仰,睹物思人,追懷前賢,發(fā)于詠嘆。這類詩多為專述白居易之作,其名號往往入詩題。如趙抃《江上白樂天祠》[7]4138:
我愛白司馬,有言來謁祠。
才名千古照,忠義一生奇。
諫切寧思祿,讒行卻罪詩。
如何江上客,惟道琵琶詞。
詩人在白居易祠前憑吊其人,贊嘆其出眾的才華與高尚的品格,同情其獲罪左遷的遭遇,感慨時人徒賞其詞華之妙而不道其人格之高。除祠廟外,白居易的墳冢及堂、閣、池、亭等文化遺址,也常引得詩人為之發(fā)詠,如蔡襄《過白樂天墳》、韓琦《醉白堂》、董嗣杲《樂天竹閣》《白家池亭》、王十朋《白公草堂》等,皆是詩人身臨白氏遺跡舊址有感而作。
白居易為官、經(jīng)游之地,也容易引發(fā)詩人對他的聯(lián)想,從而被寫入詩中。這類詩多非專寫白居易,只是從旁涉及、部分涉及。如郭印“木落荒坡思白傅,草深頹墓憶宣公”(《忠州懷古》)[7]18718。白居易曾任忠州刺史,詩人來到忠州,見人事代謝、草木荒疏,懷想起白居易及曾被貶至忠州的陸贄。又如徐仲謀“風流人物兩相逢,白傅高文紀漢公”(《白蘋洲》)[7]4903。白居易曾作《白蘋洲五亭記》,記述刺史楊漢公在白蘋洲筑園建亭的功績,詩人來到此地,思及白居易及其筆下的楊漢公,因作此詩。有時作者并不親臨,只是提及地名,便想到其人。如梅堯臣“不須歌管唯詩酒,況有余杭白樂天”(《送吉老學士兩浙提刑》)[7]3240,梅堯臣并非身在余杭,只是友人即將赴浙,而白居易曾在當?shù)貫楣?由此聯(lián)想,故在詩中提及。
白居易名號入宋詩的第二類情境為:讀其詩,效其體,和其韻。作為有影響力的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為后世詩人所廣泛研讀。一些詩人讀罷白氏詩集,作詩以表達閱讀感受,品評其人其詩(見表2)。這類讀后感式的詩,通常是針對白詩的專述之作。如虞儔《讀白樂天詩集》[7]28534:
表2 宋人讀白詩篇數(shù)
詳觀白傅一篇詩,長日何須一局棋。
字細縱然勞眼力,理長尤是契心期。
夸張歌酒渾相似,消遣窮愁亦自知。
大節(jié)更思公出處,寥寥千載是吾師。
除了記述讀白詩的感受,宋人還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與白居易遙相互動。互動方式包括仿效和追和。仿效之作通常以“擬……(詩)”“效……(體)”“仿……(作)”為題,主要仿其淺易的語言風格,亦有模仿其閑適心態(tài)者。宋人擬白詩今存29家56首(見表3,8頁)。不光是學白之風較盛的宋初,在此之后擬白詩亦屢有人作。北宋中期以來,戲效之作漸多,如黃庭堅《戲書效樂天》、程俱《自寬吟戲效樂天體》、樓鑰《病足戲效樂天體》等,體現(xiàn)出對白居易人生態(tài)度的認同和取法。追和之作一般以“和……(韻)”“次……韻”“用……韻”為題,共存9家52首(見表4)。其數(shù)量少于擬白詩,且主要集中在南宋,白體流行的北宋初期反倒未留下太多追和白詩之作。
表3 宋人擬白詩篇數(shù)
表4 宋人和白詩篇數(shù)
白居易名號入宋詩的第三類情境為:評論其人、其詩、其事。有時詩人并非來到白氏遺跡或其生前仕宦經(jīng)游之地,亦非閱讀了白居易的詩集并欲與之互動,而是由于某種創(chuàng)作動機,在詩中對白居易作出評述。有專述之作,如葛勝仲《白樂天》其一[7]15703:
平生趣操號安恬,退亦恬然進不貪。
何事潯陽恨遷謫,輕將清淚濕青衫。
既肯定其安常處順、恬淡自適的操守,又質(zhì)疑其既然樂天知命,何以遭遇貶謫時亦復(fù)感傷身世、涕淚悲泣。褒貶似未明言,實已暗寓。又如家之巽《和三賢堂詩》其一[7]42597:
孤峰落魄一詩人,白傅何曾號直臣。
較似眉山敢同傳,并祠浙水恐誣神。
人非倫擬終非偶,論貴平和不貴新。
爭似獨尊元祐學,高堂正笏更垂紳。
詩中對白居易的人格與詩論做出負面評價,稱其僅是一“落魄詩人”,算不上“直臣”,不配與蘇軾及浙水水神共祀一堂。
也有宋人在詩中旁涉對白居易的評價。如吳芾《述懷》以“我愛白樂天,千載共稱賢。行年七十五,奄忽遂溘先”[7]21863開篇,這是充滿褒贊、欽崇之義的評價。又如張镃《題尚友軒》,提出“作者無如八老詩”“白傅東坡俱可法”[7]31596,可堪師法的八位詩人,白居易身在其列,相比于“從來白俗不入眼”(張擴《景蕃復(fù)和再次韻》)[7]16064之類的藐視性評價,認為白詩可學便是對其之肯定。再如陳造“君不見樂天六筦挽西湖,惠利可容今愧古”(《贈鹽城諸友》)[7]28045,肯定其筑堤浚井的政績。
名號入詩的第四類情境為:用其典故。詩人不會無端將白居易寫入詩中,若非加以記述、評議,則必然伴隨典故入詩。宋人詩中有用其事典者,如“樂天妙語過雞林,平處猶為治世音” (姜特立《戲題》)[7]24160、“鵝頸肯為羅隱笑,雞林能辨樂天詩”(鄭清之《調(diào)云岑》)[7]34672。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寫道:“雞林賈人求市頗切,自云本國宰相每以百金換一篇,其甚偽者,宰相輒能辨別之?!盵2]3973上述兩聯(lián)詩即用此典。
也有用其語典者,如王禹偁《和仲咸除知郡后雨中戲作見贈》[7]792:
明代何人為薦雄,專城猶與眾人同。
徒聞清政如黃霸,尚借緋衫似白公。
我有金章知是忝,君無銀榼信為窮。
不須厭見隨車雨,歲晚當期五谷豐。
用白居易“銀章暫假為專城,賀客來多懶起迎。似掛緋衫衣架上,朽株枯竹有何榮”(《又答賀客》)[2]1132、“金章未佩雖非貴,銀榼常攜亦不貧”(《自詠》)[2]1622等詩典故。又如李昉《牡丹盛開對之感嘆寄秘閣侍郎》首聯(lián)“白公曾詠牡丹芳,一種鮮妍獨異?!盵7]185,句后自注“白公樂府有《牡丹芳》一篇”,自報典故出處。再如范純?nèi)省逗臀⒅宰慵膊桓拔骱p雪》中“心似白公何慮腳”一句[7]7449,亦自注用白詩“但有心情何用腳”(《病中五絕》其五)[2]2389之典。名號伴隨典故入詩,通常是旁涉之作。而典故選取的不同,將造成詩中白居易形象呈現(xiàn)的差異。
提到白居易名號的宋詩甚多,其創(chuàng)作情境不盡相同。詩的篇幅有限,專述之詩亦不能窮其全貌,旁涉之詩更是只能擇一面以寫之。故宋詩中呈現(xiàn)的白居易形象頗有差異。形象差異首先體現(xiàn)為名號差異(見表5,9頁)?!皹诽臁比朐娮疃?“白傅”次之,“白”再次之。相對而言,以字相稱更顯親近,可傳達詩人尚友古人的態(tài)度,呈現(xiàn)樂天知命、閑適安然的形象;以官職稱更顯敬重,可傳達詩人欽仰前賢的態(tài)度,呈現(xiàn)出仕為官、由官而退的形象;單稱姓,則適應(yīng)詩歌用字精練的要求,同時說明白居易名聲之大,不必道其全名即可使人明白其指涉何人。此外,以“香山居士”“香山老”等入詩亦多,用白居易自擬之號來呈現(xiàn)其自塑之形象;也有不少以“江州司馬”“白司馬”等入詩,表現(xiàn)對天涯淪落者的共情。
表5 白居易不同名號入宋詩篇數(shù)
其次,形象差異還體現(xiàn)在褒貶色彩中。絕大多數(shù)宋人在褒揚語境中述及白居易,或是采用正面字眼評價,或是字面上未作評價但援引白居易相關(guān)典故以起到雅化詩歌的效果。在詩中貶抑白居易的不多,韓維是其中一個,他的《讀白樂天傳及文集》三首詩,均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白居易提出質(zhì)疑甚至予以否定。如第三首,以孔子和顏回于困厄中不改其志為反襯,發(fā)出“何事香山白居士,每嗟衰老亦言貧”[7]5285的質(zhì)問。不過這類詩為數(shù)極少。除了評價其人,評價其詩亦是褒多貶少。盡管蘇軾、惠洪、蔡百衲、陳師道、蘇轍、魏泰、吳聿、陸游、嚴羽、張戒等均曾指出白詩之不足[5],但在詩中述及白詩時,多數(shù)人仍作正面評價,像陸游這樣直指詩道“陵遲至元白,固已可憤疾”(《宋都曹屢寄詩且督和答作此示之》)[7]25631的,畢竟不算太多。
再次,形象差異還體現(xiàn)在地域聯(lián)結(jié)中。詩人與地域、山川名勝之間關(guān)系密切,前者受后者滋養(yǎng),后者因前者而聞名,并獲得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故地名及地方名勝常伴隨人名入詩。白居易曾在長安、江州、忠州、杭州、蘇州、洛陽等地為官。與白居易名號一同入詩的地名,以江州(60首)、杭州(42首)、洛陽(33首)為多,其余地名較少。以杭州為例,白居易任職杭州,頗著聲名,幾乎已成當?shù)匦蜗蟠匀?。宋人寫下“卻羨樂天詩里道,皇恩曾許住三年”(趙抃《別杭州》)[7]4223、“白公睡閣幽如畫,張祜詩牌妙入神”(林逋《孤山寺》)[7]1213、“千古清風白樂天,昔時曾此飽談禪”(姚勉《題西湖竹閣寺》其二)[7]40463等詩句,側(cè)重表現(xiàn)其為官主政卻悠游自在的形象。
復(fù)次,形象差異還體現(xiàn)在被引用和提及的作品中。白居易自己較為重視的作品是“覽仆詩”、可“知仆之道”的諷喻詩和閑適詩[2]2795,但宋人詩中絕少述及他的新樂府詩,呈現(xiàn)其閑逸自適形象時也多是直接描摹而非引述其詩。宋詩中提及較多的是《琵琶行》,如“樂天當日最多情,淚滴青衫酒重傾”(葉桂女《琵琶亭》)[7]45041、“白樂天,白樂天,平生多為達者語,到此胡為不釋然”(戴復(fù)古《琵琶行》)[7]33463等?!堕L恨歌》與《琵琶行》為同類作品,白居易稱“今仆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2]2795,甚至只提《長恨歌》而不提《琵琶行》。到了宋人詩中,涉及《長恨歌》反倒僅有6首,涉及《琵琶行》的則有37首之多。蓋因《琵琶行》為白氏貶謫時作,具身世之感,后世詩人更易與之產(chǎn)生共鳴并對之發(fā)表議論。
宋人對白居易形象的接受,既有差異性也有趨同性。某些特定的形象類型,一經(jīng)多人書寫便慢慢固定下來,成為宋人對白居易的一般印象。宋詩中的白居易形象主要有以下八類:
這是白居易自我定位的形象,也是宋詩中描摹得最多的白居易形象。有些詩徑直以“閑”字稱之,如“游客賈生多感概,閑官白傅足篇章”(蘇轍《次王適韻送張耒赴壽安尉二首》其二)[6]580、“閑如白傅不飲酒,窮似虞卿懶著書”(李正民《自嘲》)[7]17492。身心閑適需擺脫勞冗事務(wù)的羈縛,故有些詩以“抽身”“退身”稱之,如“西都尚有名園處,我欲抽身希白傅”(范仲淹《和葛閎寺丞接花歌》)[6]400、“吾愛白樂天,退身家履道”(司馬光《獨樂園七題》其七《澆花亭》)[7]6058。有時并不明說閑適、隱退,僅寫其醉酒吟詩、陶然山水,而閑、隱之意畢現(xiàn),如“已是醉吟輸白傅,雪霜頭上更相催”(虞儔《呈吳守》)[6]1179、“盤桓松菊陶元亮,俯仰山泉白樂天”(姚勉《題胡景顏雙清堂》)[7]40441。此外,還有“放達有唐惟白傅,縱橫吾宋是黃州”(林逋《讀王黃州詩集》)[7]1230這樣寫其豪放豁達者,“頗愛樂天齊物我,夢隨吟賞洛中橋”(趙崇鉘《頗愛》)[7]38087這樣寫其逍遙自在、物我齊一者。宋人偏愛安閑自適的生活狀態(tài),白居易恰有與之相符的形象,又有較大的名氣和較突出的歷史地位,該形象遂屢屢入詩,成為其最重要的面相。
白居易甫一登第便以才子形象聞名天下,至宋代這一形象依然屹立。作為才子,他少時便有過人的稟賦,所謂“居易生七月,已能指無之”(陳著《次韻張子開次子試晬》)[7]40266;作為詩人,他是詩情風雅的代表,“丹青迥壓王摩詰,騷雅仍兼白樂天”(郭祥正《子中修撰疊嶂樓致酒》)[7]8951正是此謂。宋人肯定白居易諸體兼擅,故稱“升平頌聲還大手,白傅才力兼諸長”(王之望《次韻陳庭藻赴天申燕詩二首》其二)[7]21690;肯定其享有詩名,故有“固無政術(shù)效前賢,又乏詩名繼樂天”(蘇頌《次韻楊立之十一官府館二篇》其一)[7]6379之句;其詩名甚至流傳海外,如范純?nèi)恃浴鞍赘翟妭骱M饷?《和張掞侍郎見寄》)[7]7432。
文人交游、雅集,是入詩的好素材。宋人或?qū)懓拙右着c友人的交往,如“樂天不幸逢元稹,季友而來有彥升”(陳造《再次韻贈張德恭》其一)[7]28152、“又不見白居易,饋茶喚醒禹錫醉”(白玉蟾《茶歌》)[7]37656;或?qū)懫渫砟晖司勇尻枙r的文會結(jié)社,如“為言白傅有高躅,九君結(jié)社真可師”(王拱辰《耆英會詩》)[7]4839、“九老未應(yīng)多白傅,四明何止一黃公”(史浩《寄居為諸鄉(xiāng)老慶壽致語口號》)[7]22189,展現(xiàn)詩友雅客間的往來交誼。
獨善與兼濟,在白居易身上均有體現(xiàn)。自遭貶以來,前者愈顯,后者漸匿。宋人詩中寫其積極入世、抗顏進言者較少,但并非沒有。如周紫芝《次韻劉元亢讀白樂天與劉夢得書》中說:“香山天下士,直道可事君。口語作奇禍,后來成積薪”[7]17123,張镃《雜興三十九首》其三十九中說:“樂天未歸時,極口獻忠鯁。十上九不行,回身避機阱”[7]31528,均寫其早年危言直諫、耿介事君的一面,并都進而寫其由“進”到“退”的變化。也有夸贊其為官賢良的詩句,如蔡肇便稱“郡守誰如白傅賢”(《杭州次周大夫韻》其二)[7]13653。有的詩句夸贊其在地方主政期間的具體政績,如“函開函閉管年豐,白傅能方夏禹功”(董嗣杲《石函橋》)[7]42691、“欲識白公惠,堂堂勒翠珉”(郭祥正《和楊公濟錢塘西湖百題》其六《白公石函》)[7]9007,均寫其在西湖修砌石函的功績。
白居易趣禪向佛,自稱“吾學空門非學仙”“歸即應(yīng)歸兜率天”(《答客說》)[2]2541。在文人三教皆通已成普遍現(xiàn)象的宋代,白居易作為親近佛教的前賢,常以習禪者形象入詩。如蘇軾詩句“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吊天竺海月辯師三首》其二)[7]9181、姜特立詩句“樂天兜率墮渺茫,徐福神山更遼邈”(《晨起信筆》)[7]24150等,皆就白居易《答客說》而言。司馬光以“近來朝野客,無坐不談禪”詩句描述當時學佛風氣盛行,并對邵雍戲稱“只恐前身是,東都白樂天”(《戲呈堯夫》)[7]6213,可見白居易在宋人眼中已成為文人學禪的代表。
白居易有小蠻、樊素兩侍妾屢入詩中,為后人所津津樂道。如蘇軾有“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次京師韻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運判》)[7]9429、“樂天雙鬢如霜菅,始知謝遣素與蠻”(《再用前韻》)[7]9512等詩句。有時遣蠻素與賣駱馬一并入詩,表現(xiàn)其依依惜別的多情形象,如“不似樂天歸老日,柳枝駱馬兩堪傷”(陸游《試筆二首》其二)[7]25039。
白居易身患多種疾病,其本人詩中有諸多體現(xiàn),宋詩中亦多有提及,如“多病樂天悲老近”(俞德鄰《泊閻橋有懷》)[7]42442、“白傅病多空自嘆”(陳造《寄鄉(xiāng)中親舊》)[7]28125等。宋人在詩中表現(xiàn)的身體意識和生命意識較之前代更強,他們感慨衰病難堪、老之將至,有時借白居易以寫之。如劉敞自稱“今年四十一,發(fā)白牙齒脫”,他“偶尋樂天詩,往在江州日”,只因“年幾與我同,哀疾與我埒”(《雜詠》)[7]5684的同病相憐。陸游亦因齒發(fā)凋零想到“樂天悲脫發(fā),退之嘆墮齒”(《齒發(fā)嘆》)[7]25673,因而嘆喟。然而,這樣一位自小多病痛的文人卻得以年逾七秩、安享遐齡,故宋人亦有“貧閑略比陶元亮,老壽將過白樂天”(方回《醉題二首》其二)[7]41864等詩句,視其為長壽文人的典型。
詩人私事,常成為后世文人的談資。白居易久無子嗣,年近六旬方得一子卻早早夭亡。宋人在娶妻納妾、老來得子、幼子夭折等語境下,有時會援引白居易的典故?!扒蚁仓欣尚掠信?豈容白傅老無兒”(姜特立《致政張教授晚而買妾有女戲贈》)[7]24162、“君不見白居易,五十八歲方得嗣”(王子俊《賀彥澤新得子》)[7]31497、“樂天無子留孫在,多少龍門客淚揮”(何夢桂《挽方中立同舍》)[7]42187等詩句,皆如是。
在許多“涉白”宋詩中,白居易并非孤立入詩,而是與其他人物一同被寫及。一些人物若頻頻與白居易搭配入詩,便不只是出乎偶然的個例,而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現(xiàn)象,可傳達出關(guān)于白居易接受的有益信息。共同入詩主要有并稱和對舉兩類。
白居易與他人并稱入宋詩,主要有“韋白”(6處)、“劉白”(15處)、“元白”(91處)三種。這些并稱在唐代已有。白居易本人就提過“劉白”“元白”之稱。他曾談及《元白往還詩集》[2]2796、《劉白唱和集》[2]3711,寫過“聞道洛城人盡怪,呼為劉白二狂翁”(白居易《贈夢得》)[2]2297的詩句,并曾稱“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云元白”[2]3711。“韋白”并稱始見于姚合詩句“半醉思韋白,題詩染彩翰”(《和裴令公游南莊憶白二十韋七二賓客》)[3]5697。韋應(yīng)物、劉禹錫、元稹三人與白居易時代同、關(guān)系近、聲名著,生平遭際又相似,故能并稱。宋人將白居易與他人并稱入詩,基本因循唐代已經(jīng)形成的組合(另有“韓白”“蘇白”各一處,屬個例)。
宋人以“韋白”“劉白”入詩,多取其擅風雅、有詩名的共同點,如“風騷揖韋白,術(shù)業(yè)駕龔黃”(強至《上致政蔣侍郎二十六韻》)[7]7047、“不數(shù)劉白輩,一斗真百篇”(李處權(quán)《退老堂》)[7]20384,均拿他人與之相衡以示褒崇;或取其共同的地域聯(lián)結(jié),如“吳門韋白舊推賢,文雅相望數(shù)百年”(張耒《次韻黃汝器與君謨唱和三首》其二)[7]13404、“登臨豈劉白,滿目見詩情”(范仲淹《蘇州十詠》其九《觀風樓》)[7]1895,將其推為姑蘇一帶的前賢;或著眼于詩酒雅聚,如“劉白老來忘世味,只思詩酒伴裴公”(陸游《葉相最高亭》)[7]24502等,寫其風流優(yōu)雅、陶然忘機。
“元白”并稱是涉及白居易最廣泛的并稱,含義也最豐富。尚永亮先生在《“元白”并稱與多面元白》一文中指出:“元白”一詞包含“膠漆元白”“唱和元白”“輕俗元白”“才子元白”等相互關(guān)聯(lián)又各自獨立的多元義項。[8]宋人詩中取“才子元白”一項最多。如“嚴吳侍從臣,元白才名子”(田錫《寄宋白拾遺》)[7]473,直言其為才子;又如“狂才意度若元白”(田錫《酬陳處士詠雪歌》)[7]489,在稱賞其才華的同時也強調(diào)其狂放。更多的則如“炙地聲華壓元白”(陳襄《送鄭洙赴舉》)[7]5070、“蚤伏詩名壓元白”(呂頤浩《次朱通判敦儒韻》其一)[7]15395,以勝過元白來稱許他人之詩,暗含元白詩極佳這一前提。有時并不籠統(tǒng)地夸贊其才,而是如“歌行元白辭濤壯”(晁補之《和二叔父少監(jiān)入館見賜詩》)[7]12852、“句法追元白”(吳芾《和范遷善見寄三首》其三)[7]21881、“絕唱者何人,清新壓元白”(康衛(wèi)《七星巖》)[7]7840這樣,具體到某一體裁、層面、風格。至如“元白鄰封且唱酬”(范仲淹《依韻酬光化李簡夫屯田》)[7]1902、“媟語淫言漫元白”(李洪《和鄭康道探梅十絕句》其二)[7]27190等,則涉及“唱和元白”“輕俗元白”等其他面相。不過,其數(shù)量明顯少于“才子元白”。
人物并稱,基于他們的共性與關(guān)聯(lián)。當人們使用并稱時,人物間的差異被暫時忽略,共同的一面被聚焦、強調(diào)乃至放大,甚至僅屬其中一方或在一方身上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的特點也會延伸到另一方。因而,人物以組合形式被接受,與單個接受效果不同?!霸住辈⒎Q,其詩才詩名、詩風特點被高度聚焦,推動了宋人眼中白居易一般形象的定型。然而,人物并稱的形成并不容易,且其數(shù)量十分有限。并稱的人物,通常關(guān)聯(lián)密切,成就不相伯仲,往往還需處在相同的時代。與之相比,對舉是一種更靈活且同樣有效的共同入詩方式。
人物對舉入詩,古體、近體詩中均有出現(xiàn),而以律詩頷、頸聯(lián)中尤多。對舉入詩的人物,有時彼此間并無直接聯(lián)系,只是分別與詩的主題或表現(xiàn)對象相關(guān)。如“妃子和親瞻馬首,樂天送客駐江皋”(洪皓《彥清彈琵琶有感》)[7]19169一聯(lián),王昭君與白居易本無干系,但均有與琵琶相關(guān)的典故——一個“千載琵琶作胡語”[3]2511,一個“為君翻作琵琶行”[2]686,故可對舉入詩。但更多時候?qū)εe入詩的兩個人物另有一層聯(lián)系,他們需要在某方面具有潛在的相似之處才能一同入詩。這層關(guān)系往往不會明示,需另加揣摩。如“聽訟初承召公后,遞詩須繼樂天才”(褚珵《送程給事知越州》)[7]4281,看似白居易與召公兩不相干,實則該聯(lián)暗示了作者眼中白居易的文學成就與召公的政治成就堪為匹配。二者若不相稱,則難以一同入詩。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宋人筆下與白居易對舉入詩的人物共有123人。他們多數(shù)為知名詩人文士,或思想、精神、人格上較突出的人物,總歸是特定領(lǐng)域造詣高、影響大的歷史名人。其中,陶淵明、杜甫、韓愈、蘇軾、裴度等人頻頻與白居易搭配出現(xiàn)(見表6),暗示白氏主要以詩人、閑人、名人的身份被接受。
表6 不同人物與白居易對舉入宋詩篇數(shù)
宋人詩中,陶淵明與白居易對舉頻次最高,遠高于其他人物。試看幾例:
陶令歸來為逸賦,樂天謫宦起悲歌?!窊础杜猛ぁ?/p>
茅屋歸元亮,霓裳醉樂天?!K軾《至真州再和二首》其二
白氏草堂元自葺,陶公三徑不教荒?!S庭堅《題司門李文園亭》
前代樂天今復(fù)見,后身元亮更何疑。——喻良能《次韻王待制游東坡留題十一絕》其七
樂天已貴杯常把,元亮雖貧飲亦豪?!盍髦t《偶成》其七
鼎敗香山往,官輕靖節(jié)休?!跞睢渡暇沤粕崛?文若)一首五十韻》
白傅松猶在,陶潛菊未零。——岳珂《道中思廬山》
上述詩句對于對舉的兩個人物的描述,多數(shù)并非互文。即,“為逸賦”與“起悲歌”,“歸茅屋”與“醉霓裳”,“不荒三徑”與“自葺草堂”,基于陶淵明和白居易不同的生平與典故,各自的措辭不可置換。然而,對舉的詩句雖各述其異,實則基于其同。陶、白二人存在交集的部分,正是白居易接受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陶、白二人淵源頗深。自稱“異世陶元亮”[2]837的白居易,“充分接受并強化了陶詩精神中的閑適情趣”[9]162。從他開始,陶詩精神成為“一種自覺的藝術(shù)追求和人生追求”[9]160。進入宋代,陶淵明接受史達到高潮,陶氏“不僅作為詩人,而且作為一種文化象征全面影響著宋人”[9]192。在這樣一個士人普遍關(guān)注、重視、推崇、追摹陶淵明的時代,陶、白對舉入詩成為慣用搭配,說明二者之間的精神聯(lián)結(jié)得到了應(yīng)有的認識,也說明白居易被賦予了與陶淵明相近的文學、文化地位。對舉,這一詩中的特殊陳述結(jié)構(gòu),透露出宋人不經(jīng)意間對白居易形象的體認。樂天知命的閑適隱逸形象,作為白居易最重要的形象,逐漸定格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