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 王小艷 鄧召利 黃曉輝
1.整地羊肚菌種植以沙壤土、泥炭土最為合適,避免使用黏性重、透氣差、貧瘠、農藥化肥殘留量超標的土壤。播種前將地塊翻耕后晾曬7天以上,待土壤干后用微耕機將土壤打碎至粒徑3厘米左右。微耕期間,每667平方米施用50~75千克生石灰(偏酸性土壤適當增加生石灰用量),不僅能降低土壤的病蟲基數,還能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使用大棚種植需提前1個月左右進行高溫悶棚,悶棚時在地表覆蓋地膜,并保持大棚內溫度40℃以上15天,再揭膜進行大量灌水,灌完水后重新蓋上地膜,再保持40℃以上的溫度悶棚15天。悶棚時除使用生石灰消毒外,還可適當噴施殺蟲劑和殺菌劑。土壤處理好后在大田中用繩子拉直做廂,廂面寬1米左右,長度視情況而定。
2.菌種選擇選擇已實現人工栽培的菌株,如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和梯棱羊肚菌等。購買菌種要選擇有資質、信譽度高的制種企業(yè)。人工分離的菌種必須經過栽培試驗、交配型基因檢測才能應用于規(guī)模化種植。
3.播種羊肚菌是低溫型真菌,當地溫在18℃以下時適合播種。湖南地區(qū)一般是11月至12月播種,次年1月至3月出菇,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以用手捏成團、拋之破碎,并且手上留有濕印為宜。采用撒播或溝播的方式播種。播種時仔細檢查菌種,剔除霉變、污染、老化等不合格的菌種。菌種表面、塑料盆、接種人員的雙手等均需使用0.1%~0.2%煤酚皂溶液或苯扎溴銨溶液清洗消毒。剝去菌種袋子,將菌種塊捏碎至花生米大小,若菌種過于干燥,可用0.1%~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調節(jié)其含水量至65%~70%。露天種植、林下種植每667平方米用100~150千克菌種,大棚種植每667平方米用200~250千克菌種。播種后覆土3~5厘米,耙平表土,及時覆蓋黑色有孔地膜進行保濕保溫。播種階段注意調控土壤含水量,當土壤表面變白時,可輕微霧化噴水。
4.擺放營養(yǎng)袋湖南省的羊肚菌營養(yǎng)袋主要使用扁平袋,每袋裝料400~500克,每667平方米用2000袋左右,自己制作外源營養(yǎng)袋的可以將數量增加至3000袋。播種后7天左右,菌床上出現菌霜,此時盡快在畦面擺放滅菌的營養(yǎng)袋,營養(yǎng)袋側面向下劃口,均勻平放在菌床上。
5.培菌管理羊肚菌菌絲的最佳生長溫度是16~20℃,低于3℃或高于25℃時停止生長,高于30℃時菌絲逐漸死亡。如遇高溫,畦面蓋有地膜的地塊可噴水降溫。羊肚菌菌絲生長階段需要相對較暗的環(huán)境,黑暗或微光條件有利于菌絲生長。菌絲生長階段需氧量較少,但若大棚種植的羊肚菌氣生菌絲增多時說明氧氣含量不足、二氧化碳含量超標,需要適度通風。
6.出菇管理大棚種植羊肚菌,出菇時需采取措施進行管理。當菌絲生長50~70天,查看營養(yǎng)袋中菌絲生長狀況,菌絲已經發(fā)滿、顏色由淺黃色變成灰色、營養(yǎng)包變軟、菌霜變銹色或消退時,噴大水催菇。大水催菇后需注意控制土壤溫度和環(huán)境濕度,增加光照、加大通風,確保原基正常分化??刂频販?~14℃,夜間溫度3~5℃,適當的晝夜溫差能誘導原基分化;環(huán)境濕度85%~90%、土壤含水量25%~35%有利于催菇;原基分化需要光照強度為600~1000勒克斯的散射光,畦面覆蓋塑料薄膜或架設了小拱棚的種植地,在催菇時要揭開畦面塑料薄膜或小拱棚上覆蓋的薄膜。原基形成后10天左右,菌柄和菌蓋開始明顯分化,并可見輕微的凹陷分化,菌柄加粗,連接土壤的基部膨大,開始形成子實體。此時需控制土壤濕度20%~25%、空氣濕度85%~95%、棚內溫度4~20℃,加大通風,避免出現菌柄長度明顯長于菌蓋的情況。形成1.5~3厘米的小菇后,保持空氣濕度不變,降低土壤濕度至18%~22%,適當提高棚內溫度,加快小菇的生長發(fā)育。子實體生長階段強光照易對子囊果造成灼傷,誘發(fā)畸形菇,應避免強光直射。一潮菇采收后,清除棚內的死菇、病菇、菇腳,停止噴水,降低棚內濕度,待菌絲恢復生長5~8天后,參照前面的方法再次進行催菇。
7.采收和干制羊肚菌整菇長至 7~12厘米、菌蓋從深灰色變至淺灰色或褐黃色、菌帽表面蜂窩狀的凹陷充分得到伸展時即可采收。采收時,要一手抓住菇體,另一只手持鋒利的小刀從接近菌柄基部將菇切下。采大留小,避免損傷周圍小菇蕾,輕拿輕放。采收的子實體要及時進行曬干或烘干,烘干時先保持30~35℃的溫度至菇體體形不再收縮,然后逐漸升溫至45~50℃,將羊肚菌徹底烘干后置于陰涼、通風、干燥的地方保存,避免回潮發(fā)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