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樹德 魏俊威 李之欽
世界各國對于士兵的近戰(zhàn)對抗能力極為重視。美軍一方面優(yōu)選近戰(zhàn)武器,提升武器性能;另一方面強化近距離作戰(zhàn)訓練,以提升官兵的近戰(zhàn)對抗能力。俄軍在沿襲傳統(tǒng)“桑博”格斗術的基礎上,融合空手道、柔道等其他防身術,形成一套系統(tǒng)、完整的軍用近身搏斗體系。
我軍步兵分隊的單兵裝備包括匕首、腰帶、工兵鏟等,其中,工兵鏟是我軍單兵裝備的經(jīng)典,源于戰(zhàn)場生存的需要。而多功能鐵鍬由工兵鍬發(fā)展而來,具備功能多樣、用途廣泛的特點,不僅能夠抗腐蝕、耐高溫,而且攜行性、操控性、功能性都在不斷提高。其既可以用于開溝掘土、構筑工事、劈柴安營、開路,也可以作為炊具用來燙烙烤肉、煎雞蛋,還可以在武裝泅渡中當作船槳使用,在近身肉搏中當作武器使用。
鐵鍬在近身搏斗中的獨特作用在二戰(zhàn)時期就有表現(xiàn),俄羅斯《對話者報》歷史版塊曾刊登在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中,士兵用工兵鍬擊殺德國侵略者的故事。在目前的俄烏沖突中,也有媒體報道由于武器和彈藥的供應問題,俄軍在近身肉搏中使用工兵鍬。
多功能鐵鍬通常由手柄和鍬頭構成,手柄有木材、鋁合金等材質(zhì),鍬頭多為不銹鋼材質(zhì),其技法主要包括實戰(zhàn)姿勢、基本步法、進攻技術、防守技術以及防守反擊技術。
實戰(zhàn)姿勢
單手持法:右手持多功能鐵鍬,兩腿前后分開,右腳在前,腳尖微內(nèi)扣,左腳在后腳尖外展,兩腳站距略比肩寬,膝部稍彎曲,重心置于兩腿之間(圖1)。
雙手持法:雙手持多功能鐵鍬,使鐵鍬豎立于身體右前方,左腳在前,右腳在后,身體右轉90°,兩腿自然彎曲,身體重心大部分落于右腳(圖2)。
基本步法
前進步:以右腳在前為例,左腳蹬地,右腳向前進一步,約20~30cm,左腳隨即跟進,步幅同為20~30cm,重心置于兩腳之間,上體保持側向正身(圖3)。
后撤步:以右腳在前為例,左腳后撤一步,約20~30cm,右腳隨即后退,步幅同為20~30cm,重心置于兩腳之間,上體保持側向正身。
左橫移步:以右腳在前為例,左腳向左橫移半步,右腳隨即向左橫移半步,上體保持側向正身,兩眼注視前方(圖4)。
右橫移步:以右腳在前為例,右腳向右橫移半步,左腳隨即向右橫移半步,上體保持側向正身,兩眼注視前方。
進攻技術
劈擊:是由上向下對敵方進行攻擊的技法,分為正劈、左斜劈、右斜劈3種。正劈是向正下方劈擊敵方的頭部、肩部、軀干,左斜劈是由右方向左下方劈擊,右斜劈是由左方向右下方劈擊,主要擊打敵方的頭部、頸部、軀干和上肢(圖5)。
砍擊:是沿橫向路線攻擊敵方的技法,分為正砍和反砍2種,以右手持多功能鐵鍬為例,由右向左為正砍,由左向右為反砍,主要擊打敵方的頸部、軀干和四肢(圖6)。
鏟擊:是由前向后攻擊敵方的技法,用鍬頭鏟擊敵方的軀干和四肢(圖7)。
防守技術
正架擋:右前臂內(nèi)旋上抬,左手掌心朝上且位于右手左側,將多功能鐵鍬架于頭部前上方,略高于頭部(圖8)。
反架擋:右前臂外旋上抬,左手掌心朝下且位于右手左側,將多功能鐵鍬架于頭部左前上方,略高于頭部(圖9)。
左格擋:手腕內(nèi)扣,多功能鐵鍬向左側推攔敵械至身體左外側,擋開敵方刺或砍的進攻(圖10)。
右格擋:身體微向右轉,多功能鐵鍬向右側推攔敵械,以手柄根部擋開敵方刺或砍的進攻(圖11)。
左攔截:右手腕外旋,鍬頭下落,成斜面向左推攔敵械至身體左側(圖12)。
右攔截:右手腕內(nèi)旋,鍬頭下落,成斜面向右推攔敵械至身體右側(圖13)。
防守反擊技術
防上刺:當敵方持械(匕首)向我上體刺來時,我向左閃身避開其攻擊路線的同時,迅速向右格擋其持械手。然后左腳迅速向左前上步至敵方右側,砍劈擊其脖頸或頭部(圖14、15)。
防下刺:當敵方持械(匕首)向我腹部刺來時,我閃身避開其攻擊路線的同時,迅速向右格擋其持械手。然后身體微向右轉,重心稍向后,手臂內(nèi)旋收鍬,迅速向前鏟擊其脖頸(圖16、17)。
防劈擊:當敵方持械(短棍)向我頭部劈來時,我迅速上步且向上反架擋其攻擊。然后左腳向左前上步,順勢反砍其肋部(圖18、19)。
多功能鐵鍬源于工兵鍬的實際應用。在野外宿營時,是軍隊開路、劈柴的利器;在面臨敵方或不法分子的威脅時,可以作為軍用、警用防身自衛(wèi)武器。熟練掌握多功能鐵鍬格斗的技法,可以有效保護自身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chǎn)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