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鵬云
關鍵詞:圖書館;檔案館;數字人文;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跨學科
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是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科技館、群藝館、文化館等人文服務機構從業(yè)者必備的共同基礎能力。數字時代,提升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是人文服務機構從業(yè)者的現實要求和緊迫任務。
1 館員與數字人文館員
數字人文館員(Digital Humanities LibrarianArchivist,DHL),是近年來由于數字人文興起產生的“新型職位”[1]。數字人文館員,源于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科技館、群藝館、文化館等人文服務機構的專業(yè)館員職位,起始于數字人文時代的圖書館,目前發(fā)展到檔案館,今后將逐漸普及所有人文服務機構。比較研究圖書館和檔案館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有必要對館員與數字人文館員的來龍去脈,做簡單梳理。
1.1 館員。館員是圖書館、檔案館從事圖書或檔案專業(yè)工作的專業(yè)工作者,既是一個職業(yè)門類,也是一種專業(yè)職位,抑或是一種專業(yè)職稱。如,館員是指公共圖書館為研學旅行服務配置的圖書館工作人員[2];檔案館館員是指以檔案館為工作場所的檔案專業(yè)工作者,即以檔案館為工作場所的,具有檔案館專業(yè)技術職稱的檔案工作者。[3]依據館內工作的不同需要派生出:學科館員[4]、信息咨詢館員[5]、嵌入式學科館員[6]、智慧館員[7]、數據館員[8]、智庫館員[9]、創(chuàng)客館員[10]等“新”館員。
1 . 2 數字人文館員。蘇敏等將圖書館數字人文館員定義為:“經過高等教育專業(yè)培訓,掌握圖書情報專業(yè)理論知識、計算機知識、人文學科知識和數字素養(yǎng),能靈活運用數字技術,探討并解決人文學科問題的一類專業(yè)圖書館員?!盵11 ]檔案館界的張斌等學者,將就職于檔案館的數字人文館員定義為:檔案數字人文館員(Digital HumanitiesArchivist,DHA)。指“為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結構優(yōu)化升級,在檔案館設置的利用數字人文技術對檔案資源進行挖掘開發(fā)形成檔案知識產品,并以可視化形式向社會大眾呈現、供用戶開放利用的數據導向——研究型信息服務工作者”。[12]
國外人文領域的Frazier則將就職于人文服務機構的數字人文館員,定義為“在跨學科的人文領域中,能熟練使用計算機網絡等分析研究工具,掌握將現有數據轉化為新的數字學術方法、具備一定的職業(yè)技能、專業(yè)素質、學術研究和服務能力的人員”。[13]
這些來自于不同行業(yè)的代表性觀點,在映射出不同行業(yè)、不同學科、不同職業(yè)對數字人文館員認知的差別之外,也反映出館員與數字人文館員間的異同。
1.3 館員與數字人文館員的異同。館員和數字人文館員,都“是社會科技、經濟、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綜合產物”。[14]具有良好的人文教育背景、專業(yè)的理論知識體系、必要的專業(yè)研究方法、精深的職業(yè)技術技能和嫻熟的服務能力,是兩者的五個共性。
是否具有跨學科研究能力,是否掌握數字學術方法,能否靈活運用網絡數字技術開展研究,是兩者的三個主要差異??傊?,數字人文館員“不是指現行圖書館的一種新崗位,而是指能夠從事智慧圖書館業(yè)務、適應智慧服務與管理發(fā)展需要的一種新型館員”。[15]以比較的視角縱向觀察,館員與數字人文館員的差異,是數字時代,館員向數字人文館員進階時的職業(yè)能力要求。
2 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研究比較
數字人文館員的出現,使得數字人文館員迅速成為數字人文研究領域的新內容。圖書館界先行取得的研究成果,為檔案界的檔案數字人文館員研究提供了學習互鑒的“樣本”,成為日后其他人文服務機構的研究者,進行數字人文館員研究的參照系。[16-17]
職業(yè)能力是指所有職業(yè)必備的共同基礎能力。[18]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是指該職業(yè)必備的基礎能力?;诂F有條件和能夠獲得的參考文獻,從內容、借鑒、范圍、觀點、策略五方面進行比較。
2.1 內容。這里通過對圖書館數字人文館員研究22個相關主題詞和檔案數字人文館員研究8個相關主題詞的再歸納、再提煉,分類歸于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研究主關鍵詞“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之下。在數字人文方面,圖書館關注的內容多于檔案館;數字人文和數字學術是兩館共同的高頻關注項;不同的是,圖書館的關注重點是人文學者、人文學科、人文計算、數字文化遺產、數字學術中心、跨學科合作,檔案館則是人文項目、檔案數字人文。[19-20]
在館員方面,圖書館關注的內容仍多于檔案館;本館館員是兩館共同的高頻關注項;不同的是,圖書館的關注重點是數字人文館員、學科館員、高校圖書館員、研究者、圖書館工作人員、數據館員、館員隊伍建設,檔案館沒有其他關注點。
在職業(yè)能力方面,圖書館關注的內容同樣多于檔案館;兩館沒有共同的關注項;不同的是,圖書館的關注重點是崗位設置、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策略、職業(yè)化、崗位職責、職業(yè)素養(yǎng),檔案館則是培養(yǎng)策略、參與機制、價值闡釋。
如果我們將主關鍵詞下的次關鍵詞視為研究對象的話,整體比較的結果給我們的印象是,圖書館的研究,顯得多而細,廣并深;檔案館的研究,顯得少而粗,窄且淺。
職業(yè)分工、工作性質差異,或是產生上述結果的主要影響因素?!懊翡J的高校圖書館也感知到其中的機遇,正積極投身于圖書館數字人文的研究與實踐中。”[21]
2.2 借鑒。圖書館在進行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研究時,主要借鑒了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11 篇圖書館文獻中6篇涉及國外數字人文館員研究成果,占比54.55%。其中2017—2018年發(fā)表的文獻全部是國外數字人文館員研究成果。而檔案館數字人文館員研究文獻在篇名上沒有涉及國外研究成果。這與圖書館從業(yè)者具有較強的獲取外部信息數據的能力,較強的使用參考文獻的能力,有著強關聯。而檔案從業(yè)者,特別是老一代檔案館工作者,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
2.3 范圍。“研究范圍”是指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研究成果中,“研究內容所涉及的客體所處的環(huán)境”。[22]圖書館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有明確的范圍,明確以“圖書館”為范圍的9篇,占比81.82%;以“高校”為研究范圍的6篇,占比54.55%;沒有明確范圍,只有研究對象“數字人文館員”的2篇,占比18.18%。檔案界的研究成果中,只有研究對象“檔案數字人文館員”,沒有具體范圍。
相比之下,圖書館研究相對多樣、具體,檔案界的研究則相對宏觀、寬泛。這或與職業(yè)分工、教育背景的差異有關。
2.4 觀點。對數字人文的長期性和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的重要性,圖書館界和檔案界有著較多的相同或相似的觀點。比如,對于數字人文重要性,圖書館界認為:“數字人文是圖書館服務變革的重要動力”, [23]數字人文擁有長足的發(fā)展前景,并能夠向更多的學科滲透。[24-25]可以“實現與之相關的各類數字資源的深度整合與保存,并為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和泛在服務項目提供支持”。[26]檔案界認為:數字人文的出現“推動了知識生產、組織和傳播方式的變革”, [27]“數字人文于技術進步和人文存在共塑的社會轉型中以信息活動為載體展開”。[28]“實現了由以紙質載體為基礎的知識生產向數字載體的過渡轉型?!盵29]
對于數字人文的長期性,檔案界認為:鑒于數字技術的滲透性,數字人文將會成為“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重大事件”;[30]圖書館界認為:“數字人文館員這一崗位在國內的產生已經成為必然。”[31]。
在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的意義和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上,圖書館界和檔案界有著較多的不同的觀點。比如,對于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的意義上,檔案界認為:檔案數字人文館員在“創(chuàng)新檔案資源利用方式、變革檔案業(yè)務活動、提升館員技能水平、轉變知識創(chuàng)新模式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32]圖書館界認為:數字人文館員可以“融合數字人文研究中的前沿實踐技術,可以實現與之相關的各類數字資源的深度整合與保存,并為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和泛在服務項目提供支持”。[33]
對于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上,圖書館界認為:圖書館數字人文館員需具備“系統(tǒng)完備的數據管理服務能力、組織管理與溝通協(xié)調能力、信息資源組織管理與評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與信息技術能力、優(yōu)質的學科館員服務能力、傳播營銷與合作能力”。[34]檔案界認為:“在檔案資源開發(fā)、跨界項目合作、數字學術研究、數字記憶構建和數據開放倡導五大方面可扮演多重角色?!盵35]
2.5 策略。圖書館界認為:“探討數字人文館員的職業(yè)能力構成將為我國高校數字人文館員的崗位設置、角色定位、人員選聘和培養(yǎng)教育提供重要參考?!盵36]“專業(yè)基礎與高等學歷是成為數字人文圖書館員的關鍵條件,而技術知識等技能是至關重要的能力需求。”[37]提出了“以項目為導向、任務為驅動的課程形式開展數字人文專項繼續(xù)教育等的顯性素養(yǎng)培育對策,以及建立激勵與約束并行的激勵機制,構建命運共同體等的隱性素養(yǎng)培育對策”。[38]強調:“以圖書館員綜合素質為核心,明確數字人文環(huán)境對圖書館員的要求,分析圖書館員職業(yè)化建設困境,制定針對性解決措施,促進圖書館員職業(yè)化建設”。[39]
檔案界“以制度政策、組織機構、意識理念三大層面為切入點細化其培養(yǎng)策略,力求實現數字人文與檔案工作的深度交流融合”。[40-41]
3 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提升策略
以能力建設為目標,循著觀念→素養(yǎng)→能力的路徑,本文提出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的“一個觀念,兩種素養(yǎng),五項能力”共性基礎標準體系。
3.1 觀念:跨學科思維。現實中,人文服務機構從業(yè)者由于機構所屬行業(yè)的不同,往往具備所在行業(yè)或專業(yè)的思維方式,卻很少具備跨學科思維。問題是“數字人文”是一個以跨界與融合為特點的新興領域。[42]數字人文館員又正是在這個領域工作,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職位。因此,人文服務機構數字人文館員,首先要學會跨學科思維,形成跨學科觀念。非如此,不能成為合格的數字人文館員。
3.2 素養(yǎng):人文與技術。人文素養(yǎng)是指由人類優(yōu)秀文化積淀、凝聚、孕育而成的,能夠提升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全面發(fā)展和自我完善的綜合素質能力。[43]技術素養(yǎng)是指管理、評價和理解技術的能力[44]。
“數字人文”是一個將現代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深入應用于傳統(tǒng)人文研究與教學的新型跨學科研究領域[45-46]。因此,人文服務機構的數字人文館員應當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優(yōu)良的技術素養(yǎng)。
3.3 能力:學習、應用、溝通、協(xié)同、執(zhí)行。再學習能力、新技術應用能力、溝通能力、協(xié)同能力、執(zhí)行能力,在圖書館數字人文館員和檔案數字人文館員能力研究成果中,多有出現。是數字人文館員能力項中的“高頻詞”。屬于共識度高,非稀缺的常需之能。之所以將這五種“稀松平?!薄罢Z不驚人”的能力與跨學科思維、人文和技術素養(yǎng),一并構成數字人文館員必備的共同基礎能力體系,正是因為這些能力具有基礎性,通用性、共用性、常備性。這五項能力,雖言之易,知之易,卻行之難,持久堅持更難。務須與跨學科思維、人文和技術素養(yǎng)一道,認真對待,切實做好,做到位。
4 結語
數字人文時代需要具有與之匹配的職業(yè)能力,構建“一個觀念,兩種素養(yǎng),五項能力”共性基礎標準體系是實現數字人文館員職業(yè)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