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歷史上“版圖”一詞源流考正

2023-08-19 18:17:42吳哲丁海斌
檔案管理 2023年3期
關(guān)鍵詞:歷史淵源演化疆域

吳哲 丁海斌

關(guān)鍵詞:版圖;版圖概念;名籍;戶籍;疆域;歷史淵源;演化

0 引言

目前學(xué)界對“版圖”一詞歷史源流、兩千年演變之研究尚不多見。現(xiàn)有研究多集中于“版圖”與其他相近概念(如天下、四海)的區(qū)別以及清代以后概念的變化。[1]此外,泛泛語及“版圖”者不少,如“中國版圖”“地緣版圖”“產(chǎn)業(yè)版圖”等,但將之視為重要概念予以解析者寥寥。

現(xiàn)有研究多將“版圖”概念釋為“圖冊”“戶口冊與疆域圖”等,似可商榷。首先,“冊”之豎筆為諸“簡”,一橫為繩或韋皮。而版與簡是有很大區(qū)別之物,簡至多書兩行,版則明顯寬于簡,無法編連成“冊”,因此“版”似不應(yīng)界定為戶口冊。其次,《周禮》中屢有“土地之圖”“以土地之圖經(jīng)田野”[2]等,此中之圖多為田畝圖,而非疆域之義,因此“圖”似亦不應(yīng)簡單界定為疆域圖。從歷史角度而言,如未能追本溯源,則實難窮流知變。有鑒于此,厘清“版圖”之歷史源流、涵義變化、演化過程即勢在必行。

1 關(guān)于版圖及其表征之意蘊

1.1 版即是片。《說文》:“版,判也。從片反聲。布綰切?!盵3]版字由兩部分構(gòu)成:片與反,其中“反”字常易引起誤解,比如認為“反”是“板”的省略或印刷雕版上的字都是“反”的。[4]

首先,“反”字甲骨文字形寫作 ,從又從廠——“又”表征手,“廠”并非工廠之廠,現(xiàn)代把廠的簡化字定為了“廠”,實則“廠”讀音han,義項為山石之崖巖?!皬S”為山崖,“又”為手,因此“反”之本義為“以手攀崖”。[5]至于“反”的翻轉(zhuǎn)、反覆、相反等引申義,亦與“板”無干,所以恐不能憑空認定“反”是“板”的省略。

其次,所謂印刷雕版上的字皆“反”,須知印刷術(shù)肇始于隋唐,恐不應(yīng)以晚出后起之物來強行解釋戰(zhàn)國文字之“版”。

版字的“反”只是聲旁,并不表義,版的涵義其實就是“片”,那么什么是片?《說文》訓(xùn):“片,判木也。從半木?!敝祢E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從半木,指事。”[6]判字從刀,意為分,所以片即是剖開木頭,其初為動詞。木頭被剖開則分為二,所以“片”的引申義可為“一半”“兩方中的一方”等——直觀地看,“片”即是將 (木)剖開分為兩半中的一半。

那么,版在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呢?答曰:筑墻。早在舊石器時期中國已有夯土之術(shù)(雞公山遺址),[7]夯土技術(shù)后分化出版筑與土坯之術(shù),至晚于商代時期版筑之術(shù)已比較成熟。所謂版筑,即先立兩塊木板,后將土填入兩板之間,復(fù)以夯杵搗實成墻——這筑墻所用之木板即是“版”,所以《詩》云“縮版以載”。

1.2 片的另一半為“爿”。“片”乃木分為二,所以從半木。“片”既然只為一半,則顯然有偏而不全之義,如成語片言只語,隱含居于一偏、不夠全面之義。那如何才能齊全起來呢?此則必須找到“片”的另一半,即《說文》未曾收錄之“爿”字。

什么是爿?“反片為爿。讀若牆?!盵8]通俗地講,即是將木剖開,一邊為“片”,與“片”相對的另一邊為“爿”。既然“讀若牆”,則“牆”字不只是表音,亦可表義,可參見裘錫圭先生《文字學(xué)概要》:“古代多用‘A讀為B……B起注釋A的作用?!盵9]那么,什么又是“牆”呢?其實就是“墻”,此字在古代皆寫作牆,簡化字改寫為墻(觀牆字,尚可知曉制垣之版筑方法,改寫為墻則失之)。

版筑之牆,已知需要“兩”塊木板夾而筑之,內(nèi)板為“片”,外板則為“爿”。二者各為“一半”,無論從造字角度還是功用角度而言,皆可見“片”并非整體,須與“爿”相合,才成一整體。

“版圖”可泛指國家疆域的原因?qū)嶋x不開“爿”:由版而筑,由爿而牆,因牆為“垣蔽也”“障也”,故有外圍屏障之義。此屏障(即爿)復(fù)可引申為國之疆界,界者,邊界也,邊界以“內(nèi)”之范疇即為疆域。而既然以爿(牆)為外圍之屏障,則與爿相對之片(版)為內(nèi)里之映照,即被牆屏障護蔽之百姓,故登百姓之戶籍于上,則為版——即“版,名籍也,以版為之,今時鄉(xiāng)戶籍謂之戶版”。[10]1.3 獻版圖的象征意蘊。工具書常下斷語“獻版圖猶如獻江山”,[11 ]卻不曾釋其所以然。古時藩屬國向宗主國獻版圖,之所以有臣服、臣屬的意味,實際上“片(版)”因為“從半木”,只是一半,而前文已述“版圖”可泛指疆域的原因?qū)嶋x不開“爿”,則其獻上之意義即應(yīng)將爿、片視為一整體合而觀之,是將外圍之屏障與內(nèi)里之土地人民盡皆獻上之意蘊。所謂藩,屏也,本就是藩籬屏障之義,藩國與宗主國結(jié)為一體,則藩國即成為宗主國對外的屏障——這跟獻璽印、獻宗室玉牒等器物所代表的象征意蘊不同,后者只表征統(tǒng)治者自身,是投降所用,與藩國之臣屬有相當差別。

戶口與地理形勢古時皆有秘而不傳之意,版圖因此關(guān)乎國家機密,《論語·鄉(xiāng)黨》中,孔子尚且要“式負版者”,以示敬意。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12]國之三寶既然為地、人、權(quán),版與圖分別代表人與地,獻版圖即獻“人”加獻“地”。獻璽印之類物品,由于璽印只表征國主之權(quán)力,是代表已降之國主“喪失”了權(quán),而獻版圖則非,實為表征行使治“權(quán)”的對象:地與人盡皆獻上,而藩國國主仍可“代行”治權(quán)。

1.4 版圖不能逆序稱為“圖版”。逆序詞是漢語的一大特征,如,互相與相互、愛戀與戀愛等,字序雖變,而詞義并未變更。“版”字也在漢語言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若干逆序詞,如版刻與刻版、版牐與牐版、版牘與牘版等,但是版圖卻不能逆序為圖版。

百姓登為戶版,江山繪為地圖——則版圖可為“國”之表征。版圖實為“版”+“圖”的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非一物,而是表征百姓與江山二物,可參見《周禮》:“司書掌邦中之版,土地之圖?!盵13]所謂“獻版圖猶如獻江山”,因?qū)ⅰ鞍妗彼碚鞯囊馓N缺損,而只表達了“圖”的象征意蘊(江山),因此不確。

獻版圖其實猶如獻百姓與江山,而百姓的重要性還要高過江山,這也符合中國歷史上一貫的“民本”思想——所謂“得乎丘民而為天子”,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此亦是“版圖”一詞,盡管是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但卻不能如“山河”“河山”一般形成逆序詞,只能版字在前,不能反之以“圖版”稱謂的道理所在。

2 版的種類與版、牘之別

2.1 版分為方、牒、札、牘、檄、槧。第一,《儀禮》鄭注:“方,版也。”[14]方,固然可稱版,但版卻不只是方。近于正方形的版,才能叫方,具體之邊長無記載,則邊長或可在一定范圍內(nèi)浮動。所以,方只是版之一種,版包括了方。

第二,除“方”以外,版還可為長方形,因為較寬而不宜像“簡”一般編連成冊,故多為單用。因為可單用,所以其長寬比似并不固定,大約近于2比1的比例(天水放馬灘)。

第三,長方形木板,薄而小者稱“牒”,《索隱》有“牒,小木札也”,則“札”與“牒”同。較牒為厚、長1尺者稱“牘”,至今仍有尺牘一詞代表函柬。《說文》訓(xùn)曰,“檄,二尺書”,則長2尺者稱“檄”,至漢代,檄文漸發(fā)展成用于軍事征伐、聲討之文書。最長3尺,《釋名》曰,“槧,板之長三尺者也”,[15]故三尺之版稱“槧”,所謂“鉛槧”,[16]即書以漆或以鉛畫于版。

2.2 版、牘互訓(xùn),版圖卻不能稱“牘圖”。第一,同類物之異名中,版與牘最為近似,其混用亦最多,不易辨析。

(1)以尺寸言,牘長1尺、厚于牒,是版之一種。則版為統(tǒng)稱,而牘為專指。

(2)以內(nèi)容言,《說文》訓(xùn):“牘,書版也?!睙o字時可稱版,有字則稱為牘。

(3)以用途言,段玉裁曰:“牘,專謂用于書者?!?/p>

版的用途大于牘,可書亦可畫。

第二,雖然古代版牘互訓(xùn),現(xiàn)代又幾乎不再區(qū)分版與牘,多以“牘版”合稱之,但是“版圖”卻不能稱之為“牘圖”。究其原因:(1)是版可書可畫,牘只能書。(2)牘字要到漢代,才在文獻中多所使用,“版圖”一詞成詞更早,至遲《周禮》時期已形成固化之雙音節(jié)合成詞。(3)版在先秦已有“名籍”之用法,而牘則無此義。

3 “版圖”的出處、原始涵義及邏輯順序

3.1 “版圖”為《周禮》作者所創(chuàng)制。“版圖”一詞最早見于《周禮》。而《周禮》之成書年代,是學(xué)界聚訟難休的重大問題。以經(jīng)學(xué)視角而言,歷朝之經(jīng)學(xué)家多認為乃周公所作;以史學(xué)視角而言,則王莽新朝說、漢代說、春秋戰(zhàn)國說、西周說等眾說紛紜。從郭沫若、錢穆先生的論斷“書出戰(zhàn)國晚世”(《周官質(zhì)疑》《周官制作時代考》)之后,目前主流觀點認可為乃戰(zhàn)國晚期所作——則“版圖”似可斷成詞于戰(zhàn)國(至晚不過秦初)。

但是“版圖”一詞特殊之處在于:僅見于《周禮》,而未在戰(zhàn)國時期其他古籍中發(fā)現(xiàn)。丁海斌教授在對《周禮》文檔名詞的研究中,將之分為“通用”與“專有”兩大類。[17]所謂通用,即在其他古籍中亦有所使用;所謂專有,即僅在《周禮》一書中使用,而其他古籍未見者——“版圖”,就屬于專有之名詞。

由于同時期其他古籍皆未見使用,故嚴謹來講,“版圖”一詞似為《周禮》作者所創(chuàng)制。并且,“版圖”在當時亦并未成為通俗用法:

第一,從背景來看,版與圖分別作為單音節(jié)詞單獨表義的情況,已可在先秦典籍中普遍發(fā)現(xiàn),如《論語》《墨子》《管子》等。此階段本就是漢語歷史上單音節(jié)詞向雙音節(jié)詞發(fā)展的第一個擴張期,若干單音節(jié)詞都在此一階段固化為雙音合成詞。比如“圖”字,《尚書》中“伻來以圖及獻卜”,圖即單獨表義為地理圖,而《管子》《燕丹子》等典籍中,“圖”字已明確擴展為“地圖”一詞。所以“版”“圖”二字在若干先秦典籍中普遍性單獨使用,可視為二者聚合成雙音節(jié)合成詞之基礎(chǔ)。

第二,在版、圖存在可聚合成詞的背景之下,《周禮》作者創(chuàng)制了“版圖”一詞,但在同時期尚未得以流傳。因為《天官·小宰》里已然“聽閭里以版圖”,若“版圖”之政用已經(jīng)達到鄉(xiāng)鎮(zhèn)一級,如此普遍為官方所登錄、繪制,以常理而言,似不可能先秦時其他古籍一無所言。所以,“聽閭里以版圖”很有可能是《周禮》作者理想化的主觀設(shè)計,難以斷然認定必為確切之史實。而大約同時期的典籍未見,亦可說明“版圖”一詞當時并非通識、通用。

第三,《周禮》設(shè)計了一個較嚴密的社會管理體系。在《周禮》的整體社會管理設(shè)計中,人的管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管理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稅收管理(人口稅、田畝稅等)是整個社會管理中具有核心意義的部分,而這些管理活動的基本依據(jù)是人口檔案與地圖檔案(包括田畝圖、物產(chǎn)圖等),這些檔案的合稱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主要是“圖籍”一詞。如,《戰(zhàn)國策》:“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盵18]《周禮》作者使用“版圖”一詞,其用法涵義與“圖籍”相似。但用“版”代“籍”,用詞上似更為講究,且“版”在前,代表更重視人的要素,說明作者沒有使用已有名詞而創(chuàng)制此詞是有自己的用意的。

3.2 原始涵義一:“官吏名籍+府寺形象圖”?!短旃佟?nèi)宰》有“內(nèi)宰掌書版圖之法,以治王內(nèi)之政令”,內(nèi)宰為宮中官之長,所以鄭玄注曰,“版為宮中閽寺之屬及其子弟錄籍也;圖,王及后、世子之宮中吏官府之形象也”,所謂“閽寺”,閽人受墨刑而主門,晨啟昏閉;寺即侍,寺人即受宮刑之奄人,掌管王之內(nèi)人與女宮的戒令。而“吏官府之形象”一句歷來似未引起重視,其中頗有歧義之處。

所謂“吏官府之形象”,大致有三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百官所居為府,現(xiàn)代學(xué)者多認為此圖為“地圖”,[19]恐不確,因為地圖完全無法解釋“府之形象”四字。第二種,孫詒讓《周禮正義》:“謂吏人所居之府寺,其方位界域,廣狹遠近,悉書其形象於圖也?!盵20]孫氏使用“書”字疑似使用的“書,著也”,即寫字的義項,因為所謂方位、界域、遠近等,皆非“形象”;而如果是將此類內(nèi)容記于圖,則似與版之“籍”的部分內(nèi)容重疊,并無此必要。第三種意見,俞樾在《九九銷夏錄》中謂:“此即后世畫宮室之法也?!盵21]畫宮室之法,相較前兩種意見,似為正解,因其最能解釋得通“形象”,所謂形、象,即將吏人居府之建筑形態(tài)畫出。

只是此種“畫宮室之法”,固然解決得通“形象”,卻易卡在“內(nèi)宰掌書版圖之法”的“書”字上,明明是“書”之法,如何“畫”出呢?此則不能將“書”只理解為“著也”,某些時候,“書”是含“畫”的功能的,即孔穎達謂:“書,以筆畫記之辭?!盵22]“書”與“形象”兩個節(jié)點打通,似可認為內(nèi)宰所掌管之圖,既非以文字記錄于圖,亦非后來所代表的地圖涵義,而是屬于建筑外形圖或府宅圖。

3.3 原始涵義二:“百姓戶籍+地圖”。由宮中之版,進而擴展至外,《春官·大胥》曰,“大胥,掌學(xué)士之版,以待致諸子”,這是將版籍,擴大應(yīng)用于外官階層。所謂學(xué)士,即卿大夫?qū)W舞之諸子,從春天起入學(xué)宮。又《夏官·司士》曰,“司士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即每年或登或銷諸臣數(shù)量,注明年齡與級別,以備行政?!短旃佟に緯分杏小八緯啤钪兄妫恋刂畧D”;而司書所掌邦之版地之圖還備有檔案之副本,此則由“司會”掌管,即“司會掌……凡在書契版圖者之貳”。[23]此中版、圖,是邦國總圖,作為政府審核財政入出之依據(jù),除人口統(tǒng)計、山川形勢之外,柳詒徵先生認為“兼似附有物產(chǎn)統(tǒng)計表矣”。[24]

繼而版圖范圍進一步擴展,則及于民間,并且由邦國之總圖,分化為具體至各地自身之“分圖”。如《地官·遂人》,“以土地之圖經(jīng)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為基層行政單位制定邊界。又,《天官·小宰》,“聽閭里以版圖”,鄭玄注引鄭司農(nóng)曰:“版,戶籍;圖,地圖也。聽人訟地者,以版圖決之?!辟Z公彥疏:“閭里之中有爭訟,則以戶籍之版、土地之圖聽決之?!盵25]——則版圖之“圖”皆為地圖(田畝圖)之義,不再是初期表示具體“形象”之圖。

由上可知,《周禮》時期,“版圖”有兩種涵義,分別為“官吏名籍+府寺形象圖”與“百姓戶籍+地圖”,詞域由狹而廣?!鞍妗薄皥D”二字固然已經(jīng)形成雙音合成詞,但單音節(jié)之“版”與“圖”仍然可以單獨表意。愈向后世發(fā)展,隨著漢語言歷史上雙音節(jié)詞的大量增加,單音節(jié)詞的使用則呈下降趨勢,秦漢以后,“圖”字單獨使用、表示“地圖”涵義的情況在文獻仍屢見,而“版”字單獨使用、表示“戶籍”涵義的情況則迅速降低。因為在《管子》成書之際,“戶籍”一詞也已形成,[26]不再需要以“版”來表征,所以,由于表戶籍義之“版”難單用,則“版”只好依附于“圖”,使得“版圖”一詞愈加固化。

并且,由于“圖”字在發(fā)展過程中,西漢、南北朝時期漸形成“地圖”“輿地圖”“輿圖”[27]等詞,涵義相仿。然而無論怎樣發(fā)展,“圖”字皆為構(gòu)詞之主詞素,所以“圖”的地位、涵義皆不曾失去。而“版”字則不然,“版”之涵義“戶籍”,在“戶籍”成詞之后,“版”已經(jīng)不是構(gòu)詞之詞素。無論“戶”字還是“籍”字,都無法直觀地表達出“版”,這就使得“版”的一部分語義場損失,學(xué)界或尚可知詞源,而在民間使用之通俗義角度,對“版圖”一詞的理解,逐漸向更為易曉之“圖”字傾斜——這也是為什么后世“版圖”直接引申出“疆域”含義的原因,因為地圖畫的就是疆域,故可以之引申,而“版”所表征的“戶籍”則在“疆域”義中難以體現(xiàn)。

3.4 二涵義之邏輯順序。上述《周禮》中“版圖”一詞出現(xiàn)兩種涵義,從邏輯順序來講,似應(yīng)“官吏名籍+府寺形象圖”在先,可通用于閭里的“戶籍+地圖”涵義在后。原因略示如下。

第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明確說:“凡施于宮室器用者皆曰版?!盵28]第二,最初之“版圖”,似用來書畫宮中之人與物。因為以常理言,版與圖古時繪制并不容易,其制作與使用之過程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必然應(yīng)有王室——貴族、大臣——鄉(xiāng)閭這樣一個大致的鋪開過程,而不是反之。

4 “版圖”五種通用涵義及歷代使用數(shù)量

4.1 “版圖”通用涵義之五種情況。關(guān)于“版圖”詞義演化及其在歷史上的使用情況,各種涵義通行并用,在所多有,大體可分為五種。

第一種,“版圖”表達完整的“戶籍+地圖”涵義:如唐代賈公彥《周禮》疏曰,“邦中之版、土地之圖,即司會版圖也”;《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七,宋真宗咸平三年“如聞均定以來,多歷年所,版圖更易,田稅轉(zhuǎn)移”[29];又,神宗熙寧五年王韶招撫洮、河吐蕃,“上所降蕃部版圖,得地二千余里、口二十余萬”[30]——版圖包含“地”“口”二事,顯然表達兩方面涵義。

第二種,側(cè)重使用版圖一詞中版字之“戶籍”義:陳子昂《漢州雒縣令張群吏人頌德碑并序》,“官戶在版圖者,萬有五千余家”[31];白居易《呈吳中諸客》詩云,“版圖十萬戶,兵籍五千人”;元代脫脫等撰《宋史》卷三○一“賦斂無藝,則版圖衰減”,[32]結(jié)合上下文,此中“版圖”當指戶口之義。

第三種,側(cè)重使用版圖一詞中圖字之“地圖”義(天下圖、田畝圖、地方圖、政區(qū)圖、地形圖等皆歸此類):蘇軾《歸真亭》詩云,“祭禮傳家法,阡名載版圖”,由于此詩為友人求先墳,再結(jié)合“祭禮”等句,則此阡通仟,通往墓地之道路;鄭樵《校讎略》中所謂求書八法之“禮儀之書,祠祀之書,斷獄之書,官制之書,版圖之書”,[33]因宋時戶籍與地圖早已分門別類,故此版圖之書,即專指地域圖冊;元代楊維禎《送經(jīng)理官黃侯還京序》,“版圖歸職方者”,[34]歷代職方司設(shè)于兵部,掌地圖,則此中“版圖”應(yīng)為地圖之義。又因?qū)V傅貓D的輿地圖、輿圖等詞業(yè)已普遍使用,所以古時用“版圖”來專指地圖之義反而并不多見。

第四種,使用引申之“疆域”義: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海外黎蠻”篇:“自以為漢唐以來所不臣之地,皆入版圖”[35];元好問所編《中州集》收錄金代詩人周昂《翠屏口》詩,“不須驚異域,曾在版圖中”;明代張岱《夜航船》記載錢镠異夢,“南渡疆界皆武肅版圖”[36];各種面向大眾的演義、小說、話本中,亦開始使用疆域這種通俗義,如《封神演義》,“你雖是方外,卻也在朕版圖之內(nèi)”。由于“疆域”義最為通俗易曉,宋以后民間使用量增加,故以現(xiàn)有資料察考,這種通俗義的使用情況為典籍中最多者。

第五種,某些較為特殊涵義:1.魏徵《隋書》中記載梁《受版圖》(已佚)一卷,被呂思勉先生歸為“諸迷信”,[37]因書已亡,未切知何解,猜測為推命、卜算、物占之書,似為畫出的相某種版(如手版)之圖解,以“物象”來判征兆或斷吉兇。2.用作官府官名之變格、別稱,如唐人高彥休《闕史》載:“近世逢掖,恥呼本字,南省官局則曰版圖、小績、春闈、秋曹”[38]——此中“版圖”則代指戶部諸司。此類特殊用法,使用量較小,已漸不為現(xiàn)代所知。今將歷代按詞語涵義不同所區(qū)分之使用情況統(tǒng)計如下,以供參考。

4.2 現(xiàn)代最重要之“疆域”義或始于宋代。版圖一詞的初始義“戶籍+地圖”,在宋代及以前各朝代典籍中所占比例最高,元明清之后,則版圖的引申“疆域”義逐漸取得優(yōu)勢地位,獲得了壓倒性的使用比例與數(shù)量。哪怕到了近現(xiàn)代,恐怕亦是如此,如,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中便是這種引申疆域義之用法,“中國版圖廣大,兵員眾多”。

據(jù)現(xiàn)有資料查考,最早使用版圖之“疆域”義者,似為宋初太平興國時期國史館著作郎范杲之“千里版圖來浙右”。[39]而元代之后,版圖的引申“疆域”義之所以取得優(yōu)勢地位,其奠基期即在宋代。

“疆域”義之所以在宋代開始出現(xiàn)與擴張,究其原因,似最得力于詩詞?;蛘呖梢哉f,在較嚴謹?shù)慕?jīng)注類、史書類中,“版圖”涵義仍難脫《周禮》之限定范疇,即“戶籍”“地圖”等義。但在較為奔放、不事拘泥之詩詞類文獻中,則“版圖”涵義更易擴張和獲得較靈活之運用,例如《應(yīng)齋詞》“一鼓版圖收”等等。

5 “版圖”于“時間線”上演化過程詳解

5.1 創(chuàng)制與蟄伏期——先秦至南北朝?!鞍鎴D”一詞最早的涵義演化是在《周禮》自身之中完成的,即前述“官吏名籍+府寺形象圖”與“百姓戶籍+地圖”之間。這次詞義演化并沒有得到相應(yīng)的關(guān)注,所以發(fā)展到后世,基本上以“戶籍+地圖”為版圖之初始義。除少數(shù)注《周禮》之經(jīng)學(xué)大家外,“版圖”一詞并未獲得其他使用。此一階段基本上屬于“版圖”一詞的創(chuàng)制與蟄伏期。

所謂蟄伏,是指“版圖”一詞在中國語言文字演化進程中表現(xiàn)出的很特殊的情況。以現(xiàn)有資料考察,“版圖”一詞不只是先秦時期,到秦漢、魏晉時期依然沒有獲得廣泛通識、通用。漢代除了經(jīng)學(xué)大家專門對《周禮》的注釋之外,“版圖”仍然沒有其他條件下的使用情況存在②。

“版圖”一詞真正獲得共識性使用,大略要到唐代,其廣泛性擴張,則要到宋代。從“版圖”戰(zhàn)國時期成詞,到獲得廣泛性使用,顯而易見,時間線上存在一個相當長(800年以上)的蟄伏期:秦漢魏晉南北朝。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與《周禮》的流傳息息相關(guān)。若想闡釋“版圖”在歷史進程中獲得通用之由來,則線索或在《周禮》一書的發(fā)展脈絡(luò)之中隱存。戰(zhàn)國之秦國與其后大一統(tǒng)之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禮”相對并不受重視可想而知。非只不受重視,甚至必在焚書之列,因為從制度核心來講,最與中央集權(quán)格格不入者,就是分封制之周禮。馬融《周官傳》云:“秦自孝公以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與《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之,搜求焚燒之獨悉,是以隱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開獻書之路。既出于山巖屋壁,復(fù)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焉?!盵40] ——雖然漢武時期得“出于山巖屋壁”,但因《周禮》與漢制亦不合,則“復(fù)入于秘府”,非只時人,大儒(高堂生、蕭奮、孟卿、后倉、戴德)亦不得見。漢代早期尊黃老之術(shù),《周禮》并未被列為經(jīng),到王莽篡漢時,《周禮》仍稱《周官》,可見《漢書·郊祀志》與《王莽傳》:“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盵41]《周官》改稱為《周禮》,并且列為經(jīng),應(yīng)始于劉歆,即“王莽時,歆奏以為禮經(jīng),置博士”。[42]《周禮》固然列為經(jīng),但王莽新朝時代很短,15年即滅,其所置禮經(jīng)博士又隨之而廢。因為上述這些變故,則《周禮》并未在世間通行——此則《周禮》所創(chuàng)制之“版圖”一詞亦似不可能通用。即使到了東漢,亦只有幾位大儒如杜子春、鄭眾、賈逵等能將《周禮》以文字、訓(xùn)詁之方式,得以通讀,如杜子春“能通其讀,頗識其說”,一直到鄭玄搜羅眾家之說兼注《三禮》,《周禮》之地位方才獲得提高。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為離亂之世,從大環(huán)境、大方向上講,競以崇武相爭,難以崇禮作樂。雖有一些枝葉性取鑒《周禮》,如曹魏《新律》之“八議”,被認為是對《周禮·秋官》“八辟”的借鑒,但實在難以有全面性、深入性研討。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魏晉玄學(xué)此時大興,貶低名教之風頗盛,漢代經(jīng)學(xué)至此一階段,是明顯地進入衰落期。因此,事實上,要一直到唐代,國家重新從動蕩進入穩(wěn)定狀態(tài),隨著確立以經(jīng)取士的制度,作為經(jīng)書的《周禮》才能得到不被打斷的、持續(xù)性的重視,此后《周禮》作為當時士人們的教科書之一,具有了明顯的合法性,則成于戰(zhàn)國但專屬于《周禮》的“版圖”一詞才得以隨之而擴散、流傳。

第二,與當時的習慣用法有關(guān)。在“版圖”一詞未引申出疆域義以前,主要是戶籍與地圖的涵義。而戰(zhàn)國及秦漢時期,表“天下戶口田畝”檔案之義的詞匯主要是“圖籍”“圖書”“圖簿”等,“圖”字前置是當時的習慣用法。如《史記》載:“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43];《漢書》載:“蕭何盡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44];又“以圖簿未定,未授國邑”[45]等等。其中“圖籍”一詞最為常用??梢?,“版圖”一詞并不符合當時的習慣用法。但就表達“國家疆域”涵義而言,“版圖”一詞較“圖籍”等詞更具優(yōu)勢。所以,當后世“版圖”一詞引申出“疆域”義,其優(yōu)勢立顯,從此暢行無阻。

5.2 傳承與接續(xù)期——唐代。前文已述,“版圖”一詞從創(chuàng)制到蟄伏,歷經(jīng)了800年以上的斷檔期,到以經(jīng)取士的唐代,方接續(xù)起來。在唐代各類典籍中,“版圖”出現(xiàn)凡21次,其特點有五。

(1)義項為“戶籍+地圖”者最多,基本存在于注疏《周禮》的古籍之中。

(2)唐代開始出現(xiàn)用“版圖”一詞來分別表征“戶籍”與“地圖”的情況,如柳宗元《詠荊軻》:“函首致宿怨,獻田開版圖”,此中版圖即地圖義——此類詞義拆分的情況,數(shù)量次多。在前兩種特點中,“版圖”之涵義發(fā)生一定變化,但仍可視為在《周禮》限定的范疇之內(nèi)。

(3)出現(xiàn)了與《周禮》中原始涵義不同,但觸類旁通的新用法,如官名變格、別稱等。

(4)現(xiàn)代人最熟悉的以版圖指代“疆域”之義項,此時尚未出現(xiàn)。

(5)唐代“版圖”一詞的使用,基本上都在名家之手,即當時社會最高級那一批知識分子,經(jīng)學(xué)家(賈公彥)、史學(xué)家(杜佑)、大詩人(陳子昂、白居易)等。

5.3 大幅增長期——宋代。至宋代,“版圖”一詞的使用有了一個爆發(fā)性的大幅度增長,見于典籍之數(shù)量破百。其特點有四。

(1)“戶籍+地圖”義仍占據(jù)最大比例部分,接近50%。

(2)引申義“疆域”開始出現(xiàn),并迅速成為宋代使用“版圖”的涵義中數(shù)量次多的部分。

(3)除了名家(司馬光、蘇軾、邢昺)之外,開始通行于略低一級之學(xué)者、士人階層,如田錫《咸平集》“二考版圖閱戶數(shù)”、趙鼎臣《竹隱畸士集》“坐閱百年版圖”等。

(4)引申之“疆域”義的擴張,似最得力于詩詞,前文已述,茲不贅言。

5.4 慣性延續(xù)期——元代。元代“版圖”的使用情況有一部分與宋代相似,但也有若干較宋代不同之特點。

(1)宋代不多見的用“版圖”表示官名別稱的用法,元代反而常見。如“洎領(lǐng)版圖之任”“改職版圖”等,此中“版圖”皆為朝廷官員之義。

(2)元代“疆域”義超越原始的“戶籍+地圖”義,上升為數(shù)量第一,占比近50%。

(3)宋代較嚴謹之經(jīng)注類、史書類典籍中,“疆域”

義難見,但元代“疆域”義則不只是在詩歌類、雜文類中出現(xiàn),亦滲透至正史類。如元丞相脫脫等撰《宋史》“欲得河南,曩歲嘗歸版圖”,《金史》“太祖定燕,顥舉四州版圖歸朝”,此中“版圖”皆疆域之義。

正史開始出現(xiàn)“疆域”義,或者說“疆域”義獲得官方、正史承認,則表明“版圖”之通用性上升,不再只局限于注引《周禮》所限定的原始范疇。

(4)宋代除名家外,“版圖”之使用已至學(xué)者、士人階層,而元代的新變化是:到元代末期,開始更加向通俗化進展,出現(xiàn)于面向百姓階層的神仙傳記、元雜劇之中,如《宋太祖龍虎風云會》“郡邑版圖盡歸王化”。

5.5 使用高峰期——明清。至明清時期,“版圖”的使用數(shù)量大增,為歷代最多的時期,其與前幾個階段不同之特點有四。

(1)版圖之“疆域”義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已占比80%以上。

(2)言前史之事或征引古籍,則有“戶籍+版圖”之義,言本朝事,則多為疆域、疆宇、疆界之類引申義。在國家層面,如“中國版圖”“萬里版圖”者,基本上都是“疆域”義;但在某些限定區(qū)域內(nèi),則仍可為“地圖”義。

(3)“疆域”義與“地圖”義在各類文本中出現(xiàn)極易混淆之情況。這種易混淆之情況,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與“版圖”相連之動詞的使用。

明清時期,“悉入版圖”“新入版圖”“復(fù)入版圖”“盡入版圖”之類用法頗為常見,如“荊、襄、湖、廣盡入版圖”“回部二萬里盡入版圖”等,此中“版圖”不能譯為地圖,理應(yīng)為“疆域”。還有其他慣常用法類似“窺我版圖”“隸我版圖”“悉歸版圖”“盡屬版圖”等,使用動詞窺、隸、歸、屬等字眼時,亦多為“疆域”義,而不能譯為地圖,否則外敵窺我版圖譯成偷看我的地圖,則不倫不類矣③。但是,有些時候,盡管是同樣的構(gòu)詞、說話方式,卻只能譯為“地圖”,如“載之版圖”“錄入版圖”“盡登版圖”,使用載、登、錄等動詞者,細辨就不能譯為“疆域”義。

(4)元代“版圖”一詞,仍只能說是開始了通俗化進程,到明清時期,則可以說基本實現(xiàn)了普遍化、大眾化。

其表現(xiàn)為覆蓋領(lǐng)域極為繁多,除經(jīng)注類、正史類、詩詞類這三大類之外,還包括:演義類,如《東周列國志》;筆記類,如《涌幢小品》;散文類,如《西湖瀏覽志馀》;技術(shù)類,如《農(nóng)政全書》;時事類,如《湖西遺事》;游記類,如《徐霞客游記》;文集類,如《芝園后集》;哲學(xué)類,如《焚書》;百科類,如《夜航船》;小說類,如《英烈傳》;日記類,如《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續(xù)》,不一而足。各門類文獻中皆有“版圖”一詞出沒,則似可以視為鄉(xiāng)閭通行,已從專有之文檔名詞轉(zhuǎn)化為世俗語,并以“疆域”義而為眾所知。發(fā)展至現(xiàn)代,則民眾最為常見之“我國版圖遼闊”“版圖廣大”等,皆“疆域”之義也。

“版圖”一詞因“地圖”“輿圖”“輿地圖”等詞的使用,又兼與天下、九州、金甌等詞有重疊部分,此皆導(dǎo)致被分去若干使用數(shù)量,故其使用頻次并不高(低頻),到清代達到歷史最高點。

與其他具有“疆域”涵義的名詞(如天下、九州等)相比,“版圖”一詞具有更多的經(jīng)濟意義(稅收)、管理意義(人口管理、農(nóng)業(yè)管理)。除了能表達“天下”等詞所體現(xiàn)的宏觀涵義之外,“版圖”還有同類異名近義詞所難以體現(xiàn)的中觀、微觀意義。這就使得“版圖”一詞的涵義更豐富、有更多的層次、與國家治理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今將“版圖”一詞歷代使用頻次錄于圖1,以供參考。

6 結(jié)語

綜上所述,“版圖”一詞的歷史淵源深遠卻又命運多舛,始于《周禮》,可謂發(fā)端較早。但中間歷經(jīng)秦火、新莽覆滅、玄學(xué)壓制等跌宕起伏,幾經(jīng)斷續(xù),至唐代以經(jīng)取士后,方才鋒芒初露。尤其是宋代引申出“疆域”義之后,漸不為《周禮》原義范疇所局限,在世俗層面亦展現(xiàn)出旺盛的詞語生命力?!鞍鎴D”一詞不但未因古老、起伏、斷續(xù)而消亡(《周禮》文檔名詞消亡約38個),反而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仍然于國家、地理、政治、文化、產(chǎn)業(yè)等領(lǐng)域獲得廣泛使用。并且現(xiàn)代又與集成電路、優(yōu)化、設(shè)計、模擬等詞語相組合,出現(xiàn)了某些技術(shù)類專指圖形套合、布圖方案的新用法?!鞍鎴D”一詞從明清至現(xiàn)代,在我國基本實現(xiàn)了通俗化、大眾化進程,未來或?qū)⒈憩F(xiàn)出相較古代更為穩(wěn)定或上揚的演化曲線。

猜你喜歡
歷史淵源演化疆域
拓展生活的疆域
大中國之中國疆域
試析遼朝的疆域觀
西夏學(xué)(2017年1期)2017-10-24 05:32:28
鳳陽鳳畫藝術(shù)特色研究
中國三弦與日本三味線的歷史淵源探究
戲劇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06:31
淺談東海呂劇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07:43
《演化》
淺談自媒體的生存與發(fā)展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5:19
瑞士馬來西亞兩國不同民族政策原因分析
突發(fā)事件網(wǎng)絡(luò)輿情的演化規(guī)律與監(jiān)控
永登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宁阳县| 新源县| 盖州市| 怀安县| 西昌市| 台山市| 哈密市| 商城县| 金秀| 江源县| 金乡县| 和田市| 辽阳市| 金湖县| 柳江县| 蒲江县| 陵水| 景东| 固原市| 新源县| 甘洛县| 炎陵县| 鲁山县| 辉县市| 通河县| 叶城县| 屏山县| 铁力市| 台北市| 平度市| 承德县| 罗山县| 麦盖提县| 恩施市| 黄陵县| 南皮县| 白沙| 晋宁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