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燚
(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浙江·寧波 315100)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2020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為各級各類學校加強勞動教育提供了指導意見。 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發(fā)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發(fā)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1]為順應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和高等教育發(fā)展要求,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對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首先,在頂層設計上,為了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把勞動教育納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 總體上,本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 共計2 學分。其中,理論教學以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為載體,在各專業(yè)開足1 個學分(16 學時)的勞動教育必修課。實踐教學以勞動實踐為載體,共34 學時,分為“日常行為勞動習慣養(yǎng)成”和“崗位勝任勞動技能提升”兩大實踐平臺。 本文圍繞“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效果如何”三個問題,探索勞動教育理論教學體系的構建及特色創(chuàng)新。
勞動教育理論教學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涵蓋了勞動教育的指導思想、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時分配、師資隊伍建設等各方面的內容。[2]接下來本文從學情分析、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策略、教學實施及考核評價六個方面介紹本校勞動教育理論教學體系的設計及創(chuàng)新,重點探討和解決勞動教育課程“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大問題。
為了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收集授課對象的學習情況,課程組通過網絡發(fā)放調查問卷,了解了授課對象在勞動觀念、態(tài)度、情感以及勞動精神、勞動素養(yǎng)、 勞動習慣等勞動素養(yǎng)方面的相關問題和情況,為課程教學提供學情基礎,并對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進行調整。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70.62%的學生來自農村,72.68%為非獨生子女,90%左右的學生在勞動意愿(態(tài)度)、勞動意志(品德)、勞動價值觀方面都有比較正面的回答,85%左右的學生具有比較強的勞動能力,30%左右的學生對勞動法律表示不確定或不知道。 由此可見,學生在勞動觀念、勞動態(tài)度、勞動情感等方面具備較高的素養(yǎng), 與此同時勞動能力、勞動習慣方面尚有欠缺,而勞動法律、勞動保障等方面則成為他們勞動素養(yǎng)的短板,需要加強。
此外,學校由于專業(yè)的特殊性,女生居多,在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及學習特點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特點,如知識獲取途徑上重實踐輕理論,缺乏多樣化的勞動體驗,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深度學習不足。 具體表現(xiàn)為:
1.知識基礎:學生對“勞動”的理解較多地停留在實踐方面,如大掃除、整理房間、做家務等實踐活動,在理論上對“勞動”的相關內容缺乏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如勞動、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等。
2.能力水平:(1)多數(shù)學生具備較為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但他們的勞動實踐多集中于日常生活勞動,對生產勞動、職業(yè)勞動和公益服務性勞動的參與不足, 體會和感悟不夠;(2) 大多數(shù)學生擅長運用、 熟練操作各種智能終端等信息化技術手段,能適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3.學習特點:(1)自我認知意識較強;(2)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學習能力較強,但深度學習不足;(3)學習的自主性較好,具備一定的團隊合作能力。
課程目標具體分為素質、知識、能力三方面:
1.素質目標
(1)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形成科學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tài)度;
(2)培育并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3)堅守“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新時代醫(yī)療衛(wèi)生職業(yè)精神,培育“仁愛、健康、奉獻、創(chuàng)新”為主旨的核心素養(yǎng)。
2.知識目標
(1)能夠深刻認識人類勞動的本質,深入理解勞動的重大意義;
(2)了解勞動安全、勞動保護、職業(yè)性傷害的相關概念;
(3)掌握勞動文化的相關概念,傳承與創(chuàng)新勞動文化。
3.能力目標
(1)具備滿足生存發(fā)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2)投身勞動實踐,掌握不同類型的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理論教學的設計思路是從高職學生的特點和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將教學重點從知識的傳授轉向對學生認知、 情感和能力的培養(yǎng),將勞動教育從知行分離轉變?yōu)橹泻弦唬瑢W以致用。
課程結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 以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為重點,以職業(yè)為立足點,注重增強學生職業(yè)榮譽感,提高職業(yè)技能水平,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態(tài)度。[3]
內容安排上,以教材章節(jié)內容為基礎,緊密結合當今社會現(xiàn)實問題,有機融合學?!靶l(wèi)生健康類”院校的實際,采用專題化教學。 并且,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由易及難的學習規(guī)律, 共設置了8 個專題,包括勞動認知、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法律、勞動保障、勞動安全、勞動文化,[4]具體內容如表1。
表1 勞動教育理論教學專題內容
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安排方面,根據(jù)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 明確了各專題的教學重難點。 總體上,課程的重點在于對各專題理論知識的理解,這是課程的基礎,也是實踐的基礎。 難點在于如何理論聯(lián)系實踐,達到知行合一。
在深入進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課程組研究各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實施方式,力圖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方式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以學生為中心”理念指導下,教師采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策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師生對話、小組研討、朋輩教學等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其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進而解決教學的重難點。
學習共同體包括學習的“主體”和“助學者”兩個方面。 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做學習的主人;教師是主要助學者,起著提供幫助、激發(fā)動力、指導學習的作用;[5]其他的助學者包括專業(yè)教師、朋輩群體、專家學者等,在不同的階段、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支持。 (如圖1)
圖1 學習共同體的組成
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策略下,通過理論講授、視頻播放、案例呈現(xiàn)等方式將知識傳播給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實踐體驗、情景模擬等方法將知識進一步內化。 蘇格拉底式提問、小組研討、組間辯論、勞模進課堂、現(xiàn)場連線學姐、專業(yè)教師點評等方式均為“學習共同體”的具體表現(xiàn)及深入。
課程的實施過程分為課前預習、 課堂實施、課后拓展三個階段。 課前預習為課堂實施的準備階段,教師提前布置任務,學生課前完成,包括預習上課內容、完成問卷調查、資料收集、小組任務等。
課堂實施為主要教學過程,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策略,教師根據(jù)“組間異質,組內同質”的原則把學生進行分組,并根據(jù)實際需要聯(lián)合其他的助學者,幫助、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研討。 學生在助學者的幫助下,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實現(xiàn)共享共成長。
課后拓展為課堂實施的延伸階段,教師課堂布置任務,學生課后完成,包括測驗、完成作業(yè)、互評、勞動實踐等。
以“勞動認知”專題為例,教學實施過程包括課前任務、課堂實施和課后拓展三個部分,課前任務和課后拓展均在“學習通”平臺上進行,課堂實施則是課堂教學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包括問題導入、小組活動、課堂討論、案例分析、視頻案例等過程。 (如圖2)
圖2 以“勞動認知”專題為例的教學實施過程
勞動教育理論教學的評價遵循理論評價和實踐評價相結合, 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原則,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
1.課程總體考核評價為平時表現(xiàn)和期末考核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平時表現(xiàn)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期末考核為結果性評價,即總評=平時表現(xiàn)(60%)+期末考核(40%)。
2.過程性評價通過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全程化來體現(xiàn)。 評價主體包括“學習共同體”的所有參與者,且評價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前預習、課堂實施、課后拓展階段。 (如圖3)
圖3 過程性評價示例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從學校、 專業(yè)的實際出發(fā),不僅有機融合學校衛(wèi)生健康類院校的定位, 結合“仁愛、健康”的校訓,還緊密結合各專業(yè)的具體特點,把課程教學的內容和學校、專業(yè)、學生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既能讓勞動教育落地,又能增加學生對職業(yè)、勞動的認同感。
具體做法是:在部分專題的教學內容中,增加與醫(yī)護行業(yè)、醫(yī)護工作者相關的特色內容;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注重從醫(yī)護行業(yè)、醫(yī)護工作者的角度去選擇、解讀和分析案例,并引導學生從個人實際出發(fā),分析現(xiàn)階段學習和今后就業(yè)、從業(yè)的情況。(如表2)
表2 部分專題體現(xiàn)衛(wèi)生院校專業(yè)的特色內容
勞動教育理論教學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注重知行合一,形成“三段-四動-五育”的教學模式。[6]“三段”是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四動”是指動手、動腦、動口、動心四個勞動內容;“五育”是指“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 通過三個教學階段,運用四個勞動內容,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進而實現(xiàn)五育并舉的育人目標。
一方面,在教學的整體設計中,把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教師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貫穿“四動”,把學生課外“動手”的勞動實踐和課內“動口”的分享匯報、“動腦”的研討交流和“動心”的情感領悟結合起來,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貫穿“四動”模式,不僅讓學生“動口”提出問題,師生互動,生生交流,還組織學生“動腦”進行小組研討、頭腦風暴、案例分析,讓學生“動手”畫思維導圖、寫心得體會,以增強學生“動心”的情感領悟。
教師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踐,把課外的勞動實踐和課內的理論講授緊密結合, 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過程中增強對勞動的實踐體驗,并在課堂上展示“我的勞動成果”,分享自己的勞動體驗和感悟。 學生在參與日常生活勞動、職業(yè)體驗、志愿服務、專業(yè)實訓等過程中,提高了動手能力。
除了課前和課后的動手實踐以外,教師在課堂實施階段根據(jù)教學內容和要求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課堂實踐活動。 通過小組研討、組間辯論、調研匯報、與勞模對話等活動,課堂不再是教師滿堂灌,而是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 同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和同學的研討互動中,主動思考、表達、協(xié)同合作、組織協(xié)調等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fā)展。
勞動教育關鍵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達到知行合一。 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圍繞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展開,幫助學生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yǎng)勤儉、奮斗、創(chuàng)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弘揚和踐行新時代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