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說到假官,即便是在交通信息發(fā)達的今天也讓人防不勝防,若是在交通信息并不發(fā)達的古代,冒充官員豈不是更容易操作?
答案是肯定的,在行政、通訊效率低下的古代,假官現(xiàn)象歷來十分嚴重,有的時代甚至還出現(xiàn)過大規(guī)模地制造假官的情形。
假官“有為”
歷史學家徐珂在其匯編的《清稗類鈔》中,記載過一人長期冒充官員行騙的故事。
此人叫錢豁五,乾隆年間的常州人,他生性聰慧,通音律,文章也寫得妙。但科舉考的是八股文,錢豁五的才華派不上用場,屢戰(zhàn)屢敗。他實在不想在科舉之路上浪費人生,決定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歪路”上。
錢豁五遠走他鄉(xiāng)來到廣西,投奔到在官府當幕僚的族兄門下,沒過多長時間,他就將官場里的通關(guān)節(jié)、吃黑錢等潛規(guī)則爛熟于心。之后,錢豁五離開族兄,租賃豪宅、私制官帽,冒充朝廷命官四處行騙。他被人識破后跑路,路上又腦洞大開,搞來一個廣西巡撫衙門的公文信封,裝上廢紙,粘上雞毛,冒充廣西巡撫的下屬,經(jīng)兩湖、江西,然后再去浙江。一路上,他住在官道的驛站里,吃香喝辣、游山玩水,直到來到杭州驛站才被識破,被杭州驛官扭送至錢塘縣衙。
錢豁五深諳官場規(guī)則,他在庭審現(xiàn)場不慌不忙地對縣令說:“我一路而來確實騙了不少官員,但你要法辦我,讓那些被騙的官員臉面往哪里放?這些人受到牽連,你的日子估計也不好過吧?!笨h令頓時覺得接了個燙手山芋,只能暫時將他收監(jiān)不辦。后來,有一個蔣御史念其有才,殺之可惜,不僅幫他出獄,還給他謀了個正式官職。
當假官,沒有身份材料等資料備案,隨時可以跑路,但當真官就沒有那么容易了。后來,錢豁五的上司被革職查辦,錢豁五受牽連,被發(fā)配邊疆參軍。
那些鉆空子冒充官員的人大都掌握了“小官怕大官”的官場規(guī)律,即便他們穿著假官服、戴著假官帽招搖過市,受騙者也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了對假官屈從、附庸的心理,以致討好之心超過了防范之心。這樣的官場文化,為假官提供了生存土壤。
不過,歷史上真有假官干出了一番事業(yè)的。清代人徐芳在《諾皋廣記·雷州盜記》記載,明崇禎年間,一群盜匪在半路劫殺了外放到雷州做太守的官員,他們選了一名會認字處事的盜賊出來冒名頂替太守。這個假太守任職一個多月,居然將當?shù)刂卫淼镁袟l,直到真太守的兒子前來探親,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報告負責監(jiān)察地方官員的監(jiān)司,這群冒充太守的盜匪才被緝拿。徐芳對假官“有為”的荒謬之事頗為感嘆,說盜賊做太守尚能以賢而得民心,有的官員卻貪腐無度、暴虐成性,這真的是諷刺啊。
畸形體制催生出“半假”官員
假官也分真假和半假。那種欺世盜名、劫殺官員冒充真官的假官不必說,此外,真正給古代行政系統(tǒng)和老百姓造成莫大傷害的,是半假之官。
古代選官,無非封蔭、察舉、征辟。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杜絕朋黨,把品評與選官的權(quán)力收歸中央,實行九品中正制,在之后相當長的帝制時代,科舉成為入仕的主要渠道。不管哪種選官制度,都有一套較為完善的標準和規(guī)范。有的人無法達到選官標準,又有點兒財力,就另辟蹊徑,通過非常規(guī)手段買官。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或者為了謀私利,往往對這種“偽官”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據(jù)《魏書》記載,東魏孝靜帝時,吏部令史張永和、崔潤賣官,事情敗露后,竟然有六萬多名假官自首。
不只地方官靠賣官掙外快,皇親國戚也不閑著。唐朝官吏的任命程序是先由吏部注官,再經(jīng)門下省過官,最后經(jīng)中書省對皇帝頒下的任命狀進行“宣署申覆”。五品以上高級官員的授職和遷轉(zhuǎn)由皇帝和宰相掌管,六品以下重要官職的任命權(quán)下放給了吏部。
安樂公主為了掙些外快,自擬詔敕,然后讓老爹唐中宗簽署。這些非正常渠道弄來的任命狀是斜封著從側(cè)門交付于中書省,而且信封上所書“敕”字用墨筆,與中書省黃紙朱筆正封的敕命不同,因此這些買來的官員被稱為“斜封官”。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安樂公主賣“斜封官”日進斗金,之后,皇親國戚紛紛效仿,致使這種“半假”之官,成了唐朝的一大特色。
實際上,買官賣官的現(xiàn)象在歷史上從未禁絕。秦始皇時期,為了應對蝗災引起的糧食短缺,提出過“捐糧換爵位”的制度。元朝晉宗時的“入粟補官”也是差不多的政策。宋朝盡管也有賣官鬻爵的情況,大都賣的只是待遇,沒有實權(quán)。明清時期,朝廷賣官被稱為“捐納”,買賣的大都是七品以下的小官和吏員。
權(quán)力被打開了豁口,這些官員并非按照標準程序選拔而來,但說其不合法,也并非全對。莫說正規(guī)渠道出身的官員才能與德行無法保證,這種畸形體制誕生的半假官員,品行更是參差不齊。他們?nèi)胧说哪康暮軉渭冎苯印疵﹀X。所以他們貪腐起來,大都更加兇殘。
假官的病根在朝堂
由于賣官能增加財政收入,大部分時間政府不會糾治假官。遇到動真格的監(jiān)察官員,那些通過非常手段謀得一官半職的人就要倒霉了。
據(jù)《明史》記載,泰昌元年,有“鐵面御史”之稱的左光斗作為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巡視京城的中城事務,負責督查整治中城片區(qū)社會治安等。他聽到一些善于鉆營、巧于舞弊的假官線索,于是入手調(diào)查。不久之后,他便查到刑部官員繆槚長期制作假印的事實。
左光斗深知,光靠一個刑部官員干不成這些大事。于是,他順著繆槚這條線索深挖,最后查證,許多官員都參與了非法賣官的勾當。
左光斗后來總結(jié)這次糾察假官的大案,寫下《專設援遼事例疏》。他說,自己最先發(fā)現(xiàn)假官五十余人,后將假公文移交到吏部等衙門,經(jīng)吏部認真核查,又查出六千多人。南京吏部最瘋狂,一天就任命七百九十九名假官,由于這些假官都是負責朝會和宴饗等禮節(jié)的小吏,所以,上頭也不在意,不追究,撤職了事。
但左光斗看到了假官泛濫的弊病——官吏越多,所耗錢糧的數(shù)目就越大。將這些假官俸祿追討回來,居然可以抵四五十萬兩白銀軍餉。假官被撤了,豪強權(quán)貴被送往三法司法辦了,但也只能止步于此。左光斗上疏,要求查出充當假官假印“保護傘”的高官,但沒有下文。不久之后,左光斗便被宦官集團迫害下獄,最終在獄中被折磨而死,享年五十一歲。
左光斗的無奈,清代的歷史學家陳鼎看得透,他懷念左光斗、楊漣等東林士人的剛烈氣節(jié),寫下《東林列傳》,說左光斗糾察假官,“權(quán)貴皆畏之”。陳鼎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本質(zhì),他認為治假官容易,但病根是萬萬沒法拔除的,他們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朝廷肱股,小小的御史縱然蹦起來也夠不著啊。
【選自微信公眾號“官察室”】
插圖 / 貪官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