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營超 高鉀 劉亞鎖 薛建雄
摘?要:為確保線上教學質量和教學秩序,針對“供熱工程”課程基礎知識點多、公式多、應用性強的特點,教學團隊通過優(yōu)化知識結構、建立優(yōu)質題庫、整合教學資源、探索教學方法等多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最終采用雨課堂聯(lián)動會議軟件的智慧教學工具開展混合式教學,并節(jié)選“供暖系統(tǒng)設計熱負荷”教學內容為案例,進行了教學設計與實踐。實踐表明: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互動,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雨課堂;供熱工程;混合式教學;教學改革
為確保線上教學質量,使線上與線下教學更好結合,選擇何種線上授課平臺、采用何種教學方法等成為教師眼下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1]。雨課堂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fā),旨在連接師生的智能終端,將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賦予全新的體驗,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的能量,推動教學改革,同時能夠聯(lián)動會議軟件更好地實現(xiàn)師生之間零距離[24]。基于此,依據(jù)雨課堂的智慧教學模式設計原則,教學團隊探索了適用于“供熱工程”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1?雨課堂授課平臺
雨課堂是一種將幻燈片PPT、視頻資源、微信融為一體的智慧教學工具。課前發(fā)布相應的習題及學習資源,課中可以聯(lián)動騰訊會議實現(xiàn)微信簽到、參與搶答得紅包、發(fā)布匿名彈幕、實時語音交流等功能,課后可以進行觀看課程錄制回放,同時雨課堂平臺能夠全程記錄教學互動情況,以數(shù)據(jù)的形式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騰訊會議能夠開展項目化教學,實現(xiàn)師生桌面共享、實時語音交流、視頻直播;另外,雨課堂能夠很好地嵌入騰訊會議,更好地實現(xiàn)分組討論、小組互評、組內點評等教學活動,更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師生、生生之間高效溝通[5]。
2?課程資源庫建設
智慧化在線教學旨在提升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實現(xiàn)學生的碎片化學習,課程教研組做了諸多的實踐,搜集多方面教學資料,整理了一整套的教學資料,以便課程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
2.1?題庫的建設
課程題庫的建設對于課程的考核至關重要,高質量的習題能夠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識點。但是,如何在眾多知識單元中選出合適的知識點、建設高質量題庫至關重要。為此,本教學團隊為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提出“學生出題考學生”的思路。經(jīng)過教研團隊的討論特制定以下方法:任課教師在每一輪學期末都會組織學生進行題庫建設有效分組,進行項目化展開,教師針對大綱范圍內每個章節(jié)進行重點批注,分配給不同小組,題目類型為選擇、填空、判斷、簡答題等形式;學期末以分組匯報、小組互評等方式進行教學活動,采用該種方法能夠極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復習知識點的積極性;充當期末考試試題主人公的意識,在題庫小組匯報的時候把題目和解析展示給同學們,相當于領著大家又復習了一遍,這對于原本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而言是一個福音。具體題庫項目化建設過程如圖1。
2.2?課程視頻、思政庫建設
結合生產(chǎn)實地調研,教學團隊篩選出相關章節(jié)知識點,淘汰陳舊實踐應用案例,對課程進行了資源視頻庫建設。此外,教學團隊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建成了課程思政庫,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工匠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加強學生的職業(yè)道德觀念和節(jié)約能源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懷。
3?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實踐案例
線上教學改革以新疆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2019級為研究對象,覆蓋師生121人,授課內容為《供熱工程》(賀平等編著,第五版)“供暖系統(tǒng)設計熱負荷”(第一章第一節(jié)),開展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實踐探索,圖2是具體教學設計思路[1]。
3.1?課前預習
本團隊教師進行線上備課,提前3天通過雨課堂發(fā)布課程資源:教學PPT1份、視頻2份(共10分鐘)、練習題2道以及思考題1題。
練習題:供暖系統(tǒng)熱設計熱負荷的定義?供暖系統(tǒng)設計熱負荷的計算公式?(通過觀看視頻可完成練習題)
思考題:為什么家里暖氣熱室溫低?
上課前一天,教師后臺查看學生自學情況,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針對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進行教學調整,重點關注學生有疑問的知識點、不懂的PPT及練習題。圖3為選取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yè)的一個班級進行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出對于10分鐘的課件視頻資源,39位同學中有30位同學觀看時間在10~30分鐘,有3位同學學習時間超過30分鐘,有6位同學學習時長在10分鐘以內。習題的正確率86%,因此可以得出,課前預習資源難度適中,95%的同學能夠按時完成練習題目。
3.2?課中教學
開始上課前5分鐘,教師使用雨課堂簽到功能,也可通過后臺發(fā)送上課提醒至學生的微信,可實時查看學生的到課情況,可為教師節(jié)約大量的點名時間,用以開展課堂中后續(xù)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使用匿名投稿、發(fā)彈幕形式進行參與互動,也可參與問題搶答得紅包,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活動設計上,針對課前的思考題“為什么家里暖氣熱室溫低”進行分組討論,使用騰訊會議的分組功能,教師可隨時切入不同小組進行監(jiān)督與指導小組活動的進行。討論結束以后,由各組代表分別陳述小組結果,然后進行互評,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并針對重點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
通過對不同的班級授課對比發(fā)現(xiàn),有紅包搶答題目出現(xiàn)時一節(jié)課的彈幕數(shù)達到了231條,沒有設置紅包的班級彈幕數(shù)則為93條。根據(jù)有關學者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的線上學習課堂專注度時長為15~30分鐘,因此在相應地時間節(jié)點提前設置好紅包搶答題目(單選、多選、投票、填空等)和相關教學視頻資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線上學習專注度時長。
3.3?課后反思
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結束后當天把課后習題通過雨課堂推送給學生,學生可通過雨課堂系統(tǒng)實時查看錄制回放、PPT等資源進行復習鞏固,完成作業(yè)題。教師可查看后臺學生學習數(shù)據(jù)進行反思與總結,精準地分析每位學生的學習習慣與特點。教師每周都會安排一節(jié)課進行線上答疑,對學生進行輔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后續(xù)的教學進一步改革積累經(jīng)驗[7]。
4?雨課堂在“供熱工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在“供熱工程”課程中使用雨課堂進行授課,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習專注時長,同時也豐富了教學內容,與傳統(tǒng)“滿堂灌”等授課方式相比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4.1?教師方面
課程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永不止步,授課內容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受益,這是教師需要前進的方向。新的授課方式需要教師投入時間學習,雨課堂與騰訊會議的熟練掌握是保證線上授課教學效果的前提,如何合理設置線上答題時間節(jié)點、題目難易程度等至關重要。此外,面對大量的數(shù)據(jù),比如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時長、簽到方式、答題情況、分組討論等,如何建立合理有效地課程評價機制,這些都將是以后教學改革的重點[8]。
4.2?學生方面
相比于線下教學,線上教學的師生則在網(wǎng)絡的兩端,教師聚精會神地講述專業(yè)知識,學生則在另一端無拘無束地“聽課”。借助于雨課堂智慧授課平臺,可全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另外,課中雖然設置了諸多的搶答紅包、分組討論、頭腦風暴等環(huán)節(jié),但是依然會有一批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渾水摸魚等現(xiàn)象。
因此,教師可從豐富教學內容、提升知識點的趣味性方面,采用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手段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此來吸引學生;同時也可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機制,加大不同學生之間每次課后作業(yè)題目的差異性,把課前—課中—課后的習題答題成績計入平時成績考核分數(shù)[9]。
4.3?其他方面
此次授課班級中部分學生在新疆省內各個地州上,受限于網(wǎng)絡、信號等不確定因素,使得部分學生的線上學習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結語
本次教學改革中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設計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精準把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教學改革,教研室積累了基于雨課堂混合式教學的經(jīng)驗,為課程教學團隊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素材與路徑支撐。但對于混合式教學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本教學團隊接下來要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洪錦泉,鄭標,王靜,等.基于雨課堂的智慧課堂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大學物理》課程為例[J].許昌學院學報,2022,41(05):142146.
[2]傅宏鑫.基于“雨課堂”的“文獻檢索與實踐”課程教學改革[J].科技與創(chuàng)新,2022(20):146148.
[3]李金玲,趙致,王華磊,等.基于雨課堂的田間試驗設計與統(tǒng)計教學改革與實踐[J/OL].特產(chǎn)研究:16[20221127].
[4]蔡秋茹,戴仁俊,柳益君,等.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背景下的應用型本科金課教學探索——以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7):167168.
[5]吳漢東,張振,王會,等.雨課堂+騰訊會議在線上教學的應用[J].食品工業(yè),2022,43(11):216218.
[6]張爽,田剛,潘偉英.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以供熱工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Z1):7172.
[7]楊曉敏,李天,李涫宇,等.基于供熱工程課程設計課堂反饋的教改研究[J].建筑熱能通風空調,2020,39(04):9798+44.
[8]曹明,徐珊珊,張蕓栗,等.應用型本科背景下供熱工程課程設計教學改革[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2(12):3739.
[9]石瑞,劉建蘭.“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下《供熱工程》學情分析調查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21(07):7576.
*通訊作者:王營超(1991—?),男,漢族,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綜合能源管理及利用。
作者簡介:高鉀(1985—?),男,漢族,山西朔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建筑節(jié)能技術;劉亞鎖(1994—?),男,漢族,甘肅莊浪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風能開發(fā)利用;薛建雄(1989—?),漢族,甘肅古浪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流體動設備、制冷與低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