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妮
個案背景:
一(1)班的寫字課上,小東依然沒有帶寫字本,這已經(jīng)是連續(xù)第三周了。前兩次見他沒帶,我就給他寫米字格讓他寫,甚至周圍的小朋友也會伸出援手,拿出自己的田字格紙爭先恐后的幫助他。這會兒他又企圖得到幫助了,可事不過三,這次我堅決地拒絕了。
合作對話:
我說:“這次我不幫你了! ”
小東辯解道:“我媽媽沒有幫我放進書包!”(顯然他還不知道這是他自己的事,還意圖找到理由為自己開脫。)“這不是你媽媽的事,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必須得給他劃清責任。)我彎下腰慢慢和他說:“你能不能想個辦法讓自己下回記得帶來呢?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責任后,還得讓他學習為此負責。)這時候其他小朋友紛紛出主意,有的說記住哪天有寫字課,就讓媽媽把寫字本放在書包里,有的說把寫字本放在學校里不要帶回去……
我耐心的等待著小東自己的辦法,他想了想說:“不管有沒有寫字課,都可以把寫字本放在書包里。”
“放學回家我就把它放進書包里? ”(他開始為自己的事負起責任來,他沒說讓媽媽去放,而是要自己去做這件事。)“這次你雖然沒有帶本子來,但是你想了個要讓自己記住的辦法,真好! ”我在他額頭上點了個贊……
“那么現(xiàn)在你可以做點什么呢? ”(對于當下,我們也是需要做點什么的。)“恩!我可以先看看同桌是怎么寫的,然后安安靜靜地看書! ”
再又一周的寫字課上,我一走進教室,小東興奮地就和我說:“老師,我把寫字本帶來了! ”
他很自豪地坐下了,整節(jié)課異常的認真。
對話反思:
1.態(tài)度大于技術(shù)。
在我的周圍好像大家都陷入了這么一個誤區(qū):我們學了一種技術(shù)是拿來用到問題孩子身上,事實上焦點技術(shù)是可以日?;?,生活化。如上例小東事例,就是一件對一年級孩子來說很平常的事。不要等到問題出現(xiàn)了才去看見,才想要用某種技術(shù)去解決,實際上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都可以用焦點技術(shù)。
2.自己大于別人。
小東在連續(xù)三次沒有帶本子的情況下,首先是習慣性的進行求助, 此時他沒有認識到那是他自己的事,而是企圖把事情的責任推給媽媽,推給周圍的同學,甚至是老師。我通過切割,把事情細化成可以完成困難的一小步,增加了可操作性。認識到自己的事情該自己負責,并想了解決的辦法。
3.合作等于對話。
合作對話好比中國的禪宗,它解構(gòu)并超越語言和知識對人的限制,倡導(dǎo)通過開放、創(chuàng)造性的對話,開啟更多可能性,呈現(xiàn)人本自具足的內(nèi)在智慧和資源,回到自然、自在的狀態(tài)。在對話中“明心見性”,因此,合作對話被認為就是西方的“禪”,也可以稱之為“對話禪”。把孩子看成合作的對象,而不是教導(dǎo)的對象,這就大大提升了孩子自身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