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
心理咨詢中,無論什么流派,有一點是共識:咨訪關系是咨詢的核心??墒裁词亲稍L關系呢?從概念的角度講,這是一個尋求心理幫助的人和能夠提供心理幫助的人共同建立的工作聯盟。但若離開概念,還原到真正的咨詢中,來訪者和咨詢師在一起的狀態(tài)和心境才是咨訪關系的主體,而這些經常都是錯綜復雜的。所以咨詢中的困境,往往也是咨訪關系的困境。從這點看,我們要分析和探索的,絕不僅僅是來訪者帶來的難題,更是這個難題在真實關系中的再現。
有種關系,叫作“看似建立、實則虛無”。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跟你好像很熱絡,積極、主動、愿意來找你。但實際上,你們之間沒有建立起任何實質性的關系。
我曾經的一個來訪者,就是這樣。
她是去年來的,總共咨詢十次。五十歲上下,短發(fā)干練,積極熱情。而她來找我的原因,也是關系出現了問題。據她說是沒辦法和女兒之間有正常的交流,女兒厭煩她,總是躲著她,在自己的生活里對她視而不見,這讓她非常苦惱。
而在我們十次的咨詢中,我逐漸發(fā)現了問題所在。比如這段對話:
“你說我該怎么辦,女兒為什么不理我呢?我對她那么好,從小照顧到大,做什么都是我親力親為,可以說沒有一件事是讓她自己去面對的。我覺得我算是一個合格的母親了,沒有讓我的女兒遭一點罪。
甚至她和別的孩子發(fā)生矛盾,都是我出頭給解決的?,F在不總是說孩子缺愛不行嘛,會導致心理問題,所以我對她真是滿滿的愛。就連我的父母、丈夫,相比之下我都沒那么關照,幾乎所有的情感都放在她身上了。
可她現在對我總是躲著。我讓她把房間的門開著,她都不行。還因為這個跟我生氣,說我不給她空間。我真是無法理解?!?/p>
“聽起來你對女兒真的是特別照顧。但最后那件事讓我有點奇怪,為什么要讓她開著自己的房門呢?”
“我對她真的是事無巨細。你說別人家對孩子都沒這樣,只有我對她全心全意,你都不知道我為她付出了什么。有一年單位要把我調崗,那個崗位升職加薪、還受領導重視。但只有一點,需要出差。我一想,我出差孩子怎么辦,她能照顧好自己嗎?她爸爸更不會那么細心了,因為這個我就果斷放棄了。雖然想想也有點遺憾,但為了孩子,我不后悔……”
類似這種對話,幾乎充斥在每一次的咨詢中。也就是說,看起來說得熱鬧,實則沒有交流,都是她一個人占據了整個場。就算我偶爾能插句話,也不會得到任何回復,她就好像根本沒看到我一樣。而這就讓我想到了她女兒,盡管一直備受照顧,但這個照顧,是什么樣的照顧呢?
濃濃的情感包裹之下,是侵入、吞噬、替代、看不到女兒這個人的存在和情感,熱鬧也只是她一個人的熱鬧?;蛟S,這就是她們之間真正的問題所在。
以下這個案例,出自一個同行咨詢師,是在她特別困擾的時候作為督導的案例。但也正因如此,讓我們意識到,在咨詢中單單談來訪者的情感是不夠的,咨詢師作為咨訪關系中的另一個人,作為被投射和期望的對象,我們的感受也不能回避,如果有,那就可能會成為一個危機。
來訪者:女性,38歲,未婚無子,一直與母親居住。可能與母親在一起太久了,她感覺壓抑和受到限制,但若搬出來生活,她又擔心母親一個人不行,所以十分糾結。
雖然她是帶著問題來的,但讓咨詢師困擾的卻不是問題,而是這個人。因為,她太“隨意”了,怎么個隨意呢?有幾方面。1.每次出現(視頻咨詢)都穿著睡衣,睡眼惺忪,一副疲態(tài)。2.她總是隨意改時間,這周是白天,下周是晚上。盡管咨詢有嚴格的設置,但她很難遵守,就算因此扣費也沒有改觀過。3.她的言語缺乏尊重,經常打斷咨詢師的話,而且會習慣性地指責和批評。
那面對她的“隨意”,咨詢師是怎么做的呢?她忍耐了,并且一直告誡自己,應該站在咨詢師的角度去理解對方,比如:那是她放松且信任自己的表現;她的內心還不穩(wěn)定,所以難以遵守規(guī)則;尊重是成年人的品質,但她的心理發(fā)育還處在孩子階段。
可以想象,在這樣的“自我勸誡”下,咨詢師的情緒得多么壓抑。所以在某一次咨詢前,咨詢師也出現了狀況。她徹底忘記了約定好的時間,直接放了來訪者鴿子。她用行動表達出了自己有多么不情愿、甚至“報復”來訪者的潛在意識。
于是那一次,她警覺了。
在之后的督導中,她說:“咨詢師某種程度上,就是來訪者的一面鏡子。但這個鏡子是怎么照映對方的呢?是通過我們這個真實的人的感受來呈現的。比如我。
我對她的忍讓和縱容,就是她和母親之間的原樣再現,是一個人踩踏另一個人的界限來建立起這段關系的。所以這里面拉扯不清,有憤怒、怨恨、恣意、還有虐待。不舒服,但又很難分得開。當我付諸行動(忘記時間)時,就意味著對她的不滿突破了限度。但如果我沒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關系,也就可能到此為止了?!?h3>“你要控制我”
雖然沒有準確的數據統(tǒng)計,但在多年的咨詢工作中,我發(fā)現女性一般是來訪者的主體。因為她們的情感更強烈,幻想更豐富,也更加依賴關系。那么男性呢?如果一個男性來訪者持續(xù)進行不短于一年的咨詢,這往往意味著,他們曾經在早年和養(yǎng)育者之間出現過真實的、令他過不去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這,也會讓他在咨訪關系中始終保持著戒備之心。
以下,便是我曾經的一位男性來訪者的自述。
“我和我的父親一向關系不好。怎么說呢,我有點怕他,因為他一生氣就會拿我出氣。他是個工人,工資不高,工作很累。我知道他不容易,辛辛苦苦把我養(yǎng)大。但他對待我的方式,實在讓我沒辦法跟他親近。我只知道,一看到他的臉色不對,我就得立刻躲起來,不然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可怕的事?!?p>
這是他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但這個印象絕不僅僅是印象,它還包括了身體上的反應和內心留下的恐懼。比如,后期即便父親不再動手打他,但他還是害怕,一看到父親有點嚴肅,身體就會不自覺地發(fā)抖,只想迅速逃離現場。顯然,這給他留下了不小的陰影。
而這個陰影,在我們的咨詢中是怎么體現的呢?體現在時間設置上。
原本每周都在固定時間咨詢,但對這個時間,他總是很難忍受,大概一個月左右就要換一次。剛開始我并沒有覺得這是個問題,因為他改換的理由很充分:出于工作原因。但后期,我開始逐漸意識到這代表了一種心境,在不停地更換時間背后是難以耐受的想象。只是這個想象,是什么呢?
于是在某次咨詢中,我試探性地說出這個困惑,而他停頓片刻后證實了這一點:“的確是這樣,固定的時間給我一種被控制住的感覺,就好像我被父親抓住了,就想趕快逃脫。而每次時間更換,就會讓我喘口氣。如果你拒絕我,我就會覺得,你也在控制我?!?/p>
所以,盡管我是一位女性咨詢師,性別和氣質都規(guī)避了“控制和威懾”感,但顯然這是沒用的,一個人內心中的恐懼依舊會呈現,且是以各種象征性的形式呈現。而如今,這個難題就這樣被放在了咨訪關系中,等待我的應對。
咨訪關系中的困境,可以理解為阻抗,它會影響咨詢的進展。但反過來說,它也是一個機會,一個能夠走到來訪者內心深處的契機。所以要怎么對待呢?或者說,當我們自身都被牽涉其中時,還能穩(wěn)得住自己、給出一個恰如其分的解決方案嗎?顯然,這不僅是來訪者的難題,更是我們的難題。
下篇,我們共同來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