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全
[摘?要] “對黨忠誠”,既是無產(chǎn)階級政黨黨員的首要政治品格,又是政黨長期執(zhí)政的重要保障。黨章作為最高效力的黨內(nèi)法規(guī),忠于黨章是“對黨忠誠”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宣誓行為在政治儀式中的出場,體現(xiàn)了人類對宣誓行為的認知從自然崇拜向政治文明現(xiàn)代性的轉(zhuǎn)變。黨章宣誓制度能夠成為引導和教育黨員政治忠誠的有效方式,其根源在于宣誓語言的述行性、宣誓儀式的倫理價值和宣誓行為的共情力等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既有入黨宣誓制度的基礎上,構筑貫穿黨員“政治生命”全過程的黨章宣誓制度體系,使之成為黨員“對黨忠誠”的重要制度保障。
[關鍵詞] 黨章宣誓;對黨忠誠;政治儀式;自我革命;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 D21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23)04-0009-10
Origin,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Pledge of allegiance to the Party Constitution
ZHAO Hai-quan
(Law School,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100088,China)
Abstract:“Be loyal to the Party” is not only the primary political character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 members, but also a considerable guarantee for the long-term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Partys Constitution is the law of the Party with the supreme validity, and loyalty to Partys Constitution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be loyal to the Party”. The appearance of the oath ?in the political ceremony embod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ognition of the oath ?from nature worship to the modernity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The oath system of the Party ?Constitution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guide and educate Party members to keep ?political loyalty, which is rooted in such factors as the performativity ?of the oath language, the ethical value of the oath ceremony and the empathy of the oath ac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Party Constitution oath system which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Party members “political life”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Party membership oath system, so as to make it an important systematic ?guarantee of Party members “be loyal to the Party” .
Key words: public pledge of allegiance to the Party Constitution; be loyal to the Party; political ceremony; self-reform; political identity
一?引?言
政黨是建立在政治忠誠基礎上的存在實體。只有將政黨置于“存在”意義之上才能從本質(zhì)上理解政黨。在政黨政治成為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普遍選擇后,黨員“對黨忠誠”成為政黨長期執(zhí)政的重要保障。習近平指出,“對黨忠誠是共產(chǎn)黨人必須具備的政治品格?!盵1]50《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以下簡稱《黨章》)將“對黨忠誠”作為“偉大的建黨精神”的有機構成之一、黨員必須履行的義務之一和入黨宣誓誓詞的內(nèi)容構成之一。[2]10,14,16。習近平更是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將“忠誠干凈擔當”作為“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zhì)干部隊伍”的重要標準之一。[3]66盡管不同政黨對政治忠誠的具體要求不盡相同,但“忠于黨章”無疑是政治忠誠最直接的表現(xiàn)。
基于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習近平告誡全黨:“我們國家要出問題主要出在共產(chǎn)黨內(nèi),我們黨要出問題主要出在干部身上?!盵4]21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建設成為黨的建設中的首要性、根本性問題。黨員的政治忠誠,既是推動政治建設的有效保障,又是政治建設的目標之一。但是,從近年來公開報道的黨員干部違紀違法的實例來看,因“對黨不忠誠”受到黨紀處分的人數(shù)比例有所提升。以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公開披露的違紀違法案件為例,2021年受到黨紀政務處分的30位中管干部中,有9人的通報中出現(xiàn)“對黨不忠誠不老實”字樣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2022-09-30].https://www.ccdi.gov.cn/scdcn/zggb/djcf/.,比例高達30%。如何確保九千多萬共產(chǎn)黨員在思想上和行動中真正做到“對黨忠誠”,成為黨的建設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作為政治儀式的宣誓,被視為國家使用“象征的、儀式的內(nèi)容與形式來建構其自身的權力結(jié)構與意義系統(tǒng)”[5]。公職人員在就職時舉行憲法宣誓,已經(jīng)成為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的必經(jīng)流程。這既被視為公職人員行使權力合法性的來源,又是樹立憲法權威的重要方式。對于宣誓者,此類政治宣誓應當納入“忠誠誓言”(oath of allegiance)的語義范圍之內(nèi)。正如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所述:“當我們起誓時,我們應當考慮的并不是我們?nèi)暨`誓食言恐怕會遭到什么樣的懲罰,而是我們起誓后所負的責任?!盵6]260
同憲法宣誓一樣,黨章宣誓可視為黨章“活的運用”的表現(xiàn),其內(nèi)核與黨章權威密切相關。黨章作為自我革命制度規(guī)范體系的總章程,黨章權威的樹立與維持直接影響著黨員對黨章的信仰。黨章中“對黨忠誠”體系結(jié)構孕育于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內(nèi)含著黨員“對黨忠誠”的政治認同和行為邏輯,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的責任與擔當。黨章宣誓制度體系的構建是一個能夠產(chǎn)生行為意義的歷史實踐過程,不僅能為“對黨忠誠”提供制度保障,而且能堅定黨員理想信念,督促黨員提升自身政治素質(zhì)。由此形成“剛?cè)嵯酀钡碾p向合力,強化黨員的“忠誠認同”和政治歸屬,產(chǎn)生“1+1>2”的治理效能。
二?黨章宣誓制度淵源考
政治宣誓是政治文明現(xiàn)代性的產(chǎn)物,在政黨政治文化建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宣誓行為出現(xiàn),到宣誓被引介至政治儀式之中,再到宣誓的制度化確認,宣誓儀式完成了政治賦能。這一過程的內(nèi)在邏輯是人類對宣誓行為的認知轉(zhuǎn)型,即宣誓行為完成了從魅化到祛魅,從自然崇拜到政治文明現(xiàn)代性的轉(zhuǎn)型。
(一)宣誓動因的祛魅化演進
在原始社會的公理中,“把人的智慧歸因于神靈的存在”,“未能遵守誓言的將受到神靈的懲罰”。[7]208,134因此,宣誓在人類文明的出場,源自人類對自然的崇拜(迷信)。康德就曾指出,人們發(fā)誓“僅僅出于盲目的迷信”[8]135。在中世紀的歐洲,宣誓是一種契約儀式,意味著與上帝訂立契約,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性。例如,在羅馬帝國時期,“誓言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沒有什么比誓言更能讓羅馬人遵從法律制度”。羅馬人甚至愿意為誓言去做一些“不能為了榮譽和國家做的事”。[9]102回眼中國,宣誓發(fā)端于中國古代夏商周時期的祭祀活動,特別是封建帝王即位時的祭天祭祖儀式,其本質(zhì)“是對天地和祖先的宣誓”[10]。不同文明的差異決定了東西方在起誓動因、誓詞、主體、儀式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彼時宣誓的實質(zhì)都是人與神的溝通,行為者通過宣誓祈求神靈保佑其訴求得以實現(xiàn)。
伴隨著人類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不斷發(fā)展,誓言在政治活動中的作用不斷提升。保羅·普羅迪(Polo Prodi)就曾強調(diào):誓言作為“宗教與政治的交織”具有“雙重歸屬”,是“西方歷史中的政治條約(pact)的根基”[11]3。學界普遍認為,近現(xiàn)代宣誓制度發(fā)端于1215年的英國《大憲章》。其第63條載明:“朕與男爵們都已宣誓,將認真遵守上述所有條款,不得惡意欺騙?!盵12]56拋開《大憲章》內(nèi)容本身比較濃厚的宗教色彩,單就君王通過宣誓表達對法律的服從來看,彼時的宣誓已經(jīng)開始從原始社會單純的自然崇拜轉(zhuǎn)向現(xiàn)代政治文明所強調(diào)的對權力的限制和對法律的尊崇。
宣誓制度正式成為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構成始于1919年德國的《魏瑪憲法》。該法第177條規(guī)定:“現(xiàn)行法律中之宣誓,其采宗教上之宣誓形式者,可去宗教之形式,代以予誓云云。亦為合法之宣誓。”[13]44這是西方政治文明將宗教儀式和就職宣誓相分離的起點。美國《憲法》第6條第3款規(guī)定: “參議員和眾議員,各州州議會議員,以及合眾國和各州所有行政和司法官員,應宣誓或作代誓宣言擁護本憲法”,并且明確提出 “決不得以宗教宣誓作為擔任合眾國屬下任何官職或公職之條件”的政教分離原則。[14]216這是宣誓制度正式寫入西方主要國家憲法后,首次明確提出將宣誓行為與宗教信仰的限制因素剝離。伴隨著西方國家從宗教神權國家向世俗社會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型,在宣誓儀式日漸成為世界各國重要政治儀式的同時,其行為動因也完成了從“敬畏神(上帝)”的“魅化”向 “忠于憲法”的“祛魅化”轉(zhuǎn)變。
(二)宣誓行為的政治化賦能
現(xiàn)代國家治理模式中,政黨政治成為其中最為普遍且有效的選擇。政黨為實現(xiàn)其政治目標,會通過制度、文化、行為等多個方面去引導參與者和跟隨者以政治為職業(yè)。宣誓行為在政治活動中的引入,使得宣誓本身體現(xiàn)出的互動意涵與其被賦予的政治價值之間產(chǎn)生共同關注的主題。質(zhì)言之,在政治文化現(xiàn)代性的要求之下,宣誓者實施宣誓行為不僅僅表現(xiàn)為與組織的互動,更是對儀式行為被賦予的政治意義進行選擇的過程。
宣誓行為的前身是“咒誓”(oath)制度。咒誓“不是以裁判的方式發(fā)揮作用,而是以咒誓的直接效力發(fā)揮作用”。不同于物理暴力,“咒誓更有利于實現(xiàn)向發(fā)現(xiàn)真相和作出法律判斷的程序性工具的轉(zhuǎn)換”。這也是為什么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到更高階段后,盡管咒誓的意義和功能發(fā)生變化,但“仍然保持了其作為制度具有的連續(xù)和同一性”。[15]146馬克思·韋伯曾著重考慮如何將“前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情懷接引到現(xiàn)代社會,彌補現(xiàn)代社會工具理性盛行而價值理性不足的缺陷,卻又不重蹈以信念倫理為特征的意識形態(tài)橫掃一切的覆轍”[16]。“事實上,祛魅的現(xiàn)代國家在‘上帝死后未否定上帝才有的權威,由人所建構的憲法和法律權威同樣需要頂禮膜拜,宣誓的‘儀式性之下需要表達的是對憲法和法律的忠誠和愛戴”。[17]在馬克思·韋伯的理想類型(ideal type)[18]572-574的理論框架下,宣誓行為首先屬于價值理性行動,驅(qū)動力在于對內(nèi)在信念價值的自覺信仰。同時,宣誓也是一種價值判斷行為,即為實現(xiàn)特定的政治認同目標,宣誓以誓詞文本和文本中體現(xiàn)的精神內(nèi)涵為核心,結(jié)合社會化動員的手段,使宣誓人在宣誓過程中確認行為模式,并對誓言所否定的一面加以約束。與此同時,通過宣誓深入引導成員接受和認同誓詞文本的權威及價值主張,在動員者和參與者之間構建價值認同秩序的一致共同體。這恰恰與馬克思主義政黨所強調(diào)的理想信念形成了精神文明意義上的共鳴。
“黨中央強調(diào),理想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盵19]31堅定理想信念,是對黨員忠于政黨在精神層面的要求。黨員的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既需要黨員自身內(nèi)化于心的內(nèi)在確信,又需要黨員通過參與政治儀式、遵守黨的制度等外化于行的方式加以表達。黨章宣誓所蘊含的政治價值,則成為強化黨員內(nèi)心確信與引導規(guī)范黨員政治參與的重要紐帶。
宣誓行為的目的是對組織成員的政治社會化強化,使之接受組織所需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期望。因此,可以將被賦予政治價值的宣誓行為理解為一種積極入世的價值判斷,即在注重價值合理性的同時也重視作為價值的手段和方式。雖然行為學意義上的宣誓突出其工具理性的特征,但是誓詞言語所展示出的價值傾向性表明宣誓行為已經(jīng)脫離了倫理學意義上的“中立性”,更像是在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選擇了偏向于“價值認同”一方的平衡。這不失為是一種將“道德情懷”接引到現(xiàn)代政治生活中的有效路徑。因為,宣誓行為所體現(xiàn)出的價值取向,一方面能夠最大化道德的合宜性,彌補現(xiàn)代政治祛魅“信念”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在統(tǒng)籌“理想信念”和“忠誠表達”的同時注重對效率的追求。換言之,此種政治動員模式有利于強化理想信念、共同體(community)認同與政治忠誠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激發(fā)成員對共同體的政治認同和忠誠意識的建設。
(三)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章宣誓的制度化變遷
馬克思主義政黨有黨員宣誓的傳統(tǒng)。恩格斯就曾指出:宣誓是“一種必須履行的例行公事”,“若是不愿舉行宣誓,那就根本用不著參加選舉了”。但“宣誓并無損于我們持有的社會主義和共和主義的觀點”。[20]911847年6月通過的《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章程》(以下簡稱《章程》)第36條和12月修訂的《章程》第50條均規(guī)定了入盟盟員對《章程》宣誓的內(nèi)容。[21]7,14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初,對黨章宣誓問題并未作出具體規(guī)定。黨內(nèi)較早提出黨員入黨宣誓建議的是周恩來。1922年夏,奉中共中央的指示,旅歐青年在巴黎開會討論黨的青年組織成立事宜時,周恩來就曾提出舉行“宣誓”儀式的問題,并指出“我們宣誓不是宗教信仰,是帶有政治約束的”。但當時黨內(nèi)部分同志認為宣誓“帶有宗教色彩”而表示反對。[22]534盡管如此,部分地方黨組織已將入黨宣誓作為新黨員入黨的必經(jīng)程序。例如,張聞天的夫人劉英女士回憶說,1925年3月湘區(qū)黨委區(qū)委委員羅學瓚主持劉英等三人在黨旗下舉行入黨宣誓儀式。[23]14同年6月,中共韶山支部成立時,也曾在毛澤東家中為新黨員秘密舉行入黨儀式。[24]1311925年8月,中央書記處發(fā)布《中央通告第五十三號》要求:“惟新生入學時必須經(jīng)過入學儀式,并立即編入某一支部?!盵25]450此處入學即為入黨,入學儀式可以理解為入黨儀式。至此,入黨儀式得到黨內(nèi)制度的肯定,這也為黨章宣誓制度的確立初步奠定現(xiàn)實性基礎。
1929年,古田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nèi)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26]732的思想建黨原則。此后,通過入黨儀式教育新黨員在黨內(nèi)文件中被多次提及。例如,1930年3月中共中央發(fā)布的《中央通告第七十三號》中就提出對新發(fā)展的黨員“應舉行入黨式,給以黨的初步教育”[27]127。1930年9月《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的組織報告》、1931年3月《中共中央給湘鄂西特委的信》、1932年1月《中共中央給湘鄂西分局和省委的信》等黨內(nèi)文件中也均有記載。
全面抗戰(zhàn)時期,由于黨的組織發(fā)展戰(zhàn)略調(diào)整,黨員人數(shù)急劇增加。時任中組部部長的陳云在1939年指出:“新黨員及候補黨員之入黨舉行入黨儀式,在黨旗前宣誓。”[28]117因受戰(zhàn)爭形勢的影響,陳云同時強調(diào),舉行入黨儀式應在“環(huán)境允許時,各地黨委并得按該地具體情況”。[29]340延安整風后,由于黨內(nèi)存在對當時提出的反教條主義、反形式主義的錯誤理解,部分黨的基層組織發(fā)展黨員時一度取消入黨儀式。[30]187此后的一段時間,入黨儀式便不再是黨員入黨的必須流程。1945年5月劉少奇就曾提出:“新黨員入黨的儀式,如有需要,各地可采取不同的方式?!盵31]4131949年4月,中央組織部更是在《關于入黨手續(xù)和入黨儀式問題給華北局的批復》中明確指出:“入黨儀式及入黨誓詞在黨章中沒有明文規(guī)定,亦不適宜再作明文規(guī)定?!盵32]722
對于入黨儀式不再強制要求的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1949年12月新疆分局在就建黨問題向中央的請示中曾明確提出:在新黨員入黨時,“須事先給以黨章、黨綱及黨的政策教育”,并“迅速地舉行入黨儀式”。[33]10中共中央在1950年的回函中,對這一請示給予肯定性批復,但對入黨儀式是否必要的態(tài)度并未發(fā)生變化。1959年中央組織部發(fā)文,在肯定入黨儀式積極作用的同時,明確表示:“入黨儀式不是接收黨員的必經(jīng)手續(xù)。”[34]665直至1980年2月鄧小平在談及修訂《黨章》的意見時表示,新《黨章》“增加了入黨要舉行宣誓儀式的內(nèi)容很好……入黨宣誓是一件很莊重的事,可以使人終生不忘?!盵35]2911982年黨的十二大《黨章》增加“預備黨員必須面向黨旗進行入黨宣誓”內(nèi)容,并保留至今。入黨宣誓正式被具有最高效力的黨內(nèi)法規(guī)確認,標志著以入黨宣誓制度為重要組成的黨章宣誓制度體系正式建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宣誓儀式在黨的政治文化建設中的出場頻次漸增。例如,習近平就曾先后數(shù)次帶領黨員領導同志重溫入黨誓詞。全國各級黨組織也通過舉行重溫入黨誓詞儀式,發(fā)揮政治儀式對黨員干部政治信仰的引導和強化功能,形成黨員干部銘記初心使命、牢記“對黨忠誠”的黨內(nèi)風尚。這既反映出當下完善以入黨宣誓為核心的黨章宣誓制度體系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又呈現(xiàn)出黨章宣誓從內(nèi)含意義走向公開實施的延展圖式和發(fā)展訴求。
三?黨章宣誓制度運行機理
制度運行有效性的內(nèi)生動力取決于制度構成要素的設置和要素間的功能關聯(lián)。就黨章宣誓制度來說,可以將其解構為宣誓誓詞、宣誓儀式和主體的宣誓行為等三個核心要素。宣誓誓詞所記述的內(nèi)容,既是政黨組織期望和黨員達成的政治共識,又是政黨成員應當踐行的政治承諾。政黨組織通過組織黨員參與宣誓儀式,以儀式化的方式引導黨員產(chǎn)生思想共鳴。宣誓者則是以行為主體身份實施宣誓行為,在參與儀式和宣讀誓詞的過程中形成并實現(xiàn)政治認同。這既是黨章宣誓制度的運行機理,又是其能夠在黨員“對黨忠誠”問題上發(fā)揮作用的應因。
(一)宣誓語言的述行性
“誓言是一種特殊的肯定模式,它的功能為支持、保障和證明?!盵11]9黨章宣誓誓詞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字本身的文本意蘊,同時也是附帶政治屬性的“忠誠承諾”。宣誓者宣讀的誓詞中所含有的“我愿意”“我宣誓”等語言結(jié)構所表達的也并非是單一的陳述模式,而是將言語附于行為的意涵之中。英國分析哲學家J.L.奧斯汀稱其為述行語言(the performative)。即“發(fā)出話語就是實施一個行為”,而非我們通常所認為的“一個行為之實施只是說些什么”。[36]10述行的可能性不在于動詞意義,而是來自宣誓者的主體性?!笆鲂行允钦Z言的神圣屬性”,“作為言說者的起誓人將語言為己所用”。[37]宣誓語言體現(xiàn)出的不僅僅是言和行的一致,更是心與口的親近,進而彰顯述行的效力和信仰。
回到中國語境之中,述行信仰與中國古代“忠”的字形語義具有相當?shù)囊恢滦浴!墩f文解字》記載:“忠,敬也。盡心曰忠?!薄吨医?jīng)》指出:“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盵38]6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國古代,“忠”是以自我約束為核心的,強調(diào)的是“出于心而自盡”。忠于本心對“明德”的選擇,并在應事接物中隨時達到對自我承諾的認肯。理解“誓言”所蘊含的承諾性質(zhì),則可基于對“誓”的語詞學維度的解讀。在中國古代語詞中,“矢”通“誓”。《爾雅·釋言》中載“矢,誓也”?!笆浮焙八劳觥敝狻9湃恕傲⑹笧槭摹钡牧曀?,所要表達的是宣誓者違背誓言則會受到“死亡”懲罰的內(nèi)心束縛規(guī)則。《禮記·曲禮下》所述的“約信曰誓”,則表達出“誓”所蘊藏的“訂立相互信守約定”的含義。因此,“盟誓”便成為中國古代政治領域中被經(jīng)常性使用的行為儀式。彼時,“存在”意義上的“盟誓”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人與“神”之間溝通的媒介。立約主體通過求助于神明對可能存在的違誓行為施加“天譴”意義上的懲罰,進而在彼此之間形成內(nèi)心約束。在“神明退去”的現(xiàn)代政治領域,作為政治儀式的宣誓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隱性繼承著古代宣誓制度隱含的“懲罰”性意義,旨在實現(xiàn)證信立約。
宣誓制度的深層次的功能是使宣誓者從語言理解向規(guī)范性觀念轉(zhuǎn)化。正因為如此,作為宣誓制度子類的黨章宣誓,在通過言語行為來確認黨員行動時,其功能指向不僅僅是在黨員內(nèi)心投下行為引導的種子,而且是使其產(chǎn)生內(nèi)心敬畏并遵循承諾行為依照的有效方式。換言之,黨章宣誓的“誓詞并不關乎陳述本身,而是關涉其效力的保障:問題并不在于語言本身的語義或認知功能,而在于對誓言的真實性和實現(xiàn)的保障”[11]10。基于宣誓言語的述行性所產(chǎn)生的內(nèi)心確認和政治動員的核心動力,黨章宣誓制度在政治忠誠與黨章規(guī)范之間建立互動的行為橋梁,通過強化對特定政治對象(黨員)的情感黏合性來強調(diào)政治忠誠。即黨章宣誓以一種述行式的自我指涉關系,將黨員“對黨忠誠”的宣告作為一個決定性的事實與內(nèi)心認同的行為準則。這也是為什么黨章宣誓能夠成為規(guī)范“對黨忠誠”政治信仰“入腦入心”的有效路徑。
(二)宣誓儀式的倫理價值
在人類社會中,人性是兼具自然性和社會性或社會倫理的存在?!八^忠者,就是:一個人對一主義之自愿的,實際的,及徹底的盡心?!盵39]8其所反映的是一種倫理觀念。宣誓制度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的同時,蘊含著人類生活秩序構建中的倫理特質(zhì)。無論是社會倫理所關注的“責任、尊敬、忠誠和相互依賴”[40],還是組織倫理所強調(diào)的“組織要求個體對他保持忠誠,組織對個人施加壓力的正當化”[41]7-8,無不落在宣誓儀式關切面向的涵射范圍之內(nèi)??梢哉f,政治賦能之下的宣誓儀式,創(chuàng)造出以社會倫理和組織倫理為主要面向的倫理模式。
忠誠不是純粹的情感?!胺彩潜M忠的人……他必把私意屈服,把自身節(jié)制,他必愛好他的主義,且相信他的主義?!盵39]11宣誓制度之所以能與“對黨忠誠”這類積極的道德情感相聯(lián)系,正是因為宣誓制度內(nèi)涵的政治動員和忠誠概念體現(xiàn)出成員對某種主義、事業(yè)或理想的認同和信仰,甚至是犧牲。例如,《黨章》第6條規(guī)定的入黨宣誓的誓詞內(nèi)容中“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等語詞,[2]16就體現(xiàn)出黨員為自我理想和黨的事業(yè)而自愿選擇奉獻、自律和犧牲等行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干部明確提出“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作為根本政治擔當,永葆共產(chǎn)黨人政治本色”[42]44的政治要求。這就使得“對黨忠誠”成為指導黨員行為的政治價值理性的同時,又是黨員作為“人才精英”條件之一[43]。黨員也因此有必要以具體的行為展現(xiàn)內(nèi)心的“對黨忠誠”。在堅持和凸顯民主集中制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黨員所效忠的對象從封建社會具體人格轉(zhuǎn)變?yōu)槌橄蟮恼h組織和黨章制度規(guī)范,即從傳統(tǒng)的忠君模式轉(zhuǎn)換到“對黨忠誠”、遵守黨章黨規(guī)的層面上來。黨員的忠誠義務也從基礎的道德義務而上升為道德自由,即“積極自由+服從”的綜合情感與德性。
黨章宣誓的儀式要求體現(xiàn)出黨員對黨組織的政治文化和倫理精神的共同認知,使黨員具有一種心理安全感并強化道德自我建構。在黨章黨規(guī)、黨的紀律與自我約束的三重規(guī)制要求下,黨員進一步錘煉“忠實”“忠誠”的政治品格,在政治倫理中形成以“忠”為核心的道德價值體系[44],并通過宣誓制度中所包含的共同體對于成員身份的認同而找到自我價值之歸屬,永葆忠誠本色。進言之,黨章宣誓結(jié)合儀式化的行為與語言遵從的方式演繹出雙重面向,一方面開掘黨員政治忠誠的內(nèi)在本心,另一方面通過禮儀制度構建(宣誓儀式)實現(xiàn)對黨員政治忠誠的價值引領。而這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自我革命精神的要求形成內(nèi)在的“默契”。
“自我革命精神是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強大支撐?!盵19]70“自我”二字表達出對行為者主動性的要求?!案锩倍旨缺磉_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決心,又是管黨治黨的方式,其所追求的是形成“黨永葆青春活力”的“穩(wěn)定秩序”。這一穩(wěn)定秩序的建構,與全黨同志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密不可分?!白晕覂艋?、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既是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素質(zhì),又是保障黨員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舉措。對于作為鮮活個體的黨員而言,“對黨忠誠”是其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建構“穩(wěn)定秩序”的前提和保障。黨章具有政黨用于宣告與規(guī)制黨員義務權利的最高效力規(guī)范性文件特點,又選擇以“宣誓”這種相對平等、自愿表達的“忠誠闡述”作為中介方式,能平穩(wěn)推動實現(xiàn)黨員內(nèi)心的合秩序狀態(tài)。
(三)宣誓行為的雙重屬性
從黨員個體出發(fā),政黨組織所追求的黨員“對黨忠誠”的認同感的理想情景,應當是個體基于對政黨組織的情感而自發(fā)于心的認同?!扒楦惺前盐覀兣c他者連接在一起的最重要的紐帶和黏合劑……從利益的角度來說,他者本質(zhì)上是可替代的。但從情感的角度來說,他者則不可替代?!盵45]457宣誓的作用不在于黨員將其“政治認同”對外公示,而是追求更多地運用好政黨內(nèi)部形成的“認同”與“忠誠”紐帶,將黨員的自我認識延伸至作為共同體的政黨之中,并將自我視為其中一分子,透過其他眾多的有著類似認同身份的他者之認肯來加深黨員身份特質(zhì)和忠誠本色,進而轉(zhuǎn)向“對黨忠誠”的理性追求。宣誓要求作為不同個體的行動者在實施宣誓行為時應具有類似的動機結(jié)構和心理狀態(tài),并通過述行誓言的方式加強情感的印記,以激發(fā)黨員個體想象的方式讓共同體成員感受到共性和團結(jié),從而在情感上與政黨“黏合”并形成基于依附與認可的忠誠。
從情感依附與歸屬的角度不難得出,認同的本質(zhì)是個體與政治共同體的雙向互動,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個體對共同體的認肯和歸屬[46]。正如杜爾干(mile Durkheim)所認為的那樣:“當他們發(fā)出同一喊聲、說同樣的話、做與同一對象有關的相同的動作時,就實現(xiàn)了相互的一致,并且感到了彼此的一致。”[47]253然而,單純依靠理性判斷和認知很難達到完整全面的認可程度,宣誓則能較好地減少單純依靠理性所帶來的局限性。宣誓行為雖然不能迅速生成人們對誓詞所記載內(nèi)容產(chǎn)生服從的自覺,但它是一個漸進式過程,能夠使參與者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并加強人們的認同感。宣誓行為發(fā)揮的效力,一方面源自黨章宣誓制度所追求的柔性權利關系中的效忠模式;另一方面則是違反誓言會受到的剛性懲罰。
立足于宣誓行為自身,黨章宣誓更多地呈現(xiàn)出一種柔性且有節(jié)制的狀態(tài)。儒家理念很大程度上凝練了中國理念,在中國語境中探尋黨章宣誓,則有必要從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性實踐進行再次解構。政黨是“政治人”的共同體。“關系本身即結(jié)合,或者被理解為現(xiàn)實的和有機的生命——這就是共同體的本質(zhì)?!盵48]52儒家思想強調(diào)的“禮儀”和“秩序”,所追求的是一種穩(wěn)定“關系”?!爸仃P系的社會必然強調(diào)過程,因為關系在過程中發(fā)生、發(fā)展并得以體現(xiàn)?!边M言之,過程“既是實踐活動的場所,也是實踐活動本身”。[49]儒家思想推崇以吸引和感化的柔性方式擴大影響,依據(jù)抽象的道德準則在發(fā)展的社會狀態(tài)中構建標準秩序。即使這些方式和道德準則可能是理想性存在,生于華夏本土上的個人和共同體也離不開這種具有道德感的理想之引領。從傳統(tǒng)的共同體思想來看,作為共同基礎之實體必然具備共同認可的文化基礎。
黨章宣誓的制度化過程體現(xiàn)為決定、規(guī)范、約束黨員與黨組織相互關系和黨員行為而人為設定的制約。盡管黨章宣誓制度構建的初衷是發(fā)揮宣誓行為的教育作用,但是其卻不同于一般的義務性規(guī)范或道德規(guī)范?!饵h章》第6條規(guī)定:“預備黨員必須面向黨旗進行入黨宣誓?!痹谛氖脑~中,“遵守黨的章程”“對黨忠誠”“永不叛黨”等語句,既是宣誓人對黨組織的承諾,又是其必須遵守的黨內(nèi)法規(guī)。《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五十一條規(guī)定:對黨不忠誠不老實,會根據(jù)行為人的情節(jié)輕重給予警告、嚴重警告、給予撤銷黨內(nèi)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籍等處分。這表明黨員參加黨章宣誓行為本身帶有強制性,若違反宣誓誓詞的內(nèi)容還會受到黨內(nèi)法規(guī)的處罰。
進言之,以規(guī)范宣誓行為為核心的黨章宣誓制度,其內(nèi)含邏輯體現(xiàn)出“將積極入世參與國家治理的淑世情懷與政治教化需求緊密結(jié)合”的二元含義,結(jié)合儀式化的行為與語言遵從的方式演繹出雙重面向,“向內(nèi)開掘道德心性、向外致達家國天下的政教道德論”,并通過禮儀制度構建(宣誓儀式)進一步促進黨員內(nèi)心意識中的忠誠價值引領。[50]因此,可以將黨章宣誓行為視作兼具柔性宣告和監(jiān)督震懾雙重特征的治理工具。
四?黨章宣誓制度體系構筑
個體被發(fā)展成為黨員之時,視為其政治生命的開始。習近平指出,“全黨同志要強化黨的意識,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chǎn)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做到忠誠于組織,任何時候都與黨同心同德?!盵51]395-396入黨宣誓制度作為黨章宣誓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是黨員開啟政治生命的重要儀式,在教育和引導黨員政治忠誠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黨員對黨組織的政治價值卻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其入黨后的政治生命之中。換言之,若能將黨章宣誓貫穿于黨員政治生命的不同階段,將更加有利于培育和形塑符合組織需求的合格黨員。因此,有必要在現(xiàn)有入黨宣誓制度的基礎上,將對黨員個體有重要政治影響的政治活動一并納入黨章宣誓的體系之中,實現(xiàn)黨章宣誓從規(guī)范黨員入黨行為向規(guī)范黨員參與政治活動常態(tài)化的轉(zhuǎn)型。
(一)黨章宣誓制度體系的內(nèi)外銜接
以“憲法宣誓”為核心的就職宣誓和以“入黨宣誓”為核心的黨章宣誓共同成為我國宣誓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在憲法宣誓制度得到我國《憲法》的文本確認后,相對應的完善黨章宣誓制度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的內(nèi)在要求和制度表征。習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必須統(tǒng)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更加注重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盵42]622因此,黨章宣誓制度體系的建構和完善不能忽視其與既有宣誓制度體系的銜接和協(xié)同。
一是,黨章宣誓制度體系內(nèi)部的銜接和協(xié)同。嚴格意義來說,我國目前的黨章宣誓制度體系中,僅包含入黨宣誓制度。在此基礎上,各級黨組織會不定期組織重溫入黨誓詞活動。從功能定位上看,入黨宣誓發(fā)揮宣誓的規(guī)范和教育作用,重溫入黨誓詞則是告誡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為更好地發(fā)揮黨章宣誓制度的政治效能,一方面要在入黨宣誓儀式中加入《黨章》元素。在目前的行為規(guī)范之中,黨員舉行入黨宣誓儀式和重溫入黨誓詞儀式時,僅需面對黨旗宣讀入黨誓詞。《黨章》是具有最高效力的黨內(nèi)法規(guī),宣誓行為與“對黨忠誠”只有在《黨章》語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和有效實現(xiàn)。若能在其中加入《黨章》元素,更加有助于彰顯宣誓儀式的莊嚴。另一方面,應當進一步完善黨章宣誓制度體系構成。“黨員”這一政治身份會自個體入黨后與之終生相伴。以黨章宣誓方式對黨員“對黨忠誠”的教育和引導不應僅限于入黨之時,還應當貫穿于黨員“政治生命”全過程。因此,在黨章宣誓制度體系建構時,有必要注意與既有入黨宣誓制度等的銜接和協(xié)調(diào),避免多重制度所引起的制度負外部性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二是,黨章宣誓制度與憲法宣誓制度的銜接和協(xié)同。從制度功能維度來看,黨章宣誓強調(diào)教育黨員,憲法宣誓則用以規(guī)范公職人員。具體來說,憲法宣誓的功能表現(xiàn)為“憲法規(guī)定的權力轉(zhuǎn)移程序”[52]。在憲法宣誓賦權論的制度框架下,公務人員的就職宣誓可以理解為其與國家簽訂“政治契約”。[10]與之不同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黨章》黨員義務中心論的制度安排決定,黨員進行黨章宣誓是一種賦義務行為。在中國的政治實踐中,黨員在公職人員群體中占絕大多數(shù)已成為客觀事實。“我國公務員隊伍中黨員比例超過百分之八十,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黨員比例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盵53]401這就意味著,公職人員中的黨員干部就職時,會出現(xiàn)黨章宣誓和憲法宣誓同時出場的情形。如何實現(xiàn)憲法宣誓和黨章宣誓的銜接,避免制度功能沖突成為制度設計時無法回避的問題。同時,基于政治儀式一體性的考慮,黨政干部就職時除應按規(guī)定完成憲法宣誓外,其中的黨員干部還應當舉行黨章宣誓儀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兩種制度的結(jié)合,既表明黨員干部行使國家權力的合法性來源,又有利于約束黨員干部在行使國家權力時始終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這恰恰是“對黨忠誠”的實踐表達。
(二)黨章宣誓制度體系的完善與優(yōu)化
黨章宣誓制度的體系建構,不是脫離現(xiàn)有宣誓體系的另起爐灶,而是在既有入黨宣誓制度基礎之上的完善與優(yōu)化。在充分考慮宣誓制度體系銜接、制度功能定位、制度目標期盼等多重因素的同時,圍繞黨章宣誓制度的制度構成、主體范圍、誓詞結(jié)構、宣誓儀式等方面展開。
第一,構筑貫穿黨員“政治生命”全過程的黨章宣誓制度體系。以入黨宣誓為起點,個體被賦予政治身份的同時,“對黨忠誠”成為其應終生踐行的承諾與義務。但是客觀地說,關注黨員“政治生命”的全過程會發(fā)現(xiàn),僅依靠入黨時的儀式引導和不定期的重溫入黨誓詞,并不能充分發(fā)揮宣誓儀式對黨員個體的忠誠教育作用。因此,對黨員“對黨忠誠”的教育和引導無疑也應當貫穿于其“政治生命”全過程。具體來說,在各級黨組織召開黨代會、黨員政治生命的不同階段、黨的重要政治活動、黨的重大紀念日、黨員干部就職履新等特殊時間節(jié)點,應組織舉行具有一定差異性的黨章宣誓。通過宣誓儀式來引導黨員強化價值認同、身份認同、組織認同等理念,將有助于黨員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信仰。
第二,明確不同適用場景舉行黨章宣誓儀式的主體范圍。在既有制度規(guī)范之下,除《黨章》規(guī)定黨員入黨時應舉行宣誓儀式外,缺少類似于明確憲法宣誓主體的相關規(guī)定〖ZW(DY〗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第一項對憲法宣誓的主體作出明確規(guī)定。。從黨章宣誓制度的制度功能定位出發(fā),無論是黨員領導干部,還是普通黨員都有必要手持黨章以宣誓的方式進行“忠誠的表達”,以深度內(nèi)化廣大黨員群體的忠誠意識。因此,黨章宣誓的主體應為包含預備黨員在內(nèi)的全體黨員,甚至可以擴展至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入黨積極分子。但是,不同情境下的參與者范圍應有所差異。例如,入黨積極分子申請入黨時、預備黨員轉(zhuǎn)為正式黨員時,均可舉行黨章宣誓。試用期間的黨員公職人員,可在其初任培訓結(jié)束時舉行黨章宣誓。黨員干部履職履新時,僅需特定主體舉行黨章宣誓。
第三,形成主旨明確且具差異化的黨章宣誓誓詞結(jié)構。黨章宣誓誓詞,應當體現(xiàn)出對宣誓忠誠的黨員群體彰顯嚴格的忠誠要求。即堅定政治信仰的忠誠要求,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和中國特色社會事業(yè)而奮斗終生的忠誠要求,堅持政治立場、擁護政治綱領、遵守政治紀律的忠誠要求。誓詞的基本內(nèi)容設計應當兼顧如下方面: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具體維度可以涵蓋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jīng)驗、基本要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二是,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具體維度應當明確把“兩個維護”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三是,對黨忠誠,盡忠職守。具體維度可以包括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嚴守紀律底線,對黨忠誠老實。與此同時,可以在統(tǒng)一的宣誓誓詞部分之后適當添加體現(xiàn)宣誓主體職業(yè)差異化的特定誓詞。這在顯示任職于不同機關單位、企事業(yè)單位的各級黨員在職業(yè)倫理與職業(yè)精神的差別、體現(xiàn)個體化差異的同時,更加有助于形成追求“對黨忠誠”的一致理念。
第四,注重黨章宣誓程序與儀式的規(guī)范化建設。規(guī)范化與儀式感是提升黨章宣誓效果的重要方式。黨章宣誓形式可以根據(jù)不同情況而采取集體宣誓或者單獨宣誓等。宣誓時間應選擇在關乎黨員個體和黨組織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宣誓場所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在室內(nèi)或戶外,但均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懸掛中國共產(chǎn)黨黨旗和黨徽。宣誓儀式流程可根據(jù)不同情形作出適當調(diào)整,但均應包含“主持人宣布儀式開始—奏《國際歌》(國歌)—黨員一手持《黨章》(或單手放置在《黨章》之上),一手握拳,面向黨旗宣誓—宣布儀式結(jié)束”等步驟。根據(jù)需要可在黨員干部履職履新時加入黨委負責人致辭、期許等環(huán)節(jié)。
五?結(jié)?語
強調(diào)政治認同的建構性特征是建立政治共同體秩序的有效路徑。黨員“對黨忠誠”現(xiàn)實性共識的形成,并非簡單地追求黨員群體在嚴格意義上關于“忠誠”概念同時性、同意性的體驗,而是要建立黨員與政黨組織持續(xù)互動的共同信念。為超越即時的互動系統(tǒng),有必要尋找一種認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制度表達。從廣義上的制度層面來看,黨章宣誓制度是建基于傳統(tǒng)政黨制度、實踐總體、語言、話語等層面上的制度。作為一項政黨文化建設制度,黨章宣誓制度在政治責任與價值判斷中發(fā)生作用,并對宣誓者的忠誠行為產(chǎn)生正向激勵。從價值維度來看,黨章宣誓儀式通過在政黨組織內(nèi)部形成深層次的身份同質(zhì)觀,強化黨員內(nèi)心確立共性層面上的“對黨忠誠”,以統(tǒng)一的儀式行為培養(yǎng)忠誠并消解“多元化的敵意”。述行語言的力量和內(nèi)心的真誠確信,使得宣誓者會將誓詞所述確立為行為價值和判斷標準。進言之,追求政黨內(nèi)部的政治認同是一種通過話語鏈接和制度實踐讓政治組織成員高度認同并效忠的基本價值。
不僅如此,黨章宣誓進一步推進和發(fā)展了黨員“對黨忠誠”的實踐意義,并與增強政治認同之間存在著邏輯上的互構關系。即黨章宣誓的有效推行意味著廣大黨員干部增強政治認同的開始,而政治認同的有效實現(xiàn)則是黨章宣誓所追求的最終結(jié)果。同時,基于倫理合法性要求的程序正義優(yōu)位觀念,牢固確立黨章宣誓制度進一步回應了政治團體的“認同”與“正當”的需求,啟發(fā)了“對黨忠誠”的制度構造和行為外現(xiàn)。因此,被賦予政治價值的黨章宣誓儀式,更加有利于強化黨員的組織認同和自我認同。
盡管黨章宣誓制度在發(fā)揮作用時,也會受到政黨自身發(fā)展、公共意見和政治倫理生態(tài)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黨章宣誓及其儀式的開展與傳播必然能夠促進黨員的忠誠表達,也能夠?qū)⑹脑~理念植根于黨員心中,使之成為全體黨員的共識與自覺行動。宣誓儀式和宣誓行為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宣誓主體在談及黨章宣誓時就能合理地聯(lián)想到“對黨忠誠”,提及“對黨忠誠”便能結(jié)合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信念信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 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jié)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jié)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郭于華.民間社會與儀式國家[J].讀書雜志,1999(9):125-131.
[6] 西塞羅.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M].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7] 霍貝爾.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動態(tài)比較研究[M].嚴存生,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8] 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9]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歐啟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10]馬華,王曉賓.就職宣誓: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建構[J].政治學研究,2016(6):94-104.
[11]阿甘本.語言的圣禮:誓言考古學[M].藍江,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
[12]大憲章[M].陳國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3]魏瑪憲法[M].張君勵,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14]美國憲法[M].何珊珊,向菲,編譯.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15]盧曼.法社會學[M].賓凱,趙春燕,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6]葉笑云.現(xiàn)代政治的困境及其“救贖”——析韋伯的政治家“責任倫理”思想[J].道德與文明,2013(2):91-98.
[17]賀海仁.中國法治的結(jié)構轉(zhuǎn)型及其內(nèi)在挑戰(zhàn)[J].河北法學,2021(8):2-13.
[18]劉易斯伯克,布里曼,廖福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百科全書:第一卷[M].沈崇麟,楊可,鄭曉娟,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
[19]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0]倍倍爾.倍倍爾致恩格斯(1879年12月11日)[M]//布盧門貝格.恩格斯和倍倍爾通信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0-92.
[21]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室.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章程和國際章程匯編[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4.
[22]鄭超麟. 鄭超麟談趙世炎和旅歐支部[M]//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xiàn)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后資料選編(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31-538.
[23]劉英.劉英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七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2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3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十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十二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32]中共中央組織部等.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史資料:第八卷文獻選編(上)(1921.7-1949.9)[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33]中央檔案館等.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二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34]中共中央組織部等.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史資料:第九卷文獻選編(下)(1949.10-1966.5)[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3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編(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36]奧斯汀.如何以言行事:1955年哈佛大學威廉·詹姆斯講座[M].楊玉成,趙京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7]殷振文.述行論爭:從奧斯汀、本維尼斯特到德里達與塞爾[J].外國文學動態(tài)研究,2020(6):76-83.
[38]忠經(jīng)·孝經(jīng)[M].盧付林,注譯.武漢:崇文書局,2007.
[39]羅伊斯.忠之哲學[M].謝幼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44.
[40]喻豐,韓婷婷.有限道德客觀主義的概率模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48-163+193.
[41]懷特.組織人[M].徐彬,牟玉梅,武虹,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4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43]Walder A ?G.Career mobility and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order[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5(3):309-328.
[44]王健嶄.中國傳統(tǒng)中三種共同體形態(tài)及其道德原則[J].學海,2019(3):62-67.
[45]埃爾斯特.心靈的煉金術:理性與情感[M].郭忠華,潘華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6]余露.“政治認同”的哲學詮釋[J].倫理學研究,2020(6):103-110.
[47]杜爾干.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M].林宗錦,彭守義,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9.
[48]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9]秦亞青.關系本位與過程建構:將中國理念植入國際關系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9(3):69-86+205.
[50]韓玉勝.政教與俗教:儒家士人德教的精英傳統(tǒng)與世俗傳統(tǒng)[J].南京社會科學,2021(7):49-56.
[5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
[52]王月明.就職宣誓制度的程序性價值[J].法學,2014(12):3-8.
[5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