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松
【關鍵詞】學案導學;差異化教學;語文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 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然而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上,多數(shù)教師按照統(tǒng)一標準要求學生“齊步走”,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個性發(fā)展,導致學生的學習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習效率低下,教學質(zhì)量難以真正有效提高?!皩W案導學”是一種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該模式要求教師吃透教材、熟悉學情,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引導他們主動完成學習任務,進而實現(xiàn)學習能力的提升。本文以期通過對差異化教學的探索與嘗試,為初中語文教學尋求新的質(zhì)量提升的路徑,具體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一、學情診斷,讓導學有溫度
了解學生個體的學習差異,找到每個學生的薄弱點、認知偏差、學習優(yōu)勢,讀懂學生,是開展“學案導學”教學的起點。
1. 找準認知起點
教學開始前,教師將需要測查的內(nèi)容由易到難編制成試題或問卷,進行調(diào)研。內(nèi)容可以是檢驗型的,如檢查學生是否預習,是否掌握了生字詞的讀音、含義等基礎知識??梢允抢斫庑偷?,如向?qū)W生提問,本文主要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有哪些人物,揭示了什么道理?讀完本文,你有哪些疑惑?也可以是回顧型的,如向?qū)W生提問: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把握作者的觀點?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哪些?提醒學生注意文體差別,了解每一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及方法。還可以是動手操作型的,如讀完《劉姥姥進大觀園》,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描述,發(fā)揮想象畫一畫大觀園。學習《背影》之前,給自己的親人拍張背影照并作簡單描述,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師通過多種方式的檢測,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在基礎知識、已學知識、學習主動性及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而確定契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和教學過程等。
2. 明晰學習能力
根據(jù)全面摸排,了解學生學習新課的基礎后,按照就近原則編制“學案導學”,明確具體的學習任務,并在授課前發(fā)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查缺補漏、學習新知。通過“學案”,教師可進一步明確學生存在困惑的地方,想與同學、老師一起分享、交流、探討的地方,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拓展認知作準備。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習新課的預熱環(huán)節(jié),學案可以找出學生問題所在,在課堂上共同解決,催發(fā)他們探索求知的欲望,讓學習真正有效發(fā)生。
3. 調(diào)整學習目標
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預學情況,明確了哪些問題學生能夠自己解決,哪些環(huán)節(jié)還存在困難,不同層次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差異在哪里……并以此為依據(jù),及時調(diào)整預設的學習目標,使之成為教學的真正起點,有效把握教學方向。
二、各個擊破,讓導學有高度
在了解學生預習情況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新知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設置選擇性的學習內(nèi)容和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加快學生自主掌握新知識的步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靈活設計教學內(nèi)容、調(diào)整教學手段、提供教學輔助資源等方式,讓學生嘗試自主學習,之后匯報初學成果,從而了解初學結(jié)果的差異及學生的認知差異,以便調(diào)整下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方法。
1. 確定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目標,適應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確定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目標的基本策略是:在了解學生認知水平與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從簡到繁,從少到多,從粗到細,預設、調(diào)整與動態(tài)生成相結(jié)合。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適切的個性化閱讀要求,并提供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如學習《岳陽樓記》,讓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多誦讀,根據(jù)課文注釋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作出標記向同學或教師請教;積累文中的常用詞語、成語或俗語,理解其含義。對于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要求畫出文章結(jié)構示意圖,解答課后練習題。對不懂的地方作出標記,由教師在班內(nèi)集體答疑解惑。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探究文中寫景、抒情、議論的關系,討論核心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體會作者的人生志向,并進一步延伸,思考歷代文人對貶謫所持態(tài)度有何不同。這幾個層次不是絕對的涇渭分明,教師要善于帶領學生向更高層次探索,在學習通向更高層次的過程中加深對前一層次的理解和把握。
2. 提出有梯度的問題,滿足不同學生的思維需要
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設計問題時主要聚焦在“了解、記憶、理解、積累”目標層面,讓他們在能力范圍內(nèi)獨立解決;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設計問題要在前一基礎上增加“運用、分析、討論”目標層級;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在前兩個基礎上增加“探究、評價、拓展”目標層級。如《湖心亭看雪》的問題設計可以從整體把握、細心品讀,到體會文中白描寫法、錯落互見表現(xiàn)手法和如詩如畫的意境,再到理解為什么“獨往”湖心亭看雪,以及“癡”有幾味,體會作者的家國之思。上述問題可設計成為逐級通關的游戲式提問,可以有效激發(fā)他們挑戰(zhàn)更高階問題的動力。
3. 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能力需要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領示范作用,積極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和自主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促使他們選擇合適、科學的學習方法,感知、理解課文內(nèi)容,進行個性化閱讀,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如針對課文《春》中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一句,提問其寫法好在哪里,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意思重新表達,進而比較分析哪種表達更好。有學生說:“小草長出來,又嫩又綠。”比較后會發(fā)現(xiàn),原句“偷偷地”“鉆”等字詞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春悄無聲息又非常頑皮的感覺;“嫩嫩的,綠綠的”等疊詞的使用,使句子很有節(jié)奏感,充滿音樂的和諧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不僅描摹了色彩,而且給人以美的享受,更好地表達了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
三、合作交流,讓導學有力度
合作交流是差異化教學能夠有效實施的關鍵,指通過一系列的研討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理解和運用,以達到共同學習、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為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精準指導。
1. 以關鍵問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
提問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可以聚焦關鍵問題,領略文章主旨,引導學生集中思考;也可以讓學優(yōu)生帶動學困生,發(fā)揮“兵教兵”“兵學兵”的優(yōu)勢,讓教學難點在不知不覺中得以突破。如在學習《愚公移山》一文時,教師提問:從文中來看,愚公其實不愚,智叟其實不智,但作者為何反其意而用之?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fā)了師生間的熱烈討論。通過討論,大家認為作者用一對反義詞給人物命名,增強了諷刺效果,將愚公的大智大勇、堅定執(zhí)著命名為“愚”,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頑不靈命名為“智”,足見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且“公”是敬稱、“叟”是帶有不敬的稱呼,從而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傾向。
2. 以互助合作促進學生共同提高
積極開展互助合作學習,可以讓不同水平的學生互相影響、互相幫助,從而在教師的引導和同伴的交流互促下,集思廣益,實現(xiàn)共同進步。學生合作學習時,做到優(yōu)勢互補,方能收到較大的互助合作效果。比如,在《春》一課品讀優(yōu)美語言、體會優(yōu)美情景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在“學案導學”中設計具體而明確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仔細揣摩關鍵語句,理解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情感。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理解了春草圖、迎春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通過繪制有關“春”的手抄報,圖文并茂地理解《春》的主旨,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拓寬了閱讀邊界和視野。其間,教師充當了主持人的角色,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升華、實踐、體驗。
四、拓展提升,讓導學有深度
提升是指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通過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的拓展教學活動,加強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興趣,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使他們提高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教學中,教師在了解學生認知情況后,就要找到滿足不同類型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的方法,幫助他們進行深入的感知與思考,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1. 提供多樣選擇,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需求
在研學基礎上,因勢利導,讓學生匯報展示自己的學習結(jié)果,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如在學習小說單元后,舉辦舞臺劇表演,學生從《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綱》《范進中舉》《三顧茅廬》《劉姥姥進大觀園》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篇目,有的編劇本,有的制作道具,有的分析角色,有的指導其他同學演出,有的扮演其中的角色,不同層次的學生通力合作,解決深層次問題,各種能力都得到進一步提升。
2. 豐富活動形式,提高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
拓展的活動形式可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課型的特點和拓展的目的,或看或說或練或演,或走向街頭,深入社區(qū),切實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參與、實踐、討論、交流、合作等方式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行之有效的形式,把簡單刻板的教學轉(zhuǎn)向多姿多彩的真實情景,幫助學生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