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然
《宋史·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檜遣使捕飛父子證張憲事,使者至,飛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p>
故事記載的是:秦檜派人抓捕了岳飛和岳云父子來查證張憲的情況。當(dāng)使者來到岳飛面前,岳飛大笑說:“皇天后土,可表此心。”秦檜又讓何鑄審問岳飛,岳飛把衣服撕裂開來,后背露出四個字“盡忠報國”,刺青深入皮膚底層。
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岳飛墓,其照壁上嵌有明人洪珠書寫的“盡忠報國”四個字。
那么,“精忠報國”是怎么來的呢?這源于《鄂王行實編年》的記載。
《鄂王行實編年》為南宋岳珂編寫。岳珂是岳飛之孫,編纂此書記錄其祖的一生事跡。該書原稿是岳珂之父岳霖委托國子博士顧杞所撰,編寫時還“考于聞見,訪于遺卒”,一定程度上恢復(fù)了被宋高宗、秦檜掩蓋的史實,為研究岳飛和當(dāng)時歷史的重要資料。
紹興三年,癸丑歲,年三十一。
平李宗亮。賜金蕉酒器。討虔寇。擒彭友等。平固石洞。入虔州,斬十大王等。擒高聚。擒張成。召赴行在。賜袍、帶、鞍、馬、弓、箭等,賜宸翰“精忠”旗。除江西沿江制置使。改江西制置使兼舒、蘄州。改神武后軍統(tǒng)制。
……
十三日,入見,上慰撫再三,先臣頓首謝而退,卒不言其功。上以其長者,益重敬之,賜衣甲、馬鎧、弓箭各一副,捻金線戰(zhàn)袍、金帶、手刀、銀纏槍、戰(zhàn)馬、海馬皮鞍各一。賜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飛”,令先師行之次建之。又賜先伯父云弓箭一副,及戰(zhàn)袍、銀纏槍各一。犒勞官兵甚厚。
紹興三年,岳飛因剿寇有功,宋高宗趙構(gòu)先后兩次分別在戰(zhàn)旗上親筆寫下“精忠”和“精忠岳飛”相賜。
該書另載紹興四年十二月,岳飛部隊與金人交戰(zhàn),御賜“精忠”旗神威大作:“十二月,自提其軍趨廬州,與皋會。上遣李庭干賜先臣香、藥,且賜札撫問。時偽齊已驅(qū)甲騎五千被城,皋以所從騎,遙謂虜眾曰:‘牛皋在此,爾輩胡為見犯!虜眾已愕然相視。及展‘岳字幟與‘精忠旗示之,虜眾不戰(zhàn)而潰?!?/p>
綜上所述,當(dāng)年岳母刺字刺的是“盡忠報國”。電影《滿江紅》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其實是混淆了宋高宗的題字和岳母的刺字。
“盡忠報國”是岳母對岳飛的期望,是為國家盡忠不惜犧牲一切的大義。
“精忠報國”是后世對岳飛的敬仰,是對岳飛精神和功業(yè)的評判。自南宋開始,岳飛的故事就廣泛流傳于民間,成為說書藝人、戲曲家、小說家創(chuàng)作的題材。背刺“精忠報國”最早出處為清朝文人錢彩和金豐在民間傳說的基礎(chǔ)上編著的評書《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結(jié)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xùn)子》。
《出師表》是諸葛亮的忠君愛國典范之作。岳飛所書《出師表》為大草,龍蛇競走,揮灑淋漓,寓千鈞于筆端,寄悲情于翰墨。時而如擁兵百萬,馳騁沙場;時而如銜枚疾走,不聞號令。字如其人,氣貫長虹,千載以下,觀之凜然。文末,岳飛題跋曰:
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內(nèi)。更深秉燭,細(xì)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xiàn)茶畢,出紙索字,揮淚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
紹興是宋高宗年號,戊午年即是1138年。在這一年將近八月十五的時候,岳飛帶軍路過南陽武侯祠,遇大雨,未歸。夜深,岳飛舉蠟燭仔細(xì)觀察墻壁上古人贊頌諸葛亮的文詞、詩賦,以及祠前的石刻前后《出師表》,不覺淚如雨下。一夜無眠,岳飛坐著等待天明。天終于亮了,道士獻(xiàn)完早茶,拿出紙筆索字,岳飛灑淚揮毫,不計工拙,寫了前、后《出師表》,稍稍紓解了胸中的郁悶之氣。
岳飛之死是在1142年,武侯祠之行正是岳飛極感壓抑之時。岳飛說“八月望前”,正應(yīng)該是明月高照之時,而不見明月。生者與死者,一為名相,一為名將,同是偏安一隅,同是抱負(fù)光復(fù)朝廷的偉志,也同是郁悶難申。這一夜,是為情投意合而千里相會,還是因天意難違而從生向死?這一晨,是生者拜謁死者,還是死者精魂復(fù)活?那個揮毫潑墨的人,是岳武穆王,還是諸葛武侯?人們評價《滿江紅》,說“孤篇壓兩宋”;評價《出師表》,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同為冠絕千古的名篇,一個壯懷激烈,一個哀婉纏綿。
有人認(rèn)為這個跋并非出自岳飛之手,說是后人偽托,此不足論。岳飛書前、后《出師表》刻石后有左宗棠、袁保恒、方玉潤、胡升猷的題跋。方玉潤說:“此卷以武穆之神筆,寫武侯之心聲。固不必論其跡之真贗,而一種生氣勃發(fā),如雷電交馳,風(fēng)雨驟至。有足與當(dāng)日之血淚丹忱,齊日星而并河岳者?!弊笞谔囊嗾f“斷非贗書”。
讀《滿江紅》,結(jié)合這個跋來讀才完整。從風(fēng)格來看,《滿江紅》豪邁,此跋抑郁,所以《滿江紅》應(yīng)該是岳飛早期之作。一前一后,心境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