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之魂”。各學科均肩負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任。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各學科教師要充分認知學科的德育屬性,采用適宜的路徑滲透德育,實現(xiàn)學科育人。當前的學科德育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在于缺少豐富的德育資源、多樣的德育方法、多元的德育評價。對此,教師要對癥下藥,沿著“挖掘德育資源—豐富德育方法—多元德育評價”的路徑,著力實施學科德育,推動立德樹人理念落地生根。
關鍵詞:學科德育;立德樹人;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7-0014-03
引 ?言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眾所周知,學科教學是學校最基本的形式,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承載[1]。
例如,語文學科中不乏人文內容,能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認知;英語學科不乏文化內容,能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建立文化自信;數(shù)學學科不乏數(shù)學史內容,能助力學生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但是到目前為止,學科德育效果仍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豐富的德育資源、多樣的德育方法、多元的德育評價。對此,教師要發(fā)揮專業(yè)能力作用,緊扣三大原因,對癥下藥,探索學科德育路徑,助推立德樹人理念落地生根。
一、挖掘豐富的德育資源
德育資源是進行學科德育的支撐。在缺乏德育資源的情況下,學科教師將無法滲透德育。對此,各學科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入手,挖掘豐富的德育資源,推動學科德育發(fā)展。
(一)從教師身上挖掘德育資源
各學科教師是德育資源的寶庫[2]。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孝老愛親……這正是當代國人道德風貌的寫照。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在與教師相處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诖耍鲗W科教師要以自身為入手點,挖掘德育資源。
例如,有的教師不遲到不早退,嚴格遵守校規(guī)校紀。在進行學科德育時,教師可以搜集這些教師的故事。之后,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三分鐘、主題教育活動等時機,向學生講述這些故事,為學生樹立道德榜樣。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把握日常時機,觀察這些教師。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會深受觸動,主動向他們學習,形成規(guī)則意識,學會遵守規(guī)則。
(二)從教材中挖掘德育資源
教材是實施各學科教學的基礎[3]。在立德樹人的指引下,各學科教材編寫人員挖掘德育元素,融入德育元素,增強了教材的育人價值。在實施學科德育時,教師要研讀教材,挖掘德育元素,明晰學科德育方向。
例如,語文學科閱讀文本的德育元素舉不勝舉。以《慈母情深》為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圍繞“向母親要錢購買《青年近衛(wèi)軍》”這件小事,使用環(huán)境描寫、外貌描寫等方法,塑造了一個辛苦勞作、無私奉獻的母親形象。通過塑造母親形象,作者揭示了母親身上的偉大品格,同時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心疼、愧疚等。實際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動人的親情故事也在不斷上演。學生在用心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經(jīng)歷和了解了各種各樣的親情故事,深受觸動。因此,教師可以在挖掘閱讀文本中的德育元素“親情”的同時,走進現(xiàn)實生活中,搜集動人故事,獲取豐富的德育資源。在課堂上,
教師可以依據(jù)教學需要,應用德育資源。
又如,數(shù)學史是數(shù)學學科教育的重要內容,亦是重要的德育資源。數(shù)學史中介紹了中外數(shù)學家刻苦鉆研的故事,呈現(xiàn)了諸多數(shù)學研究成果。在中外數(shù)學研究歷史中,我國古代數(shù)學研究是一朵“奇葩”。以圓周率為例,在公元3世紀時,我國數(shù)學家劉徽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割圓術”,開啟了我國古代“圓周率研究新紀
元”。200年之后,祖沖之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七位,使我國古代圓周率研究遙遙領先西方。學生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圓周率研究情況,可以對古代數(shù)學家產(chǎn)生景仰之情,同時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師可以挖掘數(shù)學史資源,靈活應用,使學生受到德育熏陶。
(三)從教學活動中挖掘德育資源
教學活動具有生成性。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生成德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從教學活動中挖掘德育資源。
例如,在體育課堂上,教師在組織訓練活動后,會引導學生自由活動。在自由活動期間,部分學生會因為各種原因產(chǎn)生人際交往沖突。人際交往中的沖突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時機。教師要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的人際交往沖突。然后,教師循循善誘,了解發(fā)生沖突的原因。最后,教師要對癥下藥。如此一來,學生不但可以及時地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積累人際交往經(jīng)驗,還可以增強與人和諧相處的認知。教師在課后階段,可以反思學生的人際交往沖突,建立案例。在后續(xù)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應用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主人公的做法,探尋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這可以助力全體學生與他人和諧相處。
又如,在科學課堂上,教師會組織集體討論活動。在活動中,部分學生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識,不認真傾聽。而有的學生則會認真傾聽、思考,甚至會在他人結束表述后,提出不同的觀點。學生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師可以把握時機,將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作為榜樣,當眾贊賞其良好行為。同時,教師可以在不點名的情況下,指出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批評。如此,表現(xiàn)不良的學生就會意識到自身的問題,主動改正,嘗試踐行良好行為。
二、采用多樣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影響學科德育效果的關鍵因素。在實施學科德育時,教師要結合教學需要,采用多樣的方法,潛移默化地滲透,助力學生實現(xiàn)良好發(fā)展。
(一)陶冶法
陶行知先生曾說,兒童階段是進行人格陶冶的關鍵時期[4]。小學生正處于人格陶冶的關鍵時期。各學科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使用陶冶法助力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所謂陶冶法是指教師利用自身或環(huán)境因素,采用適當?shù)姆绞綄W生進行熏陶的方法。在應用陶冶法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陶冶、人格感化、文藝熏陶等。
例如,音樂具有洗滌心靈的作用。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會受到美妙的旋律、節(jié)奏等影響,想象畫面,建立積極情感。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jù)音樂教材內容,選取適宜的音樂,使用陶冶法,引導學生反復聆聽、想象,使學生受到文藝熏陶,建立積極情感。其他學科教師也可以依據(jù)教學需要,播放音樂,熏陶學生。
又如,語文教學任務之一是讓學生寫出漂亮的漢字,實現(xiàn)此任務非一日之功。尤其,大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漢字書寫態(tài)度、習慣。針對此情況,教師可以選取名家作品,并張貼于教室墻壁上,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學生在日常觀察的過程中,會受到積極的影響。同時,
教師可以組織漢字書寫大賽。在大賽中,教師可以選取優(yōu)秀作品,當眾展示,并粘貼在教室墻壁上。大部分學生在競爭意識的驅動下,會認真對比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和自身的不足,進而端正書寫態(tài)度,改正不良行為。久而久之,學生會寫出一手漂亮的漢字。在堅持練習漢字書寫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磨煉心性,增強審美認知,獲得全面發(fā)展。
(二)合作法
合作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會強化合作意識,增強合作能力。眾所周知,合作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必備技能。因此,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合作法,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成長。
例如,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在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尋常用物品。在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搜集的物品創(chuàng)作精美的作品。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彰顯主觀能動性,大膽想象,認真操作。但是,一些學生會因為材料不足而無法繼續(xù)操作。針對此情況,教師可鼓勵學生與他人合作,向小組成員尋求幫助。在走進小組后,學生可遷移已有認知,采用不同的方式與他人合作。例如,有學生向他人分享自己多余的材料,并嘗試提出自己的請求。其他組員在共享意識的作用下,也會分享材料。如此,學生便可以在合作中強化共享意識,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
又如,在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任務,驅動他們合作探究。在合作的過程中,各組成員紛紛彰顯自主意識,提出不同的看法。同時,各組成員秉持尊重的態(tài)度,接納他人的看法,并使用不同的方法驗證。經(jīng)過一番合作,學生可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尤其,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開放思維,獲取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豐富問題解決經(jīng)驗。
(三)實踐法
實踐出真知。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建立良好的道德認知,又可以將道德認知轉化為良好行為,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教師可以依據(jù)教學需要,使用實踐法,創(chuàng)設多樣的實踐活動,給予學生成長機會。
例如,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學生會了解規(guī)則無處不在,要遵守規(guī)則。但是,在體驗班級生活時,部分學生違反規(guī)則,造成了不良影響。針對此情況,教師可以在組織教學活動后,開展“班級規(guī)則,我來守”活動。在活動中,教師依據(jù)班級規(guī)則,為每個學生分派不同的任務,如監(jiān)督圖書借閱情況,監(jiān)督課間追趕打鬧情況等。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自覺承擔責任。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學生遷移日常認知,聯(lián)想不同的班級規(guī)則,審視、判斷其他學生的行為,一旦發(fā)現(xiàn)其他學生違反規(guī)則就立即制止,并進行批評教育。學生通過不斷體驗此類活動,可以慢慢增強規(guī)則意識,學會遵守規(guī)則,同時也會因此強化道德與法治課堂認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又如,在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閱讀文本,
建立了孝敬父母的意識。在家庭中,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在孝敬父母。于是,教師可以布置實踐性的語文作業(yè),引導學生走進家庭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強化勞動意識,鍛煉勞動能力,還可以真正學會孝敬父母,建立積極的情感。學生還可以結合自身實踐情況,書寫感想,進一步強化認知,同時鍛煉語用能力。
三、應用多元的德育評價
德育評價具有激勵、促進作用,可以增強學科德育效果。傳統(tǒng)的學科德育以教師評價為主,忽視了學生、家庭。單一的德育評價方式導致學生難以全面了解自身發(fā)展情況,影響了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對此,在進行學科德育時,教師可應用多元的德育評價方式,使學生獲得良好發(fā)展。
例如,在進行學科教學時,教師應用合作法。在學生合作時,教師可以提出生生互評要求——請大家觀察彼此的合作表現(xiàn),判斷是否認真傾聽他人的發(fā)言、是否提出好建議、是否與他人共享材料等。在如此要求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會審視自我,自覺改正不良的合作行為。同時,學生會通過互相監(jiān)督,了解彼此的合作學習情況。在了解彼此情況的過程中,一些學生會主動反思,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自覺彌補。在合作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發(fā)放互評表,引導學生指出小組成員良好的合作學習表現(xiàn)和不良的合作學習表現(xiàn)。之后,教師鼓勵學生閱讀互評表,全面了解自身的合作學習表現(xiàn)。此時,學生會繼續(xù)進行自我反思,全面了解自我,嘗試揚長補短,增強合作意識,主動與他人合作。
又如,教師可以和家長通力合作,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家庭生活時間,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學生的發(fā)展情況,之后,合作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記錄袋,
細心記錄學生的一言一行,并作出評價。在評價時,教師和家長可以贊賞學生的良好表現(xiàn),批評學生的不良表現(xiàn),并針對學生的不良表現(xiàn)提出改正建議。學生可以利用閑暇時間閱讀成長檔案記錄袋,了解自身情況,揚長補短,提升自身發(fā)展水平。
結 ?語
總而言之,有效的學科德育可以推動立德樹人落地生根。因此,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各學科教師要承擔育人重任,沿著“挖掘德育資源—豐富德育方法—多樣德育評價”的路徑,使用不同的策略,滲透德育于學科教學中。學生會在掌握學科內容的同時,受到德育熏陶,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提升自身發(fā)展水平。
[參考文獻]
唐云紅,侯志中.學科德育:內涵、困境及解困之
策[J].教書育人,2023(4):23-26.
新課標下學科德育的理念與實踐路徑[J].中國教師,2022(11):19.
玉素萍.論雙減背景下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一體化建設[J].才智,2022(35):25-28.
梁金君.德融學科,育人無聲,多措并舉推進學科德育工作[J].山東教育,2022(32):23-24.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第一批)研究課題“各學科教學有效滲透德育的研究”(課題編號:NG1451-2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蘇艷紅(1982.4-),女,福建泉州人,
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第二實驗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