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月 趙媛 熊筱燕
【摘 要】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立足于人的整體發(fā)展,要求學生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的過程中,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剖析《課標》的基礎上,在“課程源于生活”“課程即資源融合”“課程即豐富經歷”“課程即持續(xù)生長”的理念指導下,開發(fā)了以風箏為核心的傳統(tǒng)手工藝勞動課程“忙趁東風放紙鳶”。課程涵蓋認知活動項目、勞動體驗項目和綜合實踐活動三部分內容,并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體現了立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關鍵詞】勞動教育 案例設計 風箏制作
【中圖分類號】G40-01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5-78-05
2022年,教育部發(fā)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文簡稱《課標》),勞動課程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正式成為小學、初中的一門獨立課程?!墩n標》將勞動課程內容分為三大類別,即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設置十個任務群,其中“傳統(tǒng)工藝制作”是生產勞動類中的四個任務群之一。
風箏文化在中國已有多年歷史,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濰坊風箏,濰坊風箏作為山東省首批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對濰坊的經濟、文化等具有重要影響。本文以風箏的設計、制作、放飛為內容,設計“忙趁東風放紙鳶”勞動教育課程,包括1~2年級、3~4年級、5~6年級和7~9年級4個學段,逐層推進,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開展跨學科的探究性、實踐性學習,學生在探究中享受勞動的樂趣,培養(yǎng)勞動素養(yǎng),感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一、《課標》要求
《課標》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以任務群為單元構建內容結構。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wèi)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yǎng)、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yè)生產勞動、傳統(tǒng)工藝制作、工業(yè)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yè)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兩個任務群,內容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yǎng)、農業(yè)生產勞動和傳統(tǒng)工藝制作4個任務群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
生產勞動是讓學生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直接經歷物質財富創(chuàng)造的過程,體驗從簡單勞動向復雜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發(fā)展過程,淬煉生產勞動技能,體會物質產品的來之不易,認識勞動與自然界的基本關系。本課程以生產勞動中的傳統(tǒng)工藝制作任務群為例,一方面是由于傳統(tǒng)工藝制作這一任務群覆蓋學段更廣,更能體現學習的進階性和連續(xù)性,有利于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利用鄉(xiāng)土文化資源的舉措,能體現地方特色,有利于實施生活化的課程。
具體到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培養(yǎng)素養(yǎng),《課標》在第三學段指出,“能根據勞動需要,設計并制作簡單的傳統(tǒng)工藝作品,說明傳統(tǒng)工藝的價值,感受傳統(tǒng)工藝勞動的智慧,初步形成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感受工匠精神,初步形成追求創(chuàng)新的勞動精神”。本課程采用項目式學習方法,融合各學科知識、課程資源與學習方法,讓學生完成真實、綜合的任務,經歷完整的勞動過程;引導學生對項目時間進行整體構思,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不斷優(yōu)化設計課程方案。通過項目學習,能夠認識材料,學會運用工具,掌握一定的操作程序、技術要領,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感知工匠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形成“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觀念,增強堅持不懈、銳意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勞動精神。
二、課程理念
本課程以立德樹人目標為出發(fā)點和根本歸宿,以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全面提高勞動素養(yǎng)為基本目標,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一)課程源于生活
從學生真實的生活和需要出發(fā),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并轉化為活動主題。例如“非遺手工藝人訪談”的活動涉及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部分內容,應啟發(fā)學生系統(tǒng)地思考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在“常見木工工具的使用”活動中,提到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校園風箏節(jié)”活動中,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策劃能力、組織能力、宣傳能力及美工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課程即資源融合
融合各學科知識、課程資源和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綜合運用各類知識觀察、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重新建構思維,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例如“提高風箏產量和效益的研究”活動融合了數學、語文、物理、歷史、地理、信息技術、美術等多學科知識,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采用講授法、示范法、調查法、參觀法、反思交流法等多種學習方法,組織學生初步了解現代化的風箏設計和制作工藝,對傳統(tǒng)手工制造業(yè)與現代工業(yè)制造業(yè)的異同點有初步感知。
(三)課程即豐富經歷
課程設計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課程實施強調學生親歷勞動過程,通過勞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新經驗的獲得與形成。學生在“忙趁東風放紙鳶”勞動教育課程中動手實踐,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本領,體驗工人、設計師、記者、美工、工程師等角色,體驗利用知識、技能為他人服務和為社會服務的成就感,豐富人生經歷。
(四)課程即連續(xù)生長
課程設計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fā)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xù)性和進階性。從簡單的風箏模仿制作到復雜的風箏設計制作,從初步感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到切身體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從課堂學習到社會實踐,學生豐富的課程體驗過程,也是個體不斷生長的過程。
三、課程目標
本課程由不同學段的課程組成,包括1~2年級、3~4年級、5~6年級和7~9年級4個模塊,核心目標在于讓學生在學習和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需要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見圖2),在課程目標上具有連續(xù)性、進階性、發(fā)展性的特點。
四、課程內容
“忙趁東風放紙鳶”勞動課程主干內容是讓學生置身真實的工作場所,進行風箏扎染、裱糊、繪畫、組裝、放飛等一系列操作。課程內容主要分為認知活動項目、勞動體驗項目和綜合實踐活動三部分。具體安排見表1。
五、課程實施
(一)第一學段(1~2年級)——“取法乎上”
這一學段安排簡單的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建議安排6課時。課堂學習可以國際風箏節(jié)上各種造型的風箏導入,通過現場展示簡易風箏制品,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為活動開展做好鋪墊。學生在這一學段辨別不同材料,認識到風箏是由不同部分組成的,并且不同的工具在風箏制作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同的作用。接著,學生分組討論簡易風箏的制作方法,并嘗試按照教師分享的方法制作簡易風箏,制作完成后進行作品展示,體會勞動成就感。課后進行風箏放飛活動,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索的興趣。實踐活動可以參觀當地風箏檔案館、博物館或是參加風箏節(jié),寫參觀日記并分享參觀感受,對風箏文化形成初步了解。
(二)第二學段(3~4年級)——“惟妙惟肖”
這一學段對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的要求有所提高,建議安排8課時。課堂學習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作風箏的過程引入,通過介紹風箏的發(fā)展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課前通過查找資料,了解風箏分類方法及造型特點。教師介紹風箏設計圖紙的判讀方法,概述風箏制作流程及注意事項,學生分組合作并嘗試設計制作簡易風箏,完成后進行分組匯報,總結設計靈感和制作步驟。進行簡單的放飛風箏活動,體會勞動帶來的樂趣。實踐活動可以安排校園清明風箏節(jié),進行展風箏、評風箏、放風箏、推銷風箏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體驗創(chuàng)造勞動成果帶來的成就感。
(三)第三學段(5~6年級)——“慧心巧思”
這一階段的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要求進一步提高,建議安排8課時。課堂學習以學生分享對風箏特點及發(fā)展歷史的看法引入,初步發(fā)掘風箏的歷史文化價值。教師介紹風箏實體圖、示意圖、裝配圖的判讀方法和繪制流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改進制作工藝提升勞動效率。教師給出不同材質的風箏骨架及箏面材料,引導學生探究如何選用合適的材料以提升放飛效果。學生分組合作,繪制風箏示意圖和裝配圖,完成風箏的設計和制造,并進行課堂交流。課后進行風箏放飛活動,體驗勞動成就感。實踐活動可以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手工藝人的講座和簡單采訪,學生分組提前整理好采訪問題清單,并在采訪結束后進行采訪稿的整理,以小作文的形式進行班級匯報。
(四)第四學段(7~9年級)——“匠心獨具”
這一階段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綜合性較高、要求較高,建議安排10課時。課堂學習以3D打印技術輔助風箏設計與制作為案例引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技術創(chuàng)新提高勞動效率,引發(fā)學生對新技術的關注。教師介紹利用電腦技術設計風箏示意圖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手工繪圖與計算機制圖的異同點。學生小組合作,利用相關技術軟件繪制規(guī)范的示意圖來表述風箏設計方案、進行圖紙設計、選取材料、材料切割、風箏組裝、風箏試飛和后續(xù)改進工作。通過規(guī)范的設計圖紙表述小組設計理念,闡述制作技巧、設計思路和創(chuàng)新點。課后進行風箏放飛活動,體會勞動帶來的成就感。教師點評學生作品,并解讀風箏文化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鼓勵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品質,深化“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勞動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實踐活動安排學生參觀周邊的風箏制造廠,使學生初步了解現代化的風箏設計和制作工藝,對傳統(tǒng)手工制造業(yè)與現代工業(yè)制造業(yè)的異同點有初步感知。參觀過程中做好記錄,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例如傳統(tǒng)工具與現代工具的區(qū)別有哪些?傳統(tǒng)風箏與現代風箏的設計和加工方式有何不同?談談現代風箏產業(yè)發(fā)展的方向。
六、活動案例
“忙趁東風放紙鳶”涉及多個綜合實踐活動,且不同學段開展的綜合活動也各不相同,隨著學段的提升,課程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也逐漸提高。低年級以熟悉工具、體驗簡單制作過程、感知文化為主,高年級則拓展了課程內容,通過訪談、調查和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更廣泛的社會實踐過程。課程的具體活動安排建議見表2及表3。
七、課程評價
將勞動素養(yǎng)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課程目標、內容要求為依據?!懊Τ脰|風放紙鳶”勞動教育課程采用多元評價體系,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原則,注重成果分享展示評價,并于每學期期末進行綜合評價(見表4)。
(一)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注重從行為表現中分析把握勞動素養(yǎng)的發(fā)展狀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個方面,先由個人自評,再由小組打分。指導學生以拍照、錄視頻等方式記錄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資料,包括設計圖紙、準備材料、設計制作、制作成品、作品介紹、活動感悟等,做好后期成果展示的準備工作。
(二)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指學習結束之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班內成果展示和校內成果展示兩部分,學生要進行作品介紹,評委團進行打分,還包括微視頻、美篇等個性化展示,及時在微信公眾號、班級群、媒體宣傳學生的個性化成果。為獲獎作品頒發(fā)校級、班級證書及獎品。
(三)總評
學生總評得分滿分為100分,等級為“優(yōu)秀”“良好”“合格”“一般”四個等級。評價采取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式,還有描述性文字評價,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以評價促進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落地。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從工廠制度中萌發(fā)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的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保?]馬克思與恩格斯從現代生產、現代科學與現代教育的內在聯系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分析中,論證了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及現代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面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開發(fā)與實施傳承,應不忘初心,不忘勞動教育的重要作用,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意義,繼續(xù)探索勞動新領域,培養(yǎng)新時代的勞動創(chuàng)造者。
【參考文獻】
[1]荊建華.教育理論專題[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