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域
摘 要 語文是一門充滿詩意的學科,詩歌教學更蘊含著豐富的詩意。語文是審美,是想象,是對話,閃動著生命的靈光。語文教師要敢于以一種審美的、充滿詩意的眼睛,去洞察語文世界,營造詩意的詩歌教學,演繹智慧的詩歌課堂。
關鍵詞 詩歌教學? 詩意? 意境? 情感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幅幅源遠流長的畫卷,里面隱藏著一種靈動和飄逸的美,她好像天邊飄逸的彩云,又好像水中靈動的白鴿??梢院敛豢鋸埖卣f,語文是一門充滿詩意的學科,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詩歌教學更是蘊含著豐富的詩意。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發(fā)掘詩歌中的詩意,在聆聽、誦讀、講述、讀寫、研學中感悟詩歌的意境、意象、主題和情感,引導學生建構起系統(tǒng)性的學科認知,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靜心聆聽,在輕松氛圍中感受詩意
詩歌雖然大多數(shù)是比較短小的,但是所蘊含的主旨卻非常深刻。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搜集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資料,運用多種手段挖掘多樣化的內容,為深度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要在課前給學生布置有關作者簡介、詩歌背景素材、鑒賞文本等有關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在信息搜集、內容整合和觀點提煉中展開預習。例如,學習蘇軾《水調歌頭》時,學生在課前利用網絡搜集到作者的有關信息,蘇軾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他的詩詞清新豪健,善于運用夸張比喻的手法,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獨特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端{歌頭》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備受折磨,被貶到黃州。這個時候,作者除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不得意之外,和在潁州工作的兄弟蘇轍分別七年之久,無緣相見,因為兄弟情誼深厚,正直中秋,故作此詩懷念之。學生搜集到這些信息之后作出分析,再找到一些誦讀的音頻資料在班內交流共享。其次是靜心聆聽。教師要給學生推出誦讀音頻材料,組織學生示范朗讀,并設計聆聽的條件和要求,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機會。例如蘇軾在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大醉后寫了這首詩,同時也是為了懷念自己的弟弟。學生不僅要分辨出這首詩的節(jié)奏,還要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在聆聽環(huán)節(jié),課堂氛圍寧靜,學生會情不自禁地仿讀,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感悟到了學習的樂趣,感受濃濃的詩意。
二、生動講述,在多元對話中接納詩意
很多古詩詞都展現(xiàn)了作者的雄心壯志,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閱讀難度。教師要基于“詩意語文”思想,引導學生嘗試著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閱讀去感受。要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懷,可以展開多種對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詩歌內涵時,學生會處于被動學習中;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到詩歌講解和演繹活動中,就能夠為學生帶來主動研學的機會。
首先要注重詩歌內容的歸納梳理。要讀懂詩歌,就要深入理解思想內容,必須做到由表層走向深層,在語言解碼中還原作者的原本意思和深層內涵。語言解碼首要考慮的是字詞句聯(lián)各自的意思,考慮語言內部組合的特殊性,如對仗、倒序等。在對語言解碼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特別是要把握詩歌中關鍵詞的意思。要把握詩歌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情感。例如,學習杜甫的《望岳》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成千古名句,表達了詩人登高望遠的遠大志向。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這首詩的深刻含義進行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課堂互動討論、交流各自的理解。這樣,學生就會在自主探究與交流中找到自己理解闡述的角度。其次要結合實際給學生作具體生動的闡釋,教師的講述可以是對詩歌內容的介紹,也可以是學習經驗的交流,還可以在課堂上推出演講活動,引導學生對詩歌的內涵進行深度的挖掘。不管是什么體裁的詩歌,都蘊含著豐富的意蘊。在給學生講解之前,要指導學生撰寫講稿,對整個教學作好設計,要在師生互動探究中建立起學生對詩意的認知。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的機會,包含介紹、講述、演講等多種形式,雖然形式不同,但都能給學生帶來思維的鍛煉。例如,在學習李清照《夏日絕句》詩時,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背景資料,鼓勵學生采用朗讀或者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嘗試著把詩人李清照的人生際遇演繹出來。在演繹的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到李清照的作品以婉約為主,但是為何這首詩讓我們感悟到雄心壯志呢?這樣學生就會把自己想象成為作者,體會到了詩人的國恨家仇。在多元對話中,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學生在對話中不斷地自我追問,他們的閱讀境界會變得越來越開闊。教師在適當?shù)闹v述中啟迪學生訴說出自己感悟到的詩歌蘊含的豐富內涵,并談出自己對人生的感悟。這樣,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得到豐富和提升,進而提升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意讀寫,在輸入輸出中內化詩意
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作好任務選擇,組織不同形式的讀寫訓練。比較常見的方式是仿寫、改寫,學生自由進行創(chuàng)意讀寫。首先要對詩歌進行鑒賞分析。詩歌教學的核心內容是鑒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思想,適當?shù)亟o學生講授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為學生更深入的學習詩歌提供技術支撐。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詩歌鑒賞方法之后,在鑒賞角度的選擇以及鑒賞程序的設計上還要給予指導,引導學生主動進入鑒賞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更多的方向展開思考和討論。鑒賞古詩詞名句也是各類考試的考查重點。教師要在日常的詩歌教學中給予重點關注。例如,在學習龔自珍《己亥雜詩》詩時,要引導學生分析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離別的愁緒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對后兩句詩要展開聯(lián)想,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現(xiàn)詩人超凡脫俗的寬廣胸懷。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議論,自然而樸實?!盎鞔耗喔o花”,表現(xiàn)出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表達作者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這樣,教師從情感、主旨角度對詩人的志向進行分析后,學生就會感受到詩人的報國志向。其次是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讀寫。在詩歌教學中引導學生采取讀后感、仿寫、改寫等多種形式,以寫促讀,以寫促悟。教師要善于對這些讀寫形式進行整合性設計,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找到適合學生的寫作形式,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學生詩歌讀寫不一定要求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但一定要讓學生展開深度討論,在討論交流中感受詩歌的魅力。再如學習唐初詩人王績《野望》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作閱讀梳理,給學生布置改寫的內容:“根據詩句所展示的內容,寫一篇小品文,在創(chuàng)新寫作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加一些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睂W生對詩句的內容有一定的認識,就會很自然地進入改寫環(huán)節(jié)。在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運用第一人稱進行表演,教師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情況給予及時的評價,糾正在改寫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樣看似簡單的改寫任務,能成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意寫作能力得到切實的。創(chuàng)意讀寫有助于內化詩意。
總之,詩歌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想象與詩意表達上有獨特的優(yōu)勢。教師要在詩歌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深入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切實感受、接納、內化詩意。
[作者通聯(lián):甘肅定西市通渭縣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