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
在古城看云
我喜歡看云,尤其鐘愛在這安靜古樸的巍山古城靜看云之幻變。
一日時辰不同,巍山古城上空的云亦各有姿色。清晨薄霧彌散,天色逐漸清朗,空中的云浮散開來,而后在晨光的映照下隨清風(fēng)幻化成絲縷,像飄帶,如絮團(tuán),藍(lán)天白云的色調(diào)飽和度剛好,云的形態(tài)邊界不明,而我認(rèn)為這恰是到了好處,不溫不火,不烈不艷,配上古城的靜謐幽然,愈發(fā)讓人氣定神閑。中午,雖陽光熾烈,幾縷云卻在空中隨意浮著,時而厚重,團(tuán)團(tuán)綿綿幻化成形,與風(fēng)和諧,卷舒隨性,倒也將燥熱減去了幾分。傍晚的云最能動人心懷。此時,天色柔美,微紫粉橘的霞光反射在云上,豐富的層次與溫暖的色調(diào)相輔相成,既不逼仄也不突兀,無論從哪個角度望都能讓人頓覺心靜神安,配上古城里古樹名木的枝枝葉葉,加上古建筑的斗拱、屋角和戕獸,每一幀總是關(guān)情,一幕幕動人心弦的治愈圖景讓人久久留戀,怎么也看不夠。
我時常情不自禁地迷戀在這些圖景中,盯著一抹云沉陷其間,在無窮遠(yuǎn)的遐想中安然靜佇,在纖歌流云中頓覺天高地遠(yuǎn),宇宙無窮,在極娛游于暇日中覺識人之渺茫,盈虛有數(shù),四季輪回,萬物在流年過往中彈指一揮便歸于沉寂,只是這自然的景物依舊在年歲更迭中遺世獨立,永恒永駐。最讓人醉心的莫過于巍山古城以其特有的煙火氣息將云的永存融進(jìn)心間,少了許多遙不可及。人們每每在晚飯后散步于古街時,總會穿過600多年的拱辰樓,遙看浮現(xiàn)于云上的星拱樓,相對無言卻相顧相依,經(jīng)是幾年后,依舊只能遠(yuǎn)觀不可碰觸。行人走走停停,或留戀于街邊的市井風(fēng)物塑像,或玩味著古玩店里的某扇木窗,亦或醉心于街角木欄里栽種的某株多肉植物,不管何物何景,總有那么幾抹云與古樓古街和古城里的人們一同久行其中,留下些說不透述不清的莫名情愫,久久縈繞在心間……
我曾在布達(dá)拉宮與云對話,在青海茶卡鹽湖與云對視,在大海邊與云遙望,在山頂看著光束透過云層直射向大地……無論是濃重厚沉的團(tuán)團(tuán)烏云,還是縹緲輕盈的薄薄云紗,不管何時何地,云都獨具其姿,各有特色。然而于我,還是最鐘情巍山的云,有了濃厚歷史文化的加持,在古城看云便多了些別樣風(fēng)情??丛?,更多是在看心情。登上拱辰樓,向南望去,遠(yuǎn)處的巍寶山斗姆閣靜聳在淡淡云霧中,愈發(fā)顯得縹緲幽謐,更讓人心馳神往,思緒便倏地移進(jìn)了巍寶仙蹤;在文華書院旁的露天茶攤,拉幾把竹椅,攤開小篾桌,沏上壺噴香的糊米茶,氤氳四散,呷上一口抬眼望去,藍(lán)天白云和著青松翠柏,在悠悠微風(fēng)中頓覺時間靜止而我獨存!
時光不盡,流云飛遏,“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月,云共山高下”,巍山古城的云奇妙萬狀,溫柔曼妙,由微風(fēng)起興,為閑適而舞。在古城看云,迎得云歸,還送云別。
閑談大寺對聯(lián)
趁著初夏,古城的人們喜歡沿著山間小路途經(jīng)土主廟后走到大寺,稍作休憩后又經(jīng)三疊水至小寺停車場喝上幾盅茶后,才閑適地步行回城。細(xì)嗅著陣陣花香,以鳥語風(fēng)聲作陪,呷一口糊米香烤茶,與行人閑聊,這幾乎是每一個來到大小寺的人感到最舒服的放松方式。大寺本名圓覺寺,位于巍山古城東靈應(yīng)山,與玄龍寺(俗名小寺)遙相互望。大寺門外有雙塔分列于寺門南北二側(cè),為方形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寺內(nèi)的古體建筑與園林融為一體,步隨景移,布局巧妙,引人入勝。
于我而言,相較之雙塔的靜、小寺的茶和蒙化十六景的“東山濟(jì)勝”,我更醉心于大寺對聯(lián)的詩意與禪理。從寺門進(jìn)入后沿石階拾級而上,便是彌勒殿,大肚彌勒佛笑容可掬,神態(tài)親切,在“自觀自在”的橫批下有兩副對聯(lián),一聯(lián)為:“長嘯幾時休,此圣人眉睫中,無一絲掛得上的煩惱;一禪長坐定,這和尚布袋里,有甚么裝不下的東西?!绷硪宦?lián)為:“布袋里包羅人世滄桑,記曾樓焚五詔,族聚九隆,過眼等云煙,幾世幾年,落得數(shù)聲長嘯;蒲團(tuán)上化現(xiàn)老僧模樣,管那塔擁七層,溪流三疊,禪心空色相,自觀自在,靜參最妙玄機(jī)?!睂β?lián)寫出彌勒佛大肚能容天下事之理,更以火燒松明樓南詔滅五詔的歷史故事為例,道出老僧自觀自在靜參世事玄機(jī),每每至此看到此聯(lián),心中的諸多煩惱和不快頓然消失,胸田平闊,不計得失,頓覺豁達(dá)安然。穿過彌勒殿便來到了中院,此處古柏青青,真如殿檐角的古風(fēng)鈴隨風(fēng)叮當(dāng),罄然入心,頓覺靜謐。明代學(xué)者楊慎(字升庵)來到大寺,留下名聯(lián):“一水抱孤城,煙渺有無,拄杖僧歸蒼莽外;群峰朝疊閣,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贝寺?lián)原木刻聯(lián)作為歷史文物珍藏在縣文物展覽館內(nèi),現(xiàn)懸掛的木刻聯(lián)是模仿原聯(lián)筆跡重刻的,民國以后,此聯(lián)同時懸掛在昆明西山華亭寺和通海秀山清涼臺,結(jié)合當(dāng)?shù)鼐拔锔膿Q了個別字。
翠巒映雙塔、靈鳥鳴花澗、香煙繚古寺,游人仿佛身臨畫圖中,頗有一番“詩畫合一”的意境。大寺院落林蔭蔽日,風(fēng)光幽靜,“高閣高懸,低閣低懸,僧在畫中看畫;遠(yuǎn)峰遠(yuǎn)刊,近峰近刊,人來山上觀山?!睘槊鞔旃忪V撰聯(lián),楊慎書寫,原聯(lián)已毀,今聯(lián)由后人補(bǔ)書,懸掛在彌勒殿外。待心安靜下來后,細(xì)品著殿外“熙熙世間善善惡惡歸因果,攘攘眾生名名利利轉(zhuǎn)頭空。”的聯(lián)文,佛家的因果輪回,世間的紛擾之事最終不過一場空,只有踏實做好當(dāng)下事,珍惜把握眼前緣,才能不負(fù)眾生,不枉此行。中院墻壁上題有“暮鼓喚醒眠云客,晨鐘催回望月僧?!薄盁熸i錦溪水綠,云拂寶岫峰青?!贝说亓帜狙谟?,景致清幽,一景一境地。繞過真如殿再登上石階便來到了后院,也是大寺的最高處,后殿有聯(lián)“點頭階前留石子,會心欄外問花枝。”正中大雄寶殿“山還是山”的橫批下有聯(lián)“揮揮衣袖把夢留于寺外,養(yǎng)養(yǎng)梅花將佛供在馨中?!焙笤褐灿袛?shù)株梅花、紫薇、玉蘭,冬梅馨香,春蘭灼華,夏薇多彩,雖是佛家寺院,卻也在清幽寂靜中不乏精彩活力,把世事煩擾拋于俗塵,將心智禪語留于日常,這才是最大的智與禪。南廳橫批“禪馨”下有聯(lián)“壺小容天地,茶淡遠(yuǎn)是非?!眲t是近年前翻修時才懸掛上的,此處多為香客游人喝茶休憩地,對聯(lián)以小見大,富有禪意。除了充滿哲理和禪意的對聯(lián)外,大寺的諸多匾額也內(nèi)蘊豐厚,意境高遠(yuǎn),引人深思。祖堂懸匾“一燈千古”,文昌殿懸匾“佑啟群英”,“長思己遏”的匾則時時警醒世人要節(jié)制欲望,修身養(yǎng)性,和靜心地安然處世。
大寺和小寺幾百年來相守相依,風(fēng)雨共濟(jì),大寺雖名“大”,但院落的占地面積卻小于小寺,因此巍山人常言“大事(大寺)不大,小事(小寺)不小”,“小事(小寺)不塌(塔),大事(大寺)塌(塔)”,從古寺中的諸多對聯(lián)和匾額來看,其中的豐厚意蘊和哲理禪思則教化著人們“大事不大,小事不小”,而巍山這座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古城也以厚重的歷史文化蘊含著人們平和包容、通達(dá)樂觀的秉性,生生不息,代代相繼。
緬桂花香
路過古城小巷的某個拐角,一陣馨香撲鼻而至,沁入心田,這是緬桂花的香氣,隨風(fēng)輕嗅,便知夏日已至。
涼蟬棲樹而鳴,粉荷浮水綻放,這是大多數(shù)地方的夏日景致,但對于四季不太分明的巍山古城,冬無嚴(yán)寒夏無酷暑,憑古城中的某些風(fēng)物卻最能現(xiàn)出夏日風(fēng)情。當(dāng)望見緬桂花開,聞到它的一襲幽香時,夏天就到了。
三月開春時的刺笆花、四月的素馨花和雞爪花、五月的梔子花相繼開放后,巍山古城的香氣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緬桂花隨著氣溫漸升也鼓滿了花苞,在某個夜涼之時綻開黃褐色的花萼,在清晨露水未去時微微張開花尖,給人們帶來夏日的氣息。早晨是采摘緬桂花的最好時機(jī),皎白的細(xì)長花瓣剔透瑩潤,中間的花蕊幼嫩可愛,用手指輕輕掐下花朵,放在一片緬桂花的綠葉上,那嫩綠與黃白相映,色調(diào)和諧而美好,氣韻自然而舒展。下午的緬桂花因白日的綻放后“開通”了,花瓣全開,微卷成燈籠狀,花瓣碰觸掉落,只剩花中的綠蕊,不禁惹人憐惜。
如果說一座城是一個故事,那么緬桂花定然是巍山故事中的重要段落。那些記憶深處的一條條巷道,某家小院中的老緬桂花樹,一到夏天便馥郁整個暑假的美好時光,和著兩毛錢一個的水果冰棒、卷起吃的小卷粉、斑駁陸離的槐樹涼蔭,這些幾乎成為了巍山古城里每個人的童年標(biāo)配。
看那蒙陽公園門口的幾棵大冬青樹,樹蔭里的知了聲十分洪亮,調(diào)皮的男孩時常爬到樹上,折下幾枝冬青花,摘下花朵和嫩葉喂養(yǎng)剛在大公園里捉到的金鳳蟲和磨面蟲,再用細(xì)線拴著蟲子的脖頸,看誰的蟲兒飛得最遠(yuǎn)。女孩們則對樹下阿婆小攤上的緬桂花更為癡迷,挑出自己最中意的那朵,請阿婆用細(xì)線拴在衣領(lǐng)的紐扣上,讓緬桂花香伴隨著自己到公園盡情玩耍,樹蔭、花香、蟲兒飛,便是整個童年的夏天味道。要是哪個玩伴家有緬桂花樹,那個夏天,女孩們定會讓其送幾朵,用小碟子倒上水,將花泡在其中保持新鮮,整個屋子便始終充盈著淡淡香韻,自然便是“信手拈來花幾許,自此暗香閨中留”。待緬桂花枯萎,顏色至褐紅時,香味更甚,抑或是放在心愛的文具盒里兩朵,經(jīng)過那場期末考試后靜待暑假的到來。
每每談及緬桂花,母親總會憶起南街祁衙巷外婆老家的那棵緬桂花樹,樹形正拔,花朵飽大,母親小時候經(jīng)常在盛夏時節(jié)摘下些去賣了當(dāng)作零花錢;父親則與玩伴一同爬上群力門土產(chǎn)公司的那棵大緬桂花樹梢,用彈弓打下旁邊的鳥雀;丈夫兒時常常爬到干休所院里那排緬桂樹上摘給家人香花……如今,外婆老家的那棵緬桂花樹早已不在,群力門那棵也因建蓋群力門廣場而被砍去,干休所里那排緬桂花樹亦因城市規(guī)劃不見了蹤影,有些人家戶小院里的也因“緬桂”與“免貴”同音,忌避者為了圖吉利早已砍去而新栽了“金桂”和“玉蘭”,寓意為“金玉滿堂”。緬桂無言,不過用小小的花朵把香氣暈染至整個巍山古城的夏天,不俗不媚,幽雅欣然,只是,那些夏天的美好記憶只因嗅到一陣緬桂花香而歷歷浮現(xiàn),難以忘懷。如今,大水溝街老法院里的那株大緬桂花開得正好,藍(lán)天綠葉下,姣好的朵朵緬桂偏安一隅,隨著一陣微風(fēng)香氣與深處的棵棵青柏遙相互望,和屋頭瓦當(dāng)縫隙處的狗尾巴草輕搖默語。
“這是我們巍山的白緬桂花,5塊錢一串,香呢……”走至后所街,忽而聽到老張奶在家門前擺在小板凳上賣著的緬桂花“項鏈”,與游客交談著。只見朵朵小白花用白色細(xì)線串成了一圈,中間夾著幾朵紫紅色的三角梅,頓時馨香氤氳,恍惚間,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夏天……
紫蘇葉腌老芒梨
繞過果園廚房后面的茅草房,再朝山箐走下去約三四十米,密密叢叢的紅雪梨樹中,隱約藏著五六棵老芒梨樹,此時中秋已過,斑駁的梨樹枝干上掛著的老芒梨皮色微黃,因未打農(nóng)藥,梨皮上雖有點點黑斑,卻毫不影響我喜歡吃老芒梨的垂涎。這幾棵有些年歲的老芒梨樹,是隱藏在果園數(shù)千株紅雪梨樹中最不起眼的幾棵,蓬蓬雜草的掩映讓人早就忽略了它們的存在,于我而言,老芒梨雖無好看的皮囊,但它的有趣靈魂總會讓我惦記上心。每年仲秋來到巍山的果園,存有私心的我會不顧絆住鞋腳的雜草,一次次直奔向它,察看有幾分成熟,如若契合我心,便會欣喜摘下,哪怕是長得極不端正相貌丑陋的最小個頭也不會放過。
來巍山直接吃,踩著時令成熟透了的老芒梨也是不錯的,從樹上現(xiàn)時摘下后,找塊鋒銳的石頭,把梨往上一砸,順著砸開的裂縫用嘴汲一口梨汁,一股酸甜汁水頓時盈滿口舌,成熟透了的老芒梨汁多肉甜,稍微用力便可徒手掰開,大口咬下不規(guī)則的梨塊,在嘴里吸干汁水后連同澄黃的梨皮一并細(xì)嚼,咽下后條件反射地吞下口水,回甘的余味久久留存于心。在九月秋老虎的燥熱天里,來巍山吃上這么一個老芒梨,消暑解渴,抹去額頭的汗珠,再砸吧上幾口山箐的水,那便是最美的甘霖。
我對老芒梨的鐘愛不僅于此,我深深迷戀著家鄉(xiāng)人們紫蘇葉腌芒梨這種獨特而迷惑的吃法。紫蘇在云南地區(qū)是一種常見的草本植物,莖葉呈紫紅色,有一股獨特細(xì)微的馨香,可食藥多用,紫蘇適應(yīng)性強(qiáng),房前屋后、溝邊地腳均可良好生長,人們喜歡用紫蘇葉包上烤好的五花肉,還有紫蘇話梅、紫蘇木瓜、紫蘇橄欖等各種蜜餞盡顯人們的美食智慧,在眾多的“紫蘇”美食中,巍山的紫蘇葉腌老芒梨可謂是絕佳搭配。削去梨皮,用小刀隨性劃出大小不一的梨塊,垂涎的唾液不自覺地隨著“嘎嘣嘎嘣”的刀力脆聲分泌而出,把洗凈的紫蘇葉切成細(xì)絲,簡單些的便隨手撕碎拌入,撒上少許鹽這一靈魂佐料,雙手上下抖動大碗,梨塊、紫蘇葉碎和鹽隨著手力翻拌均勻,老芒梨的酸甜、紫蘇的香氣和著鹽竟巧妙相融,毫無又甜又咸的違和感,因老芒梨富含豐富的維生素,如果一時不能吃完,梨肉便浸染上了紫蘇的紫紅,呷一口腌透后滲出的汁水,在口中細(xì)品慢嘗,竟久久不舍囫圇大口吞下。
在巍山,漫山的紅雪梨是整個果園的主要經(jīng)濟(jì)來源,它們汲取著來自十幾里外接通的甘泉,吸收著營養(yǎng)豐富的肥料,享受著除草、打藥、拉枝、蔬果等果園里眾多植物未曾享受過的“特殊照顧”,朝著向陽的一面,梨皮紅潤,梨肉分泌出的糖分在陽光照射下泛著點點珠光,和著秋日藍(lán)澈澄明的天空顯得愈發(fā)可愛動人。紅雪梨的蜜甜多汁、金花梨的細(xì)絲嫩肉和十全大美梨的嬌美可人,還有核桃、板栗、南瓜、黃瓜等,偌大果園里這些品種繁多的秋日果實常常讓人流連忘返,隅在山箐一角的這幾棵老芒梨樹愈發(fā)顯得孤獨,樹枝歪斜,梨果個小,其貌不揚,低調(diào)內(nèi)斂的老芒梨就這樣年復(fù)一年靜默無語地悄自生長著,只有零落繞在枝干上的那叢牽?;灵_放,紫紅和粉白的花朵給老芒梨樹的斑駁枝點綴了些許亮麗的色彩。
每當(dāng)在街角的某個角落里,看到蒿草上放著的幾個外貌并不討喜的老芒梨時,便提醒著人們又到了一年一度吃紫蘇葉腌老芒梨的時節(jié)了,連同紫蘇葉嚼下的便是整個秋天。老芒梨因維生素豐富、糖分較少而越來越受人們歡迎,盡管現(xiàn)在老品種的老芒梨越來越少,嫁接成熟的老芒梨依舊能讓人瞬間搶購一空,三五元一斤的梨果、隨手采摘的紫蘇葉、毫無技術(shù)難度的制作方法,卻能即刻做成極具美味的秋日巍山特色下午茶點,老芒梨祛秋燥,紫蘇葉解表散寒,二者的完美融合竟可巧妙地祛除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燥熱。身在外地的人們會請家人將摘好的紫蘇葉洗凈曬干,連同老芒梨一同寄出,無論身處何地,腌老芒梨的方法還是那般如出一轍,和著家鄉(xiāng)的秋味一并將鄉(xiāng)愁藏于心底。用牙簽戳一塊腌好的梨,在氣定神閑的秋日里回味著巍山古城清澈明凈藍(lán)天下的朵朵白云,憶起了鄉(xiāng)野田間堆著的干黃谷垛,還有日夜思念的那條古街,那座鼓樓,那個老院。
果園里的這幾棵老芒梨樹在此時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我看著樹上皮色泛黃的梨果,心中甚是欣喜,不管參差的品相統(tǒng)統(tǒng)摘下,連著紫蘇葉腌好,給外地友人品嘗。他們在露出詫異的表情后,連聲贊嘆這般奇妙的美食組合竟是如此美味!巍山從來就不缺歷史人文,更不缺美食,我常常為家鄉(xiāng)人們的美食智慧引以為傲,在這個“中國名小吃之鄉(xiāng)”的“吃貨天堂”,聞名四方的各色小吃早已讓人眼花繚亂,而聰慧的人們還制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浪漫邂逅,讓藏匿于山間不起眼的老芒梨和紫蘇葉相遇,成為一道再普通不過的仲秋果點,緊抓人心和味蕾,牽動著人們的濃濃鄉(xiāng)愁,久久留于齒唇,記于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