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洋洋
摘 要: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人文教育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然而目前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卻不盡如人意。本文擬從語言學的角度,首先簡要介紹積極話語分析的概念,分析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并在Martin評價理論的框架內,選取目前各類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里的一篇課文,進行實例分析,旨在探討如何進一步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識別能力,多維思辨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外語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積極話語分析;評價理論;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5-0107-04
一、引言
大學英語作為高等院校所有非英語專業(yè)的基礎文化課,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然而,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教師在教學中仍以傳授詞匯語法,句型結構這樣的表層知識為主,對課文語篇隱含的思想文化意識挖掘不夠;日常教學還是以輸入型教學和應試考核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偟膩碚f,對外語教育培養(yǎng)目標中提倡的外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不足[1]。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將語篇置于社會語境和文化語境中進行研讀,必定會有助于挖掘語篇隱藏的道德意識,思想意識等較深層次的內涵。Halliday[2]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十分重視語境的研究,把語篇看作是一套社會符號系統(tǒng)的具體體現(xiàn)。語篇存在于社會語境中,語言是社會介入的媒介,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是一種社會性的話語。本文首先簡要介紹積極話語分析這一概念,接著在Martin評價理論的框架內,選取目前各類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里的一篇課文,進行實例分析,旨在探討如何進一步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識別能力,多維思辨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外語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二、積極話語分析與評價理論
20世紀70年代,西方語言學界、新聞學界和社會學界前所未有地重視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并開始了對廣播電視中“壞新聞”的研究,發(fā)表了首批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表明,“壞新聞”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資本家和政府的切身利益。一些語言學家在語言學理論和社會學理論的指導下,結合自己對具體語料的分析,針對意識形態(tài),霸權等敏感概念,提出了新的解釋,促使語篇分析和解讀走向較為復雜的政治分析。批評語言學家們認為,新聞報刊和廣播電視都是意識形態(tài),是為統(tǒng)治階級利益服務的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是為了壓抑民眾,需要接受批判。因此,他們的工作就是,通過對大眾語篇的分析,揭露其體現(xiàn)的種族主義等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象,讓讀者帶著批判的眼光進行閱讀,增強對大眾語篇的反控制意識。
20世紀末,在英國伯明翰的一次語言學會議上,澳大利亞語言學家Martin提出了“積極話語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這一全新概念,引起了參會者廣泛的關注。Martin認為,以往的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均是以社會中種種矛盾和不平等的現(xiàn)象作為批判的對象,通過話語分析,揭露其背后權力機構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解構性的分析向大眾展示的是一個消極的世界,而僅僅依靠批評和揭露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因此,Martin[3]呼吁語言學家們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采取“建設性的、積極的、友好的”態(tài)度,進行語篇分析,為建立一個寬松、共處、和解的人類社會而努力。
Martin的評價理論是近年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最為顯著的新成就之一,也是積極話語分析的主要理論依據(jù)。他提出的評估體系包括三大要素,即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且每一個要素都有幾個變量。態(tài)度是一個由情感、判斷和鑒賞三個因素組成的子系統(tǒng)。情感指說話人依據(jù)個人喜好對某人或某事表達的各種情緒;判斷指說話人依據(jù)社會規(guī)范對某個行為表達的見解;鑒賞指說話人依據(jù)美學標準對人、物品和行為表達的看法。介入子系統(tǒng)表示的是態(tài)度來源,包含自言和借言兩個變量。級差子系統(tǒng)關注的是說話人態(tài)度的強度,包含語勢和聚焦兩個變量。
三、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
(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大學英語作為高等院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公共基礎必修課,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非常重要。然而實際情況是,許多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不大,對大學英語的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一方面,相當一部分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高考英語成績不理想,英語基礎本就薄弱。但大學課程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靠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所以這部分學生容易出現(xiàn)懈怠情緒,漸漸喪失英語學習的目標,缺少學習上的壓力和動力,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大學英語,長此以往徹底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很多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的認知存在偏差。他們認為,大學英語是公共課,自己的學習重心應該放在各門專業(yè)課上。這樣的觀念導致許多學生不夠重視大學英語的學習,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欲望也不強烈。于是,大學英語的課堂上,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們被動地聽課,記筆記,主動回答課堂問題的同學寥寥無幾;教師列舉一個話題讓學生討論,很少有同學愿意主動站出來和大家分享他的觀點,大多數(shù)同學都保持沉默。
(二)教師教學方法守舊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著守舊傳統(tǒng)的弊端。近些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擴招,每年入學的大學新生數(shù)量驟然攀升,然而高校教師的數(shù)量卻沒有實現(xiàn)同比增長,這就造成高校教師資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現(xiàn)實中的大學英語課堂通常進行大班教學或者合班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很難兼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由于學生人數(shù)眾多,即使采取一些諸如小組討論,課堂提問等師生互動方式,但礙于課堂時間有限,也只有少數(shù)學生參與其中。所以絕大多數(shù)時候,教師們只能以講授課本知識點為主,采用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對學生心智的引導和啟迪,破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評價考核手段過于單一
教學評價考核是對實際教學過程產生的價值及潛在的價值做出的判斷,包括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考核和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考核。這種評價考核原本應該是多維度的,涉及師生的思想品德,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的學術水平以及師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多方面。然而在現(xiàn)實中,由于就業(yè)市場中大多數(shù)用人單位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的硬性要求,很多高校將四六級通過率作為教學評價考核的最重要依據(jù)。如果通過率高,就證明教師的教學水平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好。一些高校還會把四六級通過率與教師的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審掛鉤。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固然是衡量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標尺,但卻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將大學英語四六級通過率視作評價考核的金標尺,那么必然會造成課堂上教師只注重講解課文表層的字詞句和語法點,忽略課文內容對學生的思想陶冶和人文熏陶。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院校所有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基礎必修課,除了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其蘊含的人文價值更是值得去探索挖掘。而這些人文價值,對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性,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全人格,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四、課堂模式新探索
英語教育應始終堅持人文教育的價值取向[4]。在教學場景中,國家制度賦予了教師話語權,這個話語權包括教學話語權和教育話語權,兩者“被授權傳播社會認可的法則、道德、信仰和觀念等”[5]。也就是說,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關注對課文中字詞句的解讀是不夠的,還應從語篇的視角出發(f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用課文的內容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
下面以鄭樹棠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3》(第三版)中的第三單元“Audrey Hepburn —— A true angel in this world”為例,對語篇中的態(tài)度資源進行積極話語分析。
(一)情感資源
例1:The little girl who would become the worlds most magical actress began as an anonymous refugee confronting lifes horrors and fragility firsthand.(這個日后將成為世界上最具魅力女星的小女孩剛開始只是一個無名難民,直面生活中的恐懼和脆弱。)
例2:Yet, Audrey never let her sadness overcome her or jeopardize her hope for a brighter future.(然而,奧黛麗從來不讓這些悲傷支配自己,或者影響自己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這兩句話中的“恐懼”(horrors)和“悲傷”(sadness)告訴讀者,熒幕上光彩照人的好萊塢頂級明星奧黛麗·赫本,早年經(jīng)歷并非一帆風順,由于受到戰(zhàn)爭的迫害,赫本一度淪為難民,飽嘗現(xiàn)實生活的辛酸和苦難。但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是,現(xiàn)實的殘酷并沒有改變赫本至真至純的天性,更沒有摧毀她堅強的個人意志。早期的生活磨難豐富了赫本內心的積累,她在成名后絲毫沒有去掩飾自己曾經(jīng)的難民身份,反而對生活在貧困地區(qū),社會底層的人們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同情和真誠的關切,并致力于慈善事業(yè),竭盡全力去幫助那些窮苦人民。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在課文中并沒有被直接體現(xiàn)。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適當?shù)攸c化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思想情感受到熏陶,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
(二)判斷資源
例3:Audrey Hepburn thrilled audiences with starring roles in noteworthy films like Breakfast at Tiffanys, Sabrina, Roman Holiday, My Fair Lady, War and Peace, and Always.(奧黛麗·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龍鳳配》《羅馬假日》《窈窕淑女》《戰(zhàn)爭與和平》和《直到永遠》等著名的電影中主演的許多角色讓觀眾陶醉。)
例4:Her dream of becoming a prime dancer drove her into a rigorous schedule at a famous ballet school.(奧黛麗夢想成為一名一流的舞蹈家,這驅使她去了一所著名的芭蕾舞學校,接受嚴苛的訓練安排。)
例5:She turned down three million dollars to pen her autobiography and instead accepted one dollar a year in the more conscientious role as diplomat for UNICEF.(有人出300萬美金請她寫自傳,她拒絕了,但是她卻接受了每年一美元的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這個更需要責任心的角色。)
例6:She saw UNICEFs work as an integral, sacred force in peoples lives.(她將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工作看作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神圣的力量。)
例3和例4中,作者充分肯定了赫本在演藝界的藝術成就。長相清麗脫俗的赫本,憑借靈動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系列永恒經(jīng)典的角色。其中,“嚴格的”(rigorous)一詞說明,赫本的成功絕非偶然,背后有她本人的刻苦努力。教師在這里可以告訴學生,對于童年時期的赫本來說,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是她最大的夢想。為了實現(xiàn)夢想,雖然當時正值戰(zhàn)爭時期,但赫本從未放棄練習??梢姡魏我鄣某晒Χ茧x不開不懈的追求和自身的努力奮斗。例5和例6兩句話則說明,成名后的赫本沒有像許多富人那樣,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而是順從自己內心的選擇,出任了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從1988年至1993年,這是赫本生命的最后五年,她不顧病痛的折磨,不顧戰(zhàn)亂和傳染病危險,代表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四處奔走,足跡遍布整個世界。即使走到苦難最深重的角落,她也關愛那些身處在戰(zhàn)火、貧困、饑餓中的兒童,為第三世界的婦女和兒童爭取權益。
(三)鑒賞資源
例7:For seven months out of each of her last five years, she and Robby left the peace and beauty in their cozy home to embark on outreach trips into som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laces on earth.(在生命的最后5年里,每年她和羅比都有7個月離開他們溫馨居所的靜謐和美麗,啟程外出到地球上最困難的一些地方去。)
例8:Even as her life ended at 63 years of age, she remained a gracious woman who perpetually signified simplicity, charity, charm and kindness.(即使在她63歲生命終止的時候,她仍然充滿著關愛,永遠象征著純樸、仁愛、魅力和善良。)
作為一名演員,赫本傾心塑造了數(shù)個經(jīng)典角色,多次獲得奧斯卡提名,這些熒幕形象留給了觀眾永不褪色的記憶。然而,赫本的成就不只局限于電影界,她更是為世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人道主義精神財富。出任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赫本將自己奉獻給了人道主義事業(yè)。在生命的最后5年中,她深入這個世界上最荒涼最貧瘠的地方,完成了50多趟人道主義之旅,為第三世界的人們帶去了光明和希望,用善良和真誠詮釋了生命的意義。赫本提倡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人格平等,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關愛。教師可以運用啟發(fā)式、引導式教學,讓學生不只停留在語篇表面的字詞句上,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把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的課堂中。
五、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人文教育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其課堂教學不可拘泥于傳統(tǒng)模式,不可只解讀課文中的字詞句,更應注重對篇章的全方位理解。本文依托Martin的評價理論,對現(xiàn)行通用教材的一篇課文進行積極話語分析,嘗試在社會語境中,對語篇進行全面分析解讀,以此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其外語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誠然,這種教學方法仍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中,不斷檢驗和完善,提高其信度和可行性,以期為大學英語教學帶來新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束定芳.關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幾點思考[J].山東外語教學,2017(02):35-41.
〔2〕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3〕Martin J R.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J]. Revisa Canaria de Estudios Ingless, 2004 (49): 179-200.
〔4〕蔣洪新.關于新時代英語教育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18(02):49-51,67.
〔5〕馬麗,楊軍.教師話語權力的社會學分析[J].漢字文化,2018(21):130-132.
(責任編輯 曹彩霞)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itarian educ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studying is not satisfying. From a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notion of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n in the framework of Appraisa Theory proposed by Martin, makes a case study of one particular text selected from 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book. It aims to discuss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to cultivat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during teaching processes, and therefore to enhance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literac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Keywords: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Appraisa Theor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