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程
【摘 要】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形象的力量與美的境界促進人的審美體驗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音樂這門以實踐教學為主的學科,通過視覺、動覺、觸覺的“跨閱讀”方式把抽象的音樂感受具象化,達到以對音樂知識的感悟構建音樂審美,并通過發(fā)現(xiàn)、感受、具身體驗來培養(yǎng)音樂審美。
【關鍵詞】閱讀方式 審美感知 具身體驗
閱讀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是一種主動的思維過程,音樂同樣需要閱讀。小學音樂學科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其中音符、節(jié)奏、旋律等音樂語言對學生來說相對抽象。學生在學習這些音樂要素時就應該選擇契合他們的閱讀方式——具身性的閱讀,讓他們用具體的身體結構和身體活動去感受、展現(xiàn)音樂之美。
一、音樂審美感知下的“跨閱讀”內涵
現(xiàn)代閱讀是多元化、多角度、立體化的復合型跨界閱讀新形式,是提升學生跨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而音樂中的“跨閱讀”則是指通過聽覺、動覺、視覺等具身性的閱讀實現(xiàn)諸多閱讀信息的整合,整合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與呈現(xiàn),而不是簡單的疊加。具身性閱讀指身體參與閱讀過程,身體是促進閱讀的支架,是孕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載體,是激發(fā)想象的工具,更是閱讀過程中表情達意的手段。
“跨閱讀”重在“跨”,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在這個認知的過程中,“跨閱讀”中汲取的音樂感知、情緒的表達是對音樂的詮釋與理解,同時抽象的音樂也是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知識孕育了音樂,音樂表達著知識,不論是文字的詮釋還是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表現(xiàn)形式,都離不開“跨閱讀”的提取。在日常學習中,我們首先是通過聽覺去感知音樂,再通過“跨閱讀”調動具身性的感知去感悟音樂作品中的詩情畫意與藝術內涵,教師可以將這種美通過音樂的律動進行解讀和詮釋,通過具身性的閱讀提取知識,從而形成并創(chuàng)造新的思維,使音樂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讓學生利用具身性的閱讀記憶與情緒表達,去感知音樂藝術中的美,進而進行展示與創(chuàng)造。
二、“跨閱讀”對音樂審美感知的價值
音樂審美離不開音樂知識體系的構建,而音樂知識的獲取與理解離不開“跨”方式的提取。這里的“跨閱讀”既有純粹知識的獲取,也有音樂課堂中的聽覺、視覺、動覺、觸覺等方式的參與?!翱玳喿x”為音樂審美感知插上翅膀,使其有了向上生長的空間。
音樂審美思維的構建離不開“跨閱讀”的提取。在音樂課堂中,教師通過語言的指導與推動,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情趣,完善音樂框架的構建,使學生不斷積累音樂知識,達到螺旋式上升,從而形成終身的音樂素養(yǎng)。如在演唱《大樹媽媽》時,學生唱“大樹媽媽個兒高”這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雙手撐出傘形;當學生演唱到“托著那搖籃唱歌謠,搖呀搖,搖呀搖,搖籃里的小鳥睡著了”,教師可以讓同桌牽手搖啊搖……從視覺的文字到動覺的感知,使音樂展現(xiàn)出一幅形象的畫面?!翱玳喿x”會讓學生實現(xiàn)從感性情感到內在的理性知識的提升,從而內化為音樂素養(yǎng)。
三、“跨閱讀”培養(yǎng)音樂審美感知的策略
“跨閱讀”的方法是多種的,可融入學生的動覺、觸覺、聽覺等具身性認知,在音樂實踐中起紐帶性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音樂教學不僅要傳授音樂知識,培養(yǎng)音樂能力,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情感表現(xiàn)和文化意識。“跨閱讀”為音樂帶來表現(xiàn)的理性轉化,為形成音樂素養(yǎng)提供土壤。
(一)聯(lián)動閱讀方式感知古詩新唱之美
聯(lián)動閱讀指通過具身性的閱讀調動身體為音樂藝術表演而形成的寓教于樂的學習形式,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表演中音樂與知識水乳交融,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如將古詩詞的教學融入曲調,讓學生從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愛上古詩詞和演唱古詩詞歌曲。
如在學習歌曲《游子吟》時,學生基于對詩文閱讀的理解,通過音樂表現(xiàn)去提取一幅幅立體的圖畫,在吟、誦、唱、演的活動中培養(yǎng)表現(xiàn)能力。在“視覺誦讀”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用飽含深情的口吻去感受“母愛”的細膩,品味詩中的“密密縫”“遲遲歸”“寸草心”“三春暉”所表達的含義;在“聽覺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依依不舍的母愛;用“穿針”“引線”的“動覺閱讀”,感受二拍子的韻律,在情緒升華中體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通過直接的音樂情緒體驗和間接的音樂表象及遐想產生的情感體驗,從音響形式轉化為情感本質的關鍵過程便是閱讀的提取和活動的呈現(xiàn),在這一優(yōu)美的音樂作品中,學生深刻感知古詩新唱之美。
聯(lián)動閱讀通過音樂與古詩文的有機結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把演唱、舞蹈、器樂等表現(xiàn)形式與古詩文內容巧妙融合,以藝術的感染力來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認知,從而幫助其更好地領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豐碩內在。
(二)“具身體驗式”閱讀感受音樂律動之美
“具身體驗式”閱讀指通過肢體的視、聽、動、觸等感知達到通感性,讓身體掌握動作能解放前額葉皮質及其負責的工作記憶,假以時日,這些動作會在欣賞課中通過具身性的閱讀讓學生感知音樂之美。
如一年級的《鐵匠波爾卡》的實踐性很強,教學中想讓音樂形象活潑有趣就要充分進行“動覺閱讀”“觸覺閱讀”的設計,讓學生模仿打鐵的動作,體會鐵匠們勞動時的快樂心情,中間樂曲輕松跳躍,形成舞蹈氣氛,在簡短的結尾中,學生可以通過“叮當”“叮當”的造型性音樂效果和活躍歡快的氣氛感知音樂旋律。一年級的學生在欣賞樂曲方面還不具備充足的音樂感知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他們在對音樂的聆聽中只能對音樂旋律及節(jié)奏作出簡單的肢體感知,在有限的知識中去建立知識體系的框架,“動覺閱讀”在這里就起了橋梁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去幫助鐵匠完成任務,促進學生的具身性閱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聽、唱等音樂活動中,通過圖片的“視覺閱讀”“聽覺閱讀”,來實現(xiàn)課堂教學,聽、看、動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與樂曲內容巧妙融合,以藝術的感染力來增強學生的情感認知,這些閱讀方式都是課堂中對音樂知識的提取手段,是培養(yǎng)音樂審美的有效方式。
(三)具象化閱讀方式實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之美
“具象化”“跨閱讀”方式指以具體可感的形式把音樂之美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音樂中通過廣義的閱讀方式提取想象中的畫面,去體驗這種創(chuàng)造之美。如《苗嶺的早晨》這首樂曲以“飛歌”為主旋律把學生帶入山巒起伏的苗族山寨,通過小提琴、二胡的花樣演奏方法,表現(xiàn)了苗族山寨山清水秀、春意盎然的情景。在明快、熱烈的第二樂段勞動的場景中,讓學生用簡筆畫把樂句提取出來,以帶有裝飾性特點的節(jié)奏、三度音的行歌前進、旋律的錯落有致創(chuàng)造出一幅勞動的畫面,這就通過“跨閱讀”的方式激活了學生以往的經驗和知識,使學生領會速度、節(jié)奏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描繪出作品所刻畫的形象,充分理解音樂的內涵,進行有效的思維去體驗感受創(chuàng)造之美。
也可以通過具體化的形象、圖畫讓學生理解抽象的音樂,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創(chuàng)造之美。如《圖畫展覽會》這一音畫交響作品,教師可以通過漫步主題音樂讓學生走到第一幅畫《牛車》跟前。學生首先通過“視覺閱讀”提取影像,再說出圖片帶來的直接觀感,然后邊聆聽音樂邊跟著音樂模仿出牛車的速度與力度,感知音樂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的變化。學生用身體動作的幅度大小來表現(xiàn)音樂,切身體會音樂描繪的兩頭老牛拉著一輛貨車緩慢地走過的情景,反復的、沉重遲緩的和弦通過低音區(qū)的演奏,描繪出拉著滿載貨物的大車的老牛艱難的步伐和緩慢沉重的車輪在滾動著的畫面,牛車由遠及近走來了。從對畫面的直觀感受,到音樂的二次創(chuàng)作,再到學生的情感轉化,通過“視覺—聽覺—動覺”的“跨閱讀”,學生已經清楚地感知《牛車》的精神內涵。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實踐路徑,其特質就是提升審美能力,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之美,這個過程離不開閱讀方式的參與,閱讀方式不局限于文字的提取,而是集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用身體來改變頭腦,把身體作為幫助自己思考的工具,利用身體來培養(yǎng)頭腦,把身體作為理解體驗音樂的工具。通過聽、說、看、體驗、想象、繪畫、表演等“跨閱讀”方式形成開放的、融合的新認知形式。從音樂和閱讀的實踐探索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跨閱讀”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感知力、領悟力和創(chuàng)造力,成為學生的一種終身學習能力,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感知、創(chuàng)造中豐富審美體驗,感知音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