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昶
近些年,隨著相關材料包括當事人和身邊朋友的回憶文字a、殘缺的詩稿影印件b和謄抄稿c的相繼公開,部分學者開始從手稿與版本的角度對北島詩歌進行研究,但因為文獻資料的不完整與記憶的錯漏,未能充分、清晰地呈現(xiàn)出《回答》的創(chuàng)作與修改過程。筆者通過搜集和整理北島詩歌的相關手稿版本d,從中發(fā)現(xiàn)了北島最早的新詩創(chuàng)作《因為我們還年輕》以及《告訴你吧,世界》與《回答》的六個不同版本等手稿,通過考證和仔細辨認這些不同手稿的內(nèi)容及創(chuàng)作時間,并根據(jù)其他史料加以佐證,在此基礎之上梳理出一條北島詩歌的創(chuàng)作時間線。如果以這條時間線為軸心,我們不僅可以更為清晰地看到北島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探索性與階段性,還能進一步聚焦于《告訴你吧,世界》和《回答》這兩首詩的六個版本,通過重新辨析這兩首詩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糾正以往對這兩首詩的錯誤理解。而透過這個整理與辨析過程,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北島在20世紀70年代的創(chuàng)作形態(tài),更為重要的是經(jīng)由北島的詩歌創(chuàng)作所關聯(lián)起的一個個具有偶然性的“文學事件”,它們合力所形成的 “文學現(xiàn)場”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再次從歷史敘述中被打撈出來,以“前史”的面貌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
一、新的開啟:北島第一首新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與新詩潮的發(fā)生
關于北島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的時間及這一階段的相關詩歌作品情況,主要見于北島、多多和齊簡三人的文章中,但一直未有較為確切的表述。多多曾提及:“我和北島、江河早在一九七〇年冬便見過面。當時我和北島是作為男高音互相介紹的,后他與芒克交往密切,還專程去白洋淀會芒克。以后一直到一九七八年為止,我沒有再見過北島,就我記憶所及,北島的第一首詩是《金色的小號》?!眅然而,多多所說的詩歌《金色的小號》的詩名并不準確,完整的名字應該是《吹起吧,那金色的小號》,根據(jù)詩歌手稿上所標注的時間,該詩創(chuàng)作于1971年1月6日,因此也并非北島創(chuàng)作的第一首新詩。
而后北島也對此進行了糾正,在提及早年的詩作時,北島說:“我沒有保留最初的詩稿,但我還能記得第一首詩叫《因為我們還年輕》?!眆通過整理北島自1970-1974年的詩作手稿(這一時期的手稿基本都標注了詳細的創(chuàng)作時間),北島的第一首詩歌確為《因為我們還年輕》,而該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為1970年10月12日。收錄在《七十年代》中的北島的另一篇文章《斷章》,也從影響史和創(chuàng)作發(fā)生史的角度對這一寫作時間給予了追認:
北京近乎空城,頤和園更是人煙稀少。進正門,穿樂壽堂,玉蘭花含苞欲放,木牌寫著“折花者罰款50元”。在排云殿碼頭租船,繞過石舫,向后湖劃去。一路說笑。后湖更靜,唱俄羅斯民歌,招來陣陣回聲。我們收起槳,讓船漂蕩。
史康成站在船頭,挺胸昂首朗誦:“解開情感的纜繩/告別母愛的港口/要向人生索取/不向命運乞求/紅旗就是船帆/太陽就是舵手/請把我的話兒/永遠記在心頭……”停頓片刻,他繼續(xù)下去:“當蜘蛛網(wǎng)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zhí)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我為之一動,問作者是誰?!肮飞?,史康成說?!业钠呤甏褪菑哪浅錆M詩意的春日開始的。當時幾乎人人寫舊體詩,陳詞濫調(diào),而郭路生的詩別開生面,為我的生活打開一扇意外的窗戶。
這段文字中所描述的,是一個非常具有偶然性和文學意味的場景,時間背景是1970年的春季,北島和他的朋友們到頤和園劃船,在船頭聽到了食指的《相信未來》,時代中共同的情感體驗與全新的詩歌風格對于尚未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生涯的趙振開來說,沖擊力無疑是巨大的。我們無法看到1970年之前北島的舊體詩創(chuàng)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1970年的春季,在他聽到《相信未來》的朗誦之后,詩人的新詩創(chuàng)作即將拉開序幕。在半年之后,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1970年10月12日,北島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首新詩《因為我們還年輕》,從這個意義上說,《相信未來》對于北島和整個1970年代初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我們將《因為我們還年輕》和《相信未來》進行比較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有很多相似之處。無論是從題目的互文性、詩歌結(jié)構(gòu)與節(jié)奏上的同構(gòu)性,還是在意象上的學習與借鑒,《因為我們還年輕》都受到了《相信未來》影響,有著明顯的模仿痕跡。但更為重要的是,此時北島詩歌中的情感模式也同樣延續(xù)了食指詩歌的風格,在情感上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肯定的、正面的、抒情的情感模式與情感態(tài)度,這與他后來為人們所熟悉的風格是完全不一樣的。齊簡在《詩的往事》中也有類似的判斷:“從一九七○到一九七三,他的詩風基本是敘事的,格律的,順時空的,二維的,可視的。當然對一個初涉詩歌的青年來說也不免有時失之單薄、蒼白……色彩是濃烈的,音調(diào)是激越的?!?/p>
如果說這一時期北島的詩歌創(chuàng)作尚處在習作期,那么通過整理這一時期其詩作手稿,可以看到從他的第一首詩歌《因為我們還年輕》所標注的1970年10月12日到創(chuàng)作于1972年3月13日的《尾燈》,他共完成了19首詩歌i,按時間順序依次為:《因為我們還年輕》(1970.10.12)、《不要用死來嚇唬我們》(1970.12.24)、《火之歌》(1971.1.5)、《吹起吧,那金色的小號》(1971.1.6)、《在揚子江上放歌》(1971.7.27)、《三只小舟》(1971.10.6)、《這里是湛藍的世界》(1971.10.8)、《還要等待嗎》(1971.10.20)、《斷藕與殘萍》(1971.12.14)、《命運——臭蟲》 (1971.12.14)、《太陽與水珠》(又名《房檐下的短劇》)(1971.12.16)、《青春奏鳴曲——獻給張玉?!罚?971.12.17)、《南天的星》(1972.1.20)、《五色花》(1972.1.22)、《不,不能夠……》(1972.1.22)、《眼睛》(1972.1.23)、《你好,百花山》(1972.1.24)、《死,還是活》(1972.1.25)、《尾燈》(1972.3.13)。除了如《五色花》 《你好,百花山》外,這些詩歌大部分并未公開發(fā)表或收入詩集。但必須指出的是,盡管這些詩作還不成熟,但它們卻并非沒有價值,相反從這些早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北島詩歌的孕育與發(fā)生形態(tài),以及它是如何在時代環(huán)境中逐漸開始變化著的;也讓我們看到年輕的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所做過的各種探索與嘗試,從而幫助我們更為客觀、完整地去考察詩人的創(chuàng)作歷程。
當逐一翻閱這十九首北島早期作品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轉(zhuǎn)變的軌跡,這一點齊簡也在論述中敏銳地捕捉到:“寫于一九七二年一月的《你好,百花山》是初期中的重要作品。它把一次真實的出游寫成一個夢境,詩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綠色的陽光這樣超自然的表象,預示著詩人開始醞釀風格的轉(zhuǎn)變?!眏時至1972年,北島的詩歌創(chuàng)作逐漸從影響和模仿中走出來,進入自我探索階段,這一階段,也是他個人詩歌風格逐漸形成的時期。如果說《你好,百花山》這首詩中已經(jīng)開始孕育著詩人新的風格的發(fā)生并通過意象的形式進行了初步表現(xiàn),那么寫于一個多月之后的《告訴你吧,世界》k則是將這種風格的變化更為強烈且直接地作了一個整體性呈現(xiàn)。
需要注意到的是,1972-1973年期間,不僅僅是北島詩歌風格的轉(zhuǎn)變與探索期,也是這一代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爆發(fā)期和風格逐漸形成的時期。盡管食指和北島、芒克、多多、根子的年紀相仿,但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代際更迭上,卻構(gòu)成了兩代人,或者說食指是他們的一個“小小的傳統(tǒng)”。在這個小傳統(tǒng)之后,以北島、芒克為代表的詩人便開始了新一輪的探索,多多在一篇文章中曾生動地描述過他與芒克、根子之間詩歌創(chuàng)作相互刺激和彼此激發(fā)的畫面l,而芒克在1971年的一句“那暴風雨藍色的火焰”與其稍后在1973年創(chuàng)作的佚詩《回家》中的“無數(shù)種音響忽然在藍色中飄蕩”彼此呼應,因此也似乎成為一種先聲與預示。同一年,根子也完成了他的《三月與末日》,從1972年北島創(chuàng)作的《你好,百花山》 《告訴你吧,世界》到根子的《三月與末日》,新一輪詩歌創(chuàng)作風潮已經(jīng)開啟,此后年輕的詩人們開始了各自的探索與彼此間的“較勁”。于是,從1972年至1978年的數(shù)年間,“一個個圈子開始破裂,同時不斷進行著新的組合”m,由此一個個的文學現(xiàn)場不斷發(fā)生、碰撞與更迭,直到1970年代末的匯流,因此一個朦朧詩“前史”的輪廓和線索也變得清晰起來。
二、《告訴你吧,世界》與《回答》:六個手稿版本的時間考證
通過整理北島現(xiàn)存的詩歌手稿可以看到,《告訴你吧,世界》與《回答》共有六個不同的手稿版本,兩首詩各存有三種手稿,時間跨度為1972年至1978年共六年時間,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內(nèi),北島一直在對這兩首詩作進行著修改,直至1978年公開發(fā)表。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研究者通常是將這兩首詩放在一起,認為《告訴你吧,世界》是《回答》的“前身”,而《回答》是在前者的基礎之上進行修改的完成稿,也就是說將這兩首詩視為了一首詩的不同的改稿版本。但這種理解其實是需要做進一步的考察和辨析的,首先,是厘清這兩個不同題目詩稿的六個版本的創(chuàng)作和修改的時間,只有將這個問題確認清楚,才能對這兩首詩的關系做進一步的分析與探究。
前文提到,最初將《告訴你吧,世界》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齊簡的一篇回憶文章《詩的往事》,文中有這樣一段記述:“這個階段(1970-1973)的詩作大約有三十余首,其中寫于一九七三年三月十五日的《告訴你吧,世界》就是后來那首膾炙人口的《回答》的原型……”“今日有關北島的關注者向我提出質(zhì)疑,認為《回答》的寫作時間應該不早于一九七九年,理由是‘冰川紀已經(jīng)過去應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對此我想我無意中保存至今的詩稿是可以作答的了?!眓此后,齊簡的這段回憶文字成為了一份珍貴甚至唯一的史料,被廣泛運用于北島的詩歌研究之中。但根據(jù)北島自己保存的三種不同手稿形態(tài)的詩集來看,其中第一種手稿上明確地標注著創(chuàng)作時間為“七二年三月十五日”,為了更清晰地看出詩人的創(chuàng)作時序,這里將第一種手稿詩集目錄(1971.1—1973.12)列出:《序——〈浮士德〉》《火之歌》(1971.1.5)、《吹起吧,那金色的小號》(1971.1.6)、《在揚子江上》(1971.7.27)、《三只小舟》(1971.10.6)、《這里是湛藍的世界》(1971.10.8)、《房檐下的短劇》(1971.12.16)、《青春奏鳴曲——獻給張玉?!罚?971.12.17)、《南天的星》(1972.1.20)、《五色花》(1972.1.22)、《不,不能夠……》(1972.1.22)、《眼睛》(1972.1.23》、《你好,百花山》(1972.1.24)、《死,還是活》(1972.1.25)、《尾燈》(1972.3.13)、《告訴你吧,世界》(1972.3.15)、《把春天送給你》(1972.3.26)、《真的》(1972.3.21)、《血》(1972.4.5)、《我走向雨霧中》(1972.4.7)、《坦白》(1972.10)、《在峽谷》(1973.1.17)、《云呵,云》(1973.2.17)、《石子》(1972.2.18)、《小木房里的歌 》(1973.3.17)、《她死了》(1973.3.12)、《傾斜的地平線》(1973.3.20)、《大墻下的老鞋匠》(1973.4.3)、《星光》(1973.6.2)、《啊,孤獨——給G》(1973.10.16)、《童年和我》(1973.11)、《微笑·雪花·星星》(1973.12.7)。
第二種手稿詩集目錄范圍是1972年1月—4月的詩歌共12首,按時間順序依次排列。盡管《告訴你吧,世界》只標注了月份和日期,但是該詩集中第一首詩《南天的星》作者標注了創(chuàng)作時間為“七二年一月廿日”,其后為《五色花》“七二年一月廿二日”、《不,不能夠》“七二年一月廿二日”、《眼睛》“七二年一月廿三日”、《你好,百花山》“七二年一月廿四日晨”、《死,還是活》“七二年一月廿五日”、《尾燈》“三月十三日晚”,而后第八首是《告訴你吧,世界》標注時間是“三月十五日”,緊隨其后的第九首是《真的》,創(chuàng)作時間詩人寫的是“七二年三月二十一”,根據(jù)詩集目錄的時間范圍、第一首詩歌所標注的時間以及詩歌的時間排序,同樣也可以推論出《告訴你吧,世界》創(chuàng)作時間為1972年而非1973年。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回答》的三個手稿版本,不同于《告訴你吧,世界》有相對固定的時間標注,從《回答》的三種手稿中,是能看出一種歷時態(tài)的修改痕跡的。比較遺憾的是,在《回答》的前兩種手稿版本中,均沒有標注創(chuàng)作的日期。不過對于創(chuàng)作的時間,北島是有過明確的說法的:“《回答》最初寫于1973年,1976年做了修改,1978年首先發(fā)表在《今天》創(chuàng)刊號上,第二年春天被《詩刊》轉(zhuǎn)載。”o后經(jīng)北島回憶補充,最后的版本即《回答》的第三稿修改定稿時間為1978年10月,但在當時《詩刊》副主編邵燕祥建議下,策略性地將定稿時間改為1976年?!痘卮稹烦醺鍎?chuàng)作于1973年的說法,從北島詩集《陌生的海灘》的手稿目錄中也得到了確證,在這本最初由詩人自己手抄的詩集目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目錄的:
除了創(chuàng)作于1973年的《小木屋里的歌》與《星光》兩首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詩歌被提到了最前面,《你好,百花山》 《我走向雨霧中》 《真的》 《眼睛》 《五色花》作于1972年,《回答》 《云呵、云》 《傾斜的地平線》 《微笑·雪花·星星》創(chuàng)作于1973年,隨后的《日子》 《冷酷的希望》 《太陽城札記》等寫于1974年以及之后。在北島的回憶和這份保存的詩集目錄的互證下,《回答》初稿的創(chuàng)作時間可以確定為1973年。第二種手稿的修改時間根據(jù)北島的回憶應該為1976年,通過與第一種手稿對照,整首詩的基本形態(tài)在這個時候已經(jīng)大致展示了出來。而同一時間,北島也完成了《波動》的第一次修改,如果將其詩歌《回答》與小說《波動》創(chuàng)作及修改的時間線進行對照,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這兩個對北島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寫作與兩次修改上幾乎保持了同步性,而從創(chuàng)作到修改,絕不僅僅是語句和修辭上的變動,它們又構(gòu)成了一種交相呼應,共同呈現(xiàn)出了北島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某些關鍵時刻和節(jié)點上的變化,1976年就是這樣一個時刻;而《回答》的第三種手稿版本盡管標注的是一九七六年四月,發(fā)表時標注的也是同一時間,但實際上是修改于第二稿之后的兩年,即1978年10月,這一版本的《回答》首次公開發(fā)表在1978年12月的《今天》第一期上,隨后在1979年第3期的《詩刊》上被刊載并獲得了更大范圍的傳播與閱讀。
通過對《告訴你吧,世界》和《回答》兩首詩六個手稿版本的寫作和修改時間的整理和考證,我們可以看到《告訴你吧,世界》創(chuàng)作于北島開始探索自己風格的最初時刻,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北島此前詩歌的風格,但又在意象、結(jié)構(gòu)、節(jié)奏和情感等多方面進行著新的探索,北島對其展開了反復的修改。而《回答》的寫作始于1973年,在1973—1978這六年間詩人也做出了兩次修改。這兩首詩有著相互疊加的部分,也有著各自的修改邏輯,在厘清了每個版本的時間之后,我們才有可能鏈接出完整的時間脈絡,從而在這個基礎之上,再來辨析這兩首詩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三、《告訴你吧,世界》與《回答》的關系考辨
如果要弄清楚這兩首詩之間的詩學關系,我們需要先來分別看看這兩首詩作各自的修改之處。為了更為直觀地進行辨析,筆者將兩首詩的手稿分別附在下面。
將《告訴你吧,世界》三種手稿版本進行比較后,不難看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并不算大,主要集中在個別語詞的修改上。第一處是詩中第三節(jié)第二句,在手稿第一種與第二種中,均用的是“我-不-相-信!”,手稿第三種中做了細微的改動,改為“我不相信——”。因為并無修改的痕跡,也無法判斷這兩種句式的先后,但從詩句的效果來看,無疑“我-不-相-信!”要更好一些,顯得更有力量和節(jié)奏感。第二處修改是全詩的最后一句,在手稿的第一種中是:“請記?。何椅沼械侗!倍指宓诙N則改成了:“請記?。旱矣械侗!笔指宓谌N中又改為:“請記?。何椅沼械侗??!边@兩種表述的差別并不大,如果細致加以辨析,“我握有刀柄”更強調(diào)了一種即時性和行動性。從《告訴你吧,世界》的手稿形態(tài)來看,這首詩呈現(xiàn)的完成度是較高的,我們也無法看到更多的修改印記。但在這三種手稿之外,有一份材料也需要納入我們的考察視野,即學者邱景華提出《告訴你吧,世界》存在另一個版本,這個版本的詩作源于北島贈予蔡其矯的23首詩抄,其中就有《告訴你吧,世界》,邱景華指出這23首詩是抄于一個筆記本上,而筆記本扉頁上北島所寫下的時間為“一九七七年九月”。這個版本相對于前面三種手稿的改動之處也并不多,主要有三處,一處是將“高尚人”改成“高尚者”,另一處是將“護心鏡”改成了“通行證”,最后一處是最后一句采用的是手稿第二種中的“請記住:但我有刀柄”。p很明顯,北島在1977年贈送給蔡其矯的這一版《告訴你吧,世界》,是在前面手稿基礎之上又進行過修改和完善的,雖然改動處并不多,但是在詞語的表達上顯然要更準確和工整一些。
接下來是《回答》的手稿版本,這首詩的手稿也有三種,我們依次來進行辨認:
在前一節(jié)中已經(jīng)詳細考證過《回答》三種手稿的時間,按時序分別為:1973年、1976年和1978年10月。手稿的第一種雖然只是殘稿,但整首詩的基本形態(tài)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出來,一方面既與《告訴你吧,世界》相似,但又不能簡單視為《告訴你吧,世界》的又一修改版本。這首詩最大的改動也是兩處,一是第一節(jié)三四句由“在這瘋狂瘋狂的世界里,——這就是圣經(jīng)”改為了“看吧,在鍍金的杯盞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原先直接的表達變成了意象的修辭與隱喻,現(xiàn)代主義的色彩也越加突出了;另一處是增加了一節(jié)“我來到這個世上,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為了在審判之前,宣讀那些被審判的聲音:”,增加的這一節(jié),在結(jié)構(gòu)上起到了銜接的功能性作用,同時引出了作為主體的“我”的出場,為下一節(jié)的“宣告”預先做好了鋪墊。有趣的是,“風呵,我的朋友,請把我的回答向八方吹送”這一句在手稿上最終被北島劃去,或許是詩人認為這種抒情的語句與整首詩的風格不協(xié)調(diào),所以最終還是去掉了,由此也可以看到詩人的修改過程也是不斷地探索、調(diào)適著自己的語言、情感風格的過程,而后才逐漸趨向穩(wěn)定。
第二稿的《回答》已經(jīng)是一個基本成熟的詩歌形態(tài),在第一稿中無法看到的后半部分在這里也被補充完整,即增加了最后的兩節(jié)共八句,也正是這兩節(jié)的大幅度修改,使《回答》完全從《告訴你吧,世界》的“籠罩”下脫離出來,成為另一首詩作。除了這個大改動之外,另一處修改則要小得多,即在第五節(jié)第四句里“我不相信死無報應”改為了“我不相信惡無報應”。
最后看看第三稿。整體而言,1976年的第二稿與最終于1978年定稿的第三稿在結(jié)構(gòu)和情感風格上已趨于一致,只是在某些意象和語詞上做了進一步的完善。我們不妨對比一下修改之處。首先是第三稿中將第一節(jié)第三句中的意象由“杯盞”置換為“天空”;其次是第五節(jié)第四句“我不相信惡無報應”又被換回成“我不相信死無報應”;第三處是在最后一節(jié),“新的轉(zhuǎn)機和滿天星斗,正升起在沒有遮攔的天空”。定稿版本中改為“新的轉(zhuǎn)機和閃閃星斗,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這些修改,這里暫不一一展開分析,但可以看出的是,無論是意象的推敲還是語詞的斟酌,抑或是語句的表述,都是從不同的維度使這首詩的表達變得更為準確,風格上也更趨于成熟與穩(wěn)定。
通過對《告訴你吧,世界》與《回答》這兩首詩各自的三種手稿版本進行梳理和比較,我們看到了它們修改的過程和其內(nèi)在的邏輯理路。從時間上看,《告訴你吧,世界》創(chuàng)作于1972年,盡管在1973年北島根據(jù)這首詩又創(chuàng)作了《回答》,但《告訴你吧,世界》仍然作為獨立的詩作一直被沿用至1977年,并且在1977年的這一版中仍在對其進行著修改和完善。而在此期間,北島又對《回答》進行了兩次修改,也就是說,這兩首詩從時間層面上來說,有著各自的創(chuàng)作與修改的時間線,這兩條時間線有相互疊合的部分,但又是彼此獨立的。
從內(nèi)容上考察,兩首詩的題目其實便是我們最好的分析切入點,題目已經(jīng)暗示了詩中主體身份與位置及其背后倫理關系的變化。如果說從《告訴你吧,世界》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被凸顯出來的,站在世界之外進行宣告的主人公形象,那么《回答》中這個主人公則回到了世界的內(nèi)部,以一種對話的方式進行著主體言說。
在這兩首詩中,最大的改動在于詩歌的開頭和結(jié)尾兩部分,在《告訴你吧,世界》的第一節(jié)里,開頭“在這瘋狂瘋狂的世界里,——這就是圣經(jīng)”與結(jié)尾處“我會說:我不想殺人,請記?。旱矣械侗ㄎ椅沼械侗毙纬闪艘粋€強烈的情感與邏輯上雙重的首尾呼應,一方面,通過“在這……這就是……”的句式從時間的維度上強調(diào)了 “此刻”,另一方面,又以“我會說……我不想……但我有……”的句式將行動中的“主體”凸顯出來,而這種聚焦“此刻”的行動中的主體不僅貫穿了整首詩,又以不斷重復的“我不相信”的句式來加以強化,背后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聚焦于“此刻”的行動詩學觀。相對應的,《回答》中第一節(jié)三四句則改為了“在……飄滿了……”,如果說《告訴你吧,世界》強調(diào)的是“此刻”,那么《回答》從時態(tài)上則由“此刻”轉(zhuǎn)向了一種具有完成性的“歷史”時態(tài)。如果結(jié)合詩中最后一節(jié)四句來看,那么這種詩學觀念就會更加明顯,除了眼前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的“星斗”之外,時間的維度也轉(zhuǎn)向了更為漫長的歷史長河,作為過去的“五千年的象形文字”與作為“未來”的“人們凝視的眼睛”在此刻匯聚;而“我”也不再是一個手握刀柄的“孤勇者”形象,我被置于“我”與“人類”的辯證法與倫理關系之中。通過對照,兩首詩中主體性倫理關系和時間維度的雙重變化,其背后蘊含著的是詩人以詩歌的方式來看待和理解世界的視角與思維方式所發(fā)生的根本性變化,這些變化最終共同指向了詩人的詩學觀在時代中的轉(zhuǎn)變。
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指認的是,無論是各自改稿的時間線索還是修改差異背后所折射出的不同的詩學觀,《告訴你吧,世界》與《回答》并不是同一首詩由于修改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版本,前者也不是作為后者的“前身”而存在,而是相互關聯(lián)又彼此獨立的兩首詩歌。
四、結(jié)語
當然,本文刻意指出與強調(diào)《告訴你吧,世界》與《回答》是兩首獨立的詩歌,并不僅是為了作出這樣一個區(qū)分,而是希望通過這個辨析的過程,能進一步看到這兩首詩的修改背后,詩人所做的諸多探索與實踐,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詩人的創(chuàng)作是如何一步步成熟起來并形成自己的詩學觀的。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并不是在真空里創(chuàng)作,他的創(chuàng)作與探索都是在1970年代的時代語境下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它與時代構(gòu)成了一種內(nèi)在張力的關系,也只有放到這樣的關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正是這一件件帶有溫度的創(chuàng)作手稿和一個個具有偶然性的文學事件,幫助我們重新返回文學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場,把那些正在逐漸被遺忘和被發(fā)表史邏輯所遮蔽掉的部分去蔽,由此我們才有可能看到一個更為豐富、生動的詩人的創(chuàng)作圖景與精神圖景。
【注釋】
afhjno參見齊簡《詩的往事》、北島《此刻離故土最近》等文章。齊簡:《詩的往事》,見劉禾編:《持燈的使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北島、劉子超:《此刻離故土最近》,《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46期。
b參見北島:《履歷:詩選1972-1988》的扉頁影印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版。
cp邱景華:《北島〈回答〉兩個版本系列的比較研究》,《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d北島在1970年代的創(chuàng)作手稿一直存放在北京家中的地下室里,時間太久被遺忘,后被《今天》成員徐曉發(fā)現(xiàn)并交還北島,這批資料于2013年完成電子化。后在2017年由北島與鄂復明一起將電子資料捐贈給復旦大學圖書館詩歌資料收藏中心。
el多多:《1970-1978北京的地下詩壇》,見劉禾編:《持燈的使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頁。
g北島:《斷章》,見北島、李陀主編:《七十年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32頁。
i對于北島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階段劃分,筆者與齊簡觀點基本一致,即可以大致分為習作期(1970-1972)、轉(zhuǎn)型期(1972-1974)與成熟期(1974-1976),只是對于習作期,齊簡認為是1970年-1973年,筆者認為是1970年-1972年,以1972年3月15日創(chuàng)作的《告訴你吧,世界》等詩作作為分期的標志與依據(jù),因此筆者整理了在《告訴你吧,世界》之前的詩作共十九首。
k在齊簡的回憶中,《告訴你吧,世界》寫于1973年3月15日,此后的研究者對于該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均引述于此。但根據(jù)筆者所保存的北島手稿《告訴你吧,世界》標注時間的兩個手稿版本以及詩抄目錄上所注明的時間及排序,都可以證明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為1972年3月15日。
m鄭先:《未完成的篇章》,見劉禾編:《持燈的使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