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玉萍 王華
摘要:為了解不同水平體力活動對老年男性健康體適能的影響,采用以蕪湖市200名60-69歲的老年男性為調(diào)查和測試對象,調(diào)查其體力活動水平和健康體適能狀況的方法。得到以下結(jié)果:1)在200名老年男性中,高體力活動者58人(占29%),中體力活動者91人(占45.5%),低體力活動者51人(占25.5%)。2)不同年齡段老年男性的MET值存在顯著差異,高齡組的MET值為2445.49±1236.13,低齡組MET值為2823.63±1261.98,高齡組顯著低于低齡組(p<0.05);不同身高、體重、職業(yè)人群的MET值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3)不同年齡段老年男性健康體適能存在顯著差異;低、高年齡組老年男性坐站起(次/30s)平均值分別為22.01次和20.40次,優(yōu)于參考標準,手臂卷起(手持8磅啞鈴,次/30s)平均值分別為19.79次和18.21次,稍高于參考標準;低、高年齡組老年男性原地踏步(2min)平均值分別為101.95次和98.30 次,低于參考標準,閉目單足站立的平均值分別為5.54s和3.95s,稍低于參考標準。認為老年男性體力活動總體以中水平為主;體力活動總量主要受年齡影響,隨年齡增長活動總量下降。老年男性低年齡組健康體適能各指標均優(yōu)于高年齡組;老年男性健康體適能與參考標準比較,上、下肢肌肉力量保持較好,但耐力和平衡能力略顯不足。老年男性體力活動水平對健康體適能影響顯著,中、高水平體力活動可以提高上下肢肌力、上下肢柔韌、平衡能力以及有氧耐力。
關鍵詞:老年男性;體力活動;健康體適能
中圖分類號:G80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2443(2023)03-0286-08
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PA)即通過骨骼肌的收縮而進行的身體活動,是基于基礎代謝水平,能夠消耗身體能量的活動[1],包括家庭勞作類、交通出行類、工作任務類、體育鍛煉及休閑娛樂類等4大類型活動[2-3]。美國運動醫(yī)學學會將體適能分為“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運動體適能”(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健康體適能也稱之為功能性體適能,主要包括身體成分、肌肉力量、耐力、柔韌性及心肺耐力等。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表明,對很多有慢性病或其他疾病的老年人,開展規(guī)律性的體力活動能降低患老年癡呆癥等其它慢性疾病的風險、降低死亡率[4-5],能改善老年人的認知功能[6-8],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和身體機能。如今,各年齡段的體力活動明顯缺乏,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日常體力活動行為的變化和其死亡發(fā)生風險率有明顯的關聯(lián)性[9]。中老年男性如果能夠開展有效的體力活動,提升生活方式的健康性,就能實現(xiàn)CVD死亡率的下降[10]。
我國人口老齡化呈高齡化、慢性病化、空巢化、結(jié)構失衡等趨勢,老年問題已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截至2021年5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64億,占總?cè)丝诘?8.7%,65歲及以上人口約1.9億,占總?cè)丝诘?3.5%,且人數(shù)和所占比例逐年上漲。老年男性作為傳統(tǒng)家庭的頂梁柱、核心人物,其身體機能日漸衰老,獨立生活能力令人堪憂。本研究通過調(diào)查60-69歲老年男性的體力活動水平及健康體適能現(xiàn)狀,探討不同水平的體力活動對身體狀況的影響,以期望引起老年人本身及社會的高度關注,幫助老年人科學選擇體力活動、減緩他們衰老進程、提升他們生活質(zhì)量。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蕪湖市200名60-69歲的老年男性為調(diào)查和測試對象,調(diào)查其體力活動水平和健康體適能指標值,研究老年男性體力活動水平對健康體適能影響情況。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diào)查法 課題組成員于2020年6月至10月,在蕪湖市鏡湖區(qū)鳩茲廣場、弋江區(qū)奧體中心廣場、鳩江區(qū)雕塑公園和三山區(qū)碧桂園社區(qū)等活動場所,招募60-69歲老年男性志愿者為調(diào)查對象和測試對象。每個區(qū)50名老年男性,共200名;其中60-64歲年齡段100名,65-69歲年齡段100名。納入標準:60-69歲的老年男性,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沒有認知和溝通的障礙、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志愿者知情同意并能夠在調(diào)查人員的協(xié)助下完成問卷調(diào)查和體適能相關指標測試。
測量體力活動的方法有行為觀察法、雙分子水標記法、間接熱量測定法、心率測定法、運動傳感器以及問卷調(diào)查法等[11],各種方法都有優(yōu)缺點。國際體育活動測量小組制定的國際體力活動問卷(IPAQ)在多國使用,被證明信效度較高,該量表中文版(IPAQ-C)也得到廣泛應用[12-14]。本研究采用IPAQ-C量表進行調(diào)查,問卷除了被調(diào)查者一般人口學特征信息,還包括日常工作方面的7個問題、日常交通方面的6個問題、日常生活方面的4個問題、運動鍛煉及休閑娛樂方面的6個問題、靜坐時間方面的2個問題。體力活動量的計算公式為:體力活動總量=MET值×體力活動的時間(min)×每周活動的次數(shù)。按照評價標準[15],將被調(diào)查者體力活動水平劃分成高、中、低3個水平層次(見表1)。
1.2.2 指標測試法 測試指標:身體形態(tài)、上下肢肌力、上下肢柔韌性、平衡能力以及有氧耐力等(見表2)[16-17]。測試器材包括:8磅啞鈴1個,卷尺1把,秒表1塊,口哨1個,體重秤1個,軟尺1個,成人坐椅1把。
測試注意事項:測試前,測試者向受試者詳細介紹和演示測試流程,受試者不進行預先練習,以避免出現(xiàn)因?qū)W習效應而產(chǎn)生的誤差。每個測試項目,受試者只需要完成1次練習。所有指標測試過程中,測試人員密切關注受試者,防止受試者跌倒。
為了減少人為誤差,測試者在測試前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且同一測試項目的測試者為同一個(組)人。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n[%]表示計數(shù)資料,M±SD代表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比組間差異比較,使用多元線性回歸(逐步進入法)探究各個運動指標的獨立影響因素,顯著水平p<0.05。
2 結(jié)果
2.1 老年男性體力活動水平現(xiàn)狀
2.1.1 體力活動水平分布 基于國際體力活動問卷專家委員會所公示的體力活動水平等級標準(見表1),對調(diào)查對象進行低、中、高水平分組,三組分別為51人、91人、58人,各組體力活動量的平均值分別是1305 MET-min/wk、2361 MET-min/wk、4233 MET-min/wk。三組體力活動水平組間差異顯著(P<0.01)(見表3)。從體力活動水平分布來看,所調(diào)查的200名老年男性中,低、中、高體力活動水平占比分別是25.5%、45.5%、29.0%,老年男性體力活動以中水平為主,四分之一以上的老年男性體力活動水平較低;中、高體力活動水平人群的MET值均顯著高于低體力活動水平人群。
2.1.2 體力活動量人口學特征 不同年齡段老年男性的MET值存在顯著差異,高齡組的MET值顯著低于低齡組(p<0.05),老年男性體力活動量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遞減趨勢;不同身高、體重、職業(yè)人群的MET值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4)。
2.2 老年男性健康體適能狀況
老年人身體素質(zhì)指標主要包括肌力、柔韌性、平衡能力、有氧耐力等。本研究受試者健康體適能狀況(見表5),通過與能保持獨立性的健康體適能參考標準比較發(fā)現(xiàn)(見表6),兩組老年男性坐站起30s、前臂卷起(手持8磅啞鈴)30s的均值均優(yōu)于參考標準,原地踏步2min、閉目單足站立的均值低于參考標準。
2.3 體力活動水平對老年男性健康體適能影響
2.3.1 不同體力活動水平對上、下肢肌力的影響 分別以老年男性健康體適能各指標測量值為因變量,以人口學因素(年齡、身高、體重、職業(yè))以及體力活動水平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對不同體力活動水平下老年男性的健康體適能受到的影響進行分析。老年人上、下肢肌力是維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做家務、搬東西、抱孩子、走路、爬樓梯、從椅子上站起來等。老年男性的年齡和體力活動水平為上、下肢肌力的獨立影響因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年齡越大,上、下肢肌力表現(xiàn)越差;體力活動水平越高,上、下肢肌力表現(xiàn)越好(見表7)。
2.3.2 不同體力活動水平對上下肢柔韌性的影響 柔韌性是體現(xiàn)關節(jié)與關節(jié)系統(tǒng)活動能力的指標,反映出人的關節(jié)活動幅度、肌肉和韌帶彈性及伸展能力等。柔韌性的下降會影響老年人日常活動。穿脫衣服、抓背、轉(zhuǎn)身、走路、伸展等,都需要良好的身體柔韌性才能完成。分別以上肢柔韌下肢柔韌為因變量,人口學因素(年齡、身高、體重、職業(yè))、體力活動水平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逐步進入法)。結(jié)果顯示:在其他不變的情況下,老年男性年齡越大,上肢柔韌性越差;體重越重,上肢柔韌性越差;體力活動水平越高,上肢柔韌性越好。老年男性年齡越大,下肢柔韌性就越低;體力活動水平提升對于下肢柔韌性的提升有積極作用(見表8)。
2.3.3 不同體力活動水平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平衡能力是抵抗破壞平衡的外力、進而使身體維持穩(wěn)定的能力,是視覺、前庭、本體等平衡感覺功能的指標。良好的平衡能力是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的基礎,其平衡能力可以通過進行快速移動的活動來展現(xiàn),如短時上下車、做家務活動等。以平衡能力為因變量,人口學因素(年齡、身高、體重、職業(yè))、體力活動水平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逐步進入法),結(jié)果顯示:老年男性年齡和體力活動水平是影響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老年男性年齡越大,其平衡能力越差;體力活動水平越高,平衡能力越好(見表9)。
2.3.4 不同體力活動水平對有氧耐力的影響 有氧耐力是長期開展有氧活動的能力,是人體健康、工作能力評估指標。較好的有氧耐力是老年人開展日常生活活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主要體現(xiàn)在散步、購物、體育鍛煉、旅游等方面。以有氧耐力為因變量,人口學因素(年齡、身高、體重、職業(yè))、體力活動水平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逐步進入法),檢驗結(jié)果顯示:體力活動水平是影響老年男性有氧耐力的獨立因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體力活動水平越高,相應的有氧耐力就越好(見表10)。
3 討論與分析
3.1 老年男性體力活動的特點
老年人男性的身高、體重、職業(yè)、收入等對體力活動水平不存在顯著影響,年齡對與體力活動水平存在非常顯著影響。研究表明,國內(nèi)、外老年人體力活動嚴重不足,主要體力活動為家務活動和散步。體力活動的缺乏對老年人身體健康造成諸多不利影響。
老年人體力活動水平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大體力活動水平越低。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項機能下降,無法維持體力活動的頻率和強度。在家務活動、娛樂休閑、體育鍛煉等方面的參與度都持續(xù)下降。參與的項目數(shù)量、出門活動的距離或范圍、參與活動頻率和持續(xù)時長等都因體能不足而下降。體力活動的不足,又加快的身體機能下降的速度,形成惡性循環(huán)。
3.2 老年健康體適能特點
健康體適能[18]是身體可以獨立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動,并不會出現(xiàn)過于疲勞的情況。老年人健康體適能對其是否可以獨立自理和進行日常的活動有決定性作用,常規(guī)的活動包括走路、散步、走樓梯、進出交通工具,另外還有自主進食等。因而,相比運動體適能更加生活化、大眾化,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體能監(jiān)測指標。老年人年齡與健康體適能成反比,年齡越大健康體適能越差。這與前文討論的老年人體力活動水平數(shù)據(jù)一致。年齡越大體力活動水平越低,身體健康體適能越低。
通過與能獨立生活的參考標準比較,本研究受試者坐站起30s、肱二頭彎屈舉30s的平均值均優(yōu)于標準參考標準,原地踏步2min、閉目單足站立的平均值低于標準參考標準。各年齡段的老年男性都能保持上下肢肌肉力量和獨立生活能力,但耐力和平衡能力略顯不足。老年人需要具有一定的耐力和平衡能力,這對完成日常體育活動、降低跌倒和殘疾的風險非常重要。建議加強對老年男性耐力和平衡能力的訓練,鼓勵老年男性多走路、多鍛煉,保持良好的耐力,并在各種復雜環(huán)境中參與動態(tài)活動,如抬腿、閉眼或睜眼單腳站立等,以不同的速度行走等。
3.3 體力活動對老年男性健康體適能影響
3.3.1 中高強度的體力活動能提高老年人肌肉力量 老年人的增齡性衰老是正常的生理過程,無法避免,但是可以通過提高日常的體力活動量來延緩衰老。老年男性日常生活中,積極合理地從事不同強度的體力活動,能夠刺激肌肉蛋白質(zhì)的基因表達,提高肌肉中相關酶的活性,提高肌肉的代謝能力,延緩神經(jīng)肌肉功能的衰退。體力活動不斷刺激老年人上下肢肌肉的收縮和舒張,能夠改善肌肉彈性,減少肌萎縮,增加肌纖維的數(shù)量,增大肌纖維的橫截面,從而提升肌肉力量。堅持中高強度的鍛煉使局部血管擴張,從而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新陳代謝,提高蛋白質(zhì)和糖元等物質(zhì)的儲備,使肌纖維變粗,堅韌而有力,增加肌腱、韌帶的拉力。
下肢力量越強,摔倒和膝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率越低。老年人可通過廣場舞、健身走、太極拳等運動提高下肢力量[19]。
3.3.2 中高強度的體力活動能改善老年人上、下肢柔韌性 良好的身體柔韌性對老年人日常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促進老人獨立完成每日生活活動,如穿脫衣物、抓背、洗漱等。老年人上肢的柔韌性主要通過“抓背測試”對其肩關節(jié)的靈活性以及活動幅度進行測試;下肢的柔韌性則通過“座椅體前屈”對其軀干以及膝關節(jié)伸展性進行測試。較好的下肢柔韌性可以對保持身體姿態(tài)、減輕骨骼肌的疼痛和損傷、預防老年人步態(tài)異常、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風險起著關鍵作用。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的溶解度會下降,肌肉以及結(jié)締組織縮短,導致關節(jié)及軟組織的活動度變小,肌肉纖維的數(shù)量減少,導致肌肉收縮能力不足,關節(jié)囊、韌帶、肌腱不斷衰老,關節(jié)功能進一步下降。體力活動不僅提高了肌肉力量,同時對附著骨、肌腱、韌帶也有一定的牽拉作用,長期鍛煉增加了相關肌肉、肌腱、韌帶的彈性,提高肢體柔韌性。
能夠提升老年男性身體柔韌性的活動項目很多,如太極拳、老年瑜伽、老年人健身操等[20]。老年人可選擇運動負荷、難度系數(shù)和關節(jié)活動度均比較適合自己的項目,進行長時間的積極鍛煉。
3.3.3 中高強度的體力活動能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 老年男性年齡和體力活動水平是影響其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老年男性年齡越大,其平衡能力越差,體力活動水平越高,平衡能力越好。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平衡能力的運動器官、前庭器官、本體感覺系統(tǒng)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功能減退,導致老人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衰老癥狀,如肌肉萎縮、關節(jié)老化、神經(jīng)反應遲鈍等,降低了老年人對平衡的調(diào)節(jié)能力。多項研究表明,健身快走、廣場舞、太極拳、瑜伽等運動[21-22],能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
3.3.4 中高強度體力活動能提高老年人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主要表現(xiàn)為,當身體長時間進行活動時,心肺循環(huán)系統(tǒng)有效地提供足夠的氧氣和營養(yǎng)物,參與肌肉的運動,清除體內(nèi)因長時間運動殘留的廢棄物,有效的調(diào)節(jié)心肺機能運轉(zhuǎn)。
老年人長期進行適量規(guī)律的體力活動,能夠提升安靜與運動時的心臟泵血和肺通氣功能,同時對于減輕和預防心血管等疾病也有積極作用。通過運動,能夠降低收縮壓和平均動脈壓,從而減小心臟壓力。有助于減少循環(huán)血液中兒茶酚胺的含量,進而減少心肌的耗氧量。有助于提升休息及運動狀態(tài)下每搏輸出量和射血分數(shù),提升老年人心臟工作的效率,對老年人心肺耐力有積極影響。慢跑、健身操舞、游泳等運動能有效提高老年男性心肺耐力[23]。
4 結(jié)論
老年男性體力活動以中水平為主,隨年齡增長,體力活動水平有所降低。老年男性低年齡組健康體適能各指標均優(yōu)于高年齡組,與參考標準比較,其上、下肢肌肉力量保持較好,耐力和平衡能力略顯不足。老年男性體力活動水平對健康體適能影響顯著,中、高水平體力活動可以提高上下肢肌力、上下肢柔韌性、平衡能力以及有氧耐力,有助于維持身體功能。老年人可選擇運動負荷、難度系數(shù)和關節(jié)活動度均比較適合自己的項目,進行長時間的積極鍛煉,提高自己健康體適能。
參考文獻:
[1] GUISCA J M,CHANGB C,VISWANATHANC M,et al.Agency for health 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evidence-based practice center methods for systemagically reviewing complex multicomponent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s [J].Journal of clinical-Epidemiology,2014,67(11):1181-1191.
[2] 王政淞,李紅娟,張柳.動作能力對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意義——基于動作能力研究模型的綜述分析[J].體育科學,2017,37(11):72-80.
[3] 諶曉安,王人衛(wèi),白晉湘.體力活動、體適能與健康促進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2,31(4):363-372.
[4] 王正珍.第65屆美國運動醫(yī)學年會概述及2018年美國人體力活動指南專家咨詢委員會科學報告概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8):53-59.
[5] LAKKA TA,VENALAINEN J M,RAURAMAA R,et al.Relation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 respiatory fitness to the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en[J].N Engl J Med,1994,330(22):1549-1554.
[6] VAN B,TIJHUIS M,KALMIJIN S,et al.Physical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decline in elderly men:The FINE study[J].Neurology,2004,63(12):2316-2321.
[7] COLLINS K,ROONEY B L,SMALLEY K J,et al. Functional fitness, disease and independent in community dwelling older adults in western Wisconsin[J].WMJ: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tate Medical Society of Wisconsin,2004,103(1):8-42.
[8] ORLAND Y,BEERI M S,LEVY Y,et al.Physical fitness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ge and cognition in healthy adults[J].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2021,33 (5):1359-1366.
[9] LEE I M,SESSO H D,OGUMA Y,et al.Relative intensit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irculation,2003, 107 (8) :1110-1116.
[10] HASKELL W L,LEE I,PATE R R,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Updated recommendation for adult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 Association[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7,39(8):1423-1434.
[11] 湯強,王香生,盛蕾.體力活動測量方法研究進展[J].體育與科學,2008,29(6):79-92.
[12] 梁崎,王于領,林鳳巧,等.七天體力活動回顧問卷中文版信度與效度硏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5(11):1078-1081.
[13] CRAIG C L,MARSHALL A L,SJOSTOM M,et al.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12- countr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Med sci Sports Exerc,2003,35(8):1381-1395.
[14] DENG H B,MACFARLANE D J,THOMAS Q,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IPAQ-S-Chinese:The Guangzhou Biobank Cohort student[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8,40(2):303-307.
[1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roup on Physical Activity Measurement. Guidelines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Short Form [EB/OL].(2010-09-15)[2022-10-05].Http://www.ipaq.ki.Se/scoring.
[16] HESSEBERG K, BENTZEN H, RANHOFF A H, et al. Physical fitness in older people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J].Aging Phys Act,2016,24(1):92-100.
[17] RIKLI R E,JONES C J.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functional fitness test for community residing older adults[J].Aging Phys Act,1999,7(2):29-61.
[18] RIKLI R E,JONES C J.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criterion-referenced clinically relevant fitness standards for maintaining physical independence in later years [J].The Gerontologist,2013,53(2):255-267.
[19] 周艷.廣場舞與健身走鍛煉對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28.
[20] 崇玉萍,陳香仙,薛才寬.Hatha瑜伽對頸型頸椎病康復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2):71-75.
[21] 李曉軍.太極拳對老年人平衡功能影響的系統(tǒng)評價[D].福州: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7:17.
[22] 崇玉萍,陳香仙,楊行強.瑜伽干預對社區(qū)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5):4287-4289.
[23] 紀彥屹,王興芝.游泳對健康體適能作用的研究進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3):156-157.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HRPF) of elderly men. 200 elderly men were tested to investigate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HRPF status of aged 60 to 69 in Wuhu.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Among 200 elderly men, 58 (29%) were highly physically active, 91 (45.5%) were moderately physically active, and 51 (25.5%) were lowly physically active; 2) The MET of elderly men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MET of the elderly group was 2445.49±1236.13, and the MET of the younger group was 2823.63±1261.9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younger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T of different height, body weight and occupation (P> 0.05);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of elderly men at different ages;The average values of sitting and standing up (times /30 s) in low and high age groups were 22.01 times and 20.40 time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better than the reference standard. The average values of arm roll (holding 8 pounds of dumbbell,times /30 s) were 19.79 times and 18.21 time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standard. The mean time of standing on the spot (2 min) was 101.95 and 98.30 times in the low and high age groups, respectively, lower than the reference standard. The mean time of standing on one foot with eyes closed was 5.54 s and 3.95 s, respectively,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reference standard.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elderly men is mainly moderate intensity; The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was mainly affected by age and decreased with age.The HRPF indexes of the lower age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higher ag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standard, the physical fitness status of elderly men showed that the upper and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of elderly men of all ages was better, but the endurance and balance ability were slightly inadequate. The differ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HRPF indexes of elderly men in community. Medium and high level physical activity can improve muscle strength, flexibility, balance ability and aerobic endurance of upper and lower limbs.
Key words: elderly men;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HRPF)
(責任編輯:葉松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