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柏成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精神病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404)
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之一。此病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1]。中風患者在接受治療后仍可出現(xiàn)較多的后遺癥。偏癱是中風患者較為常見的后遺癥之一。近年來,中醫(yī)針刺療法被廣泛地應用于中風后偏癱的治療中。為了探討聯(lián)用頭針療法和體針療法治療中風后偏癱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0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某醫(yī)院收治的60例中風后偏癱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中風后偏癱的相關診斷標準。本次研究排除存在其他的腦部疾病、嚴重關節(jié)病變的患者。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30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其年齡為56~80歲,平均年齡為(64.8±7.6)歲;其病程為6~24個月,平均病程為(12.4±7.2)個月。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齡為57~82歲,平均年齡為(64.9±7.8)歲;其病程為8~25個月,平均病程為(13.1±7.3)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體針療法進行治療,為觀察組患者聯(lián)用體針療法和頭針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
1.2.1 進行頭針治療的方法 針刺的主要穴線是:額中線、額旁1線、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頂旁1線、頂旁2線。對于出現(xiàn)失語癥狀的患者,可在主要穴線的基礎上加刺顳前線和顳后線。針刺的原則是“左病右刺、右病左刺”。讓患者取臥位或坐位。使用28~30號毫針,針長為1.5~3寸。使用浸有濃度為75%的酒精棉球?qū)︶槾滩课贿M行消毒。讓毫針與患者的頭皮保持20°~30°的夾角,將其快速刺入患者的頭皮。當感到針的阻力變小時,說明其已經(jīng)到達帽狀腱膜的下層。然后,快速地捻針,捻針的頻率為200次/min。捻針2~3 min后,留針0.5 h。在留針期間,可行針2~3次。每日治療1次,治療5日后暫停治療2 日,治療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2.2 進行體針治療的方法 針刺的經(jīng)穴是:手陽明經(jīng)穴、足陽明經(jīng)穴、太陽經(jīng)穴及少陽經(jīng)穴。其中,在上肢選取曲池穴、肩髃穴、內(nèi)關穴、外關穴、合谷穴,在下肢選取陽陵泉穴、陰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委中穴、丘墟穴、申脈穴。對于言語不利的患者,可在針刺上述穴位的基礎上加刺百會穴、廉泉穴;對于口角流涎的患者,可在針刺上述穴位的基礎上加刺地倉穴、頰車穴。在針刺廉泉穴時,將毫針向著舌根的方向斜刺25~40 mm,捻轉針身的幅度不要過大。在針刺百會穴時,將毫針向后平刺,進針的深度以25~40 mm為宜,針刺的手法是提插瀉法。采用平補平瀉法針刺其他的穴位。用電針對外關穴和曲池穴、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這兩組穴位進行電刺激。上述穴位每次留針的時間均為0.5 h,每日治療1次。治療5日后暫停治療2 日,治療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根據(jù)1993年我國衛(wèi)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相關標準制定本次研究對象的肢體功能評分標準。具體的評分標準是:1)1分。患者的日常生活可以自理,其患肢的功能和肌力基本正常,可以獨立行走。2)2分。患者的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無法獨立行走,需要借助輔助工具或他人的幫助才能行走。3)3分?;颊邿o法獨立行走,只可以進行簡單的肢體活動,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顧。4)4分。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比較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肢體功能的評分,以評估其臨床療效。具體的療效判定標準是:1)臨床治愈。與進行治療前相比,進行治療后,患者肢體功能的評分減少≥85%。2)顯效。與進行治療前相比,進行治療后,患者肢體功能的評分減少50%~84%。3)有效。與進行治療前相比,進行治療后,患者肢體功能的評分減少20%~49%。4)無效。與進行治療前相比,進行治療后,患者肢體功能的評分減少≤19%[2]??傆行?(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使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進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研究發(fā)現(xiàn),中風患者可出現(xiàn)肢體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及神經(jīng)功能障礙的后遺癥。偏癱是此病患者較為常見的后遺癥之一。中醫(yī)將中風歸于腦病的范疇。中醫(yī)認為,腦屬清凈之府,若有外邪侵襲則易發(fā)生腦病。因此,中醫(yī)臨床上治療中風后偏癱的主要原則是祛風定腦、開竅醒腦、解郁安腦。近年來,中醫(yī)針刺療法被廣泛地應用于中風后偏癱的治療中。此方法包括頭針療法和體針療法。頭針療法的理論基礎是中醫(yī)學臟腑經(jīng)絡學說。中醫(yī)認為,人體的經(jīng)氣通過經(jīng)脈、經(jīng)別的聯(lián)系集中于頭面部。從解剖生理學角度來看,對中風后偏癱患者進行頭針治療,選取的穴線與大腦皮質(zhì)各個功能區(qū)的投影區(qū)相對應,可以促進其大腦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擴張其腦血管,改善其腦血管痙攣的癥狀,有利于其腦側枝循環(huán)的構建及神經(jīng)功能的修復[3]。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頭針療法對中風后偏癱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刺激其“諸陽之會”(頭部),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醒腦開竅、疏經(jīng)通絡的作用。對此病患者在進行頭針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體針治療(主要選用可以對其肢體的手陽明經(jīng)穴、足陽明經(jīng)穴、太陽經(jīng)穴及少陽經(jīng)穴等經(jīng)穴),可起到疏經(jīng)通絡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聯(lián)用頭針療法和體針療法治療中風后偏癱的效果較為理想。
[1]譚維選,譚維琴,李義.頭針運動針法在缺血性中風偏癱早期康復中的應用[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2,6(12):516-518.
[2]蔡恒,李萌.頭針配合體針治療中風后偏癱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7):383-385.
[3]游妙玲,陳國健,林娟.頭針配合體針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研究[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4,35(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