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
高度:不僅有“小我”,而且有“大我”
技法點撥
高考作文需要“我手寫我心”,但這個“我”有“小我”和“大我”兩種境界,一類文不僅要有“小我”的情思,而且要有“大我”的情懷。何為“有‘大我”?它直指“社會參與”這一核心素養(yǎng),包括“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兩個方面。
這就要求廣大考生一方面要胸懷“國之大者”,增強“強國有我,未來我來”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自覺地把“小我”融入祖國、人民的“大我”之中,投身“大時代”,在復興賽道上接棒爭先,爭當偉大理想的追夢人,爭做偉大事業(yè)的生力軍,踔厲奮發(fā),肯干實干。
范例分析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睂崿F(xiàn)再跨越,需篤行不怠。你看,蘇炳添“秉心自超越”,以9秒83譜寫歷史;你看,江夢南“無聲玉滿堂”,于默默趕路中聽夢想花開有聲;你看,航天團隊選擇“清寒枯苦飛天路”,焚膏繼晷,讓邀游星河的神話成為現(xiàn)實……風浪高,閑庭信步;路再遠,久久為功。青年欲再跨越,必當“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
“吾以身許國,誓死行陣,終不以爾而生進退。”實現(xiàn)再跨越,需為國奉獻。歷史上,多少次戰(zhàn)火紛燃,狼煙四起,多少次危在旦夕,國危如累卵,可總有一些人放棄花前月下的浪漫,拾以身許國的豪情,實現(xiàn)跨越世俗之壯舉。史可法“壯明代三百年江山之色”,歷史不忘;黃大年“一心中國夢,功德冠群英”,歸國做貢獻;陳祥榕“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英勇捐軀。他們皆以身許國,熠熠生輝。螢火獻微光,我們青年都懷“跨越,再跨越”的豪邁情懷,中國便可不斷“跨越,再跨越”。
“我無比慶幸此刻年少,青春正燃燒?!毙婪晔⑹?,更當奮斗其時,跨過雄關漫道,踏過歲月河山,吾輩必當扶搖直上,共襄盛世安瀾!
——習作《跨越千難萬險,共襄盛世安瀾》
◆點評
這是一篇扛起時代責任的青年宣言,有擔當,見格局??忌鷮ⅰ靶∥摇比谌肓舜髸r代,在時代的風雷中唱響了一曲“跨越,再跨越”之歌。在用例上,從蘇炳添到江夢南到航天團隊,從史可法到黃大年到陳祥榕,“大我”氣場足,正能量滿滿。少年心氣高,奮進聲陣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贝宋牡弥?。
寬度:不僅能“讀書”,而且能“涉世”
技法點撥
高考作文要有書卷氣,但不能“掉書袋”,不食人間煙火??v觀高考一類文,不僅能“讀書”,能“知”,而且還能“涉世”,從“知”走向“行”,從而呈現(xiàn)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寫作氣象?!爸R”是由“知”和“識”兩個方面構成的,“知”可以從“讀書”中得來,而要形成“識”,則不僅需要“讀書”,還需要“涉世”。只有見世面、經(jīng)世事,才能長見識。廣大考生要運用從讀書中練就的慧眼、慧心去關注現(xiàn)實,思考立身處世;關注生活,思量人情世故;關注社會,思辨經(jīng)世濟用。
范例分析
回歸人性,當贊美具有了社會評議的強大功能,它讓人既可以成為焦點,也容易被群體性力量淹沒??咨腥卧凇短一ㄉ取分杏羞@樣的表達:“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事物的變化與發(fā)展是永恒的,而人無完人,過度的標榜與將其神化,將會使其與大眾分離,那時觀者的心態(tài)也會轉向“眼看他樓塌了”的等待。這是一種雙向傷害,而它的本源,也正是那潮水般的贊譽。嚴歌苓說:“一旦發(fā)現(xiàn)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边@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一切問題都有解決之道?!笔侵υ:腿缡钦f道。反思這種令人無語又遺憾的事件時,我們不僅要分析問題,更要解決問題。作為群眾的“喉舌”,媒體應客觀冷靜地報道,勿讓贊美演變成道德綁架,謹慎地評議,警惕過度帶來的弊端。于觀者而言,要始終保有內心的善意,抵制負面心理作祟。最重要的,每一個被贊美的人,應樹立正確的認知,保持內心的“自適”,積極看待他人的贊美,不因外界的紛擾而動搖自己的初心,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唯有構建這樣的贊美評議體系,各方主體都保有一份理性與尊重,才能讓贊美真正發(fā)揮積極作用。
由此觀之,我們需要把握好“適度原則”,合理地表達贊美。只有這樣,才能讓善意發(fā)光,讓好人敢于行好事,讓社會更加溫暖和諧。
——習作《勿讓過度贊美成為道德綁架》
◆點評
考生的高超功力在于多維思辨,不僅能全面分析問題,從兩個維度剖析過度贊美產生的雙向傷害——讓當事人陷入困境,讓觀者扭曲心態(tài);而且能統(tǒng)籌解決問題,從三個維度構建起理性贊美評價體系——媒體客觀冷靜報道,觀者始終保有善意,被贊美者保持初心。讀書見廣,涉世識深,令人嘆服。
深度:不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技法點撥
有人說,二流的作家講述故事,一流的作家講述命運。高考作文亦同此理,一類文不僅要“知其然”,能從事實上說清“事物是什么樣子”,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能從事理上講明“事物為什么會這樣”。“論如析薪,貴能破理。”廣大考生需要下一番打通文史哲、揣摩天地人的功夫,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文題情境繪制出一張事物發(fā)展的思維導圖,從而將其事理邏輯捋清楚、講明白。考生平時的作文訓練,要加強對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學會用“對立統(tǒng)一的”“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問題。
范例分析
在文藝作品中,“減”的智慧隨處可見?!都t樓夢》中林黛玉所看的“減字譜”將多種元素合成一體記錄指法音高,簡潔易懂,卻為彈奏者留下了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只描寫冰山的“八分之一”,情節(jié)精練,卻絲毫不影響讀者感知作品的豐富意蘊;齊白石的畫作筆墨減省,寥寥數(shù)筆,墨色間的留白卻常讓欣賞者擊節(jié)贊嘆、拍案叫絕。由此可見,“減”非但沒有損害創(chuàng)作者的本意,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既如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減”會有這樣的妙用呢?其實,細細品察,不難發(fā)現(xiàn),“減”之一字,體現(xiàn)了中國的模糊哲學。這里的模糊不是含糊不清,而是適度保留,不計較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確性。我們知道,精確過度并不一定是好事,一旦超越了某一界限和閾值,便會影響其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倡導適度原則,給予事物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為其多元發(fā)展提供條件。我們這里的“減”不是單純減少,而是將系統(tǒng)不斷優(yōu)化。盡管它不能將所有要素全部包含,但正因如此,它才有了繼續(xù)吸納和再造的空間。
——習作《取精用弘,留白增輝》
◆點評
上面的文段中,第一段說清了兩個事實:一是“減”的事實——減了多少(八分之一),減到什么程度(寥寥數(shù)筆);二是“再造”的事實——再造了多少(八分之七),再造到什么程度(意想不到)。本文的可貴之處在于不滿足于說清“是什么”,而是繼續(xù)向論證的深水區(qū)推進,在第二段以追問句引領,厘清了“減(裁撤冗余,優(yōu)化系統(tǒng))→白(自由自主,發(fā)揮再造)”的事理邏輯,從而講明了“為什么”。可謂深挖窮究,可圈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