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
清宮檔案中記錄了三起清漪園失火案,分別是乾隆朝的景明樓失火案和道光朝的構(gòu)虛軒失火案、怡春堂失火案。這其中又以怡春堂的建筑地位最高,涉案人員級別最高、范圍最廣,案件偵辦最復雜,造成的損失最大。通過對檔案記載的梳理,筆者得以還原怡春堂失火案發(fā)經(jīng)過,探尋失火原因,揭露幕后隱情。
自古“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極力推崇孝道,乾隆帝更是以孝順聞名。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以“建佛寺為母祝壽”的名義在北京城西郊風光秀麗的甕山和西湖一帶興建清漪園,怡春堂便是其母親崇慶皇太后來園游玩時的休憩之處。怡春堂位于園林宮廷區(qū)的重要位置,緊鄰皇帝理政的勤政殿和乾隆帝的書房玉瀾堂,殿堂規(guī)格較高。
每當乾隆帝奉母游園時,自己在玉瀾堂辦理事務,皇太后在怡春堂休憩,既方便就近請安,又互不打擾,乾隆帝的孝心可見一斑。崇慶皇太后去世后,怡春堂成為乾隆帝憑吊母親之處,曾寫下多首御制詩以表達對母親的追思之情。乾隆帝去世后,怡春堂在園內(nèi)的重要性逐漸下降。道光時期,因國力衰退,加之道光帝本人又力崇節(jié)儉,園內(nèi)的陳設不斷被裁撤、收存,怡春堂逐漸閑置并作為庫房使用,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毀于火災。光緒十七年(1891),為滿足慈禧太后癡迷戲劇的愛好,在原怡春堂遺址上新建一組大型戲園建筑,并改名為德和園。
道光二十四年(1844)正月初九日夜,值班園戶隆山在怡春堂前院巡邏時忽然看見后院有火光,趕忙前往查看,只見后屋門窗燃燒,遂立即逐級報告,并組織人員前往撲救。不料風勢猛烈,火借風勢蔓延至前后屋及兩側(cè)廂房,至初十日凌晨撲滅時,院落房屋16間全被燒毀,陳設燒毀共計10347件,是建園以來最嚴重的事故,損失慘重。
案發(fā)之后,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文慶(被委派管理清漪園等處尚不足一月[1])立即對值宿的四名園戶嚴加詢問,他們言辭閃爍,都說不知失火緣由,只看見火起后殿。因事關重大,文慶又追查案發(fā)前進出過怡春堂的辦事人員。經(jīng)查,怡春堂一向是空屋。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靜宜園陳設裁撤后除了交圓明園和清漪園勤政殿南北二庫存儲外,其余的玉石、瓷銅、器皿、字畫、墨刻、鋪墊、氈毯等物共9000余件均移至怡春堂前后屋及兩廂收存,同時又將園內(nèi)構(gòu)虛軒等處的陳設900余件一并收歸怡春堂后屋最東一間存貯。由此可知,怡春堂的實際功能已變?yōu)榇笮蛶旆?,當時存有萬余件陳設物品。初七日,即失火案發(fā)生前兩日,內(nèi)務府造辦處開單要調(diào)取怡春堂內(nèi)46件陳設。初八日,苑丞(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園長)嵩源會同苑副(副園長)榮綬等人帶同園丁、園戶7人到怡春堂查取陳設。由于造辦處所需的繡蹲套等件均積壓在鋪墊、氈毯堆內(nèi),且尺寸大小必須拆捆才能裁量,當日未能備齊。初九日,嵩源再次帶隊進殿工作,至下午3時許,所需陳設查點齊全后移送到勤政殿存貯以備查驗,嵩源等人仍將各處門封鎖,參與人員才各自散去。
園廷失火干系重大,該案交由吏部尚書恩桂領銜,會同刑部對上文提及的相關人員嚴刑審訊。此外,內(nèi)務府大臣中署理清漪園事務的文慶、琔珠,以及郎中延祥、員外郎廣晉等直接管理清漪園事務的官員也因失察交刑部議處。[2]
相關人員到案后恩桂開始遴派司員會同審訊案件,不料又生變故。道光二十四年(1844)正月二十三日,負責羈押人犯的步軍統(tǒng)領衙門報稱,郎中延祥自縊身死,經(jīng)刑部派人前去驗明確系自殺。由此引發(fā)辦案人員各種猜測,怡春堂已經(jīng)封閉閑置,為何會夜間起火?上年移貯的靜宜園陳設,文慶接管后尚未清查,何以造辦處剛要調(diào)取物件即有失火之事?加之延祥無故輕生,此案可謂疑點重重。
最初,辦案人員懷疑有園役在去年移貯陳設時偷賣物件,害怕此次造辦處調(diào)取陳設導致事情敗露,故而焚燒房屋掩飾。嚴加審問后,涉案人員全部供稱去年移貯陳設時,曾經(jīng)奏明酌提三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物件估賣作為運費,并從怡春堂調(diào)取31件送至勤政殿查核,是官方認可的估賣,沒有偷漏的情形。但是,郎中延祥因移貯陳設時賠墊了飯食費用,曾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九月讓內(nèi)檔房園丁董四找到海甸海興木廠的商人常興林,估賣坍塌石舫上的廢銅鐵及糟朽木材,得錢904吊200文。園內(nèi)各級官員、園役按級別均分得一定數(shù)目的銀錢,只有員外郎廣晉等4人因延祥并未上報奏明而不敢收受。此外,尚余錢100吊被延祥用于開銷飯食茶水。
辦案人員隨即傳訊廣晉等四人及幫辦陳設苑丞慶連等17人并木廠商人常興林,供述均相同,查核錢銀也與起獲常興林的賬簿相符。又調(diào)取運送陳設時估賣物件的報銷原稿,并未提及售賣石舫廢銅一事,因廢銅廢鐵無法估價且不在檔冊,是以郎中延祥并未上報。此外,員外郎基昌等三人因不經(jīng)手陳設運送沒有在呈稿上簽字畫押。由此,辦案人員認為估變陳設是奏明辦理,延祥私售石舫廢料雖然不合規(guī),卻與怡春堂失火無關。
偷賣縱火的嫌疑排除后,辦案人員轉(zhuǎn)而又考慮是否當晚有內(nèi)部人員偷盜?然而若是氈毯、插屏等大件需要扛抬,且必由穿堂門經(jīng)過,動靜太大肯定會被值班人員發(fā)現(xiàn)。若是玉石等小件雖然便于隱藏,但是不能燒毀,失火后很容易與檔冊查對出是否短缺。因此傳訊穿堂門班苑丞誠明等,以及園丁廣壽等,均供稱輪流在穿堂門值班,如果有人偷運物件豈能不阻攔。接著又傳訊失火后查對燒存物件的廣晉等4人,皆供稱刨出被燒物件內(nèi)殘存的玉器,無論是形狀或材質(zhì)均與冊賬記載相符,說明沒有玉器失竊。綜上,辦案人員認為各犯所供怡春堂陳設并無偷漏之事,應當可信。
那么此處又是如何失火的呢?經(jīng)過又一輪審訊后,各園役供稱苑丞嵩源平時喜歡吸食潮煙,曾讓園丁海明在廊下放置香火供其出入時吸食,恐怕是嵩源在殿內(nèi)吸煙遺落煙煤導致失火。但是辦案人員認為煙煤火非常細微,即使偶爾遺落,當時人員眼目眾多,很容易當即滅掉。再次仔細盤問,各犯供稱嵩源所吸的潮煙隨吸隨吹,煙煤極易掉落且鋪墊多系燈草心所絮,恐怕是煙煤落在鋪墊上繼而往里引燃,因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以致夜間逐漸燃燒起來??紤]到嵩源對在屋內(nèi)吸食潮煙的事實供認不諱,此外并無致火的緣故,對各犯嚴訊后均不改供述,當即以此緣由結(jié)案。
失火原因判定后,隨即比照法令擬具處罰意見。按律載,失火延燒宮闕者應判“絞監(jiān)候”,又嘉慶四年(1799)刑部在審辦千總王珍失火延燒瑤亭行宮一案時,曾經(jīng)聲明行宮是巡方駐蹕之所,與宮闕稍有區(qū)別,照律應量減定為流刑,最后又折換為枷號。辦案人員認為怡春堂是臨幸園庭與宮闕略有不同,應與瑤亭一案情罪相仿,初步擬定處罰意見:嵩源革職,照律量減一等定為仗一百,流放三千里。又該犯是內(nèi)務府漢軍旗人,應照律折成枷號,即于清漪園門前上枷號兩個月,待期滿之日鞭責發(fā)落,交旗下領回管束。
園丁海明為嵩源點送火香,園丁頭目高四倍、園丁高富興、園戶喜明等人在收拾鋪墊等物時未能小心查看,園丁董四聽從延祥私自找商人售賣廢銅等均屬與規(guī)不合。除喜明因初九日晚曠誤未能支更,只處以笞四十,輕罪不再議外,其他人員應俱革除差使,按照“不應為”重律,杖八十,鞭責發(fā)落,又因海明年已七十,照律可以收銀錢贖罪。
對失火案牽連出的案中案的涉案人員也要逐一定罪。郎中延祥私售廢銅等物補貼飯食,罪有應得,因其已經(jīng)身死,不用再議。苑副榮綬、兆祥、七格均分得飯錢,又因嵩源在堂內(nèi)吸煙時不加阻止均屬不合規(guī)定。因七格是失火案當日值班官員,已經(jīng)部議處奉旨后被革職,不用再議。榮綬、兆祥與分得飯錢的苑丞慶連等17人均請旨交部另案分別議處。私賣園產(chǎn)所得錢財也要進行清算。判定嵩源等21人及未到案的各園丁、園戶所得飯錢,以及廣晉等4人交還內(nèi)檔房存貯的錢文,應由管理頤和園的大臣分別追繳入官。延祥用去的飯食茶水費用因其身死勿征,已到案的海明等9犯所得飯錢均已花用,無力完繳,應免追。因廣晉等4人未收錢,基昌等3人未經(jīng)手估變陳設,均應免議。[3]
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月初五日,上述處罰意見上呈后,道光帝認為主犯處罰過輕,除將嵩源革去苑丞職務外,還將枷號輕刑加碼升級,改為實發(fā)烏魯木齊充當苦差。[4]雖然在檔案中沒有看到對內(nèi)務府大臣文慶等人的明確處罰意見,但比照其他失火案中對失察罪的判處來看,大致應為罰俸。
由于案發(fā)時恰逢新年,審訊過程中有中層官員自殺,又牽扯出私自變賣園產(chǎn)案,案件處理進程較為緩慢,歷時近三個月抽絲剝繭般的審訊調(diào)查才結(jié)案。同時,在擬定處罰意見時,由于涉案各員級別不同、職責不同,涉案性質(zhì)不同且罪責輕重不一,甚至還有年齡、身份等因素,需要分類逐一確定罪責,可謂是百轉(zhuǎn)千回。
塵封在浩瀚歷史檔案中的怡春堂失火案已渺若煙云,其背后折射出的清朝皇家園林管理,尤其是防火安全方面引人深思。綜合時代背景等因素來看,清漪園的園林定位是游賞,乾隆及其后的嘉慶、道光等人均不在園內(nèi)長時間停留,更不會住宿過夜,園內(nèi)相關人員難免在辦差和值班方面有一些懈怠和散漫的心理,失火案就是長期松散管理下產(chǎn)生的隱患最終爆發(fā)的結(jié)果。此外,中國古代建筑大多為木結(jié)構(gòu),或天災、或人禍極易造成失火,對于大型建筑密集的皇家宮苑來說,防火安全管理自然是第一要務。與紫禁城、圓明園等處類似,清漪園(頤和園前身)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火措施,主要建筑前安設銅缸儲水,還有激桶、水桶等工具以備不時之需;園林內(nèi)外實行值班制度,各層級的官員和園役按地段值守巡查,一旦發(fā)生火情及時撲火,并逐級上報動員周邊所有力量一起滅火。然而僅僅依靠這些舉措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加強管理人員的日常防火意識、主管人員的督查監(jiān)管,建立防火前置,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事后補救。這些于今日的園林安全管理也值得借鑒。
注釋及參考文獻: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清宮頤和園檔案·政務禮儀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2014:225.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清宮頤和園檔案·政務禮儀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2014:226-227.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清宮頤和園檔案·政務禮儀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2014:229-243.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清宮頤和園檔案·政務禮儀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2014:244.
作者單位: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