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深岳 沈穎潔 雷秀強
近年來,腦卒中患者病死率雖降低,但多數伴不同功能障礙,其中上肢動作占重要地位,如穿衣、吃飯等,若不積極有效恢復,嚴重影響生活能力,且給家庭造成經濟負擔[1]??祻陀柧毷悄X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障礙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旨在探討新Bobathr技術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康復治療提供參考。
1.1 對象與分組 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90例,均經顱腦CT或MRI證實,伴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礙,意識清晰,能夠配合治療,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小腦病變、雙側偏癱或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由代謝障礙、寄生蟲病、外傷、腦內腫瘤等造成的神經功能缺損,認知障礙或嚴重精神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腦卒中常規(guī)處理,包括改善腦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等。對照組給予康復訓練治療,包括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和物理療法。其中運動療法包括肢體主動活動、被動活動、平衡功能訓練及步態(tài)訓練等,每日30分鐘,每日1次;作業(yè)療法包括手指爬墻、磨砂板練習等,每日30分鐘,每日1次;物理療法包括氣壓治療、功能性電刺激等,每日20分鐘,每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新Bobathr技術,具體方法:取半坐體位,治療師站于患者偏癱一側,右手放于患側的下腋處,左手固定于肩胛下角,整個肩胛用兩手固定,并左右、上下放松肩胛骨;雙上肢向上伸拉;取仰臥體位,治療師一手固定患側手掌指關節(jié)且進行背伸,另一手向頭部方向擠壓關節(jié),雙手握住患手,指導掌指關節(jié)反復屈伸;治療師一只手握住肩胛下角,另一只手托住患側上肘關節(jié),指導尖足站立訓練;取站立體位或半坐位,保證患側手肘呈屈曲狀,治療師一手擠壓肱三頭肌肌腱處,另一手固定患側肩部,以激活肱三頭肌功能。兩組均治療4周后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 手功能:采用上肢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UE)和Carroll手功能(UEFT)評價患者手功能。FMA-UE進行手及單個手指的伸展、屈曲、鉤狀抓握、側捏、對捏、球形及圓柱狀抓握功能評分,評分0~14分,評分越高提示手功能狀態(tài)越好。UEFT量表包含33項,評分最高分99分,手部功能與評分正相關。② 上肢功能:采用FMA上肢功能部分和上肢動作研究量表(ARAT)評分,其中FMA上肢功能評分0~66分,上肢功能與評分正相關;ARAT評分最高分57分,評分越高代表上肢功能越好。③ 生活質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進行評價,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增加2級以上,且生活可自理;有效:患者運動功能增加1~2級,并影響正常生活;無效:患者運動功能無改善,嚴重影響正常生活。顯效與有效合計為總有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60.7±8.3)歲;偏癱部位:左側25例(55.6%),右側20例(44.4%)。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61.7±7.6)歲;偏癱部位:左側24例(53.3%),右側21例(46.7%)。兩組性別、偏癱部位、年齡接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05、0.05,t= 0.60,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手功能、上肢功能及生活質量比較(表1) 治療前兩組FMA-UE評分、UEFT評分、FMA上肢功能評分、ARAT評分、MBI評分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上述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手功能、上肢功能及生活質量比較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手功能、上肢功能及生活質量比較 ()
組 別例數FMA-UE評分UEFT評分FMA上肢功能評分ARAT評分MBI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53.3±1.17.8±1.443.8±4.881.2±6.638.1±4.656.3±4.437.8±5.853.1±4.445.2±9.372.3±5.7對照組453.3±0.96.2±1.444.4±6.567.8±7.237.5±4.548.1±4.538.5±6.846.2±5.144.0±7.961.1±7.3 t,P0,>0.055.42,<0.010.50,>0.059.20,<0.010.63,>0.058.74,<0.010.53,>0.056.87,<0.010.66,>0.058.11,<0.01images/BZ_26_458_373_487_422.pngimages/BZ_26_1166_374_1196_423.pngimages/BZ_26_1521_377_1550_426.pngimages/BZ_26_1875_374_1905_422.pngimages/BZ_26_812_373_842_422.png
2.3 兩組療效比較(表2)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6%,43/45)明顯高于對照組(82.2%,37/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4.05,P<0.05)。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大部分腦卒中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肢體運動障礙,其中上肢由于功能的精細程度,及協(xié)調運動模式的復雜性遠大于軀干或下肢,故而其功能障礙恢復最慢,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不明顯[2-4]。由此可見,腦卒中偏癱上肢功能恢復是康復過程中的一個難題。
康復治療是腦卒中偏癱患者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肢體訓練對肢體功能進行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不斷提升,促使盡早康復[5-7]。手功能及上肢運動功能康復是腦卒中預后的難點及關鍵,其康復治療強調綜合性、多樣化,不僅要注重運動功能的康復訓練,還需關注適宜的感覺輸入刺激[8]。但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主要側重于肢體訓練,從而忽視了肩胛骨功能訓練,以此造成療效并不十分滿意。隨著新Bobathr技術的引入,可使患者上肢功能改善,促使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正常[9]。同時,新Bobathr技術注重了患者肩胛骨的穩(wěn)定性,在患者肩胛骨訓練基礎上強化了對前鋸肌、斜方肌的康復鍛煉,以此減輕了肩胛骨的損傷,以此使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改善[10]。
本文結果顯示,采用新Bobathr技術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