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玥
古人用“蒿里”來代指“死人里”,將泰山腳下的蒿里山看作死者魂靈的歸處。東漢至明清的墓葬中,還頻頻出現(xiàn)蒿里老人、蒿里父老的畫像或人俑,被看作管理亡者神魂的冥吏。古代的百姓以“蒿里”為核心,構(gòu)建出一種極具特色的冥府文化,這對我們探索早期古人對死后世界的看法具有重要意義。
蒿、里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guān)
“魂歸蒿里”的觀念,可能起源于戰(zhàn)國。晉代崔豹于《古今注·音樂》中言:“《薤露》《蒿里》,并喪歌也,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亦謂人死魂魄歸乎蒿里。”田橫為秦末之人,可見當時的“蒿里”與亡者已經(jīng)自然相互聯(lián)系。宋玉《對楚王問》曾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百人?!庇袑W者指出,“下”與“蒿”,古音同聲可轉(zhuǎn),“下里”與“蒿里”皆可指“死人里”??梢娝斡袼f的《下里》,極有可能便是《蒿里》,至少也與《蒿里》關(guān)聯(lián)密切。由此可見,“魂歸蒿里”的觀念在戰(zhàn)國末期可能已經(jīng)流傳。
“蒿”“里”與民眾日常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為“魂歸蒿里”觀念的出現(xiàn)提供了現(xiàn)實依據(jù)。
“蒿”在古人生活中是極為常見的草類,品目繁多。一方面,蒿之類屬豐富,生活中隨處可見。據(jù)《爾雅·釋草》記載可知,“蒿”字至少包括了青蒿、白蒿、牡(蔚)、艾、蔞蒿、莪、蘋等植物。而依據(jù)現(xiàn)代植物學家的統(tǒng)計,中國的蒿屬植物至少有186種,還有44個變種,遍及全國各地。蒿屬植物僅在《詩經(jīng)》中便出現(xiàn)了11種,分別包括蕭、艾、蓬、蔞、蘩、蓍、蘋、蒿、芩、莪、蔚??梢娢覈飳僦参镓S富,且被百姓熟知。
另一方面,蒿屬植物與先秦時期民眾的農(nóng)獵、建筑、醫(yī)療和祭祀等生活都有著關(guān)系。首先,“蒿”廣泛生長于田野的習性,使其常見于農(nóng)業(yè)勞作和狩獵活動中。《詩·豳風·七月》論春日農(nóng)耕時言:“春日遲遲,采蘩祁祁?!薄对姟ふ倌稀を|虞》載狩獵野豬時曰:“彼茁者蓬,壹發(fā)五。”其次,“蒿”芳香可燃的特性,使其常用于祭祀活動。《詩·大雅·生民》記周人以馨香之氣祭祀祖先時言:“載謀載惟,取蕭祭脂?!睉?zhàn)國的包山楚簡中多次出現(xiàn)“蒿之”“蒿祭之”,便是以白蒿之馨香來祭奠亡魂。另外,古人還常用蒿、蓬等蒿屬植物為建筑的材料。如高大的蒿可作宮柱,《大戴禮記·明堂》曰:“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名蒿宮也?!庇秩巛镞€可建造墻壁,《韓非子·十過》云:“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楚墻之?!弊詈螅飳僦参锏乃幱脙r值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被人運用。成書于戰(zhàn)國的《五十二病方》載有藥方:“取弱(溺)五斗,以煮青蒿大把二”,“署汁二斗以漬之,以為漿,飲之,病已而已。青蒿者,荊名曰□”,這說明青蒿消炎的作用,在先秦時已被用于治療疾病。
“里”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基礎(chǔ)民眾組織機構(gòu)?!墩f文·里部》曰:“里,居也,從田從土?!边@說明“里”的本義就是人所居住的地方。在西周金文中,就已經(jīng)有了“里”字。如西周早期的令方彝銘曰:“卿事寮、諸尹、里君、諸侯:侯、田、男;舍四方令?!蔽髦芡砥诘氖讽灦卦疲骸坝牙锞傩??!边@兩處的“里”,皆可看作基層的民眾管理機構(gòu)。
春秋戰(zhàn)國之時,列國皆有“里”的建置。宋國有“里”,《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記載宋國的華亥、向?qū)?、華定叛國之時,即是“自陳入于宋南里以叛”。杜注曰:“南里,宋城內(nèi)里名?!编崌小袄铩?,《詩·鄭風·將仲子》言:“將仲子兮,無逾我里?!饼R國有“里”,《管子·立政》曰:“分州以為十里,里為之尉?!背小袄铩保妒酚洝だ献恿袀鳌罚骸袄献诱?,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綜上可明,先秦時期的各諸侯國,“里”均被作為人居住和組織的結(jié)構(gòu)之一。秦漢時期的“里”,亦是國家統(tǒng)治基層社會的基本單位,且組織愈發(fā)嚴密、規(guī)整。
蒿屬植物常見且被人熟識,“里”又是生活起居的基本組織單位,這為“蒿”“里”二字的相連提供了事實基礎(chǔ)。
“蒿里”之名源自墳聚蒿草的自然形態(tài)
蒿草與墳墓相伴的景象,被大量記錄于詩歌之中。如漢代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曰:“而況涉乎蓬蒿,騁乎丘墳?!薄独盍赇泟e詩》云:“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言:“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蒿草與墳墓相伴而生的狀態(tài),促使人們將“蒿里”與死亡關(guān)聯(lián)起來。
城外墳塋周邊,蒿草集聚正似“里”之形態(tài)。漢武帝之子劉胥自殺前唱曰:“蒿里召兮郭門閱,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其中“蒿里”指死后之地,與“郭門”相對,可見其在城門之外。漢代樂府詩《梁甫吟》亦云:“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庇稍娍芍笆庩幚铩币嘣诔情T之外,應(yīng)與“蒿里”含義相近。城門之外的“蒿里”人跡罕至,生命力頑強且隨處可見的蒿類野蠻生長,墳丘隱沒其間。人聚集之地曰“里”,比之于蒿則曰“蒿里”。城內(nèi)是生者所居之“里”,城外蒿草聚集處是亡者所棲之“里”,也反映著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蒿屬植物生于荒野、秋冬干枯之態(tài),又與人死葬于城外曠地、形容枯槁的情形相類。蒿屬植物常生于人煙罕至之處?!蹲髠鳌氛压曜赢a(chǎn)追憶鄭國西周末年舉國東遷時,曾“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秶Z·吳語》記敘農(nóng)夫耕作之際,亦需“刈殺四方之蓬蒿”。這反映了人跡罕見的荒野里,遍布著各類蒿屬植物。《爾雅·釋草》:“蘩之丑,秋為蒿。”郭璞注:“丑,類也。春時各有種名,至秋老成,皆通呼為蒿?!鼻锒竟?jié),一年生的蒿屬植物由春天的生機勃勃到枯槁腐朽,正如人死干枯之態(tài)?!拜锢铩被蛴忠浴翱葺铩鳖惐扔谒廊耍飳僦参锏呐d衰正如同人之生死。
以荒野之蒿而建成的“蒿廬”,也成為死者亡魂之所。“蒿廬”作為普通百姓的房屋建制,曾被賦予避世意象。東方朔自述其隱居朝堂之上,歌曰:“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碧瞥醯耐蹩円喾Q自己的隱居之地為“蓬蒿廬”。而“蒿”與魂靈的特殊關(guān)聯(lián),使“蒿廬”逐漸有了死亡意味?!督故弦琢帧づR之》曰:“病篤難醫(yī),和不能治;命終斯訖,下即蒿廬?!薄队^之》曰:“疾病不醫(yī),下即蒿廬?!边@說的是疾病已經(jīng)無法醫(yī)治,生命至此終要完結(jié),是要進入蒿廬了?!皬]”本是民眾的居住場所,“里”是民眾的基礎(chǔ)組織單位,“蒿廬”同樣被引入死后世界,成為亡靈安居之處。這也再次印證了“蒿里”與死后世界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主要源自“蒿”的特性。
“蒿里”與漸興的“樹墳立丘”習俗
借墓葬之上的荒涼之景,以“蒿里”為魂靈歸處,與戰(zhàn)國時期逐漸興起的“樹墳立丘”的墓葬習俗亦有關(guān)聯(lián)。
春秋時期,人們對死亡的認知更多來源于地下世界,而較少關(guān)注到“地上”的形態(tài)。“幽都”與“黃泉”反映的都是地下昏暗、濕冷之形?!冻o·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幽”者昏暗也,“幽都”正似地下漆黑晦暗之景?!洞呵镒髠鳌冯[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薄包S泉”隱于地下,陰冷、凄清又晦暗。去往“幽都”的方向是“下”,到達“黃泉”的方法是“掘地”,可見“幽都”“黃泉”所代表的死者世界亦在地下,借用的也是“地下”之形、之景。春秋彝銘所見的“下都”與“下土”,也證明了春秋時人相信人的亡靈亦居于地下土中。春秋末年的鄭莊公之孫鼎記載鄭莊公的后代為其父母作器,將其獻于“下都”;哀成叔鼎銘刻了嘉為其父哀成叔作器,使其在“下土”也能主司康公之事。
以上語例說明,春秋時期的民眾更多借“地下”的形態(tài),來代指魂歸冥府的情景。人們對死亡的認知,更易與“地下土中”產(chǎn)生聯(lián)想,而較少關(guān)注到“地上”的形態(tài)。這種重視地下墓穴的觀念,正與春秋及其之前流行的“墓而不墳”“不封不樹”的喪葬風俗互相契合。
戰(zhàn)國時期,“樹墳立丘”開始逐漸流行。如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東城西北隅16號墓發(fā)掘前,地面尚存長寬各30米、高70米的封土堆。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處在一個小山岡上,據(jù)說原是一個圓形大土坡。湖北荊州紀南城東的雨臺山上,西北部見于報告的楚墓即有554座,大都有封丘。此外,天星觀M1和望山的楚墓,其上都有墳丘。并且根據(jù)等級不同,墳丘上的樹木也有不同要求。如《白虎通·崩篇》引《含文嘉》:“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贝朔N等級制度在當時未必整齊劃一,但是反映了當時人對墳塋的重視。
戰(zhàn)國之后,人們?nèi)諠u重視對墓上丘壟的建設(shè),貴族不僅為自己的墓葬修建巨大的墳丘,還派人進行守衛(wèi)。如《史記·陳涉世家》:“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薄稘h書·高帝紀下》:“秦皇帝、楚隱王、魏安釐王、齊愍王、趙悼襄王皆絕亡后。其與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齊各十家,趙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視其冢,復亡與它事。”天子或貴族的陵寢要百家、百戶為之看守,這都顯示了“樹墳立丘”習俗在當時的發(fā)展與盛行。
正是這種“樹墳立丘”墓葬制度的流行,使人們注意到了“地上”之形。于是與墳丘、封樹相伴而生的蒿草,逐漸與死亡相聯(lián)結(jié)?!拜锢铩庇忠云湄S富的含義,逐漸取代了“下都”“下土”“下里”,成為魂魄歸處的最主要代名詞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身葬地下、魂歸蒿里這兩種觀念并不矛盾,而是同時并存的?!拜锢铩钡暮x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在不斷豐富,逐漸包含了“下里”的意涵,亦可代指地下的亡靈世界?!盎隁w蒿里”的觀念,在與泰山冥府文化結(jié)合之后,又孕育出“魂歸蒿(高)里山”的民俗思想,也不斷拓展著“蒿里”文化的內(nèi)涵。于東漢及其之后的墓葬中所出土的各式“蒿里父老”“蒿里君”的壁畫、雕塑與人俑形象,更為我們直觀呈現(xiàn)了各式名樣、豐富生動的喪葬習俗,銘記著古人這種獨特而又豐富的冥府文化。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