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楓
檔案記錄歷史,啟迪未來。
2021年國慶節(jié)前,以“佟佳江的記憶”命名的通化檔案陳列展正式對外開展了。陳列展是通化市檔案館自1959年成立以來組織的規(guī)模最大、現(xiàn)代化程度最高、展示內容最豐富的展覽。陳列館建筑面積1072平方米,展陳面積800多平方米,共展出圖片320余張、實物檔案89件,輔以3段音視頻和20處繪畫、沙盤、浮雕、場景等藝術展項。運用AR等現(xiàn)代數(shù)字展示技術,綜合運用聲光電等先進設備大幅提高觀展體驗。
展覽以通化6000年的歷史發(fā)展為脈絡,從檔案記錄的視角,通過文字檔案、圖片、實物、繪畫、雕塑、場景、聲光電等各種陳列展覽,直觀展示通化的文明起源和發(fā)展歷史,闡釋通化在中國歷史和東北地方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讓觀眾直觀感受不同歷史時期的通化文明,了解作為紅色之城、英雄之城的通化其山川秀麗與人杰地靈的歷史風云。
陳列展是在通化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社會各界鼎力支持下,通化市檔案館攻堅克難,歷經(jīng)前期謀劃、文本創(chuàng)作、形式設計到招標實施四個階段,用一年多的時間打造完成的。通過四個篇章講述通化大地上從有人類活動開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4年通化歸治吉林的歷史。陳列展面向社會常年展出,通化黨政機關、軍隊學校、社區(qū)居民通過團體預約可有序參觀,現(xiàn)已經(jīng)逐漸成為通化人民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教育的重要場所。
現(xiàn)在,讓檔案引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感受通化的前世今生。
拾級而上,步入展廳序廳,正中是“佟佳江的記憶”主題檔案文獻展主浮雕。標題墻以橫向的佟佳江造型為主視覺,背景為通化歷史上發(fā)生的著名事件和人物名稱,寓意佟佳江孕育出波瀾壯闊的人文和歷史,佟佳江上下墻體的浮雕展示通化大地上數(shù)千年來發(fā)生的典型事件。棚頂?shù)闹鳠羰遣捎酶呔潲悤r期典型紋飾蓮花紋作為造型。左側墻面用時間軸(縱向)的形式,展示通化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右側墻面從地域上(橫向)明確通化的地理位置。展覽序篇,用高度概括又優(yōu)美凝練的語言文字點明主題,告訴我們,從刻紋記事到箭鏃銅戈、從碑碣墓志到漢瓦壁畫、從奏折舊檔到浩繁卷宗,生活在通化的漢族、穢貊、夫余、高句麗、靺鞨、契丹、女真、滿族等各民族兒女,辛勤創(chuàng)造、頑強抗爭,共同繪就佟佳江水邊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面。
第一篇章:山宗水源 歷史開篇——文字符號記錄的先秦時期
這一部分通過考古發(fā)掘的陶瓦、卜骨、青銅上的符號文字信息,講述通化自遠古時期以來、青銅時代以前漫長的歷史。
長白山、鴨綠江孕育了這片土地的萬物生靈。早在遠古時代(4萬—2萬年前),通化地域已有人類生存,在通化縣大安鎮(zhèn)有一舊時器時代洞穴遺址,發(fā)現(xiàn)大量的古生物化石、骨器,如尖狀器、刮削器等遺物和人類用火遺跡,均證明在舊時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生活居住過,他們是這片土地上的領跑者。
1956年的春天,吉林省文化局考古隊在距通化市中心3公里的佟佳江南岸一個名叫“萬發(fā)撥子”,俗稱“王八脖子”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一處原始社會時期的遺址,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量的出土文物向我們傳遞著一個信息: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在通化佟佳江兩岸肥沃的黑土地上,便孕育了古老的民族,他們走出洞穴、結廬而居、開荒種地、鉤魚捕獵、取火開窯(冾鑄、稻作、制陶、紡織),過著辛勤勞動、和睦相處的生活,他們刻符結繩以記事,鑿壁樹屋以炊煮,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生命成長的足跡。
陳列展展示的通化萬發(fā)撥子出土的各種類型刻劃紋陶器,是文字記錄的前驅,陶紋亦陶文,這就是通化檔案的早期形態(tài)。柳河、輝南、通化縣、集安等地出土紋飾陶器的統(tǒng)計情況,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通化檔案符號便廣泛分布。通化萬發(fā)撥子出土陶器中完整器極少,但殘片中的紋飾仍呈現(xiàn)多樣化,且有一定的文化意義,代表著原住民對當時生產(chǎn)生活的記述,這是通化文字檔案的前驅。
通化萬發(fā)撥子出土的卜骨則是通化最早的原始檔案——甲骨檔案的代表。通化萬發(fā)撥子遺址中出土十多件卜骨,雖然上面沒有準確的卦辭,然而卜骨上明顯的人工刻鑿痕跡具有明顯的記錄事件的功能,尤其是通過觀察火炭烤灼后的裂紋來判斷事件吉兇,是這批出土甲骨主要用途。這是當時的重要檔案資料,印證了這一時期通化先民的精神生活?!安饭菃柤眻鼍罢故镜?,是根據(jù)考古資料并結合通化當時的自然地理狀貌復原巫師手執(zhí)卜骨,正在為將軍占卜的情景。
通化出土戰(zhàn)國時期的陽安君劍、藺相如戈和左锝工、右锝工箭鏃,是通化現(xiàn)存具有金文檔案性質的青銅器,是這一時期通化地區(qū)與中原交往的見證。
青銅兵戈,箭雨斧頭,諸侯和列強們在邊塞燃燒著爭戰(zhàn)的烽火,如今這些鐫刻的歷史符號依然留在汲水的陶器和青銅兵戈劍鏃上,記錄著那一段刀兵相爭的歷史。
第二篇章:漢唐郡府 山川織路——碑碣石刻記憶的漢唐華章
陳列展通過“陶文、銘文與瓦文”“碑碣與墓志”兩組檔案展示漢代到唐代一千多年間,通化檔案記述的通化歷史。
漢代,通化屬于玄菟郡和渤海國管轄;唐代,屬于羈縻府州的管轄之地。四通八達的交通和人員往來,促進本地的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陶文古印、漢隸古碑、墨書壁畫、井欄刻石都銘記著這一段民族融合的艱辛步伐。山川織路,數(shù)百年的激蕩歲月,開創(chuàng)通化文字檔案歷史的新紀元。
說到漢唐時期的通化,必須研究高句麗王國。高句麗作為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存在于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共計705年。而集安作為高句麗都城的時間長達425年,今天在集安城內隨處可見高句麗文化遺址。陳列展中“集安丸都山城宮殿遺址想象復原”沙盤模型,把那一段顯赫的歷史凝固在這里,從“中原歷朝對高句麗王管轄冊封表”中可以看出,高句麗地方政權存在的705年間,始終臣屬于中原王朝。
通化地區(qū)漢唐時期出土大量的建筑用瓦、瓦當?shù)?,上面的銘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其中集安出土的大量陶建筑構件,如瓦當、筒瓦、板瓦、陶磚等,上面的銘文是重要的檔案記錄。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安高句麗王陵太王陵出土的墓磚,在其磚的側面模刻“千秋萬歲永固”字樣,集安丸都山城出土的小兄文字瓦,是我們了解高句麗歷史的重要資料,是見證高句麗與中原密切關系的重要實物。
通化在這一時期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碑文壁畫等,它們是通化重要的石刻檔案。在通化縣快大茂鎮(zhèn)赤柏松古城出土的“蒼頡”銘文滑石鎮(zhèn),具有豐富的文化含義,表明漢時通化居民多有漢人的成分,漢文化在這里有深刻的影響。位于集安的好太王碑被稱為“東方第一碑”,建于公元414年,碑文共44行l(wèi)775字,涉及高句麗建國傳說,好太王功績及當時東北、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倭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外學者所珍視,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都十分突出。
第三篇章:輝發(fā)柳邊 設治開發(fā)——奏疏方志記載的長白圣地
滄海桑田,世事更迭,歷史進入遼金、明清時期,通化地區(qū)的行政隸屬關系和行政管轄區(qū)域不斷變化,這一時期,記述通化歷史的紙質檔案開始大量出現(xiàn)?!爸爻嫉淖嗾邸薄肮饩w修志”兩組檔案為我們展現(xiàn)了輝發(fā)部、輝發(fā)城女真人的馬上爭戰(zhàn),柳條邊墻的封禁與解禁,通化邊疆邊境的開發(fā)與鞏固。奏疏表文、舊書方志顯示著通化作為東北邊疆重要的開發(fā)集聚區(qū),開啟了通化的近代化進程。
清代,包括通化在內的長白山一帶被統(tǒng)治者設為龍興之地,設置柳條邊墻加以保護,通化屬“東邊外”“東邊道”,200年間處于封禁之地。1619年,清廷在東北設置圍場,為皇帝狩獵、士兵習武以及獵捕野物貢奉的地方。輝南縣當時屬于御圍,努爾哈赤、康熙、乾隆都在此進行狩獵,并留下詩句。今天輝南縣境內仍有其孑遺?!翱滴鯂C”場景根據(jù)歷史文獻的記載和清代繪畫復原康熙皇帝的狩獵場面。
隨著柳條開邊以及邊疆形勢的嚴峻,清政府有識之士提出拋棄舊制,弛禁東北,移民實邊,多名重臣上書奏報朝廷,提出“添設州縣”。1877年9月3日(光緒三年七月已卯),清廷準奏在興京南境佟佳江設通化縣,隸屬興京撫民廳,張錫鑾任首任知縣,縣署定在頭道江(今通化市)。通化市的歷史是從清光緒三年即1877年開始的,因為縣設治在前,市成立在后,所以民間有“先有通化縣,后有通化市”之說。
一本通化老縣志為我們描述了通化設立縣治的歷史。一段音視頻又給我們生動還原當時縣治范圍的遼闊與縣城風貌的古樸。
第四篇章:民國風云 歸治吉林——文書檔案記述的抵御外侮
民國時期的通化,風云際會、英雄輩出。展覽通過四組檔案反映工商、財稅、農(nóng)業(yè)、交通、教育、司法等行業(yè)的發(fā)展狀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紅色檔案展現(xiàn)中華兒女們用生命和鮮血保家衛(wèi)國,抗擊日本野蠻侵略的悲壯畫卷。九一八事變后,楊靖宇、王鳳閣、高志航、唐聚五等一大批抗日英雄在通化的白山黑水間書寫了一篇篇感天動地的不朽詩篇。解放戰(zhàn)爭期間,四保臨江戰(zhàn)役、南滿的解放,為解放全東北奠定基礎??姑涝陂g,通化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大后方,付出巨大的犧牲,直到1954年歸治吉林,通化又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進入這一展廳,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熠熠生輝。在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日戰(zhàn)爭中,通化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zhàn)、為民族復興而戰(zhàn)、為人類正義而戰(zhàn),社會動員之廣泛,民族覺醒之深刻,戰(zhàn)斗意志之頑強,必勝信念之堅定,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楊靖宇領導東北抗日聯(lián)軍在通化這片熱土上以錚錚鐵骨戰(zhàn)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在“楊靖宇壯烈殉國”這組檔案里展出“楊靖宇殉國前百日戰(zhàn)斗檔案”。1953年,在日本關東憲兵司令部舊址發(fā)現(xiàn)一批被埋入地下未被徹底焚毀的檔案,楊靖宇殉國前24件百日戰(zhàn)斗檔案也在其中。這24件檔案真實地記錄楊靖宇犧牲前100天率部與敵進行的47次戰(zhàn)斗,再現(xiàn)東北抗聯(lián)將士在冰天雪地堅持頑強斗爭,楊靖宇將軍在超越生命極限的嚴寒和饑餓中堅持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孤身戰(zhàn)死的英雄壯舉。
老嶺隧道戰(zhàn)斗遺址位于通化縣石湖鎮(zhèn)老嶺村南。1938年初,東北抗聯(lián)第一軍在楊靖宇的率領下在老嶺隧道對通化至輯安的鐵路進行了破襲作戰(zhàn)。這次破襲戰(zhàn)歷時三個多月,擊斃日本守備人員及監(jiān)工等,炸毀敵人的隧道、發(fā)電設備和物質倉庫,給日偽以沉重打擊。老嶺隧道景觀箱再現(xiàn)了當年老嶺隧道及周邊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可以想象當年的抗聯(lián)英雄們在這里奮勇殺敵。
王鳳閣是通化土生土長的抗日名將,東北抗日義勇軍著名將領。1937年4月被殺害于通化城東玉皇山下的柳條溝。王鳳閣與妻子張氏赴刑場前的合影彰顯了烈士的大義凜然與頑強不屈。
長白林海山河壯,一腔熱血鑄英魂。高浮雕《山魂》采用方解石紀念碑造型特征,塑造了楊靖宇、王鳳閣等抗日英雄,寓意英雄與山石生長在一起,化為山的靈魂,永世長存。他們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精神的生動寫照。
在“四保臨江”戰(zhàn)役的AR體驗館,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參與戰(zhàn)斗。通化作為抗美援朝的前沿口岸、大后方,志愿軍參戰(zhàn)的重要通道,是最早開始抗美援朝的地區(qū)之一,主要負責傷員救治與轉運。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通化軍民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犧牲,為贏得勝利做出了貢獻。
在展覽的尾聲部分,參觀者在大型油畫《跨過鴨綠江》跓足、回味、感悟,一份份檔案述說著千年歷史,一個個篇章匯聚著磅礴力量。
通化,作為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璀璨之光透過漫漫的歷史塵埃,至今仍燦爛奪目。通化的過去既屬于歷史,又傳承啟迪未來。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前程似錦的明天更使人鐘情、更讓人向往。今天的通化兒女繼往開來,正在創(chuàng)造著通化新的歷史,讓通化這顆長白山下的明珠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作者單位:通化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