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庫斯·德格里西 ??啤た肆_夫特 馬克·羅里希等
在德國,一家“兒童免入”餐廳引發(fā)了熱議。給予有孩家庭必要的社會支持和縱容孩子為所欲為之間的界限何在?致力于讓孩子情緒穩(wěn)定、安全感十足的當代父母,會因此給了孩子太多自由嗎?
|“兒童免入”餐廳 |
在德國梅前州迪爾哈根市波羅的海沿岸的西佩胡思餐廳,老板麗卡達·比波爾坐在大堂里。此時距離開店還有兩小時,她的面前擺著寫得滿滿當當?shù)念A訂簿?!斑@都是些什么父母???”她深吸一口氣,說起那個讓自己愁腸百結(jié)的問題。這時,電話響起。她說:“您說有五個人,是五個大人嗎?……不是?那么抱歉,我們不招待12歲以下的孩子?!彪娫捘穷^的人顯然提高了聲音,比波爾轉(zhuǎn)了轉(zhuǎn)眼珠,禮貌但堅定地回絕道:“不行就是不行?!?/p>
“親愛的客人們,由于過去發(fā)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我們決定不再接待帶著12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比波爾和丈夫在旅游旺季來臨時將這句話寫在餐廳前的信息欄里。
自那以后,比波爾遭到了可怕的辱罵。她被稱為“厭孩女”,被指責歧視他人,有些人表示希望她破產(chǎn)。與此同時,電視臺突然來訪,報紙也對她進行了報道。當?shù)丿燄B(yǎng)浴場的主管擔心這件事會影響到整個地區(qū)的聲譽,也試圖插手干預,但比波爾毫不動搖?,F(xiàn)在,西佩胡思餐廳是個“無孩區(qū)域”?!罢媸且荒瓯纫荒暝愀?,”她說,“還有尊重和規(guī)矩可言嗎?”以她的經(jīng)驗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她說起墻上的涂畫、地毯上被踩扁的肉排、桌椅上的面條,說起那些甚至跑到鄰桌攀爬的孩子,坐在地上用玩具絆倒服務(wù)員的孩子,在服務(wù)員或其他客人再三請求后仍然不停追趕打鬧的孩子。
這些孩子的父母在干什么呢?他們要么沉浸在手機的世界里,對孩子的表現(xiàn)一無所知,要么是雖然知道但放任自由懶得管。一些父母甚至希望服務(wù)員能迎合小孩的行為。比波爾說,她確實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要求,比如“我的孩子正在扮狗,請您上菜時把食物放在地上”。
對于被批“厭孩”,50歲的比波爾不禁黯然神傷,因為她自己就養(yǎng)大了四個男孩,最小的如今16歲?!拔覀冏鬟@個決定時,并不是想針對孩子?!彼f,“我們更想問:他們的父母到底是怎么回事?”
| 確保安全,鼓勵探索 |
那么,父母究竟是怎么了?是我們社會的教育標準出現(xiàn)了扭曲嗎?教育工作者們抱怨這代孩子缺乏基本的能力,祖父母搖頭說他們的孫輩可以為所欲為,全社會都在熱議大人和孩子之間的尊重、規(guī)則和行為問題。與此同時,根據(jù)《明鏡周刊》最新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大多數(shù)德國人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是與禮貌、體諒同樣重要的教育目標。
只是我們該如何達成平衡?如今的孩子真的比前幾代人童年時更加吵鬧、富有攻擊性、不受管教、不懂尊重嗎?實際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關(guān)乎兩種相對立的教育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專制和寬容:是執(zhí)行規(guī)則還是協(xié)商規(guī)則,是將孩子視作可塑之人還是需要陪伴之人,是給出指令還是傾聽意見。
20多年以來,瑞莫·拉爾戈、杰斯佩·朱爾等教育專家的建議越來越受關(guān)注,家長們常常選擇更加寬容的育兒模式,將孩子視為伙伴,教育學上稱之為“關(guān)系導向型”或“需求導向型”,其基本思想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是他們有安全感且情緒穩(wěn)定。這是將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作為教育的基礎(chǔ)。然而,這種理念遇上的教育體系現(xiàn)實卻是——我們謹慎點說——人們寧愿專制而非協(xié)商。
新冠疫情讓父母們筋疲力盡、充滿沮喪,努力維持“家庭辦公室”和“臥室小學/幼兒園”的運轉(zhuǎn),卻還要應對指責,說他們嬌慣孩子,把孩子養(yǎng)成了無禮、脆弱的極端自私者。
但是,如今的父母真的已經(jīng)向他們的“國王孩子”屈服了嗎?還是說,他們寬容的育兒方式遇上了不寬容的傳統(tǒng)社會結(jié)構(gòu)?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明鏡周刊》成立了一個調(diào)查小組,小組成員由年齡在30歲到50歲出頭的編輯組成。他們采訪專業(yè)人士,組織疲憊的父母參加研討會,觀察孩子們的日常生活。
那些看上去性格執(zhí)拗、無法管教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心理學家法比安娜·貝克爾–施托爾在慕尼黑主管德國早教和媒體能力研究所,致力于研究親子關(guān)系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影響。貝克爾–施托爾說:“很多人不知道孩子們?yōu)楹螘霈F(xiàn)挑釁行為,為何就是不聽話,不愿意遵守規(guī)定?!彼硎?,孩子們和成人一樣,都有身體和心靈上的基本需求,嬰幼兒尤其需要情感和身體的親密度,稍大一些的孩子則更多地尋求社會歸屬感和獨立自主性?!昂⒆邮欠窀杏X良好,對于他們能否健康發(fā)育,能否適應幼兒園或小學生活,都至關(guān)重要?!必惪藸枿C施托爾說。
貝克爾–施托爾的研究重點是發(fā)展心理學中的“安全圈”。她認為,父母以及幼兒園和中小學的教育工作者們總是同時有兩項任務(wù):一方面,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讓孩子自由活動,鼓勵他去探索、嘗試;另一方面,讓孩子保持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nèi),注意其安全狀況,指出潛在危險。
“如果一個孩子在紅燈亮時亂跑,而一輛車正加速駛來,這時候高聲喊喝甚至使勁拉住孩子,都是必須的。”貝克爾–施托爾說,“但是,這是特例,是為了保護孩子的生命。一般來說,對待孩子無需特別提高聲音,也不用語氣嚴厲甚至突然使勁抓緊孩子的身體?!?/p>
我們更應該探討父母需要對親子關(guān)系投入什么,比如設(shè)立界限、承擔責任,及時給予孩子糾正自身行為的可能性?!白詈帽苊庵圃焯袎毫Φ沫h(huán)境,不要出現(xiàn)憤怒、哭泣或吼叫。”貝克爾–施托爾說。專制型父母嚴格遵守規(guī)定,很少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有時會批評、貶低或懲罰孩子,而且總是把過錯歸罪給孩子。“孩子可能因此心靈受創(chuàng),變得自卑、恐懼,甚至出現(xiàn)攻擊性?!苯逃龑W者和暢銷書作家因柯·胡梅爾在其《不要太嚴厲,不要太限制》一書中寫道。最新研究結(jié)果表明,缺乏同理心的教育方式可能極大地危害孩子發(fā)育,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大腦的特定區(qū)域萎縮。
“如今,很少有人想讓自己的孩子長成一個惟命是從的小跟班?!焙窢枌懙馈T诎愃拱秃彰裾{(diào)研究所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中,有27%的家長“不重視規(guī)則和禁令”,而本世紀初時這個數(shù)字還只有19%。胡梅爾表示,盡管如此,我們?nèi)阅茉诤芏嗉彝ブ杏^察到專制型教育風格的存在。
如今的教育到底哪里走偏了?在回答這個問題前,維也納心理治療師瑪?shù)倌取とR博維奇–穆爾伯格總喜歡說起一件冬天的軼事。在一個濕冷的“爛泥天”,她女兒最好的朋友穿著涼鞋來到幼兒園,襪子都濕透了。這個小女孩的媽媽作出這樣的決定,理由是“孩子非常希望穿涼鞋”。一天后,萊博維奇–穆爾伯格的女兒也想穿涼鞋上學?!拔颐鞔_禁止了她。她可以穿綠白紅條紋連襪褲和碎花裙子,雖然這樣穿不符合我的期望,但還算可以接受。對于一個感冒了的孩子來說,冬天穿涼鞋完全越界了?!边@位心理治療師說,“如今,很多父母無法或者說不想為孩子設(shè)定這樣的界限。以前,很多孩子被教育成服從者,他們多方面的潛力因此被毀。如今的孩子們更具個性,但仍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果父母將孩子視為伙伴,給他們絕對的自由空間,實際上是對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父母有引導孩子的責任,必須為孩子設(shè)定適齡的界限。如果不這樣,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鼻尖上蹦跶?!”┚瓦@樣養(yǎng)成了?!?/p>
2016年,萊博維奇–穆爾伯格在一本書中警告道,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了“暴君”和沒有生活能力的自戀者,將來無法進入職場,必須依靠國家救濟金生活。一些同行批評她的這種說法不科學,只有特例作支撐,認為她不該由她診室的小病人推及所有孩子。
萊博維奇–穆爾伯格反駁了這些批評。她說:“我并不是說所有孩子都這樣,但確實有部分孩子是這樣。而且,并非只有我一人如此認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曾和我說起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和青少年?!痹谛聲段覀?nèi)绾握任覀兊暮⒆印分?,她仍然警告會出現(xiàn)被寵壞的孩子,但加了限制——“我也看到了理智、聰明、積極發(fā)聲、很小就參與政治生活的孩子們。以前的孩子們不會這樣?!?/p>
萊博維奇–穆爾伯格還強調(diào),如今,鋪天蓋地的教育講座、嬰兒課程、指導手冊和扮演所謂“完美父母”的社交媒體賬號,讓很多父母感到不安。這樣,就產(chǎn)生了一種矛盾:我們越關(guān)注教育,就越難簡單育兒。在《明鏡周刊》委托進行的一次調(diào)查中,55%的德國人認為如今的父母比30年前更難當,而且這一觀點和他們自己有沒有孩子無關(guān)。“父母處于需要做好、做對的高壓之下,”萊博維奇–穆爾伯格說,“孩子不再只是個孩子,而是突然成為了一個項目?!?/p>
圍繞著這個“項目”發(fā)展出了一個繁榮的市場:書店里擺滿了勵志書,父母研討會很早就被預約一空,兒童和青少年治療要排很久才能輪上,幾乎沒有哪種報紙不設(shè)家庭專欄,教育學者爭相寫博客,中小學和幼兒園絕望地尋找專業(yè)人員,就好像教育學意味著異常繁重的工作。
| 滿足需求,提供選擇 |
慕尼黑一家幼兒園的例子展示了其他的可能性。這里有36個三歲以下的孩子,看護時間為每周一到周五7點半到下午4點半,基本理念是注重發(fā)展孩子的能力和獨立自主性,教師遵循“非必要不幫忙”原則。“沒有什么比感覺到愛和獨立自主更能激勵孩子?!眻@長兼心理學家阿格涅斯卡·科齊亞奇說。因此,老師會鼓勵孩子們自己穿衣服、向碗里添土豆泥或在自由活動時自主尋物。只有孩子還沒準備好自己做并且明確釋放出求助信號之后,老師們才會幫忙。只要孩子愿意自己做,老師們就會讓他們自己講述、思考和行動。
滿足孩子的需求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允許存在規(guī)則??讫R亞奇說:“恰恰相反,我們的任務(wù)就是為孩子們設(shè)置適合其發(fā)展的行為界限,同時保證有安全的自由空間供他們自主探索。”比如,一個小男孩多次試圖將球扔上早餐桌,一位老師建議他在旁邊的房間繼續(xù)玩這個游戲。
“需求就是需求。”科齊亞奇說。那一刻,玩球?qū)τ谶@個男孩來說至關(guān)重要。她強調(diào),應該找出滿足他需求的可能性,而不是粗暴禁止,即不僅要告訴孩子不能做什么,還要告訴他可以做什么?!拔覀兿敫嬖V孩子們?nèi)绾握J識自己,允許他們感受自身的需求和情緒?!彼麄冎雷约菏潜豢吹胶驼J可的,就會更加愿意合作。
“所有人都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快樂、強壯、適應力強。”科齊亞奇說。僅僅讓孩子做老師要求的事情是不行的,比如發(fā)出“現(xiàn)在別哭了!”或是“坐好,把所有東西都吃完才能離開”的指令,比如只因為媽媽覺得冷,就讓孩子穿上更厚的毛衣。
慕尼黑這家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卻常常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安。專家妮娜·格林姆和諾拉·伊姆勞開辦的研討會就針對這些情況。
一天傍晚,在萊比錫的一家幼兒園,孩子們早已離校,三十幾名母親和兩名父親來到這里傾聽格林姆和伊姆勞的講座。兩人開設(shè)的速成班時長3小時,收費27歐元。她們已經(jīng)去過五個城市。在奧爾登堡時,有200名父母向她們尋求建議。
“我們不應該抱怨。我們應該無所不能。我們的命運不錯,產(chǎn)褥期可以躺著休息,而不是像我們的祖母那樣剛生完孩子就得下田勞動。如今的父母常常聽到這些話?!币聊穭谡f。她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出版了十幾本育兒書。
30歲的安格雷特帶著孩子參加講座,她還在哺乳期,十個月大的女兒在她身旁的墊子上爬行。她熟悉那種希望做好一切,又害怕做錯太多的感覺。她的女兒不想睡覺,正在不停地叫喊,這讓她心煩意亂。她覺得現(xiàn)場的其他人已經(jīng)暗地里對她翻了無數(shù)個白眼,因為他們原本期待這個晚上可以遠離孩子,或是因為她的女兒讓其他三個嬰兒無法入睡。“我知道,我給了自己太大的壓力。”她說。
一對分別38歲和36歲的夫妻說起,當他們?nèi)龤q的兒子在滑梯上敲打木塊或是趴在超市的地上哭鬧時,他們收到的那些來自陌生人的負面評價和鄙夷目光。他們從親朋好友那里得到了不少育兒建議,尤其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總是熱衷于為他們出謀劃策?!八麄儞奈覀兛赡軕T壞孩子,還怕影響我們的夫妻關(guān)系,因為他還和我們睡在同一張床上,但其實這對我們來說完全沒有問題?!边@位母親說。
但有些時候,也并非完全沒有問題。好幾對父母都說到了每天早上家里固定上演的混亂經(jīng)典劇目或是推搡擠兌、互相啃咬的兄弟姐妹。有三歲兒子的這對父母說,他們的兒子在半年內(nèi)用兒童玩具損壞了兩臺電視機。這件事第二次發(fā)生時,他們強迫他將“罪魁禍首”——他圣誕節(jié)收到的一個工具箱——扔進了垃圾桶。
“我覺得,你們得讓他知道,他不被允許損壞你們的東西,這一點非常重要?!备窳帜氛f,“你們可以想想,如何才能不讓他活潑的性格影響你們的家庭生活。也許他可以得到一箱可以隨意弄壞的玩具?這樣或許可以消耗掉他用在損壞電視上的能量?!边@和慕尼黑那家幼兒園遵循的原則相同:不是粗暴禁止,而是提供選擇的可能性。
大部分現(xiàn)代教育專家一致認為,懲罰孩子用處不大,還可能損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拔颐恐芏紩盏綃寢寕儗憗淼泥]件,她們問我,懲罰孩子會不會毀掉親子關(guān)系?!币聊穭趯@些萊比錫家長說,“你們可以放心:不會的!你們的關(guān)系像粗繩一般堅不可摧,只是其中的一根線斷了,影響并不大,而且可以修補。只有當父母持續(xù)切割這條粗繩,不斷地侮辱他們的孩子,才會損害親子關(guān)系。”
伊姆勞試圖減輕這些父母的壓力,這是她的成功秘訣之一。她說:“對于孩子是否應該在你們的婚床上睡覺,或是夏天能否再吃一個冰激凌,沒有正確或錯誤的答案。只要你們認真對待和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就會有很多適合你們的解決方案?!?/p>
那么,那些毀壞電視、能隨心所欲在父母床上睡覺以及挑挑眉就能吃第三個冰激凌的孩子呢?如今的孩子可以被允許做一切事情嗎?這些其實并不是問題,而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环N批評,常常來自我們的祖父母那一輩。對此的簡單答案是:不,當然不是,但如今的父母會更努力地識別孩子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只知道拒絕他,或是屈服于他。
思想家羅莎·盧森堡曾強調(diào),孩子的自由必須以尊重周圍持不同意見者的自由和所處環(huán)境的規(guī)則為前提,否則這種教育就會導向利己主義。而這正是對關(guān)系導向型教育的主要批評:為所欲為的孩子和放棄管控責任的父母會成為周圍人的負擔。
| 了解孩子,積累經(jīng)驗 |
晚餐時間臨近,在超市里,一位母親焦急地推著購物車前進,車上坐著一個疲憊、饑餓的孩子。她已經(jīng)給他打開了一袋水果谷物條,還買了一個奶酪小面包,但顯然還不夠,他從貨架上拿起一袋巧克力豆。他的母親說:“這東西看上去五顏六色的,我知道你很喜歡,但是看看,它含糖太高,我不想買?!彼o他推薦更健康的食物,孩子看上去十分生氣,開始哭鬧。而這惹惱了一個老人家,他抱怨這孩子太吵了。這位媽媽便對他說,很抱歉打擾到了他,她還得和孩子練習如何處理情緒。
這個場景出自因柯·胡梅爾的育兒書。它告訴我們,如何為孩子提供監(jiān)護上的幫助(水果谷物條、奶酪面包、表達理解和善意的談話),同時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化解沖突。這位母親沒有用指責孩子或是給他買一切他想要的東西的方式讓孩子閉嘴。孩子想吃甜食,她給了他其他選擇,并教他如何在超市里釋放情緒。“這樣,他能與母親和睦相處,無需退縮、適應甚至攻擊,”胡梅爾總結(jié)道,“而這會給孩子自信,讓他變得更強大?!?/p>
“不能由著他們?!?9歲的珊德拉·溫科勒總是聽到這樣的話。她的大女兒小時候常常拒絕爬通往家里的樓梯。有時候溫科勒會和她協(xié)商,說“我抱你走一段,你自己走一段”。大部分時候,為避免女兒哭鬧,她會直接把她抱上去。經(jīng)過她年邁的鄰居房前時,鄰居總是搖著頭對她說:“你不能由著她!”
有一天,她嘗試聽取建議,結(jié)果卻身心俱疲。她讓女兒坐在樓梯下,自己先上去了,孩子不停地喊叫、抽泣、反抗,大概一個小時后才走到家門口,而且一到就吐了。溫科勒很是羞愧,感覺十分糟糕,也許她的女兒是生病了,至少她感覺孩子受盡了折磨?!耙院笤僖膊贿@樣了?!彼龑ψ约喊l(fā)誓,并抱起孩子,請求她原諒。
如今她的兩個女兒分別8歲和12歲,她作了大量兒童發(fā)育方面的研究,出了很多本書,其中一本的標題是《了解兒童之書》。為何孩子喜歡按按鈕?為何他們會突然害怕陌生人?為何他們那么喜歡玩躲貓貓,同時卻又那么不擅長躲藏?他們總是蹦蹦跳跳地前進,很少做大人要求他們做的事,只想從面條和甜食中攝取營養(yǎng)。根據(jù)心理學、發(fā)展教育學和神經(jīng)學的知識,溫科勒生動而有趣地講述了為何孩子和大人的行事方式如此不同。我們常常太容易忘記或忽略,孩子的大腦、感覺和運動分成如此多不同的發(fā)育階段,而且和成人的大為不同。
所以,溫科勒不認為如今的孩子比以前的更加無禮、吵鬧或肆無忌憚。相反,她很高興孩子們的想法能被看到和聽到。實際上,太多父母會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來哄發(fā)脾氣的孩子,因為他們不想引人注目,害怕負面反饋,而且想要屬于自己的安寧。
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人能給自己設(shè)定的最復雜、最富挑戰(zhàn)、最無聊、最昂貴而又最美好的任務(wù)之一。如今,可能所有人都一致認為,和孩子建立親密關(guān)系是一切的基礎(chǔ)。但是,需求導向也并不意味著必須滿足孩子的所有愿望。如何做到最好,必須不斷積累經(jīng)驗,總是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性格和具體情況,在指導和放手、“好的,因為……”和“不行,但是……”之間達成平衡。
[編譯自德國《明鏡周刊》]
編輯: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