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準確把握幼兒近階段的學習情況,并隨著幼兒的狀態(tài)生成具有針對性的課程,能支持并滿足幼兒深度學習與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在當前幼教活動中,教師尚未意識到“觀察活動”的教育價值,觀察行為常常伴有“隨意性”的特點,忽視了在活動后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師要調整以往的觀察模式,注重幼兒的游戲狀態(tài)及講述話語,生成具有指向性、目的性、針對性的課程活動,讓幼兒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本文對教師的觀察行為展開探討,圍繞著“生成課程”展開探討,簡述其概念及教育優(yōu)勢,從觀察材料、狀態(tài)、游戲、興趣、目標五個角度出發(fā),更準確地把握幼兒在游戲中的狀態(tài)及最近發(fā)展區(qū),生成更具針對性的課程活動,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實現能力的再度提升。
一、概念界定
(一)教師觀察行為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的觀察行為是其基本行為之一,不僅僅要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狀態(tài)及結果,還要在觀察結束后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解析,通過觀察與記錄的內容,更準確地把握幼兒認知水平、操作能力、活動興趣、思維階段,并根據觀察到的信息確定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隨后對游戲材料及展開方式進行調整,從而在后續(xù)教學中進一步提高幼兒能力。由此可見,教師的觀察行為在幼兒教育中尤為重要。
(二)生成課程
生成課程也被稱為“呼應課程”,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并非幼兒教師提前預設好的課程,教育內容、教學過程、教育方式都可以隨意改變。但生成課程也并不是幼兒無目的、隨意的一項活動,通常情況下生成課程的開展都來源于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通過觀察、記錄、聆聽幼兒在活動中的需求,將幼兒感興趣的元素與話題作為活動方向,在幼兒游戲中隨機應變,以滿足幼兒對活動的實際需求,讓其獲得更多有效的學習經驗,同時也能有效提高課程活動的質量。
二、生成課程在幼兒教育中的優(yōu)勢
(一)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
幼兒在活動中的學習狀態(tài),對課程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生成課程具有極強的隨機性,其展開模式、活動內容都源于幼兒對活動及所學內容的需求。如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出現某一現象或問題,那么教師在生成課程中將“問題”作為活動主題,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能讓幼兒在課程中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通過實踐學習的方式實現教育目標,凸顯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二)滿足幼兒活動需求性
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是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游戲活動展開時,教師應將幼兒對活動的需求放在首位。在觀察幼兒的游戲活動時,教師能準確把握住幼兒在活動中的狀態(tài)、特點,耐心聆聽幼兒對游戲、材料、現象的想法與需求,并將此類元素作為生成課程的主題,以滿足幼兒需求,在后續(xù)活動中再度強化幼兒能力,促使其由“開心地玩”轉變?yōu)椤巴娴瞄_心且有意義”。
(三)激活幼兒學習探究性
在幼兒的游戲過程中,面對不同的活動情況、現象、問題,幼兒會隨機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教師在觀察過程中可記錄幼兒的疑問及困惑,在生成課程構建時,教師可將疑問設為課程主題,立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生成教學活動,強化幼兒深度學習與探索的意識,滿足幼兒的探究心理,促使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幼兒游戲觀察中生成課程的路徑研究
生成課程對幼兒教師而言并非“新觀念”,在我國教育活動中具有豐富的教育史,如何讓生成課程更好契合幼兒發(fā)展,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一)觀察材料,確定問題,設計活動
幼兒對材料的使用情況,更能反映出幼兒在游戲中的問題及發(fā)展階段。在教師觀察行為中,應加強對活動材料的觀察,觀察材料的使用情況、幼兒游戲狀態(tài)、材料消耗數量,通過分析確定幼兒在游戲中存在的問題,確定生成課程的主題與方向,并對課程活動做出理性判斷與選擇。
在教師觀察行為中,首先,觀察不同游戲材料的使用情況。以中班益智區(qū)游戲為例,教師在區(qū)域中投放了“魔方、七巧板、九連環(huán)、拼圖”等材料,在觀察該區(qū)域幼兒的活動情況時發(fā)現,大部分幼兒對“拼圖”材料具有較強的興趣,能力較強的幼兒還會將幾幅拼圖混在一起,再逐一拼回原樣。但“魔方、七巧板、九連環(huán)”等益智類游戲質量不理想,大部分幼兒看到新玩具會拿起來嘗試一下,但是沒多久便將其放回了原位。由此可見,在該區(qū)域游戲中,“拼圖”的難度較低,幼兒的游戲欲望較強;“魔方、七巧板、九連環(huán)”等益智類游戲難度較高,幼兒沒掌握正確的游戲玩法,探索欲望較低。針對觀察與分析出的內容,教師便可確定生成課程的教育方向。如構建綜合性活動“聰明的古人”,將“魔方、七巧板、九連環(huán)”等益智類游戲融入其中,讓幼兒了解到這些游戲道具的由來及玩法,豐富幼兒的認知,在生成課程中給予幼兒經驗支持,通過系統性的學習改善益智區(qū)游戲質量,進一步開發(fā)幼兒潛能。
其次,教師要觀察幼兒對活動材料的消耗情況。通過觀察材料消耗能更準確地了解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及常用的素材,通過分析游戲作品能準確把握幼兒在活動中的狀態(tài),還可將消耗情況與前期活動做對比,獲取更加準確的教育數據。以中班幼兒美工區(qū)活動為例,教師在美工區(qū)中投放了超輕黏土、安全剪刀、膠棒、卡紙、彩紙等素材。通過觀察幼兒近期行為并與早期活動對比發(fā)現,幼兒“超輕黏土”的消耗變少,“彩紙、卡紙、膠棒”的使用頻率及消耗增多;而觀察幼兒的活動作品也發(fā)現,大部分幼兒對“剪紙”具有較強的興趣,但剪出來的形狀不夠理想,能力發(fā)展空間很大。觀察幼兒對材料消耗與使用的情況后,教師便可生成課程“趣味剪紙”,立足幼兒活動興趣,為其講解簡單的剪紙技巧,掌握“對稱剪紙”的方法等,讓生成課程滿足幼兒發(fā)展需求,通過觀察到的問題與現象設計針對性的活動。
(二)觀察狀態(tài),把握動因,針對引導
幼兒在游戲中的狀態(tài)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而發(fā)生變化,摩擦、沖突、矛盾是活動中最為常見的情況。在教師的觀察行為中,要冷靜分析并記錄幼兒的游戲過程,從幼兒視角出發(fā),分析幼兒的游戲心理及行為動因,并制定引導計劃及目標,在生成活動中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教育,促使幼兒身心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fā)展。以小班幼兒自主游戲為例,小班幼兒年齡小,受生活經驗及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幼兒具有“自我意識強烈”的特點,在游戲中常常與同伴因為某個玩具或材料產生矛盾沖突,并缺乏正確解決矛盾沖突的方法。在教師的工作中,要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及游戲習慣,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揣摩幼兒行為的產生原因及特點。在仔細分析幼兒問題出現后,教師可圍繞著幼兒年齡特點生成具有針對性的課程,如“我能好好說”“我不生氣”等情緒類主題活動,在生成類活動中給予幼兒一些針對性成長經驗,促使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觀察游戲,確定發(fā)展,生成課程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對幼兒教師提供了教育方向,要做幼兒學習路上的“支架”,觀察幼兒的游戲狀態(tài)、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揣摩幼兒的心理世界、確定幼兒現有水平,教師為其提供一架學習的“梯子”,通過教師的幫助讓幼兒達到下一個發(fā)展層次。在觀察幼兒游戲行為時,教師不僅僅要分析幼兒的游戲狀態(tài),更要確定幼兒的發(fā)展階段,圍繞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生成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活動,讓幼兒在趣味游戲中實現能力的穩(wěn)定提升,滿足其思維發(fā)展的需求。
幼兒學習速度快,在游戲中通過材料可獲取豐富的學習經驗,在游戲中便實現了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注重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交談、狀態(tài),制定合適的教育目標,以此來實現幼兒能力的提升。如在小班益智區(qū)活動中,幼兒在玩“雪花片”時學會了“點數”,指著雪花片數到“一個、兩個、三個……”,在觀察到幼兒這一行為后,教師便可創(chuàng)設數學活動“數數”,通過生成課程給予幼兒更直觀的學習經驗,幫助其達到下一個發(fā)展階段。在中班幼兒的閱讀活動中,教師觀察到幾名幼兒嘰嘰喳喳地討論故事中的動物,并和同伴扮演不同動物的形象、叫聲。面對幼兒這一行為不難發(fā)現,其在游戲中的“自主性”得到增強,自主游戲的欲望逐步發(fā)展。教師可生成活動“模仿秀”,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形象進行模仿,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能力。在大班幼兒戶外活動中,其對自然環(huán)境、生物的探索意識增強,會詢問教師各種各樣的問題。觀察到幼兒的行為和游戲狀態(tài)后,教師可生成綜合性活動——“神奇的大自然”,讓幼兒觀察自然界動植物的變化,并使用實踐類活動提高幼兒記錄能力,凸顯出生成課程的指向性。
(四)觀察興趣,延伸課程,滿足需求
幼兒的能力是在不斷應用與操作中發(fā)展起來的。在幼兒的游戲過程中,受年齡、生活經驗、社會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幼兒對各種新奇的現象具有極強的探索欲,在探索欲的帶動與支撐下,其游戲興趣也會愈發(fā)增強。除此之外,幼兒在游戲中會有極強的好奇心,常常對周圍的環(huán)境及同伴發(fā)出疑問。教師在觀察幼兒游戲狀態(tài)時,可觀察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興趣,立足于幼兒的興趣及好奇心,隨機延伸課程活動,讓生成課程更加契合幼兒的活動需求,將游戲與課程活動進行完美融合。
在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時,教師要記錄并分析幼兒的游戲興趣,為后續(xù)的生成課程做好活動準備。以大班建構區(qū)活動為例,幼兒利用建構區(qū)的拼插積木搭建“車”,各種各樣的車出現在區(qū)域中。在賽車比拼環(huán)節(jié)中,一名幼兒默默地提出了問題:“為什么車輪是圓形的?”在觀察到幼兒的這一疑惑后,教師便可記錄下幼兒的疑惑,在后續(xù)的生成課程中構建科學活動“摩擦力”,以幼兒的游戲情境為教育元素,立足幼兒的好奇心展開知識探索,從而實現能力的提升。
生成課程充滿“隨意性”,在課程的確定與設計中,教師要利用幼兒在活動中的狀態(tài),并觀察周圍人的活動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就地構建生成活動。以小班戶外自主游戲為例,幼兒們開心地在操場上“踩影子”,互相追逐好不熱鬧。但玩著玩著部分幼兒發(fā)現“墻壁上的光斑會移動”,這一問題的提出迅速吸引了周圍幼兒的好奇心。觀察到幼兒的游戲行為后,教師要做到“因勢利導”,利用自然環(huán)境展開教育活動,就地生成課程活動——“調皮的光斑”,并引導幼兒回到教室內尋找需要的材料,一起探索科學奧秘,獲取全新的知識經驗。由此可見,生成課程并非需要提前預設,教師在觀察幼兒游戲行為的同時還要做到“隨機應變”,注意觀察周圍的情況及幼兒的興趣,適當延伸課程活動,將幼兒的活動需求放在首位,構建適宜幼兒發(fā)展的課程活動。
(五)觀察目標,預設情況,促進發(fā)展
幼兒游戲是一種自發(fā)、自覺的行為,教師通過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操作,為其了解幼兒的學習需要與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了充足條件。幼兒在游戲中和材料、環(huán)境、同伴的互動,都帶有極強的目的性?;诖耍诮處煹挠^察行為中,可設定一個明確的觀察目標,根據幼兒的活動預設不同的教育目標,詳細記錄幼兒在游戲中問題產生的痕跡,做好具有“預設性”的觀察,進一步促進幼兒發(fā)展。
在觀察幼兒游戲活動時,可使用“全面環(huán)視法”與“精確跟蹤法”兩種方式。首先,在“全面環(huán)視法”中,教師要將觀察目標設為“一個整體”,如“一個區(qū)域中的幼兒”或“全體幼兒”。在該觀察模式中,教師不再過度關注某一個個體的游戲情況及行為變化,更注重整體活動的變化。在觀察活動開展時,教師要為每一區(qū)域、每一個幼兒分配均勻的觀察時間,使用輪流觀察法,了解每一名幼兒的活動喜好、交往方式、游戲狀態(tài)、興趣偏好等,最終將所觀察到的信息進行總結,確定本班幼兒的發(fā)展階段和游戲水平,根據所獲取的信息預測班集體的活動方向及幼兒的成長動態(tài),隨機生成課程活動,實現班級整體實力的提升。
“精確跟蹤法”與“全面環(huán)視法”完全相反?!熬_跟蹤法”更注重對某一個個體的觀察,要求教師在觀察過程中樹立“定目標,不定區(qū)”的觀察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確定一個明確的觀察個體,不管其在任何區(qū)域教師都使用“追蹤式”的觀察方法。在使用這種觀察方法時,教師可先將幼兒劃分為不同發(fā)展層次,在每一個層次中選出1~2名代表性較強的幼兒,觀察其游戲中的狀態(tài)及情況,通過“個體行為”折射出“集體發(fā)展”,判斷不同層次幼兒的發(fā)展階段及認知水平,并預測該層次幼兒接下來要發(fā)展的方向,生成課程活動,讓教育活動更具針對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觀察幼兒的游戲狀態(tài)、生成針對性的課程,對教師的觀察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要分析幼兒游戲狀態(tài),還要預測幼兒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游戲行為或游戲作品是幼兒內心世界的情感反饋,通過觀察能更準確地把握幼兒成長進程,確定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身為幼兒教師,要意識到“生成課程”的教育功能,通過幼兒的游戲狀態(tài)獲取幼兒的認知、情感、技能的實際水平,在活動結束后設計針對性的課程,讓幼兒在游戲中實現能力與經驗的提升,立足幼兒的興趣構建活動,打破“游戲”與“課程活動”間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