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曉 依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被曹操立為魏國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去世后不久,曹丕便順利代漢稱帝。曹丕稱帝后創(chuàng)制了大量的詔令文,據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易健賢《魏文帝集全譯》統(tǒng)計,曹丕現存詔令體公文共97篇,包括詔、令、策、教和敕等多種形式。兩漢以來,中央政府逐漸形成了專門為皇帝起草詔令的機構,尚書臺“出納王命,敷奏萬機”[1]。因此,有些詔令文雖歸屬皇帝名下,卻并不一定是皇帝本人所作。《三國志文帝紀》中記載“王自手筆令”,這表明曹丕曾親筆創(chuàng)制詔令。下文從史料記載、曹丕的執(zhí)政風格及其對文學的愛好3方面入手,并結合曹丕詔令文的風格特征,對曹丕“手筆”詔令文進行辨析研究,為研究曹丕及其文體特征提供全新的視角。
史書明確記載曹丕曾親筆作令,如《三國志文帝紀》注引《魏略》:“王自手筆令曰:‘日前遣使宣國威靈,而達即來。吾惟春秋褒儀父,即封拜達,使還領新城太守。近復有扶老攜幼首向王化者。吾聞夙沙之民自縛其君以歸神農,豳國之眾襁負其子而入豐、鎬,斯豈驅略迫脅之所致哉?乃風化動其情而仁義感其衷,歡心內發(fā)使之然也。以此而推,西南將萬里無外,權、備將與誰守死乎?’”[2]50
延康元年(220),曹丕嗣位魏王之初,蜀將孟達便率部曲4 000余家歸魏。曹丕深知此事意義重大,遂親自作令褒獎孟達以彰顯自己作為君主的德化,并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守護魏國西南邊陲。此事在明末張燮輯《魏文帝集》中也有記載,“蜀將孟達率眾、武都氐王率種人內附,王自手筆作令”[3]?!笆止P”二字曾多次在《三國志》中出現,且大多與詔令有關。例如:
宣王得前詔,斯須復得后手筆,疑京師有變,乃馳到[2]96。
初,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布軍無蓄積,不能自致,遣使上書[2]187。
奏御,天子感其忠言,手筆詔答[2]591。
孤前得妄語文疏,即封示子瑜,并手筆與子瑜,即得其報,論天下君臣大節(jié),一定之分。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2]1030。
所謂“手筆”,即親筆書寫的意思,帝王與王侯的“手筆”詔令不同于臣子代筆的詔令,或示以權威性,或示臣子以篤意,具有非同尋常的政治意義。因此,“手筆”詔令即帝王或王侯親自創(chuàng)制的詔令。《文帝紀》載曰,“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曰”[2]68,曹丕稱帝后親自創(chuàng)作《終制》以安排自己的身后事。除《三國志文帝紀》以外,其他史料中亦有曹丕親筆創(chuàng)制詔令的記載,如張燮輯《魏文帝集》在每一卷的開頭都會注明“魏文帝曹丕子桓著”。同時,《三國志文帝紀》注引《吳歷》:“帝以素書所著《典論》及詩賦餉孫權,又以紙寫一通與張昭?!盵2]74曹丕曾分別以絹帛和紙來親筆書寫自己的作品,并贈予孫權和張昭,由于雙方特殊的政治身份,此手書亦不乏“手筆”詔令的政治意義。此外,從曹丕詔令文的內容也可看出他親自創(chuàng)制詔令?!度龂疚牡奂o》注引《獻帝傳》中提到,侍中劉廙等臣子勸曹丕接受漢獻帝的讓位,代漢稱帝,曹丕卻在辭讓令中百般推辭,并在文末表明:“義有蹈東海而逝,不奉漢朝之詔也。亟為上章還璽綬,宣之天下,使咸聞焉?!盵2]57所謂“上章”,是指讓臣子代擬呈給漢獻帝的辭讓表,意在表現自己無意皇位的謙遜之心,這類囑咐臣下擬寫辭讓表的言辭在曹丕的讓禪令中多次出現,如“當奉還璽綬為讓章”[4]140“亟為上章還璽綬,勿復紛紛也”[4]142以及“速為讓章,上還璽綬,無重吾不德也”[4]144等,曹丕對臣子的反復囑咐表明這些辭讓令確實是他親自創(chuàng)制的。
歷代文人對曹丕及其詔令文的評論亦可證實曹丕親自創(chuàng)制詔令。如劉勰在《文心雕龍詔策》篇中評曰:“魏文帝下詔,辭義多偉”[5]181,就是對他的大多數詔令持贊賞的態(tài)度,卻否定并批評了《詔征南將軍夏侯尚》中的“作威作?!币徽Z?!白魍鞲!弊钤绯鲎浴渡袝榉丁贰拔┍僮鞲?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6],本義為只有君王才能獨攬威權,行賞罰之事,而曹丕卻將“作威作福”之權賦予臣子以表信任,被蔣濟指為“亡國之語”[2]376。后來曹丕意識到“天子無戲言”[2]376,故又派人追回詔令,“作威作福”突出了曹丕率性通達和不拘一格的詔令文風。又如曹丕《問雍州刺史張既令》載曰:“則之功效,為可加爵邑未耶?封爵重事,故以問卿。密白意,且勿宣露也。”[5]155這是曹丕對蘇則加封爵位前征詢張既意見的指令,諸如“密白意,且勿宣露也”等用詞和語氣如同寫給好友的書信一般飽含信任之情,使得詔令這種“動入史策”的公牘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5]180,詔令中蘊含的真情實感也絕非臣子所能代筆。對于曹丕的創(chuàng)作才華,明王世貞在評論歷代帝王文章時認為,“自三代以后,人主文章之美無過于漢武帝、魏文帝者”[7],高度贊譽漢武帝劉徹和魏文帝曹丕的文章,此處談到的“文章”亦包含詔令體公文。值得注意的是,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漢帝多自作詔”條中明確指出漢武帝多次親自創(chuàng)制詔令,“然亦有天子自作者,武帝以淮南王劉安工文詞,每賜安書,輒令司馬相如等視草,是帝先具草而使詞臣討論潤色也”[8]。漢武帝和魏文帝同為愛好創(chuàng)作之人,漢武帝又多次親自創(chuàng)制詔令,由此亦可以推論出曹丕的詔令也是他親自創(chuàng)制的。
總之,據史料記載,曹丕確實親筆作令褒獎蜀將孟達。劉勰和王世貞的評論更進一步證實曹丕親自創(chuàng)制詔令,他的詔令文也體現出鮮明的個人特色。
魏國初建,魏文帝和魏明帝等執(zhí)政者大都大權獨攬?!度龂久鞯奂o》注引孫盛《魏氏春秋》載曰:
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而優(yōu)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偉也[2]97。
孫盛贊揚魏明帝雖獨斷專行卻能容納臣子諫言,相比之下魏文帝曹丕則是大權獨攬,政令下達皆由己心,極少采納臣子的諫言,甚至剛愎自用,動輒大發(fā)雷霆。對此,《三國志》中也有相關記載,如:
是歲,長水校尉戴陵諫不宜數行弋獵,帝大怒;陵減死罪一等[2]64。
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帝欲興眾伐之,曄以為“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帝不聽[2]372。
車駕幸廣陵,濟表水道難通,又上三州論以諷帝。帝不從,于是戰(zhàn)船數千皆滯不得行[2]376。
黃初三年,車駕至宛,以市不豐樂,發(fā)怒收俊。尚書仆射司馬宣王、常侍王象、荀緯請俊,叩頭流血,帝不許??≡?“吾知罪矣?!彼熳詺?。眾冤痛之[2]552。
黃初三年,將登后位,文帝欲立為后,中郎將棧潛上疏曰……文帝不從,遂立為皇后[2]139。
上述史料說明曹丕對臣子的諫言常持否定態(tài)度,“文帝不納”“帝不許”“帝不聽”“文帝不從”以及“帝大怒”等在《三國志》中出現多達10余次,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曹丕才會采納臣子的建議,由此可見曹丕“政自己出,僚佐莫諭焉”的執(zhí)政風格[9],而中書機構的建立與詔書的起草下達正是其這種執(zhí)政風格的鮮明體現。
曹丕在繼位之初,為應對日益繁雜的政務以及分割尚書臺的機要之權,便任命劉放和孫資分別為中書監(jiān)和中書令。于是,二人開始“典尚書奏事”[10]273,負責章奏等文書的傳達之事。史料記載,“放善為書檄,三祖詔命有所招喻,多放所為”[2]380。由此可知,劉放等人也承擔了起草詔令的職責。因此,曹丕下詔往往是自上而下,經中書起草直接下達尚書或三公執(zhí)行,甚至“密詔下州郡及邊將,則不由尚書”[10]273,詔令繞過中央機構直接下達給地方執(zhí)行,可見曹丕的獨斷專行,同時也可看出中書機構在詔令傳達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在曹丕執(zhí)政期間,中書監(jiān)和中書令的權力完全來自于皇帝,此時的劉放與孫資二人并不像在魏明帝時期那般“尤見寵任”[2]380,相比具有實權的尚書臺等外朝機構,中書機構的權力并不大,再加上曹丕又是一個大權獨攬和政由己出的君主,這就意味著他經常親自制定政令,這與曹魏初年特殊的政治局勢有密切的關系。
作為漢魏禪代后的第一位君主,曹丕即位之初便面臨著復雜的政治形勢。一方面,雖然魏國已經統(tǒng)一北方,但政治局勢并不安穩(wěn),在曹丕嗣位魏王之初就有“酒泉黃華、張掖張進等各執(zhí)太守以叛”[2]49;黃初六年(225),又有“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殺太守徐質”[2]71;從黃初二年(221)劉備討伐孫權到黃初三年(222)孫權降魏復叛后曹丕親自南征,魏、吳和蜀3國之間始終兵戈不斷。另一方面,在魏國內部既有戰(zhàn)功赫赫的曹氏勛貴和根基深厚的儒學士族,又不乏寒門出身的士人,各派勢力之間的斗爭此起彼伏。面對這種情勢,曹丕不得不加強對政治權力的掌控,其“手筆”詔令正是彰顯帝王權威與加強皇權的重要手段。如曹丕曾下詔“勛指鹿為馬,收付廷尉”[4]120,借鮑勛私下釋放孫邕一事而置鮑勛于死地,當時三公都為鮑勛求情,然“帝不許”[2]322,另外黃初年間,成臬令沐并本想抓捕作威作福的校事劉肇,卻被其逃脫后反咬一口,曹丕得到校事上報之后便下詔申斥并欲誅殺沐并被曹丕下詔逮捕而欲殺之,詔曰:“肇為牧司爪牙吏,而并欲收縛,無所忌憚,自恃清名耶?”[4]391曹丕對校事官的庇護是為了確保校事能夠繼續(xù)監(jiān)察百官,以維護君主權威和加強個人專斷;又有《械系令狐浚詔》載“浚何愚”[4]394,這是曹丕創(chuàng)制最短的一篇詔令。起因是烏丸校尉田豫討伐胡人有功,小違節(jié)度,卻被令狐浚依法處置,曹丕得知此事后震怒,下詔斥責令狐浚的愚蠢,并將他拘禁起來。這篇詔令用短短3個字就直接表達出曹丕的盛怒和對令狐浚的不滿。上述詔令文的內容雖簡明扼要,但語氣堅決,蘊含了曹丕強烈的感情色彩。與曹操的“矯情任算”[2]44和善于掩飾不同,曹丕在稱帝后大權獨攬,再無與曹植爭嗣之時的“矯情自飾”[2]463,表現出明顯的任人唯親。面對“腹心重將”夏侯尚,曹丕允其“作威作?!盵4]102;對于違背他節(jié)葬之命的人,則“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4]81,詔令中充滿建安文人的狂放不羈和慷慨意氣,同時又有帝王大權獨握時的殺伐之氣,這是起草詔令的臣子無法也不敢模仿的。由曹丕詔令文的內容與風格可見,詔令文皆出自他本人。
縱觀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長期動蕩不安,而皇帝的親筆詔令能更直接地表達圣意,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皇帝掌控軍政大權。因此,手詔在這一時期被大量使用,并被賦予極大的權威性和效力。因此,曹丕親自創(chuàng)制詔令有利于他在當時復雜的政治形勢下獨攬大權。
曹丕能夠親自創(chuàng)制詔令,還與其自身的文學才華有關?!拔何闹?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亻雋,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于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迭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盵5]428劉勰的這段話充分肯定了曹丕的文學才華,并打破世人的偏見,認為曹丕的文采不遜于其弟曹植,而曹丕的創(chuàng)作才華正是他親自創(chuàng)制詔令的前提。
曹丕熱愛文學創(chuàng)作,自身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這在《三國志》中有多處記載。如:
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2]47。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文強識,才藝兼該[2]74。
初,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余篇,號曰皇覽[2]74。
曹丕能詩能文,善于辭賦,曾創(chuàng)作大量文學作品。明張溥輯有《魏文帝集》,并被收錄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曹丕所作七言詩《燕歌行》被后世譽為“七言初祖”[11],其《典論論文》較早涉及文體分類的觀念,并將文章視作“經國之大業(yè)”與“不朽之盛事”[4]254,可見他對文章創(chuàng)作的重視。據嚴可均《全三國文》和易健賢《魏文帝集全譯》統(tǒng)計,現存曹丕的作品共計249篇,其中詔令文占作品總數的近40%。曹丕的詔令文可能并不止這些,許多作品或散佚或僅在其他書目中留下只言片語。就《與群臣詔》中收錄的數條詔令來看,曹丕在詔令中不乏對衣食的評價,體現了他的文人志趣。曹丕連生活小事都可以寫入詔令文,由此也可推斷他會更加重視與政務相關的詔令文的創(chuàng)制。
曹丕的詔令文雖屬公文,字里行間卻有一股率性通達之氣,表現出別具一格的文風。黃初三年(222)冬,曹丕下詔在首陽山東部營造自己的陵墓,這道詔令不僅對自己的身后事作出詳細安排,還較為全面地對古代喪葬制度進行分析,并提出喪事從簡等具有改革意義的措施。詔令中的一些觀點在當時可謂振聾發(fā)聵,如“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墳也”[4]81和“魂而有靈,無不之也”[4]81,這些觀點能夠出自一位開國皇帝之口,體現了曹丕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以及對生死的豁達態(tài)度。值得注意的是,詔令文中的自稱亦可以證明曹丕親自創(chuàng)制詔令。曹丕為魏王時,其《讓禪第三令》“今諸卿獨不可假孤精心竭慮”和“無重吾不德也”中出現了“孤”和“吾”兩種不同的自稱[4]144。稱帝之后,其詔令文中除“朕”以外,還常會出現“吾”的自稱。若是臣子草詔,必然嚴格遵循君臣的等級秩序,絕不會在稱謂上出現此等失誤。曹丕將日常生活中的自稱也寫入詔令文之中,體現了他不拘小節(jié)的一面。由此可知,曹丕雖博覽儒家經典,自謂“備儒者之風”[4]69,卻并非固守禮法之士。對此,晉傅玄亦在上書晉武帝時提及“魏文慕通達,天下賤守節(jié)”[12],曹丕“慕通達”的風格甚至影響到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梢?曹丕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愛與率性通達的行事作風形成了其獨特的詔令文特征。
漢魏之際,帝王的“手筆”詔令具有非同尋常的政治意義。曹丕親自創(chuàng)制詔令文,既是君主控制權柄的需要,亦包含他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喜愛。曹丕在詔令文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形成了率性通達與不拘一格的文體特征,這種特征對漢魏之際詔令文的發(fā)展亦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