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蘭
[摘 要] 清末民初產生了一批域外北京官話教材,將元明清戲曲和小說納入教材閱讀篇目的范疇,經過北京官話口語語體的轉變,從用詞組句、內容和結構等角度,進行了刪減和改編等深度加工處理。西方編者還特別增加了英文的翻譯與注解,完成了語體、文體根本性的變化,融北京官話口語學習、跨文化雙語闡釋與漢文化推廣于一體,最終實現了北京官話教材文學作品的口語性、趣味性和實用性。這些教材在早期對外漢語教學史、漢語教材編撰史、白話口語發(fā)展史上都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 清末民初;北京官話教材;口語化;變異;規(guī)約
[中圖分類號] H17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23)01—0088—09
Colloquialized Adaption and Convention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 Beijing Mandarin
Textbook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ANG Mei-lan1,2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2.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ong Kong 999077,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Late-Qing-Early-ROC period, abundant foreign textbooks of Beijing Mandarin were produced. Operas and novels of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included in the textbook reading list after being further processed, deleted and adapted. Western editors also added English translation annotations, completed fundamental changes in language and style. They integrated the Beijing Mandarin oral learning, cross-cultural bilingual interpret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eventually realized the colloquialism, utility and enjoyment of Beijing Mandarin textbook literature work. They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history of early TCSL, Chinese textbooks compilation and vernacular colloqu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te-Qing-Early-ROC; Beijing Mandarin textbooks; colloquialization; variation; convention
一 引 言
編寫供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第二語言習得教材,最重要的問題有二:一是形式,二是內容。而內容的實用性、趣味性又是吸引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內在動力。黎天睦在評價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的漢語教材時,指出這些書的長處是:“書的內容比較有意思。故事寫得不錯,學生很感興趣,雖然也許在語法方面不大理想,或者練習不夠活,會話太長,有的不自然,可是學生學這些書都覺得有意思?!?sup>[1]10楊石泉指出:“教材是教學的基礎,語料是語言教材的基礎。如果把教材比作人體,按語言結構(或功能)編寫的結構大綱(或功能大綱)只能算作人體的骨架,而由精選的語料編成的課文才是血肉。優(yōu)秀教材具有科學性、實踐性、針對性、趣味性,而這四種屬性要靠選擇得當的語料來體現?!?sup>[2]40趙金銘指出:“一本教材能否受到學習者的歡迎,課文的內容和語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要精選素材……要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新鮮有趣,使學習者喜聞樂見,給學習者以發(fā)揮想象的余地,增加學習興趣。如果內容枯燥,內涵幼稚,必定會令人生厭。”[3]59劉珣說:“趣味性原則是長期以來教材編寫者感到難度最大的原則”,“如何體現教材的趣味性這是一個需要加強研究的課題”。[4]316李泉提出有助于直接增強教材趣味性的五大措施之一就是:“內容故事化、語體風格多樣化、話題國家化?!边@些都是當代專家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材編撰中涉及教材選材所提出的一系列相關建議。
其實,精選語料,增加教材內容的趣味性,使其故事化、語體風格多樣化,這樣的實踐早在清末的北京官話域外漢語教材編寫中已經有過有益的探討和實踐。這個實踐就是選擇語料,將文學作品經過口語改編或語體轉變,編入漢語教科書。關于這一點,《語言自邇集》的作者威妥瑪1867年在該書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
本課程聲稱給學生的全部內容是要讓他打下個堅實的基礎。要適應他自己要求的更高級的職位,他就必須大大地擴展自己的知識范圍。為此,他可采用的較好的辦法,莫過于讀中國通俗小說。在適當的指導下,對話和描寫可豐富他的詞匯,他還將同時從中國思想和國民性這兩方面獲得知識。習俗的不同,使我們跟中國人的交往受到限制,而小說提供的中國思想和國民性比任何別的來源更令人愉快更有用處。[5]20
在《語言自邇集》第二版中,《西廂記》作為語料被改編成教材的泛讀篇目。該版的《序言》指明了引入與改編的宗旨:
一位滿族學者于子彬(Yü TZǔ-PIN),主動拿來《西廂記》或名為《西廂房的故事》作為框架,將初版第三章和第五章中的短語串聯起來編入這個框架,這項工作無疑給予了后來的學生很大的便利。這個想法很好,筆者從未讓于子彬承擔所有的任務,多位中國朋友對故事中的一些段落加以縮減和修訂,另一些加以擴展。[11]416
這比呆板的杜撰要好一些,當它緊扣章節(jié)解釋的時候,由于帶出相當多的彼此關聯的短語,孤立學習它們時的疲倦為之頓消。[5]9
這種宗旨,與當代第二語言漢語教材專家的建議高度一致。追溯域外漢語教材的歷史,把文學作品編撰引入教科書,早在元明時期朝鮮、日本的漢語教材中就有先例。朝鮮漢語教科書《樸通事》保存了與《西游記》相關的珍貴資料,有些句子用的是元雜劇唱詞。《訓世評話》中有多個篇章,源自古代小說《搜神記》《太平廣記》和明代短篇文言小說《剪燈新話》,也有來自元曲中的故事,如第19則的“無艷”和第39則的“宋行妻”。而《伍倫全備諺解》直接以南戲《伍倫全備》增加諺解成為雙語漢語教科書。日本江戶時代唐通事家中,《今古奇觀》《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等被當作中高級漢語教材使用。岡島冠山當時就通過反復閱讀《肉蒲團》來學習唐話。岡島冠山編撰的《唐話纂要》(1716)卷五收有《崔鶯》《張君》等六支小曲,卷六收有《孫八救人得福》《德容行善有報奇談》兩篇短篇小說。明治時期1901-1902年間由善鄰書院發(fā)行的《支那語學校講義錄》,從第4號開始,連載了小說《兒女英雄傳》。在琉球群島,漢語白話短篇世情小說《人中畫》是當時最流行的中國語教材。清代英、美、法國傳教士群體,外交官員、海關人員群體在編寫面向西方官員、傳教士和商人的清末北京官話教科書時,也選擇了把小說戲曲納入漢語教材之中。鄒立文在《官話類編·序》中指出:“至若課中散語,非盡自編,更博覽《圣諭廣訓》《好逑傳》《西游記》《水滸》《自邇致》等書,擇其言語之佳者,按題分列,且語中所論,則甚周遍?!?sup>[7]1其中提到《好逑傳》《西游記》《水滸》等小說。英國外交官翟理斯1867年來中國后,曾通過閱讀《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小說學習漢語。1880年他還將《聊齋志異》中的164篇文言文翻譯成英文。在他負責外交官員培訓時期,積極主張習得漢語,需要大量閱讀中國文學作品。
文學研究界曾經從通俗小說白話語體轉型中的文化滲透等角度,討論過這些漢語教材中的文學作品篇目。但世界漢語教育史、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材等研究界很少關注。魯健驥[8]、黃善清[9]曾就《踐約傳》對《西廂記》的改編,楊方[10]就禧在明對《聊齋志異》的改編有過研究。這是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界值得討論的話題,也是漢語白話口語發(fā)展過程中特別重要的話題。這個過程凝聚了海內外編撰者合作的智慧,也是北京官話得以普及推廣的一種文化策略,是世界漢語教材編撰史上值得推廣的一種經驗。為此特撰本文。
二 清末域外北京官話口語教材
對傳統文學作品體裁的選擇與改編
在清代,西方人曾把通過譯介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當作了解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到清末,域外漢語教科書滲入文學作品作為泛讀篇目,也成了教材編撰的一個特點。根據目前的調查發(fā)現,清末北京官話口語教材泛讀篇目的取材,一部分來自元明戲曲、明代通俗小說、清代文言小說,一部分來自海外文獻的口語漢譯。改編者嘗試通過對戲曲、小說文體與語體的改革,實現白話口語教材文學讀物的普及與推廣,成為清末另一種口語書寫體式。
1846年英國人Robert Thom(羅伯聃)編寫的漢語教材The Chinese Speaker (《中國話》)中,把《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一進榮國府”(5584個漢字)和《家寶全集》的“和夫順妻”(2400個漢字)改編收入教材。這是域外北京官話教材中最早的用例。之后,《語言自邇集》中的《踐約傳》、北京官話《今古奇觀》、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How to Learn It(《華英文義津逮》)中《聊齋志異》白話故事12個選段以及《公余瑣談》中白話《聊齋志異·張誠》選段等,《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家寶全集》紛紛作為語料,進入北京話口語教材文選之中。[11]其白話口語的嘗試和運用,早于當時的《京話報》(1901)、《京話日報》(1904)等北方白話報刊,也遠遠早于本土文人的新式白話文運動。
(一)劉姥姥一進榮國府被選入北京官話教材《中國話》
《紅樓夢》是清代早期北方口語作品。劉姥姥是小說中家喻戶曉的村野老婦。她的口語表達通俗易曉,從用詞上可見一斑。如:蹭、炕、怪道、可巧、逛逛、唧咕、今兒、簡慢、就是了、老子娘、你老、納悶、派頭兒、瞧、爺們、做派、昨兒、仔細、展眼等,高艾軍、傅民編撰的《北京話詞典》[12]都有收錄。羅伯聃《中國話》就選擇了第六回劉姥姥第一次進大觀園作為文選,且基本保持了原著原貌,刪去重復的描寫、部分過渡語和韻語,僅部分字句稍加改動。劉姥姥講話粗直,與《中國話》其他部分的文選口語表達風格一致,符合一本口語教材的基本要求。同時,羅伯聃為了服務于西方讀者,逐句對文選進行了拉丁字母注音和英文翻譯。這種風格成了此后西方北京官話教材的一種范式。
(二)曲本戲文《西廂記》被改編成北京官話教材《踐約傳》
金代董解元將唐代傳奇小說《鶯鶯傳》改寫成《西廂記》諸宮調。元代王實甫又在此基礎上改寫成元雜劇《西廂記》。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福建漳浦人蔡奭所編官話正音書《新刻官音匯解釋義音注》曾將《西廂記》等福州地區(qū)流行的曲詞編入其中,以便于當地人學習官話之用。這是《西廂記》編入本土教材的實踐。1886年法國海關洋員A.M.De Bernières(穆意索,下文徑用中文名)編撰了漢語教材《公余瑣談》,在第94課,專門介紹了《西廂記》:“《西廂記》是才子佳人的事情。從前因為《語言自邇集》內,有《續(xù)散語》十八章,散亂無次,所以用《續(xù)散語》的話,演說《西廂》的故事。名曰《續(xù)散語串珠》?!?sup>[6]196穆意索所說的《續(xù)散語串珠》,就是英國人威妥瑪所著北京官話教材《語言自邇集》1886年第二版第六章《踐約傳》。用1867年第一版《語言自邇集·續(xù)散語》中的詞語和句式表達,串聯到《西廂記》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對話和語言表達中,成為一個以人物對話為主體的新語料讀物,這就是《踐約傳》四十章。以《西廂記》為框架重新編撰,來演說《西廂》故事。在《踐約傳》第四十章末尾有言:
這且不提,可惜,敘到此處,那原板(版)《自邇集》內續(xù)散語一篇,俱已用完,撰成這《踐約傳》,于散語外加增的不少,無法再為鋪張。[5]324
《踐約傳》作為口語體教材讀物,自然與《西廂記》曲本的典雅風格大相徑庭。這對于文學而言充滿了遺憾,但對于官話口語教材,則是極好的嘗試。正如《語言自邇集》第二版序中所言:“這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構想無可爭議地應當屬于于子彬(Yü TZǔ-PIN)。改進是不能與獨創(chuàng)同日而語的。不過,在此還是要感謝幾位中國紳士參與本章修訂工作時的認真態(tài)度,筆者希望學習北京話口語的學生能從這篇文章中獲得幫助?!?sup>[11]416
結合《踐約傳》第四十章的自述,再將《語言自邇集》的《續(xù)散語》十八章內容與《踐約傳》四十章的改寫對比,可知《踐約傳》句式安排相互間有關聯性,并用英文注解了每一句中的特殊詞語。這是改編者語言教學的精心策劃。以《西廂記》為底本的《踐約傳》,不僅展現了清代北京官話的口語表達,也由此拓展了域外漢語學習者了解民間習俗、文學樣式等中國文化的視野。
(三)通俗小說《今古奇觀》被改編成北京官話教材《今古奇觀》
日本是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江戶以來,日本中級漢語教材,有閱讀《今古奇觀》《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傳統?!督窆牌嬗^》是明代舊式白話小說匯集,以此改編就成為清代的官話口語教材了。在清末有兩種《今古奇觀》官話教材。一個是法國傳教士戴遂良編的,1903年他在編撰《漢語入門》系列教材的第五卷、第六卷時,將《今古奇觀》選編且改編為教材,并進行了法文翻譯。這是當時直隸河間府獻縣地區(qū)北方官話。本文介紹的是另一個北京官話教材,即1904年旗人金國璞為日本人學習北京官話而專門改編的新教材。他以明小說《今古奇觀》為底本,選取其中的《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懷私怨狠仆告主》《十三郎五歲朝天》四篇,改編成北京官話《今古奇觀》四卷,實現了從通俗小說到口語教材的轉變。
把明小說《今古奇觀》(A),與清代改寫文(B)進行兩個版本的語言比較,其同義異文表達反映的是從明到清,從南京官話到北京官話,從明代白話小說到口語教材,兩者在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從中凸顯北京官話口語特點。試以比較句為例,如:
(1)賈石小沈煉五歲,就拜沈煉為兄。(A《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13]第十三卷七葉B
—— 那賈石比沈煉小五歲,就拜沈煉為哥哥。(B同上)[14] 181
(2)危宗幾絕,受禍之慘,莫如臣家?。ˋ《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13]第十三卷三十七葉B
—— 宗祀差一點兒絕了,臣家遭的禍再沒比那么慘的了。(B同上)[14] 194
(3)豈不強如為這賤役?(A《李汧公窮邸遇俠客》)[13]第十六卷十一葉A
——不比當那牢頭的差使強么?(B同上)[14] 144
明代小說集《今古奇觀》與北京官話《今古奇觀》比擬句式對比,在北京官話《今古奇觀》中有19例“A+(仿佛)+B似的”句子,其對應的明小說中的比擬句的情況是“A如B”9例,“A如B一般”3例,“B一般/也似”5例,詞匯表達2例。如:
(4)目光如炬。(A《十三郎五歲朝天》)[13]第三十六卷十六葉B
——兩個眼睛仿佛燈籠似的。(B同上)[14] 172
(5)一行共五個馬,飛跑如云。(A《李汧公窮邸遇俠客》)[13]第十六卷二十八葉B
——共總五匹馬,飛似的跑了去了。(B同上)[14] 156
(6)出得府門,一道煙走了。(A《沈小霞相會出師表》)[13]第十三卷三十五葉A
——出了衙門,就飛似的跑回家去了。(B同上)[14] 193
兩相對比,可以看出明清比擬句式的歷時變化,也說明了南北不同地域比擬句的句式分布。
北京官話《今古奇觀》根據漢語口語教材的需要,保留了早期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對原文進行了大幅度的結構調整和語言轉換,為我們留下了北京官話口語的研究資料,也為進行南方官話與北方官話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參證。
(四)文言小說《聊齋志異》被選譯成北京官話口語《聊齋志異》
文言小說進入漢語教科書的另一種方式是經過漢語口語化的翻譯進教材。這種方式早就有先例,日本的漢語教科書將文言典籍中,特別是史部或子部中的短小篇章,經過漢語口語化的改寫后收入唐話教材。如江戶唐話教材《養(yǎng)兒子》、明治教材《日臺會話大全》(1902)、《官話篇》(1903),都以口語形式將鷸蚌相爭、孫叔敖殺兩頭蛇、三顧茅廬等故事,編入教材。清代《正音咀華》正文之外有《續(xù)篇》,就是對《孟子》《論語》的白話翻譯。這也是文言文進入官話教材的開始。
《聊齋志異》從19世紀中期開始陸續(xù)被譯介到西方。1842年4月,德國漢學家郭實臘在中國出版的英文期刊《中國叢報》第十一卷第四期上介紹《聊齋志異》,刊載了一篇題為《聊齋志異》,或曰《自聊齋的非凡傳奇》的文章,介紹了《聊齋志異》及其作者的簡要信息,改編了其中的《張誠》《祝翁》《續(xù)黃粱》《曾友于》《宮夢弼》《瞳人語》《云蘿公主》《章阿端》和《武孝廉》共九篇故事。1880年英國人翟理斯將164則文言故事英文翻譯出版了《聊齋志異選》,譯文還附有大量詳盡的注釋。該譯本出版后,西方人編纂的漢語教材中開始喜歡收錄《聊齋志異》。如法國人戴遂良《漢語入門》、英國人《華英文義津逮》(第二版)先后將文言聊齋演改為白話口語,引進漢語口語教材中。在北京官話口語教材中,代表性教材有三種。
1. 《華英文義津逮》收入白話《聊齋志異》故事十三則
禧在明(W.Hillier)在1907年出版了漢語教科書《華英文義津逮》。在1909年第二版修訂中,作者選入了《聊齋志異》北京官話口語翻譯12篇:《趙城虎》《瞳人語》《種梨》《勞道士》《鳥語》《菱角》《細柳》《促織》《王成》《鴝鵒》《向杲》《罵鴨》,單獨作為第二卷,約25000個漢字。加上第一卷中一則《聊齋志異》故事,《華英文義津逮》共收錄13則白話《聊齋志異》故事。該白話與《語言自邇集·踐約傳》性質一樣,用的是當時通行的北京口語,成為研究清末北京官話的第一手材料。
2. 《公余瑣談》收入白話《聊齋志異》故事一則
《公余瑣談》是一部英法漢三語洋員口語教材,作者是法國人穆意索。該書的第95章到第99章將《聊齋志異》中的《張誠》翻譯成了北京官話口語。第94章有對《聊齋志異》的簡介:
還有《聊齋》是甚么樣的書呢?那是記載一段一段的零碎事情,是說鬼狐的多,他都有用意。不過是要勸戒人,那部書文理很深。我聽見說有用外國文翻譯的。咱們用俗語訴說一段,好不好?很好。
在河南有一個人,姓張,上輩原是山東人,山東大亂,媳婦被兵掠去。姓張的常在河南住著。就在河南,又娶了一個媳婦兒,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張訥。后來這個媳婦死了,又娶了一個牛氏,生子名張誠。這牛氏悍妒,待張訥如奴仆。啖食都給壞的。叫他作樵夫,每天要柴一擔,沒有就撻楚或詬詛。暗地藏蓄甘脆,以餌張誠,使從塾師念書。[6]196-198
3. 《北京話語音讀本》收入白話《聊齋志異》故事一則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的《北京話語音讀本》,精選了二十篇口語課文。有一篇出自禧在明《華英文義津逮》中《聊齋志異》白話故事“趙城虎”。“英漢雙語”是高本漢選擇不同白話文選素材的基本要求。他指出:“任何感興趣的人都可以輕易地找到對這些文本用某種歐洲語言所進行的很好的翻譯。”[7]102
三 清末域外北京官話口語教材
對傳統文學作品內容的規(guī)約策略
從文學作品到漢語教材,強調的是教材的工具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改編過程中編寫者對原作的取舍、刪改,對字詞的選擇等,追求的是受眾能更好學習北京官話口語的效果,至于教材是否與原著語言風格相符,甚至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口吻,都不是主要考慮的問題。因而教材出現了徹底拋棄原著的文體風格、語言風格,大量改寫、刪節(jié)的現象。
(一)改寫
1.改變原作文體,改寫原作情節(jié)
《語言自邇集·踐約傳》徹底拋棄了《西廂記》對封建婚姻制度強烈不滿的主題,“封建權威”鄭夫人在《踐約傳》中成了“心慈面軟”的母親,鄭恒因自作自受而死亡。情節(jié)的改寫只有一個目的:借《西廂記》故事結構、人物形象,盡可能多地融入《語言自邇集》第一版《續(xù)散語章》中的語言學習要素,克服原來《散語》內容過于散亂、學習成效低的不足。通過《西廂記》故事上下文的語境和故事結構,讓學生能夠從字里行間快速掌握《散語》中語句意義和用法,“以此來減少學習者孤立地學習這些句子的厭倦情緒。”[5]9這種改寫情節(jié)的現象,在白話《聊齋志異》中相當普遍。在《中國話·紅樓夢第六回》《北京官話·今古奇觀》中則以改寫原著篇章開頭或中間乃至結尾用來渲染文學氣氛的套話為主,也包括改寫那些渲染氣氛的句式描寫片段。
2.將韻文雅語改成清代北京官話口語詞
通俗小說常常文白夾雜、韻散結合,而教材則傾向形成對話語體或白話口語語體。如《紅樓夢》第六回最末尾:“劉姥姥感謝不盡,仍從后門去了。正是:得意濃時易接濟,受恩深處勝親朋?!?sup>[15]102羅伯聃《中國話》則刪去韻文,改換成:“劉老老感謝不盡,仍從后門去了。未知劉老老去后如何?且聽下回分解?!?sup>[16]89《踐約傳》則將《西廂記》中“荊棘滿目,衰草漫天”改寫成“滿院子里竟是多高的荒草”,將“拳長臂大,面貌猙獰”改寫成“腰粗脖壯,一臉的兇惡”。 編者這些改寫,都是為學習地道的北京官話口語而做出的努力。
3.將明代的用詞改寫成清代北京官話口語用詞
明小說集《今古奇觀》用的是明代舊式白話,清代改寫本用的是清代北京官話口語。如:
(7)將銀袖過,急急出衙,來到獄中,對小牢子道:“新到囚犯,未經刑杖,莫教聚于一處,恐弄出些事來?!毙±巫右姥?,遂將眾人四散分開。(A《李汧公窮邸遇俠客》)[13]第十六卷十一葉A
——這么著,他把銀子藏起來,就趕緊的出了衙門,到獄里去,和小牢子說:“新到的囚犯,都沒有刑杖,別叫他們聚在一塊兒,看鬧出事來。”小牢子聽這話,就把他們散放在各處了。(B同上)[14] 144
B版本使用清代北方新生的副詞“趕緊”、名詞“一塊兒”;清代處置式“把”字句是主流句式,替代了“將”字句;介引動作行為有關的對方,“和”占主導地位,替代了介詞“跟”;使役動詞用“叫”,替代了“教”,禁令副詞用“別”替代了“莫”。因此,兩種《今古奇觀》的差異,不僅是清代與明代歷時新舊替代,而且是清代北方與明代南方的地域差異。清末民初北京官話口語教材詞匯和句式的真正面貌得以凸顯。
4.將文言用詞改寫成清代北京官話口語用詞
(8)向杲字初旦,太原人。與庶兄晟,友于最敦。晟狎一妓,名波斯,有割臂之盟; 以其母取直奢,所約不遂。適其母欲出籍從良,愿先遣波斯。(文言聊齋《向杲》)[17]239
——向杲是太原人,跟他庶出的哥哥向晟在一塊兒住,他們哥兒倆很對勁兒。向晟認識一個姑娘叫波斯,他們倆有個秘秘的盟誓,就因為姑娘的媽要的裁理(作者注:彩禮)錢太多,一時向晟湊辦不了,可就把這門親事暫時就擱起來咯。這一年全省荒旱,草根兒,樹葉兒,全叫百姓給吃凈咯,波斯跟他媽這娘兒倆,無所謀生,饑寒交迫。波斯他媽自己要往前走,可是得先打發(fā)波斯出嫁,然后自己再打算。(《華英文義津逮》白話聊齋《向杲》)[18]49
白話中,副詞“一塊兒”、數量詞“倆”、助詞“給”是清代新詞,“對勁兒”“擱”“可轉折”“叫被動”“得必須”“打發(fā)”都是北方口語詞。
(二)增加
1.增加了英文的翻譯和注解
除日本漢語教材北京官話《今古奇觀》外,其他幾部西方人主編的漢語教材都加上了英文翻譯或英文注解。閱讀篇目的雙語處理,非常有利于幫助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實現從母語到目的語的轉換。
2.增加清代的口語用詞和新詞
《踐約傳》大量使用北方口語詞“時候兒、滿處兒、家當兒、稀罕物兒、媳婦兒、沒出息兒、干干凈凈兒、便宜兒、使絆子、眼皮子、耍排子、擺架子”,與原著《西廂記》的語言風格迥異。如:
他小時候兒,早已許給崔老夫人的內姪鄭恒做媳婦兒。可惜這鄭恒偏是個沒出息兒的人。成天家盡是耍排子擺架子,極會粧模做樣的。還有一種習氣,見人吃稀罕物兒、穿體面些兒的衣裳,他總要跟著學。真不是個東西。他本有萬數兩銀子的家當兒,因此全拋費得干干凈凈兒的了,竟是一心的滿處兒去搜羅。打聽誰有銀子放賬,他就借來使,永遠也不還,積年累月,該的利錢倒比本錢還多。又搭著他為人很險。嘴里說好話、腳底下使絆子,不知不覺的就害了人了。眼皮子又淺,常愛個小便宜兒。[5]282
同時,增加了太多清代的描寫。如:相國小姐鶯鶯:“手腕子上還有一對焦黃的金鐲子,身上穿的是翠藍布大衫?!?sup>[5]291張生的清人舉止:“張生趕著打了辮子?!?sup> [5]300“張生轉臉兒合琴童要水煙袋?!?sup>[5]300“張生吃了兩袋煙?!?sup>[5]300使用的是清代的東西:“老兄穿的油鞋狠好,不是從廣東帶來的么?”[5]300“將軍隨把大拇指頭上一個鹿觭角的搬指兒摘下來送給張生。”[5]304所見也是晚清的情形:“張生看那箱子仿佛裝的是外國犯禁的貨,只因那箱子的皮面兒不像是從外國裝來的,猜著必是從外省來的私貨,張生暗嘆:可見走私不止于外國,就是我們中國也在所不免,這不是盡知責人而不知責己嗎?”[5]319“快到第二個馬頭,又見岸上有幾個外國人肩膀上扛著鳥槍,好像打圍的樣子。張生納罕問:他們是要做什么的?船家說:那山上獐狍野鹿最多,各樣兒都有,這是通商口子,洋行開得不少,那外國商人,每逢不做生意的時候兒,就上山打圍,這山林子里人說還有大熊呢,虎豹也有。”[5]319
3.增加互動話題標記
在將文言文《聊齋志異》故事翻譯為白話文時,禧在明在《華英文義津逮》中,為了突顯故事的口語性,沿用了古白話話本小說的套話,如“列位”“看官”“您猜”“您瞧”“您想”“若問”等,以增加對話場景話題的互動氛圍,使描述更為生動。例如:
(9)看官,您想,這老王把錯兒挪到別人身上,是甚么個意思呢? (白話《罵鴨》)[18]53
看官,您瞧,細柳這個人,不怕人說,不怕人罵,到了兒教訓的兩個糊涂孩子,一個升了官,一個發(fā)了財咯。(白話《細柳》)[17]30
列位想,書呆子若叫他當地方,這不是跟他竟打哈哈嗎? (白話《促織》)[18]31
請問那縣官那兒能信人變老虎這宗樣兒的瘋話,他自然是把姓莊的兒子哄下去不理他,勒令具結認是誤告了無罪的人咯。 (白話《向杲》)[18]52
(三)刪減
1.刪去原著中涉及男女之情或描寫女性的內容
語言教學不僅強調語言知識和聽說讀寫的語言表達技能,更講究語言表達所反映的思想情操、倫理道德和教化,更多選取人類共同價值觀的材料,引起共情。因此,語言教材要求規(guī)范性、普世的情懷和一定的道德情操。大家知道,《紅樓夢》第六回是《賈寶玉初試云雨情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羅伯聃編撰的《中國話》所選取的《紅樓夢》第六回也明明白白寫的是第六回,但只取了“劉姥姥一進榮國府”那部分,刪去了其中“賈寶玉初試云雨情”那部分內容。曲本《西廂記》描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鐘情到私訂終身,一段才子佳人的風流佳話。而《語言自邇集·踐約傳》并沒有功利性地大寫特寫風流故事?!读凝S志異》中凡是有關人與“狐仙”的愛情故事的內容,《華英文義津逮》中均沒有選用。而《瞳人語》恰恰選的是其主人公因偷看女子而雙目失明,《向杲》其主人公因貪戀他人之妻,引來殺身之禍,均以此告誡人們不可貪戀他人之妻和偷看女色。
2.刪去原著中的套話或行文中一些說明性的描寫
教材要求行文簡約,通俗明了。以下內容在教材中刪除。如:
(10)而今聽在下說一件元宵的事體,更是奇異,這件事,直教:“鬧動公侯府,分開帝主顏,猾徒入地去,稚子見天還?!保鳌豆沤裥≌f·十三郎五歲朝天》)[13]第三十六卷二葉B
(11)看官,你道如何用著帷幕?那官宦人家女眷,恐防街市人挨挨擦擦,不成體面,所以或用絹段或用布匹等類,扯作長圈圍里,隔著外人。晉時喚做步障,故有紫絲步障,錦步障之稱。這是大人家規(guī)范如此。(明《古今小說·十三郎五歲朝天》)[13]第三十六卷三葉A
3.刪去原著中的韻文內容
章回小說,常常韻散結合,鋪陳直敘,間或賦詩或賦詞一首。這些內容都未見于口語教材中。如:
(12)有翰林承旨王禹玉《上元應制詩》為證:雪消華月滿仙臺,萬燭當樓寶扇開。雙鳳云中扶輦下,六鰲海上駕山來,鎬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風陋漢才。一曲升平人盡樂,君王又進紫霞杯。(明《今古奇觀·十三郎五歲朝天》)[13]第三十六卷四A至B
4.刪去原著評述性的內容
在《聊齋志異》每個故事的末尾,蒲松齡模仿《史記》文末的“太史公曰”,往往會附加一段“異史者曰”,借以諷刺統治者的無情,抨擊世態(tài)的炎涼,或歌頌勞動人民的高尚品德,它是全篇故事的升華。在漢語教材中,這部分內容都被刪除。如:
(13)異史氏曰:“壯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殺以為生,仙人之術亦神哉! 然天下事足發(fā)指者多矣。使怨者常為人,恨不令暫作虎!”(文言《聊齋志異》)[17]239
5.刪去文學作品中的雅語辭藻
明代《今古奇觀》常常文白夾雜。這些部分在北京官話教材中或整段刪略,見例(14),或改換口語表達,見例(15)。如:
(14)他父子濟惡,招權納賄,賣官鬻爵。官員求富貴者,以重賂獻之,拜他門下做干兒子,即得超遷顯位。由是不肖之人,奔走如市??频姥瞄T,皆其心腹牙爪。但有與他作對的,立見奇禍:輕則杖謫,重則殺戮,好不利害!除非不要性命的,才敢開口說句公道話兒。若不是真正關龍逢、比干,十二分忠君愛國的,寧可誤了朝廷,豈敢得罪宰相?其時有無名子感慨時事,將《神童詩》改成四句云:少小休勤學,錢財可立身,君看嚴宰相,必用有錢人。
又改四句,道是:天子重權豪,開言惹禍苗。萬般皆下品,只有奉承高。(明《今古奇觀·沈小霞相會出師表》)[13]第十三卷一葉B至二葉A
(15)話說國朝嘉靖年間,圣人在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只為用錯了一個奸臣,濁亂了朝政,險些兒不得太平。(明《今古奇觀·沈小霞相會出師表》)[13]第十三卷一葉A
——卻說明朝嘉靖年的時候兒,明君在位,天下大平。就因為朝廷錯用了一個奸臣,就壞了許多的事情。(清·北京官話《今古奇觀·沈小霞相會出師表》)[14]179
四 結 論
(一)選擇趣味性強的文學作品進入漢語教材,是清末民初域外北京官話教材的一個特點
趙金銘[1]8指出:選材是教材編寫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有兩點必須遵守:一是選取真實的語言材料;二是選取受學習者歡迎的語言材料。的確,與學習第一語言不同,當習得第二語言沒有自然天成的動力時,語言學習其實也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差事。有趣的教材,才能更引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因此,漢語教材在內容和形式,包括題材、體裁、語言風格等各方面能否做到豐富、和諧和生動,都顯得特別重要。而閱讀和理解文學作品更是提高語言綜合水平的一種方法。以文學實踐為突破口,選擇戲曲《西廂記》、通俗小說《今古奇觀》或文言小說《聊齋志異》的白話翻譯等,進入清代的口語教材,早期北京官話教材正是突顯了這一特點。
(二)受語言教學目標和普世價值觀教育的限制,文學作品進入漢語教材實際上是一種融創(chuàng)造性與規(guī)約化于一體的編寫活動
域外北京官話教材的教學目標是傳播中國語言文化,教材基本內容是北京官話口語語音、詞匯、語法與文化。因此,清末北京官話教材選編的中國傳統戲曲、小說,必然受教材對字、詞、句等語言要素的系列要求和規(guī)約。規(guī)約的結果既有對已有選文、題材、句子等進行改編,如《中國話》;也有部分內容的刪減,如《今古奇觀》;甚至另起爐灶進行全新的創(chuàng)作活動,如《踐約傳》《華英文義津逮》中的白話《聊齋志異》。增加、修改、刪減等加工處理是其必須環(huán)節(jié)。 因此改編后的題材,無論在語體上還是內容上都隨之發(fā)生了變異,變得更實用,更有趣味。受教材北京官話口語的規(guī)約,原汁原味的清代北京口語詞匯和句式表達“加入”改編后的文學作品中,成為今天研究清末北京官話的口語資料。
漢語教材與一般的教材一樣,具有規(guī)范性,教化性。溫、良、恭、儉、讓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具有普世價值。因此,無論是戲曲還是小說,教材在選材時對其中的淫穢、暴烈、迷信等不適合教材的內容都一一進行了刪減處理。這體現了文化融合文明進步的文化性。
(三)利用文學題材,融漢文學傳播、漢文化推廣與漢語學習于一體,是清末漢語海外傳播的一種模式
清末民初域外北京官話教材,重視將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納入漢語學習中,不僅考慮到語言教學的適用性,還兼顧其文化傳達的功能,提供了語言教學之外的風土人情、文學與文化等更多的信息。這大概是教材注重選用文學作品的原因之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文學作品轉變成域外漢語教材,進行多種外文的翻譯和注解,經過跨文化的國別化闡釋,元明清文學作品原有的身份也就發(fā)生了變化,達成了一種“域外轉述”,也由此獲得了海外傳播的新途徑。域外漢語教材對中國古典戲曲小說的改編,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切實的可行路徑,豐富了對外漢語教學史。
(四)清末北京官話教材凝聚了早期海內外民間團體的白話實踐
從文言小說《聊齋志異》到舊體白話小說《今古奇觀》再到清代北方話為基礎的白話小說《紅樓夢》,從有劇目色彩的戲曲到無情節(jié)變化的直白對話,從故事色彩濃郁的文言小說、舊體小說到簡潔明了的敘述對話,體現了由舊式文言、舊式白話向現代白話文過渡的痕跡。北京官話口語教材的編撰,是先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民間文人群所進行的白話口語實踐。清末民初的民間白話文運動有三股力量。第一股是1840年代開始的西方人來華的漢語官話口語學習和西文的漢語口語翻譯;第二股是1890年代開始的以宣揚立憲、宣傳革命、開啟民智等為目的的本土白話報;第三股是1919年開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域外北京官話漢語教材的編撰屬于第一股力量所產生的白話文文獻,在漢語口語教材取材中,有一部分是從中國傳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這是民間漢語白話實踐的一種形式,也可以說是早期白話文發(fā)展的一種形態(tài),最具超前性。它推動了民間團體的白話文運動,對五四現代白話文運動有著積極影響,也推動了漢語口語在海內外的傳播,形成了清末域外漢語教材中的新特色。
漢語有書面語與口語。目前漢語的對外國際推廣,主要是聽、說、讀、寫口語教學。而推動漢語國際教育向深度發(fā)展,要培養(yǎng)更多的漢學家,還要重視漢語的書面語教學。清末民初北京官話口語教材將文言《聊齋志異》翻譯成白話《聊齋志異》,是從文言到白話語體轉變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它體現了中國古典小說特別是白話小說的一種轉型模式。這對今天漢語的海內外推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高級教材的編寫,也有積極的借鑒作用。高級漢語教材可以考慮進行文言與白話的雙語體教材的編寫,也可以根據中高級程度,適當增加不同語體色彩的課外閱讀篇目,增加學習者對漢語書面語的認知。這為今天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書面語教材編寫也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參照。
[參 考 文 獻]
[1] 趙金銘.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3):4-19.
[2] 楊石泉.教材語料的選擇[J].世界漢語教學,1991(1):40-42.
[3]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材創(chuàng)新略論[J].世界漢語教學,1997(2):54-61.
[4] 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5] 威妥瑪.語言自邇集——19世紀中期的北京話 [M].張衛(wèi)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 A.Mouillesaux de Bernières. KUNG Y So TAN公余瑣談[M].Péking Chilis Typographie Du Pé-tang,1886.
[7] 高本漢.北京話語音讀本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8] 魯健驥.《踐約傳》19世紀中葉中國人編寫的漢語簡易讀物[M]//李玉,張西平,趙永新.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澳門:澳門理工學院出版社,2005.
[9] 黃善清.《語言自邇集》泛讀材料——《踐約傳》編寫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15.
[10]楊方.禧在明《華英文義津逮》對《聊齋志異》的改編[D].廣州:中山大學,2018.
[11]宋桔.《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12]高艾軍,傅民.北京話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3]今古奇觀 [M].吳郡寶翰樓刊本.
[14]中田敬羲,等.伊蘇普喻言·今古奇觀·搜奇新編[M].陳穎,侯瑞芬,校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15]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6]Robert Thom. The Chinese speaker[M]. Ning Po: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46.
[17]蒲松齡.聊齋志異[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6.
[18]Walter Caine Hillier.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how to learn it.[M].Shanghai:Kelly & Walsh Ltd,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