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
《要相信孩子》是蘇聯(lián)教育家、蘇聯(lián)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校長期間的經驗總結;是他在25年來所熱愛并為之獻身的教育工作中寫下的動人詩篇;是他獻給即將投身于塑造人的靈魂這一崇高事業(yè)中去的同志們的珍貴禮物。全書不僅自始至終突出了“要相信孩子”這一鮮明主題,而且以生動事例回答了下列問題:如何讓好的東西在孩子身上占優(yōu)勢;沿著什么道路才能使培養(yǎng)對象把高尚行為作為一種需要;如何才能把人類在道德方面積累起來的無盡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兒童;如何才能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積極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的戰(zhàn)士。對工作在一線老師和家長,都有很多啟示。
在我與班上的孩子相處兩年之后,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固然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勵,但是班級的紀律問題、班上幾個調皮孩子經過了兩年的學習之后反而變本加厲等問題仍然使我警惕和困擾。我知道,我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我的知識和經驗儲備也遠遠不夠。于是,我仔細研讀了《要相信孩子》(蘇霍姆林斯基)這本書,在書中也找到了一些答案,以及喚醒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們的教育,需要充分相信孩子,既要把小孩當成“小孩”看,又要把小孩不當“小孩”看。
在教育方式、教育內容和教育關系上,教師應該把小孩當成“小孩”看,多些包容,少些指責。
對小學教師來說,所接觸的學生不過還是6~12歲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甚至自控能力都還不足,記不住知識、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不要站在大人的視角,高高在上地指責他們“這個問題我講過多少遍了,為什么還錯?”“我不是告訴過你不要這么做嗎,為什么不聽話?”“昨天的作業(yè)為什么沒有完成?”……
因為他們還是小孩子,他們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就是試錯,而不允許犯錯只會讓他們因為害怕受到責備而停滯不前。實際上,很多剛入職的教師都會犯這個錯誤,無法真正從小孩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導致把孩子們責備得垂頭喪氣,把自己氣得血壓升高。我也曾犯過這個錯誤,因為孩子們的不聽話而大聲吼叫,因為一個調皮孩子屢犯錯誤而責令不止。事后我也很后悔,認為這是一個無能的教師才會選擇的極端方式,我必須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要相信孩子》一書中,我發(fā)現(xiàn)連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大教育家都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他說:“我曾不止一次地因為自己對某個不守紀律、懶散、不聽話、任性的孩子束手無措而感到極大的不安、懊惱,有時甚至真正感到痛苦?!钡敲棵坑龅竭@種情況,都會促使他好好地討論一些關于更好的教育孩子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教師沒有把學生當成小孩來看,而是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學生自然達不到,教師也自然痛苦和懊惱。放平心態(tài),包容孩子,多一點耐心和愛心,這個問題便也迎刃而解了。
在人際關系、道德要求、人格平等上,教師不要把小孩當“小孩”看,他們敏感脆弱的心,其實什么都懂。
陶行知寫的《小孩不小歌》相信能給予我們不小啟示: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有的教師可能認為,“對付”這些小毛孩子還不簡單,隨便騙一騙、哄一哄就好了。于是,他們要求孩子對他們要真誠,他們卻沒有真誠地對待學生,這是萬萬不可的。甚至,有的老師因為自恃是教師身份,對孩子的責備和批評就顯得格外正當和隨意,根本沒有把孩子的自尊心和恥辱感放在心上。其實,小孩子的心靈比我們成人的要脆弱得多。一次不經意的責備,可能會扼殺一個活潑好問的靈魂;一個憎惡的眼神可能足以給一個孩子留下一生的陰影。在對待學生上,我們是平等的,他們的人格和靈魂更值得尊重。
《要相信孩子》一書中主要圍繞的觀點就是:要盡力呵護孩子,相信孩子,不要因為小孩是小孩而放棄給他們自覺矯正錯誤和自我成長的機會。
“小孩不小”這一點在我任教第一學期的教學生涯中,就深有體會。小孩子很聰明,他能明確地感知到你是不是真的喜歡他,是不是真的關愛他。剛開學時,班上有一個經常在午休或上課期間跑出去的孩子。一開始我對這個孩子手足無措,加之新教師的各方壓力導致我在面對孩子時不能心平氣和,總是以批評的方式說教他,這樣最后不僅沒取得好的效果,甚至還讓孩子跟我越來越有距離。后來,經過反思學習,我不再用批評的方式來教育他,而是經常蹲下來和他聊聊天,幫助他融入集體,盡可能給他鼓勵,最后我發(fā)現(xiàn)他不僅不亂跑了,還變得愛參與班級事務了,甚至還會關心我了。原來,我們和他們的磁場是相通的。
在教育的路上,還有太多需要我去探索的東西。希望在今后教學中,我將帶著這些反思和收獲繼續(xù)向前,“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不斷鞏固和發(fā)展兒童身上一切好的東西”。我們要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并加以利用和鞏固,讓班級成為一個個獨特個體的合集;我們要相信孩子,做一名心態(tài)平和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