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收到壓歲錢真是一件開心的事。
雖然長輩給晚輩發(fā)壓歲錢的習俗并非從錢幣誕生之初就有,但這并不妨礙我們一起大開“腦洞”暢想:如果我們坐著時光機回到古代,長輩會給我們發(fā)什么樣的壓歲錢?
殷商~西周:貝幣
貝殼不僅用于裝飾,殷商之后,它還被古人當“錢”來用。不過,并非古人隨便挖出一個貝殼都可以拿來買東西,在眾多種類的貝殼中,黃寶螺(又叫貨貝)是西周之前最常見的天然貨幣,根據(jù)大小又可以分為五品(貝、小貝、幺貝、壯貝和大貝),個頭越大的貝殼“面值”也越大。
你知道嗎?
壓歲錢起源于西漢,時稱“厭勝錢”,意思是鎮(zhèn)壓邪魔,作避邪祈福之用,到宋代逐漸演變?yōu)閷m廷在立春日“散錢”的習俗。壓歲錢真正在民間普及則是在明清時期,這時的壓歲錢不再僅僅是避邪的裝飾品,還能用來買你想要的新年禮物,就如同今天收到的壓歲錢一樣!
春秋戰(zhàn)國:蟻鼻錢
南方的楚國使用一種橢圓形的小銅幣,正面凸起,背面平整,重量約2到5克,歷史學家多認為它是由銅貝發(fā)展而來。這種小銅幣被稱作“蟻鼻錢”,可能是用來形容其面值很小,相當于今天的“零錢”。
春秋戰(zhàn)國:布幣
布幣不是用布做的貨幣,而是一種金屬貨幣,形態(tài)上類似古代用來鏟土的農(nóng)具“镈”(今讀如“布”)。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農(nóng)具的模樣,有一個可以裝柄的空腔,所以被稱作“空首布”。后來為了方便鑄造和攜帶,布幣逐漸變成更加輕薄、扁平的平首布,并在不同的地域發(fā)展出了更加豐富的樣式,如方足布、尖足布、圓足布等。
春秋戰(zhàn)國:刀幣
刀幣主要分為大小兩類,大刀是齊國的貨幣,小刀主要是燕國的貨幣。刀幣的使用地多為北方和東方。
秦朝:圓形方孔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廢除了戰(zhàn)國時期形形色色的貨幣,在全國開始推行圓形方孔的銅錢,用于日常交易。這種貨幣形制沿用了2000多年,以至于古人親切地將錢代稱為“孔方兄”。在不同的朝代,圓形方孔的銅錢名稱不同:秦朝叫半兩錢,漢代叫五銖錢,后世銅錢都稱作“某某通寶/元寶/重寶”,如“開元通寶”“順天元寶”“咸豐重寶”等。
你知道嗎?
在古代,小偷又被稱作“梁上君子”,因為房梁上好藏身。何況古人有時還會把少量銅錢懸吊在房梁上儲藏,正好方便小偷順手牽羊,盜走錢財。
宋朝:交子
古代銅礦開采能力不如今天,而市場對銅錢的需求量又很大,就會出現(xiàn)銅不夠用的情況。特別緊缺的時候,政府就不得不鑄造鐵錢來補充。但鐵錢并不方便,宋初時,古人買一匹布要花兩萬枚鐵錢,有上百斤重。可想而知,貴婦出門買個東西,身邊都得帶著一個能扛錢的壯漢。于是,一些民間的錢莊就順勢發(fā)明了一種紙質(zhì)存款憑證—交子。交子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紙幣。
明清兩朝:銀子
宋朝時,銀子已經(jīng)在市面上開始使用。明朝時,海外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銀子才逐漸變成了古人經(jīng)常使用的貨幣。銀子的面值有大有小,既有五十兩的大銀錠(約合今天40 000元),也有面值小的碎銀子。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是碎銀子,出門會隨身帶著剪刀和戥(děng)子,需要付錢時,就用剪刀剪下適量的碎銀子,再用戥子稱好重量。
瞧,在古代花錢并不容易,你甚至還得學會熟練地使用剪刀,相比之下,你會不會覺得還是生活在現(xiàn)代比較幸福,尤其在收壓歲錢的時候?
你知道嗎?
《紅樓夢》中劉姥姥去榮國府,在大觀園里吃了一頓螃蟹宴。這頓飯光食材就花了20兩銀子(按照當時的購買力,約合今天14 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