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映照著喜慶,寓意著團圓。猶記得孩童時期的我,提著父親制作的燈籠走街串巷、放鞭炮、吃糖人,在燈籠的陪伴下度過兒時的春節(jié)。這些經(jīng)歷,成為至今抹不去的記憶。
那時,我家住的是鐵路連脊的公房,家家都蓋個門斗,不僅增大了面積,里邊還是一個冬暖夏涼的小倉庫。父親在大門兩側(cè)安裝了兩個專門掛燈籠的架子,每到過年就掛上自己做的各種燈籠,一眼望去,煞是好看。
每逢臘月,父親就要開始琢磨做燈籠了。他做過許多燈籠,有橢圓形的紗燈、六角菱形的宮燈,還有用水梢、喂得羅制作的冰燈,而其中最難做的,是七彩旋轉(zhuǎn)的走馬燈。這種燈籠制作起來有點煩瑣。父親用板條固定骨架,板條的尺寸也很有講究,對接的地方要分毫不差,上下還要對稱,我從心里佩服父親高超的技藝。
還是孩童的我,就像崇拜英雄一樣仰慕做燈籠的父親。
那時候的冬天格外寒冷,一出室外,頓時就感受到凜冽的北風(fēng)無情地吹在我和父親的臉上,像刀割一樣疼。父親把我捂得特別嚴實,頭戴狗皮帽子,身穿大棉襖,手戴棉手悶子,腳穿棉水靰鞡。我們爺倆縮緊脖子,緊緊地裹上外套,可還是覺得冷。從家出來,沿著鐵路線往前紅陽老孫家房后的松樹林走去,父親和人家商量好了,于是砍了一根四米多高的松樹桿子,把樹丫子砍掉,樹頭也砍掉,拾掇利索,父親扛著往家走。我用一根繩子拽著幾個翠綠的松樹枝子,歷盡艱辛后終于到了家。父親用八號線把綠樹枝捆綁在松樹桿子的細頭上,生怕讓大風(fēng)刮掉,還多勒了幾下子,捆綁在當院子的障子上,用一個滑輪,一根尼龍繩,把大紅燈籠吊了上去。
父親的木工活計很不錯,他用鋸把板子旋成兩個圓形,以細砂紙打磨,再準備一些薄鐵條片,用細小的釘子固定下來,中間則拿兩根鐵絲把上下兩個圓形木板拉緊,使鐵條片成弧形,燈籠的架子就這樣成型了。然后用紅紙或者是紅綢子,一張一張地往架子上貼,再剪些圖案、福字粘上去,燈籠糊上一圈紅紙后,再把金黃色的皺紋紙剪成尺寸正好的穗子,隨風(fēng)飄動著,粘在燈籠的底座上,仿佛多了一縷金胡子,最后把電燈頭掛好,一個完整的燈籠就做好了。每逢除夕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把燈籠點亮,庭院里懸掛的父親做的大紅燈籠,總是最先吸引我的目光。
父親還常用水桶來做燈籠,大大小小的水桶在父親手下綻放出別樣的風(fēng)姿。首先把水桶刷洗干凈了,灌上純凈的自來水,放到零下二十幾度的院子里,注意別放偏了,水桶上面放一個空鋁盆,當作放蠟燭的口,記得要及時觀察,不能一覺悶到天亮,那就凍實了。觀察凍好了,就用一盆熱水轉(zhuǎn)圈地澆水桶的四周,等到化了一層,就可以把冰桶拽出來,把空鋁盆拿掉了,等到把里面的冰水倒出來,再進行冷卻后,坐在適當?shù)奈恢?,放上蠟燭,一個木桶做的燈籠就閃亮登場了。
那時家里買不起冰箱,父親還用這種辦法制作過大的天然冰箱,里面放點肉、饅頭、豆包、凍豆腐啥的,我在心里暗暗地夸父親,真有辦法。
父親不僅做花燈是一絕,做手提燈也做得十分精巧。那時逢年過節(jié),前后院的小孩子都湊到一起,不是放鞭炮,就是提著燈籠挨家挨戶串門子。父親給我做的手提燈,有的用小水桶,有的用喂得羅,有的用罐頭瓶子,外形相當別致,使我受到了其他小孩子們的羨慕。
我還記得那年流行吃罐頭,據(jù)說吃桃罐頭能消災(zāi)辟邪,于是家里攢了一些罐頭瓶子,都扔在了外面的雪堆里。
父親就琢磨用木座和罐頭瓶子做一盞罐頭燈籠給我玩。為了獲得完美的燈罩,他從戶外撿回掛著霜雪的罐頭瓶,然后飛快地將一瓢熱水澆下去,這樣,它的底兒就會很快脫落。這樣取燈罩并不容易,有時一瓢熱水下去,它整個就碎了,只能棄了;有時,那罐頭瓶子又表現(xiàn)得頑固倔強,熱水潑來,紋絲不動,每每這樣,父親只得再跑回雪地中,去翻找新的罐頭瓶子。
在父親制作燈籠的過程中,我會在一旁幫忙,我雖然不會干細活兒,但也能幫點小忙,遞個剪子,拿個糨糊啥的。
父親在做燈籠時問我:“兒子,你知道燈籠是怎么來的嗎?”
我說:“這誰不知道,是大人們用手和工具一點一點地做出來的唄。”
父親語重心長地說:“我是問你,燈籠的由來,你知道遠古的時候,先賢們怎么想到每逢過年過節(jié),掛大紅燈籠的嗎?”
我搖了搖腦袋,天真地反問父親:“那個時候有電嗎?有大紅紙嗎?”
父親笑了笑,解釋說:“關(guān)于燈籠呀,有幾種有趣的傳說,其中都寄托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p>
我眨了眨眼,瞧著他。打開話匣子的父親接著說道:“有一種關(guān)于打燈籠的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鄉(xiāng)鄰和牲畜,鄉(xiāng)鄰們就組織起來去圍捕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了路而降落人間,由此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天將在正月十五到人間去放火,把人間的牲畜財產(chǎn)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跑到了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鄉(xiāng)鄰。一個聰明人想出了一個法子,讓全屯子的人在正月十五,每家每戶都張燈結(jié)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jīng)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人間一看,發(fā)覺火光一片,響聲震天,之后連續(xù)幾天都是如此,以為自己的旨意得到了執(zhí)行,就此作罷。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大紅燈籠,以此作為紀念和慶祝?!?/p>
聽到這樣的民間傳說,小小的我卻尋思著,天帝的女兒真是善良,長大了,要是娶一個這樣的媳婦該多好。感嘆的同時,又晃動著小腦瓜,自言自語地說:“爸爸,你不是說還有別的傳說嗎?”
父親喝了一口水,又說道:“那是章回小說《封神演義》里講的,傳說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己卻沒有什么司職,只有在某位神仙出游時給打個替班。大年三十,眾神都歸位了,姜子牙卻沒有地方可去,人們見他可憐,就在高桿頭點一盞燈,讓他在燈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點燈籠的習(xí)俗?!?/p>
“哦,知道了,那每年元宵節(jié),都要給已故的爺爺送燈,也是可憐我爺爺沒地方待嗎?”我問父親。
父親嘿嘿笑道:“在我小的時候啊,每逢元宵佳節(jié),你奶奶就在家里做面燈,燈的形狀類似碗盞,俗稱‘燈碗。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面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后,上鍋蒸熟,插上用棉絮纏裹的高粱秸稈做成的燈芯,再往面燈碗里倒?jié)M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送到倉庫,豬、馬、牛的圈門旁,還有井臺、碾磨坊,送到大門旁、大路口等處。這算是祭奠祖先和長輩們的一種方式吧,不是你爺爺沒地方待了?!?/p>
“那么,今年元宵節(jié),我也要捏幾個面燈給我爺爺奶奶送去。有一年,奶奶怕我冷,還給我做了一件大棉襖呢!”我沖父親說。
“對,燃燈思親,祈禱先人保佑我們一家人在新年里一順百順。”
說著聊著,竟然勾起了我滿滿的好奇心。
“那年去江邊,你放那個‘許愿燈也有講究嗎?”我問父親。
父親說:“那也叫‘孔明燈‘天燈‘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作軍事用途?,F(xiàn)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心愿,象征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施放。我們老家也有這種習(xí)俗,在元宵節(jié)里,來到祖宗墳頭放飛一只、兩只許愿燈,寄托著對已故親人的思念和新春佳節(jié)的美好祝愿?!?/p>
聽著父親的講解,我還是納悶。那時沒有電,只有蠟燭,那么高的桿子,怎么點亮蠟燭呢?要是來大風(fēng),下大雪,不是把蠟燭吹滅了嗎?
父親說:“孩子,這是傳說,你懂嗎?什么是傳說……”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接著,父親又說:“其實,真正有打燈籠,扎彩燈,元宵觀燈習(xí)俗的,還是起源于漢朝初年。到了唐朝,唐明皇在位期間,元宵節(jié)的時候還要辦燈展、猜燈謎,為了慶祝國泰民安,能工巧匠們扎結(jié)各種各樣、五花十色的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賞花燈的風(fēng)氣,至今仍廣為流行?!?/p>
我瞧著父親,感覺真好玩,不僅參與了燈籠的制作,還聽了許多關(guān)于燈籠的故事。
在除夕的夜里,兩排冰燈,一排三個,還有兩只宮燈,在高高的大紅燈籠的引領(lǐng)下,將我們家的小院映照得一片通紅,就連看門的小狗也被照得一身喜氣,蹦來蹦去地圍著我,換來仨瓜倆棗的食物獎勵。
在我看來,父親的手不僅是一雙做燈籠的巧手,更是支撐我們家庭的能手。父親在單位是會計,打算盤兒,分毫不差。小時候去父親的辦公室玩耍,我瞪著小眼珠,瞧著圓珠筆在父親的指尖上蹦蹦跶跶地跳舞,旋轉(zhuǎn)著就是掉不下來。父親還會剪紙,過年了,弄一張紅紙,上折下疊,在手里擺弄一會兒,用剪刀東一剪子,西一剪子,不一會兒,一個窗花就形成了,有的像花,有的像草,有的像小兔子,有的像魚……
父親不經(jīng)意間教會了我做很多的手工藝品。我喜歡父親的手,更喜歡父親。
可惜,這樣的年,這樣美好的回憶,一去不復(fù)返了,父親再也不能給我糊燈籠了。
今年的春節(jié),我?guī)е赣H來到三亞,燈籠則是在淘寶上購買的,亞克力材質(zhì),是二○二三年最新款的LED七彩旋轉(zhuǎn)走馬燈。看著那熠熠閃光的燈籠,雖然比父親做過的走馬燈更加精致,卻終歸少了一絲家的韻味?!赌档ねぁ分心蔷渥钪某~,“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不止一次在我的心中回蕩。
好在童年的時光依舊烙印在心里,雖人事已故,但余香尚存。雖然光影漸漸消逝,但仍有一脈燭火在記憶中跳躍,讓我在每年的這個時刻,無論是在極寒的東北,還是在四季常青的南國,依然懷揣著往事賦予我的溫暖,并激勵我在新的一年里繼續(xù)闊步前行。
作者簡介:徐新林,筆名風(fēng)行水上。系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吉林省詩詞學(xué)會會員,有多篇散文、隨筆、游記、詩歌、小小說發(fā)表于報刊和網(wǎng)絡(luò)平臺。
(責任編輯 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