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淡綠與青黃的襯景下,三兩支毛筆,八九根鮮綠的蘆筍,一起戳于粗黑陶筆筒中。這奇異的組合相當有意思、有想法,是把它們放在書房,還是廚房?如果把它們放入凡·高的房間——他的個人藝術史上,肯定會多出一幅帶有強烈超前藝術的畫。
這是一本書的封面。
十五年前,我買了一本隨筆集《從書房到廚房》,如今書中的內容,忘得幾乎差不多了,但對封面一直記憶猶新。第一眼看到并果斷買下,完全是被個性的封面吸引,我?guī)缀跤昧艘惶煲灰沟臅r間來閱讀,常拿書中的話自勉:人生至大至圣之道,或許書房也。做人大徹大悟之理,或許廚房也。故老子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
書是在小眾書屋買的。那時,走上一里兩里路,馬路邊就會有一個書報亭,小眾書屋在最繁華的一條馬路邊,不遠處是市圖書館,我去圖書館,必先在小眾書屋逛一會兒。
如今,也只是過去十幾年,路邊的很多書報亭早已不見蹤影,圖書館也搬家了。這本書,被我翻得舊了很多,紙張已泛出歲月的黃,里面有幾處折角,是當時做菜時用來借鑒的。比如芹菜的做法,因家人有高血壓,芹菜又可以降三高,所以這展著枝葉的樹樣的菜就時常出現(xiàn)在廚房??伤厥獾臍馕?,以及絲絲縷縷的筋絡,實在是不招人待見。書中把芹菜的幾種做法講得很透徹,甚至怎么去其筋都記述得清清楚楚。
從文學角度來說,書和柴米油鹽攪在一起,顯然有些不倫不類。作為生活的兩極,精神與物質,一個是提高生活質量,另一個保證了基本生存,它們之間不說八竿子打不著,至少也是志趣迥異。精神世界的書籍,有點小資,有點不著邊際,而柴米油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是實實在在的。但它們有著一個相同的本質,即作為生活要素,對,生活要素,不是生存要素。所以二者也就可以相提并論,而且很應該相提并論。《從書房到廚房》的作者用親身經歷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廚房這地方,既滿是人間煙火,也有一眼靈泉。倘若能從美味的菜肴里咀嚼出何謂“在幸福時快樂,在痛苦時深思”之味,也就能領悟,為什么書房、廚房皆可通往人的心房。
二
我喜歡看別人的書房,當然,這個看,多數(shù)時候是從照片上欣賞。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一張白先勇先生在美國加州書房的照片。房間看似不大,書架排了兩面墻,從橄欖色長毛地毯上崛地而起,六層架子疏朗到白先生頭上略高的地方打住。上面是白墻,依次陳列著幾張版畫,是李白望月獨坐圖,古花瓶圖,兩件珍貴的紅瓷碗圖。從離他座位最近的書架頂層看,可以看到兩排整齊的系列書,淺黃色,一樣的版式,能看清其中一本書是《史記》。他座位背后的書架上則都是外文書,底層更有一系列大部頭,可能是作教學參考之用的。所有的書都整齊地擺放于架上,沒有一本凌亂的。排滿兩面墻的書架,全部如此。書籍顏色輕淡,以白色和黃色為主,書架大約是胡桃木的,咖啡色調,與白色和黃色和諧又統(tǒng)一。白先生站在書架前,右手臂隨意地擱在架上。他穿著深灰色中式對襟襯衫,白色長褲,以交叉步斜倚著,透出一股英氣。照片左下角是一把現(xiàn)代風格的黑色木椅,流暢簡潔的線條,散發(fā)出高貴又低調的光澤。這是一個經過歲月淘洗的人的書房,古典與現(xiàn)代交融在了一起。
這間書房成了我夢中的???。后來,隨著自媒體的興起,一些從少年時就崇拜的同齡作家的書房,也會撞入我的眼中。比如雪小禪,書房和廚房自由切換,具體一點就是書本和美食融為一體。一本書,一堆書,一淺簍的餃子,一盤盤的菜蔬,一只貓,兩只貓,同時晃在鏡頭里,在龐雜的書、食、品中,我看到了女性作家的豐富、自信、平常和富足。再配上她寫意的畫、字,散發(fā)著濃郁的人間煙火氣。
我書房中的??鸵彩莾芍回?,一只起司,一只英短。這兩個小家伙雖沒有雪小禪的那兩只俊美,但它們也是我的寶。一般,下午時,它們會在書房上躥下跳,向我示威,提醒我今天的凍干沒有吃,水忘了換新鮮的。那聲音絕不是乞求,甚至帶有一種家中主人的口氣沖我嚷嚷。麻雀也常造訪我的書房,它們有時幾只或是一群,細小的身子,也只是在書房的陽臺上停留,啄食我放在陽臺上的面包屑和小米粒。高興了,會叫上一會兒,看到我走動,或者看到貓們過來,呼地就飛走了,但不一會兒又飛了回來。如此往復,跟兩只貓配合得還挺默契,追就跑,不追就返回,它們從不嫌累,建立起了深厚友誼,我、貓、麻雀,三全其美。
三
我的書房很簡單,除了一面墻的書外,還有一張大書桌、兩把高矮相錯的椅子,幾乎再沒有其他,甚至都沒有字畫牌匾等。我倒是學古人抄了兩句有真性情的句子,“圣代即今多雨露”“清懷如此止詩書”,擺在書桌的旁邊,一扭頭,隨時都能看到這幾個字。它們真有意味,只隨隨便便一排列,就那么滋潤,美得盡在不言中,又意在弦外。
對于書架上書的排列,我沒有刻意,相處得太久了,每本書的位置,我都不用看,它們就能隨時被我抽取出來,順手到跟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似的。它們就在記憶里,牽連著不同時期的經驗涌出,漫過書的形式和內容本身。桌上放著的,是最近一段時間感興趣的,或者是反復讀來很過癮的。比如張大春的《文章自在》,已經讀了多遍了,每讀一次就搖著頭贊嘆一番,其中的文字讓我忍俊不禁,抄錄一段如下:
我在微博上讀到一位寫詩的網友——我們姑且稱他為“老磚”——所寫的一首五律。那是一系列題為《春興》之作的第六首,通篇寫景質直,抒情閑淡,簡筆白描,煉字細膩,有幾分韋、柳的神采。
未登高峻處,難見好精神。
暮色紅入海,春山青徹身。
峰頭佩斜日,樹影倚歸人。
料得嶺北驛,明朝楊柳新。
……念一遍“難見好精神”五字,回頭上廚房洗洗米,再晃到屏幕前,再念一遍“春山清徹身”五字,回頭把鐵鍋坐上,明火白粥,準備開飯。不行,再踅回屏幕前張望一眼,念一遍“明朝楊柳新”五字。
成,就把這詩當成是為我寫的罷!我在鍋邊滾出第一圈白沫的時候點上水,攪了攪,讓鍋底黏結的米粒兒松動松動,想著我并沒有話跟老磚說,但是詩既然來了,便非說不可;說什么呢?“春興”是他的原題,我這兒春寒料峭,晨興蕭索,更無登高以望歸暮的雅致,那就照實說,說說我在煮白粥吧:“縮手昏寒餓,強吟精氣神。孤吹聽甑律,空腹覺煙身——”
邊做飯邊想著剛剛讀過一首好詩或幾個好句,不甘心,又返回書房去重新再讀一下,這情景,想必你也有過吧。更讓人情難自禁的是看到有關美食的敘述,合了心意,不立刻下到廚房叮叮當當一通就解不了饞似的。比如一讀到東坡先生的“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我準會想念東坡,更想念那道有名的東坡肉了。從書房奔到廚房,經過一番鍋勺交響樂后,赤艷、油亮、噴香的肉,被一塊塊碼在高腳大海碗中的那一刻,是書房遭遇到廚房最為妥帖的屈服。這時,咕咕叫的肚子唱得更加嘹亮。
家中有客人來吃飯,我會用一張紙詳細記下要做的菜擺于桌上。我喜歡這種鄭重的方式,從原料列單子開始,一樣一樣記述,有時還把部分菜品畫個三角形標注,以示重點。方針既定,心里就有數(shù)了,節(jié)奏便不用愁??腿藖砗?,無意中看到我列出的菜單,勾勾畫畫,會發(fā)自內心地贊美一番,說我真是用心,這么精心地準備一件事,真暖心。
沒有幾道拿得出手的招牌菜,那還叫什么女主人。我最可炫耀的拿手菜是清湯丸子。嚴格來說,這是一道湯,在葷菜素菜都大吃過一遍后,一道賞心悅目的湯及時端上來,暖一下胃,清一下口,是非常貼心又必要的。做法很簡單:肉餡用煮開晾涼的花椒水順著一個方向攪上勁兒,加鹽、料酒、雞精調味,最后淋上一個雞蛋清,拌上一勺紅薯淀粉使其爽滑,再點上香油,用小勺一點一點團成圓形放入清湯中。注意,清湯真的只是清水,團出的肉丸要涼水下鍋,等丸子都下入清水中,再開大火,加入切成小塊的豆腐。水開后,撇去浮沫,小火再煮一會兒,出鍋撒上一撮香菜便可。丸子紅,豆腐白,清湯亮,香菜綠。碗內紅綠白相間,生動莫名,見了就食欲大振,最解風情。后來,按書上的方法,我又學了一道酸菜牛肉湯,但沒人買賬,說清湯丸子好吃到吃不夠,嚴禁我再開發(fā)新的菜品,耍新的花樣。
四
廚房是我在書房以外消磨時間最多的地方。從書房到廚房,要經過一個地帶,這個地帶是讓人愉悅的過渡地帶。擺上與書桌顏色一致、質地相同的餐桌,簡直美妙,我給這個地帶起名曰餐廳。餐廳的叫法當然不是我發(fā)明的,而且現(xiàn)在的樓房設計很人性化,專門開辟出一個餐廳的區(qū)域?,F(xiàn)代餐廳的發(fā)源地是法國,最初的創(chuàng)造者設計得相當簡樸,帶有濃厚的家庭氣氛。我喜歡這樣的餐廳。它把書房與廚房相連起來,有時又重疊在一起。在書本上看到的,或在理念上糾纏不清的,只需走出書房,步入餐廳的布局,再進到廚房,給大腦徹底換個場景,一切就明朗起來了。
我開始記事時,便是從廚房開始的。那時,剛剛學會走路,會趴在娘的腿上看她拉風箱,再大一點,會自己拉風箱了,就幫著娘生火燒柴。那時的廚房,一進門,便會看到全部,右邊是一口大鐵鍋,旁邊是板材砌的風箱,緊接著,是一口大水缸,再向里,用磚壘起了四個角,上鋪一個大面板,扣著一大碗菜,墻上掛著柳條笸籮,裝著全家人吃的饃。一個簡易的柜子,里面是幾只粗瓷大碗、幾副筷子和自家做的大醬。日常生活的濃濃氣息都在這廚房里展露無遺。我覺得,現(xiàn)在的廚房不叫廚房,干凈整潔如同宮殿,完全沒有了煙火氣??赡菚r,我們追求的不就是這樣的整潔嗎?
五
歲月忽忽,不覺已進入生命的下半程。我從書房到廚房,又從廚房到書房,或坐或立,在這里做我人生的功課,體會我所能感受到的每一分鐘。在書房,主要靠大腦活動,在廚房,主要靠手活動,兩個活動,時而前者拐跑后者,時而后者指揮前者。我一點也不介意,隨他們去吧。前些天,在書房里添置了一張可折疊的簡易床,可坐可臥。書房的功能便又擴大了不少,有時,也不是非要讀書,只是坐坐發(fā)發(fā)呆,走動走動,也會很開心。
廚房則相反,把原來的多層置物架去掉了,大部分舊的、不常用的鍋碗送人或者丟棄了,廚房一下子變得寬敞了不少,一進來,沒有那種滿滿當當?shù)膿頂D感了。平常的一日三餐簡簡單單,一飯一菜一湯,但也認真,甚至夸張地細細做,拿漂亮的琺瑯彩盤和碗分裝,不這樣,仿佛幸福感就不夠似的。
廚具中配了一個藥罐子,這是我一開始沒有設想的。是在一個家居用品店看到的,其造型簡直是一件藝術品,鍋身弧線優(yōu)美,把柄設計在了上下兩端,與大肚的鍋體一起流露出一副能容百物的態(tài)度。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出水芙蓉的感覺,又像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好過農村最早使用的那種不變的藥罐子千倍萬倍。舊時的藥罐,由黑砂陶制成,圓凸凸的鍋身上,直愣愣地挺出來一根把柄,既突兀又不美觀,由于全村人都傳著用,它愈加滄桑,一副老邁樣,真怕有一天它突然破成兩瓣,灑下一地的藥渣。
心動得要命,說買就買了。還有一個原因是,小時,村子里只有幾個藥罐,東家用完西家用,總是借不到。那時有一個夢想,什么時候我家也買一個,想什么時候用,就什么時候用,讓屋里時常飄著藥香。
現(xiàn)在哪有中藥可熬,即使身體有恙,必定是阿莫西林與其他抗生素,誰也不會施舍出大把的時間,站在爐火旁細火慢熬一鍋中藥了,真沒有那個精力。我看著漂亮的器具,突然很想聞一聞曾飄滿少年時代的藥香味,想讓藥味紛紛揚揚,在每個房間里飄。這想法一經形成,擋都擋不住。清洗罐子,抓一把金銀花,兩片黃芪,一塊老陳皮,添足水,開小火,讓它們在藥罐子里溫暖地交談。不消一刻鐘,藥罐便閃現(xiàn)出它的魔力,每一寸紋理透出溫潤,進而溢出的湯順著鍋沿流下,滴在灶上,發(fā)出吱吱的響聲,一股奇異的香味飄出,有如焚香的味道。別以為這一鍋汁水會苦,小時候對中藥的苦有一種恐懼,而今,我知道,藥未必與人間疾苦有關,黃芪與陳皮經過熬煎后的汁水是甜的,連飄出的氣體都甜絲絲的。
沒想到,這個看著不大的藥罐還挺能裝東西的。添了一個大保溫壺的水,仍然可以再放,等關火后,我試著用大茶杯裝熬好的湯汁,看能兌換出幾杯,結果竟然裝了四五大杯。給這只能容的器具叫藥罐,有點委屈了它。突發(fā)奇想,這么漂亮的器具,更應該發(fā)揮其更大的作用。下次,我用它燉銀耳、燉豬蹄也一樣。雖然它被命名為藥罐,但并不影響它盛裝飯食、月色,以及星河。
六
十五年前的圖書館,如今搬到了距市區(qū)二十里外的高鐵站附近,規(guī)模比原來大了幾倍,環(huán)境非常溫馨。我的書房也就延伸了出去,每周必有一天消磨在這里。一樓是兒童圖書類,二樓是文獻、文學圖書,我最喜歡的是三樓的期刊和報紙閱覽區(qū),從A架一直讀到Z架,文學、時尚健康、烹飪藝術、電腦、汽車類,等等,應有盡有。徐則臣形容圖書館的書像烘焙房里香噴噴的面包,我則覺得它們像從天上掉下的大餡餅,密集性地把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期刊網羅進自己的手中,這不是大餡餅是什么?這里簡直集書房與廚房于一體,不分你我,何況在一樓的東南角,還設了一處喝咖啡的吧臺,時不時地,會有芳香的味道送出。
哪一本期刊讀起來都舍不得放手,有時會拿到剛剛拆封的新期刊,書中的便簽攜著新鮮的墨香灑落下來,我是第一個讀者。埋頭于這樣的世界,幸福不言而喻。從期刊中觀察前衛(wèi)的服飾,從美食的介紹中“吃”遍全天下,從小說的脈動中領略名家有深度的思想,唯美的語言更是讓我不自覺地拿筆記下來,其文思、妙語,不經意間就點燃了我的靈感,我寫的很多隨筆都是在這里完成的。我總是把《散文》放在最后讀,雖然這本期刊只有薄薄的七十多頁,卻是我要從頭到尾細細啃的重頭戲。我曾訂這本期刊訂了好多年,至今,我的書架上仍保存有二○一○年到二○一三年的全年單本。那時,在期刊的最后兩頁,總會有一個“短文”欄目,它的介紹語是:文章雖短,給你的卻是一個完整的世界?,F(xiàn)在不知為什么取消了,我覺得有必要向他們的責編建議一下,順便奉上我的兩篇文稿,即使編輯說我的文字不夠格,那也心甘情愿。
書籍使我的生命成百倍千倍地擴大。浸潤在文字的世界,內心從容淡定。書房不斷為我插上翅膀,讓我飛得高,飛得遠,扛得住平淡,也敵得過紛繁。還是向往白先勇先生的書房所營造出的氛圍,也向往繼續(xù)看雪小禪在書房與廚房間自由切換,且隨時有新的內容加進去。而我,在我的書房和廚房之間,每天在以跑兩圈操場的速度行進著。
作者簡介:張艷,系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簽約作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駐校作家,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散文百家》《陽光》《中國自然資源報》等報刊。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