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利
我曾有幸攀登過膠東半島的昆崳山、招虎山、天崮山、五蓮山、嶗山等,登山越多,思索愈多,雖然山的具體模樣隨著時間流逝大抵忘卻了,但登山之樂卻久久地印記在腦海里,讓人回味無窮。
山腳之下,有茂林修竹、枝繁葉茂,有彎彎小溪、潺潺流水,有茅屋野舍、小橋憩園,可以賞林駐足,可以聆聽鳥鳴,可以游玩戲水,可以休憩養(yǎng)神。如果再品嘗山林之宴,更是流連忘返。然而,我喜歡在山腳下仰望蒼穹、暢想宇宙之妙,仰望云淡風輕、看白云悠悠,仰望高山巍峨、欣賞雄奇壯觀,更是愜意十足。細細想來,我們有多久沒有仰望星空了,現(xiàn)代社會我們都成為手機的“俘虜”,低頭族成了我們生活的代名詞。在科技不發(fā)達的上古社會,古人積累智慧的渠道就是仰望星空、尋訪自然?!兑捉?jīng)》中 “艮”為山卦,是山外有山、兩山重疊之相,釋義為“止”,止原為趾,根植于足,此卦教人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如此而言,適時駐足也是一種智慧。
半山之中,也自有妙趣橫生。凡登山之人,處半山之中,大都有駐足歇腳、捶腰伸頸、平視觀望之時,在不上不下的山境中,感受另一番景象?;蛱ь^看看已處山頂之人的豪氣,或低頭看看山腳之下爬山之人的英氣,或歇歇腳、喘喘氣,積攢更上一層樓的勇氣,或駐足觀望山中飛馳而下的湍湍流水,抑或評頭論足半山之腰嬌艷的爛漫山花。雖然姿態(tài)各異、表情萬千,但喜悅之情、不舍之意溢于言表。細細想來,人到中年,頗似幾分半山之人,上有花甲之年的父母,下有少年懵懂的孩子,為了工作和生活,背負希望與責任負重前行。即便再苦再累,但都不能氣餒,也不能停止前行的腳步。
山頂之巔,有無限風光,那種登高望遠的遼闊心境無與倫比、透徹心扉。我們可以仰望凌云的天空,可以平視遠方的群山,可以俯視山中的野花,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霸氣,也有“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包容。此時此刻,我想起當下流行的詞語——“佛系人生”,真是頗有幾分相似。當站在山頂,再次仰望瓊宇的時候,仿佛自己是置身浩渺宇宙的一粒塵埃,那些所謂的征服、所謂的成績、所謂的擁有,都是那么渺小。細細想來,當我們工作有了一點成績的時候,不能驕傲自滿,不能目中無人,因為再高的山也只是天空的腳。
《論語》有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我理解的登山之樂大抵就這三種,山腳之下的仰望之樂,半山之中的觀望之樂,矗立山巔的包容之樂。雖然這三種樂趣,各不相同,但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寓樂于無形之中,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
(編輯 兔咪/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