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青
古羅馬諺語說:“穿過逆境,抵達(dá)繁星?!蔽液芟矚g這句話。當(dāng)然,如果我在年少的時候遇到它,未必會在意它,因為沒有經(jīng)歷一定的生活或思想達(dá)不到一定的深度,對它的理解往往都是淺層次的,與它的本質(zhì)意思相距甚遠(yuǎn)。它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克服一些困難,才能擁有自己夢寐以求的美好,才能抵達(dá)自己朝思暮想的彼岸。
談到困難與夢想這個話題時,我常對學(xué)生講我自己的例子。我從十三四歲時就癡迷讀書和寫作,中間經(jīng)過了近二十年的練筆,遭遇過上百次的退稿,終于在我三十多歲時,我的文字才變成鉛字,夢想終于照進(jìn)現(xiàn)實。
哲學(xué)上講,量變引起質(zhì)變。當(dāng)然,那個量必須達(dá)到一定程度,前方的質(zhì)變才能與你握手相見。我之所以經(jīng)過了那么漫長的一個過程,是因為我寫作的量需要繼續(xù)增加。如果當(dāng)初因為一時看不到希望就放棄,那么我寫作的量就不能像一把鑰匙一樣打開那扇質(zhì)變的大門。還好,我沒有放棄,一直在努力積累寫作的量,所以最后我打開了那扇門,看到一顆顆繁星閃爍在天際——它們給我?guī)砹藷o限光明與希望。
也許,這就是擁有種種美好的代價——你不付出足夠的勞動,美好就不會輕易地跟你擁抱。而且,人有一種劣根性,隨隨便便得到的東西,哪怕美好,往往得不到人們十足的珍惜。這些情況,仿佛都被前方的美好考慮到了,所以它們就采取了這樣的做法:我們付出不夠或忍耐不夠,它們就堅決不露面。因此,面對種種逆境,付出就成了我們的必經(jīng)之路。而事實早已告訴我們:逆境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些“省略”它的人,也“省略”了他們該有的美好。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跟我們的能力差不多,可是,他們卻過著困難的生活,狼狽度日,而造成如此情形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不想去克服遇到的困難,成為困難的俘虜,最后淪落到逆境的泥潭里,目標(biāo)離他們十萬八千里。他們在現(xiàn)實的逆境中將生命涂上絕望的泥巴。
這樣的人,遇到的困難看似是來自外界的,其實不然,他們的困難往往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成了自己的障礙。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人:別人一句無意的話,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他們會想,我哪里得罪他們了,他們才這樣諷刺、挖苦我?因此把自己搞得悶悶不樂。這樣的情緒,就像一顆顆炸彈一樣,炸碎了他自己美好的心境,而一個人失去了美好的心境,灰色的情緒將成為他生命的主色調(diào)。美國社會學(xué)家霍克希爾德曾提出一個理論叫“情緒勞動”,它告訴我們,那些壞的情緒就像勞動一樣耗費我們的精力、體力乃至智力。而這樣的情緒就構(gòu)成了我們的逆境,進(jìn)而跌落其中,不能自拔。我們常常這樣作繭自縛。
在我的世界里,我堅信用自己的品格去交換想要的美好,即使換不來,也會離美好越來越近。而那些品格就成為一個個展臺,來展現(xiàn)我的那些像一幅幅畫一樣的美好:堅強(qiáng)、勇敢、耐心、堅忍等。我常想,如果沒有這樣的展臺,我的美好可能無處寄托。因此,感謝過去和未來的逆境,沒有它們,我的生命不會這樣富有內(nèi)涵;沒有它們,我哪能看到滿天繁星?
(編輯? 余從/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