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生活為中心的美術“同心圓教學”是實現(xiàn)學科育人的重要途徑,是以美育人的新思路。從基礎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教學到對意義的探尋不僅是操作上的轉變,更是教育觀念上的更新。從學生基礎開始,建立知識和生活的聯(lián)通,在理念上形成同心圓思維;從價值入手,梳理美術知識、美術技能和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上建立同心圓結構;以體驗為中心,勾畫價值和學科知識的交叉圓,在方法上形成同心圓教學策略,從而達成為生活而藝術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 同心圓 兒童生活 學科育人
浙江省湖州市愛山小學教育集團鶴和小學美術教師、副校長;浙江省特級教師,《中國教師報》2022年十位 “未來教師”遴選教師之一、浙江省十佳青年教師。在《中小學教材教學》《中國教師》《中國德育》《教育家》《中國美術教育》《教學月刊》《少兒美術》《中國校外教育》等期刊發(fā)表文章4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轉載;出版專著《融和式美術教學》;所承建的“剪紙的故事”等課程連續(xù)四年被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評為精品課程;2021年,“陳勇名師工作室”被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評為“年度示范工作室”。
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用形象的力量和美的境界促進人的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美術是藝術課程的一部分,它不僅有強大的文化屬性,還具有自己的學科屬性。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美術教學的大場域,學生學習的內容是生活的縮影,美術創(chuàng)作體驗的主題是生活的話題,欣賞感悟的題材是生活的精彩。通過生活的大場域,兒童學習美術的內容源源不斷,內涵豐富多樣,這為兒童的美術學習增加了濃郁的生活色彩,更為兒童的終身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一、問題梳理:美術學科“同心圓教學”的提出
1. “工具論”視野下的小學美術教學
(1)重視教育,缺乏美。課程改革的深入使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呈現(xiàn)了多元的形態(tài),如美術教育工具論、本體論、兒童中心論等多元的教育思路和觀點。西方近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工具論強調將美術當作教育工具,在美術教育中著重塑造其教育性價值,即通過教育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1]51。在工具論的視野下,許多美術課堂教學片面地擴大“教育”的概念,在課堂上過多地進行“說教”,忽視了藝術性,更缺少了生活味。
這形成了一種現(xiàn)象,教師對教學內容講得頭頭是道,內容翔實嚴謹,教學剖析深刻,但學生就是“不領情”。教師處在“教”的狀態(tài),而學生的“學”卻在另一層面。很多時候,課堂變成了滿堂灌、一言堂,不僅沒有藝術感,更不像美術課。長此以往,學生對美術學習興趣減弱。
(2)只有教學,忽視經驗。經驗是兒童在體驗中積累起來的一種比較成熟的認識,例如,兒童發(fā)現(xiàn)用鉛筆可以刮出樹皮的特征,并在白紙上留下一些無規(guī)則的刮痕,這些刮痕形成美術特定的紋理,對紋理的巧妙利用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美術主題的創(chuàng)作等。在“刮痕的經驗”中,學生挖掘了鉛筆的特質,積累了“運用輕重力量做刮畫”的經驗,在不斷地體驗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方法。兒童會將美術體驗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把所學的經驗(美術知識、技能)和美術活動充分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不同一般程式的作品,形成鮮明的特征和個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去發(fā)現(xiàn)這些經驗,并用一定的方式來引導、組織,幫助學生朝著預定的目標生長。例如,在國畫課堂上,許多教師反復強調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用筆、握法,一節(jié)課下來,兒童對國畫沒有體驗,反而增加了“厭煩感”,失去了信心,這也讓美術課堂失去了本色。其原因是教師心中只有“教學”,忽視了兒童個體生命的獨特經驗。以兒童為中心的美術體驗活動不僅是幫助兒童釋放天性的途徑,更是兒童接觸生活、感知生活、表達生活的重要方式。
2. “本質論”視域下的小學美術課堂現(xiàn)象
(1)重視“術”的教學,少了一些感悟。本質論強調美術的本質和獨特價值,它主張嚴謹、系統(tǒng)、科學的美術課程教育體系,注重兒童對美術概念的認知,從而達到美術教育的效果[1]52。在本質論思想的影響下,中小學的美術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關注學科本位的教學,聚焦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和知識的邏輯關系,強調技能的獲得和知識的傳授,形成比較單一的“美術練習課”。
例如,在作品《千里江山圖》中,畫家選用“荷葉皴”與“披麻皴”筆法來表現(xiàn)南方的山,其目的就是突出南方山“平、闊”的特征。很多教師開門見山就教授皴法的具體畫法、拿筆的姿勢、用墨的濃淡變化,學生看似掌握了皴法的表現(xiàn),殊不知這種皴法是為了表達一些物體的特征而形成的筆法技巧,學生對主題沒有感悟和認識,便無法知道皴法的意義。如果用這種皴法去表現(xiàn)北方陡峭的山顯然不能體現(xiàn)出山體特征,更不能讓學生形成對皴法的全面理解和領悟。
美術學科本位的知識技能有強大的 “生活性”。無論是美術的形式還是構成原則都是在生活的基礎上不斷被藝術家提煉形成的專業(yè)知識,都是藝術家在寫生感悟中總結提煉的一種程式。但這些專業(yè)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意義是服務于學生的生活。
(2)只有“術”的練習,少了一點內涵。意義的理解和把握是美術學習的核心,是實現(xiàn)知識運用的前提和基礎。美術學習不是單純的技能學習的觀點已經被廣大中小學美術教師所接受和認可。但是如何讓美術學習更有意義呢?一部分教師會從學科的邏輯結構出發(fā),讓知識有層次,教師認為這是意義把握的關鍵。也有的教師認為對美術意義的把握就是反復體驗和實踐,而學生對這種“反復練習”缺少理解,缺乏比較,缺失對意義的認知。這造成了師生對知識的掌握、技能的練習和意義的理解不在同一個層面。
綜上,筆者認為,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科的知識、技能、教學的過程方法和價值意義要形成一個“同心圓”樣式?!巴膱A”是數(shù)學的一個基本圖形,表示圓心相同半徑不同的圓。美術學科“同心圓”教學以兒童生活為“心”,形成以價值、技能、知識為外部圈層的同心圓,用合適的方法實現(xiàn)美術學習的意義探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兒童美術學習(見圖1)。
圖1 同心圓模型圖
以兒童生活為中心的同心圓美術教學不僅關注學科知識技能的學習,更強調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提出主動學習和意義探尋,從而建構新的知識技能。
二、策略探究:如何建構美術學科“同心圓教學”
1. 聚焦主題意義,挖掘“同心圓教學”核心結構
“同心圓教學”指向意義的探尋,這是美術學科教學的重點,也是“同心圓教學”結構的核心。美術學科教與學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找到“生活”和“藝術表達”之間的關系,并表達對生活的認知和看法。為了創(chuàng)造并理解作品的意義,學生必須學會聯(lián)系,理解事與事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學會用“主題”來組織教學,而不是按照設計元素或規(guī)則、材料、歷史時期或藝術學科來組織教學[2]。主題是方向盤,藝術是驅動。以主題來組織教學,把美術知識和技能融合在具體的主題中,以中心主題來統(tǒng)籌教學的內容、目的和資源等要素,促進學生在主題中的意義建構,形成以主題為中心的同心圓教學結構。
在建立和形成主題教學時,應鼓勵學生仔細留意和觀察課堂外的生活現(xiàn)象和問題,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和現(xiàn)象總結提煉主題。以浙美版美術教材五年級“門的裝飾”一課為例。面對傳統(tǒng)門飾中的諸多結構—如門釘、門跋、門當、門楣、門神、門框,等等—許多教師在尋找本課的教學意義時顯得力不從心。有些教師組織學生學習用線描畫隔扇門,有些教師則通過組織學生欣賞作品完成本課的教學??v觀教材前后和對主題的分析,本課的主題應該定位在對門的歷史和使用者身份意義的探尋上。通過探究“九五至尊”一詞的含義引導學生觀察故宮門的結構,引發(fā)學生對門的結構的思考,并請學生進一步思考:我家的門也可以這樣來設計嗎?為什么?從而引發(fā)學生對門的文化意義的探尋。教師可在教學時結合線描、手工折紙等方式,讓學生參考中國傳統(tǒng)紋樣—如纏繞紋、回紋、寶相花紋、蝙蝠紋等—去設計隔扇門的裙板、隔心的圖案,再用手工折紙和線描的方式制作門的模型,并思考這樣的門可以放在什么樣的場所,它的主人應該是什么樣的人……
主題的探尋和挖掘需要教師深入研讀教材,找到課題所指向的目標,從意義出發(fā),逆向思考、設計這些知識和技能如何為主題服務,讓學生在問題中發(fā)現(xiàn)、體驗,從而理解如何使用知識技能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意義。這正是同心圓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所在。
除了單元課可以建立這樣的同心圓思路外,單一課型、專題課型也都可以建立這樣的思路來組織教學,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緊密關聯(lián)。
2. 鎖定知識技能,搭建“同心圓教學”基礎結構
知識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是“同心圓教學”結構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要明確堅持以學科知識和技能為中心的知識觀,這個知識觀不是一般意義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學科內的知識結構體系:通過分析找到教材中每一課的知識點和邏輯關系,建構學科知識結構樹,并以此為基礎定位每一課的知識,讓學生在一個“知識單元”中通過體驗不斷形成扎實的美術技能。
如浙美版小學美術教材中有如下幾個課題:植物寫生、運動鞋寫生、自行車寫生、椅子構成、圓筒造型。很多教師直接從課題的內容入手,找到植物、運動鞋、自行車、椅子和各種可卷曲的材料,但是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師生陷入“混亂”,還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科的內在知識。如果將上述課題放在“寫生”單元中,就可以將知識技能定位在“觀察與表現(xiàn)”這個維度,培養(yǎng)學生掌握觀察的方式和選擇表達的角度,各課題的具體知識落腳點也就非常清晰了:“植物寫生”關注前后空間的表達;“運動鞋寫生”關注視角的問題;“自行車寫生”關注細節(jié)特寫;“椅子構成”關注畫面關系;“圓筒造型”關注構成的原則。
站在一個單元的視角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材內容只是知識技能達成的基本載體,內嵌的知識和技能才是學習的主要內容,學會觀察和表達才是知識技能學習的關鍵。因此,知識結構關系是達成學習的關鍵,是“同心圓教學”的基礎結構,學生站在知識的結構層,學習更聚焦,目的更清晰。
3. 謀劃合適路徑,搭建“同心圓教學”動態(tài)通道
對于學生而言,理解主題觀念和表現(xiàn)形式相統(tǒng)一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這需要教師引導,更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撐學生去完成對主題的認識、理解和創(chuàng)作,鼓勵學生用藝術的語言、結構和形式來充分表達他們自己的內心世界。為了達成這樣的意圖,許多教師嘗試鼓勵學生掌握一種媒介材料,通過持續(xù)的體驗、練習形成對材料、技法的把握,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教師需要讓每位學生都理解兩個方面的概念:第一,主題是通過什么知識來表現(xiàn)的;第二,美術的知識技能是如何表達主題的。這就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方法,為學生營造可以抵達彼岸的路徑。
例如,在國畫單元教學時,教師常會忙于課題內容而忽視筆法,有時會聚焦筆法而忽視其背后的意義,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建立主題達成的通道,為學生的學習找到突破口。浙美版小學美術五年級有“中國傳世名作”一課,主題方面會涉及人物、動物、山水、植物,在形式上有工筆、寫意,教師可以一幅作品《千里江山圖》深入展開。本課的主題是對理想的表達,是宋徽宗眼中的“理想化國家”。對這個主題,即使是高年級的學生也很難達成。但是畫家將構成布局、筆法、用色用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教學可從找“山”開始—找到不同的山,發(fā)現(xiàn)南方的山和北方的山的不同,進而發(fā)現(xiàn)畫山的筆法,展示了宋朝的江山是多么開闊;通過山和山的連接,發(fā)現(xiàn)了布局的特質,看到“千里”更看到“國家的遼闊”;借助青綠色來感知“江山永固”的特質,借助一個個細節(jié)的人物表現(xiàn)展示“國富民強,安居樂業(yè)”的場景,從而構成一個“理想”的主題概念?!昂扇~皴”和“披麻皴”兩種不同的筆法不僅正好體現(xiàn)了山的特征,更體現(xiàn)了畫作的主題意義(課堂教學路徑見圖2)。
三、價值探索:構建“同心圓教學”的美育模式
1. 深刻理解關系,形成“同心圓教學”的思維
在經歷同心圓教學設計、實踐后,教師對知識技能、主題之間的關系理解會更加深刻。首先是理解知識和主題意義之間的關系。美術知識和技能是服務于對主題的表達的,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不僅掌握技能的表現(xiàn),還認識到了技能表現(xiàn)的意義,從而激活了知識的運用。教師在研讀教材、分析教材時不僅看到了知識點,找到技能練習的時間和要點,還明白了為什么要學習這樣的技能以及這樣的技能背后的隱喻表現(xiàn)和象征意義。這為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自主創(chuàng)新表達的可能。其次是理解主題和途徑之間的關系。在組織教學時,教師從主題意義出發(fā),不僅把握住了教學方向,還厘清了方法和主題之間的關系,找到練習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實現(xiàn)為生活而藝術的終身學習意圖。除此之外,還明白了方法途徑和知識之間的關系。知識學習和建構必然需要一定的載體和材料來支撐達成,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材料來學習是一個難點和關鍵,也是“同心圓教學”的突破口。
2. 形成課堂樣態(tài),建構“同心圓教學”的模式
模式的形成不僅讓美術教學更加深刻,還讓美術課堂有了一定的組織規(guī)則和樣式。在同心圓教學的思維下,美術學科不同領域的課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模式。例如,欣賞評述領域,先確定主題,再從課題內容出發(fā),結合作品的時代、流派及創(chuàng)作者特點,梳理作品背后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此構成作品教學的主題;結合作品的美術元素,結合學生特點,找到賞析體驗的點,組織學習,達成對作品的賞析和對創(chuàng)作的理解。
同心圓教學模式的建構,通過不同課型的變化,讓美術教學既有一定的規(guī)則和樣式,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樣態(tài)。一方面讓教師透過教材看到了本質,更看到美術學習的意義;另一方面讓學生的美術學習目標更精準,學習更深入,技能的把握更有自主性。
3. 理解生活經驗,豐富“同心圓教學”的內涵
以生活為基礎的欣賞和體驗是美術教學的重要形式,是兒童美術學習的最直接和根本的方式,在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理解深度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同心圓教學”將知識技能和主題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教學同心圓,教學思路更清晰,課程更富有特色和個性化;另一方面,教師把課內美術學習和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學習同心圓,讓學生對過去的經驗進行整合,獲得新的經驗,并將這種經驗用于新的學習任務中,提高了學生對知識情境的內化和理解,促進思維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歐陽瓊,歐陽紅.工具論和本質論對我國美術師范教育的啟示[J].教師教育論壇,2013,26(9):51-54.
[2] 湯姆·安德森.為生活而藝術[M].馬菁汝,劉楠,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178.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