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茂根
語文教育呼喚靈性,語文課堂需要詩意。語文,作為一門富有情感性的學科,充滿了浪漫的文學氣息。隨著2022年新課標的頒布,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中的比例逐漸加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應嘗試在課堂中將語文學科的浪漫屬性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收獲知識、陶冶情操的同時,切實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領悟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妙之處。
古詩詞,既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又是學生眼中的難點。面對這些“晦澀”難懂的古文,難免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然而,古詩詞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自然是語文課堂充滿“詩情畫意”的最佳選材。為此,樹立“詩情畫意”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知識學習與美學享受的雙重“盛宴”顯得尤為重要。
一、“詩情畫意”需要營造詩意情境
當今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著實存在一些難題,機械式的語言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古詩詞,本就會讓部分學生感到“頭疼”,如若教師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真切理解詩詞大意,體恤作者情思,感悟詩詞之美,這樣的教學確實不敢稱之為成功的教學。
詩詞的課堂教學應當具有“詩性”,一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應該用詩一樣的語言為學生營造浪漫的課堂意境,讓學生在意境中學習,切實感悟到作者的所寫所訴,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好的教學是教師拉著學生的手,把學生帶進詩詞的意境。在這個意境中,學生與教師攜手共進,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自主性,將印在課本上的鉛字詩詞轉化成一幅能看到的、活靈活現(xiàn)的畫作,讓“死”的文字在眼前“活”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切實理解所學的詩詞,與作者感同身受。這樣的詩詞教學才可以算作成功的教學。
想要讓教學如詩,讓課堂如畫,讓學生上課如沐春風,不僅需要教師運用生動浪漫、飽含文采的句子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而且需要配合多媒體設備,通過音頻、視頻等方式,幫助學生多角度理解詩詞,快速精準地抓住詩詞大意。
例如:在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教學中,在課前我便通過播放二胡音樂《二泉映月》來引導學生進入意境。此歌曲,初聽是暢快的,然而沉浸其中便會體會到歌曲中的回味悠長,深邃悲涼。“暢快”之中蘊藏的傷感愴然與昂揚憤慨之情,就如同我們當堂課要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般,“喜悅”只是表象,背景才值得深思。好的作品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學生聽著悠長婉轉的樂曲,仿佛悠然回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此外,教師的遣詞造句也是塑造詩意課堂的關鍵因素。有些教師對于詩歌沒有引導與鋪墊,生硬地讓學生翻開書本,翻到所學課文的位置,然后朗誦一遍,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對詩詞的興趣,讓學生認為“詩詞只是一個學習內(nèi)容”,從而無法領略到詩詞的美感。此時,如若教師換一種說法:“同學們,一千多年之前,曾經(jīng)有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喜極而泣,流下了幸福的眼淚,你們知道他是誰嗎?”這種生動形象、充滿意境的課前導語,不僅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而且立馬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個欣喜若狂、掩面而泣的詩人形象。因此,對古詩詞教學而言,詩意的導入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說,想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詩詞的魅力,樂于學習詩詞并且最終愛上詩詞,做到教學如詩、課堂如畫,課堂情境的營造、教師詩意的語言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二、“詩情畫意”需要結合背景資料
教師對詩歌的講解與品讀不應是孤立的,如若一首詩歌離開了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那么詩歌解讀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即使一字一句地分析解讀,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也是單薄枯燥、一知半解。任何詩歌都應當放在大背景之下,結合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進行講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體悟詩歌中所蘊藏的濃濃情感。
在講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一課時,如果學生之前未曾聽聞何為“安史之亂”,對大詩人杜甫又知之甚少,學生便很難理解作者為何會發(fā)出因聽聞收復冀北而“涕淚滿衣裳”的“失態(tài)”之舉,進而無法把握詩作者最核心的思想。詩句是詩歌的形,而詩歌的主旨大意則是詩歌的“魂”,只有形魂兼具,才可算作理解了這首詩。
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學習之前,我就鋪敘:“曾經(jīng)有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容貌瘦削,胡須濃密有致,雖然飽受生活的艱辛與苦難,但他依然目光堅定,憂國憂民,他就是——我們偉大的詩人——杜甫?!痹诙嗝襟w屏幕上,我向學生展示了杜甫的畫像及生平簡介,通過形象的畫像與文字的描述,這位偉大的“詩圣”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到了學生面前。隨著對杜甫解讀的愈發(fā)深入,學生也愈發(fā)明白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為何能在聽到收復冀北的消息時喜不自勝,喜極而泣。
此外,任何詩歌的創(chuàng)作都是與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境遇息息相關的,想要讓學生徹底掌握《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體會詩歌的深意精髓,“安史之亂”的史實資料必不可少。但是,筆者認為:杜甫詩詞學習的最關鍵因素,不是單一的背景,而是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間軸。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可適當引入《望岳》《春望》與《登高》。這幾首詩雖都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名篇,但作者的思想情感與本文大相徑庭。通過對這三首詩的欣賞,學生逐漸發(fā)現(xiàn):杜甫創(chuàng)作詩歌的風格居然與所處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當唐王朝徜徉在開元盛世時,杜甫詩風豪邁,有“會當凌絕頂”之勢。奈何隨著“安史之亂”爆發(fā),昔日的繁華,在如此戰(zhàn)亂中終歸塵土,昔日長安空留“城春草木深”之破敗。作為早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杜甫,聽聞“收河南河北”,怎會不喜極而泣?當然,學生也會疑問:“唐王朝往后能否恢復昔日榮光?”一首《登高》,道盡唐人之無可奈何。所以,在三首詩歌的對比中,通過背景的探究,杜甫的詩之所以被稱為“詩史”的原因就自然流入學生的心中。而在往后教學中,以時間軸為線索,通過不同背景下杜甫詩詞的積累,學生又會逐步發(fā)現(xiàn):杜甫之喜不在己,而在民、在國。這種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情感,不正是杜甫的“圣”味嗎?
所以說,任何詩歌的學習都不應是孤立的,真正想要讀懂一首詩,就應當在營造好詩意情境后,適時結合背景資料,將自己帶回那個年代,體悟詩歌的情感。
三、“詩情畫意”需要貫穿古今,古為今用
學習古代的詩詞,不僅是要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養(yǎng),而且要讓學生貫穿古今、古為今用。只有將古詩詞的內(nèi)容投射到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才能夠更確切地把握詩詞大意,明白古詩詞其實和自己并不遙遠,昨日之人的哀愁也是今日之人的憂思,昨日之人的喜悅亦是今日之人的歡喜,“昨日”與“今日”,其實并非兩個時代,而是一脈相承。作為今日人,要通過昨日之詩明今日之志。只有這樣,才可以算作是實現(xiàn)了真正的教學目的。
優(yōu)秀的文字不是訴諸眼睛,而是訴諸情懷,解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不僅要解讀詩詞大意,而且要解讀杜甫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杜甫是苦難詩人,也是人民的詩人,他之所以能夠稱之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并且被歷代人民所敬仰傳頌,不僅僅是由于他精妙的文筆與出眾的才華,還由于他詩歌中那種深深的愛國之情,情真意切足以讓所有人為之動容。在課堂上,我用深情的朗誦帶學生領略了杜甫的流離之悲與聞訊之喜,讓學生沉浸于情境之中,流連忘返。然后我又用飽含情感的話語向學生訴說:“同學們,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像杜甫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的祖國母親是偉大的,然而她也是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母親,無數(shù)革命先輩就是懷揣著濃濃的愛國之情為我們祖國的發(fā)展付出了一切,乃至于生命。同學們,你們是年輕的希望,希望你們能像杜甫一樣,熱愛祖國,憂祖國之憂,有朝一日報效祖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出自己的力量!”臺下的學生眼睛里閃著晶瑩的淚花。杜甫濃烈的愛國熱情已經(jīng)讓他們動容,而古今貫通、詩里詩外的聯(lián)結又讓他們真切地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在學生眼中,詩詞學習不應是難點,而應是盛宴?!霸娗楫嬕狻辈粌H是教學方式,而且是教學理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應該創(chuàng)設好詩情的情境,帶著學生走進書本,走進古詩詞,走進古人,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之美。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