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娟 馬雪梅 李亞娟 王澤丹 張偉 馬亞玲 劉亮
(榆林市第一醫(yī)院,陜西 榆林 718000)
病毒性腦膜腦炎作為臨床常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中的一種,是指病毒侵犯患者腦部或腦膜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誘發(fā)的一種無菌性炎癥,其中又以單純皰疹病毒性腦膜炎占據(jù)比例最高[1]。究其主要病因,臨床表示患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不同細胞群的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均會有差異,對各種病毒的易感性也會有變化,致使其病理和臨床癥狀出現(xiàn)不同表現(xiàn),起病上可見急性或亞急性兩種類型,癥狀表現(xiàn)可見發(fā)熱、頭痛、嘔吐、腹瀉、意識障礙、驚厥、昏迷等,以及腦膜刺激征呈現(xiàn)陽性反應,偶有病理反射出現(xiàn),有甚者可見輕度癱瘓或腦神經(jīng)功能障礙[2]。因此,盡早予以患者病情診斷并及時采取對癥治療,是避免其病情惡化的關鍵前提。本文旨在探討研究腦脊液細胞學檢測與病毒抗體檢測在病毒性腦膜炎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顱內(nèi)感染患者92例,其中50例病毒性腦膜炎納入觀察組,42例化膿性腦膜炎患者納入對照組。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5~77歲,平均(40.63±6.77)歲;病程1~7 d,平均(3.05±0.86)d。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16~76歲,平均(41.43±5.98)歲;病程1~8 d,平均(3.27±0.82)d。觀察組、對照組分別符合病毒性腦膜炎[3]、化膿性腦膜炎[4]相關診斷標準,與此同時,對合并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肝腎功能代謝異及休克癥狀患者,均予以排除。本次研究均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每例患者行腦脊液檢測時都需取2次腦脊液做檢測標本,共計184份腦脊液,所選患者均表示對研究知情且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腦脊液的采集及處理:經(jīng)腰椎穿刺后取出3~5 mL腦脊液,對部分腦脊液采取常規(guī)、生化檢測,剩余腦脊液行細胞學分析及ELISA檢測病毒抗體。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方法:對腦脊液標本于1 h后進行離心式細胞玻璃切片檢測:首先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接著抽取0.1~0.5 mL腦脊液(視細胞數(shù)目而定),經(jīng)FMU-5微細胞玻璃片離心沉淀器以500 r·min-1,2~5 min速率進行低速離心,將采集有細胞的玻璃切片行Ma Grunwald Giemsa(MGG)進行10 min的染色,干燥后在油鏡下利用光學顯微鏡進行細胞學分類和統(tǒng)計。腦脊液病毒抗體定性檢查:采用ELISA法完成腦脊液病毒抗體的定性檢測,包括單純皰疹病毒Ⅰ(HSV-Ⅰ)、單純皰疹病毒Ⅱ(HSV-Ⅱ)、巨細胞病毒(CMV)、EB病毒(EBV)、弓形蟲(TOX)、風疹病毒(RV)、副流感病毒(PIV)、MTB的特異性IgM、IgG抗體,其中,MTB抗體IgG選擇北京貝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其他選擇深圳市博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詳細操作步驟為:(1)處理樣本:從4℃冷藏環(huán)境中取出采集的腦脊液解凍后再利用。(2)稀釋樣本:病毒IgM:75 μL樣本+25 μL稀釋液;IgG:10 μL腦脊液樣本+100 mL稀釋液;其余病毒:75 μL腦脊液樣本+25 μL抗體稀釋液。設空白、陰性和陽性作對照孔。制備洗滌液連續(xù)5次洗板,每次時間在30 s;加入酶結合物后將清洗板反復沖洗3~5遍后可見顯色,在每個孔中各添加50 μL的顯色劑A和B,混合均勻,在37℃的恒溫下等待10 min,然后分離出來進行檢測判斷。(3)判斷結果:用肉眼觀測,在白底下每個小孔的顏色都非常明顯,顯示清晰藍色者視為陽性,反之無顏色者為陰性;設備測試時,所有孔都添加1滴終止液,輕輕搖動后用空白對照調(diào)零,將酶標儀波長參數(shù)值調(diào)整為450 nm對每個小孔 A值進行測量。其中,臨界值(C.O.)=陰性對照孔均值N8 2.1,樣本A值S/C.O.≥1(S/N≥2.1)評估為陽性,樣本A值S/C.O.<1(S/N<2.1)則評估為陰性,對接近于臨界值的樣本進行反復檢驗,并根據(jù)臨床癥狀進行全面分析。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首次腦脊液檢測情況,包括腦脊液(CSF)壓力、白細胞總數(shù)、細胞分類情況(單核細胞、多核細胞)、葡萄糖、氧化物、白蛋白含量;兩組患者腦脊液病毒抗體檢測情況;記錄觀察組患者不同時間段(1、2、3、4周)腦脊液中白細胞出現(xiàn)率及白細胞分類變化。
2.1兩組患者首次腦脊液檢測情況比較 觀察組CSF壓力、白細胞總數(shù)、多核細胞數(shù)、總蛋白等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而單核細胞數(shù)較對照組高(t=6.88、26.33、12.39、8.69、15.63,P<0.05);兩組患者葡萄糖、氧化物比較差異較小,無統(tǒng)計學意義(t=2.89、2.6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首次腦脊液檢測情況比較
2.2兩組患者腦脊液病毒抗體檢測情況比較 觀察組病毒抗體IgG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IgM陽性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腦脊液病毒抗體檢測情況比較
2.3觀察組病程不同時期的腦脊液細胞學白細胞分類變化 患者早期細胞學上以激活淋巴細胞反應為特征,活淋巴細胞數(shù)目可見顯著增加,隨病情發(fā)展及治療而降低,最終回歸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見表3。
表3 觀察組病程不同時期的腦脊液細胞學白細胞分類變化(%)
細菌和病毒作為引發(fā)顱內(nèi)感染的主要病原體,但病毒性腦膜炎臨床表現(xiàn)缺乏典型特征,故在臨床具有較高診斷難度[5]。有相關報道[6]指出,早期腦脊液檢測雖特異度不高,但用于鑒別患者病情有重要應用價值,對疑似病毒性腦膜炎患者需盡早予以腦脊液檢查,區(qū)分開其他顱內(nèi)感染性疾病,為后續(xù)實施對癥治療予以參考依據(jù)。
隨著抗生素在臨床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化膿性腦膜發(fā)病率雖有所下降,但病毒性腦膜炎卻呈現(xiàn)持續(xù)上增趨勢,究其原因,可誘發(fā)后者病癥的病毒種類較多,基本上所有病毒都可以改變患者腦脊液的細胞學?;诖?本方案針對病毒性腦膜炎診斷,主張采取腦脊液細胞學檢測與病毒抗體檢測,并對比化膿性腦膜炎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兩者實驗室指標反映存在明顯差異,包括CSF壓力、白細胞總數(shù)、多核細胞數(shù)、總蛋白、單核細胞數(shù),且觀察組病毒抗體IgG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此外,患者早期細胞學上以激活淋巴細胞反應為特征,激活淋巴細胞數(shù)目可見顯著增加,隨病情發(fā)展及治療而降低,最終回歸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其中,病毒特異性IgG抗體作為一種反應性抗體,一般是患者在接觸病毒3~5 d后就會出現(xiàn)異常,應用ELISA法可在患者血液及腦脊液檢出抗體,是病原學早期診斷常用方法[7]。但考慮到此類方法敏感度不高,所以聯(lián)合腦脊液細胞學檢測,有投入小、操作便捷、結果獲取快速且準確等優(yōu)勢,用于病毒性腦膜炎診斷能起到極高輔助作用。
綜上所述,腦脊液細胞學檢測與病毒抗體檢測在病毒性腦膜炎診斷中有較高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