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臨的兩個重要任務,即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落實“雙減”政策,探索長程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須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從長程教學內涵的理解出發(fā),分析長程教學的價值,注意長程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結合實例提出長程教學實施的策略。
關? 鍵? 詞 核心素養(yǎng) 數學長程教學 問題情境 問題線索 問題主線
引用格式 張勇成.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數學長程教學的內涵、設計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2023(14):36-39.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臨兩個重要任務:一是落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的“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集中體現數學課程育人價值”[1]。小學階段要從11個方面加以培養(yǎng),使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二是要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加強學校教育,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審視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面臨的問題是什么?筆者進行了長程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探索。
一、數學長程教學的內涵
本文提出的長程教學基于兩方面:一是在學科教學中,課時教學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事實上,數學知識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學生難以在一個課時內完成知識建構,這就需要根據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立足知識整體,著眼長線的教學過程,進行整體性的結構化整合,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二是基于數學核心素養(yǎng), 《課標》指出:核心素養(yǎng)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表現[2]。實現這樣的目標,就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全面分析主題、單元、課時的特征,進行系統(tǒng)設計,再根據階段教學目標分步實施。因此,筆者提出的長程教學具有如下特征。
1.長程教學是凸顯關聯性的教學
數學學習過程中要關注兩個關聯:一是具體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關聯;二是內容主線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之間的關聯。如學生幾何直觀的形成歷經小學的三個學段,彼此關聯過程如圖1,長程教學就是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核心素養(yǎng)貫穿始終,不斷進階。
2.長程教學是保持同一性的教學
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小學階段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但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是同一的。教學時要關注數學內容的主線,把握知識本質,用同一個“理”貫穿一個知識單元、一個知識序列、一個知識領域,甚至更大的范圍[3]。如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序列是: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盡管圖形的形狀變了,但是面積計算的方法都是利用轉化的思想,把新的圖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利用圖形形狀變了面積不變的規(guī)律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方法。教學時要長程設計,重視初教,對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重點是感悟圖形轉化思想,掌握轉化技能,這樣學生就能利用轉化的思想思考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使得轉化思想不斷得以鞏固,在探索圓的面積時,學生就會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轉化。長程教學就是幫助學生建立不斷學習后續(xù)知識的數學思想或模型。
3.長程教學是注重整合性的教學
教學內容是落實教學目標、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載體。教學中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分析,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一方面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來源、結構與關聯、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強化對數學本質的理解,關注數學概念的現實背景,引導學生從數學概念、原理及法則之間的聯系出發(fā),建立有意義的知識結構[4]。教學設計時,要選擇合適的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如“數的認識”主題中,整數、小數、分數的意義都是建構在“由若干個計數單位組成”的基礎上,教學時只有將這一認知進行整合,學生才能把握概念屬性的一致性,整體構建數的認知體系。長程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用整體的、聯系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發(fā)展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
二、數學長程教學的價值
1.有利于數學概念建構
數學概念的建構,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形成良好的數量、空間關系的主要途徑,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數學觀,認識數學本質的重要過程。小學階段,學生構建數學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比較分類和歸納分析。這也提示我們在教學時,不能只分析概念本質屬性,還要體會概念的形成過程,為后續(xù)同類概念的建構形成認知儲備。如長方形的認識是學生從數學特征上認識平面圖形的開始,也是學生建構平面圖形特征的關鍵,教學時要長程關注學生對平面圖形認知經驗的積累。所以,對長方形的認識不僅要知道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一本質屬性,還要思考應從哪些方面認識長方形。讓學生明白認識長方形的特征是從邊和角兩個方面展開研究的,為后續(xù)研究正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等多邊形的特征積累研究經驗,便于學生歸納分析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征。
2.有利于運算能力提升
運算能力是《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指學生根據法則和運算律進行正確運算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一是要融通算理之間的關系。數學運算中的算理是相通的,教學時需要進行長程設計,探索運算的一致性。如整數、小數和分數的加減計算,其算理都是將相同計算單位的數相加減,學生理解了整數、小數的算理自然就能理解分數的算理。二是融通知識之間的關系。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十分密切,前面的知識是后續(xù)學習的基礎。數學運算也是一樣,后續(xù)的運算離不開前面所學的相關知識,因此,運算能力的提升還要打通這樣的關聯。從長程教學看,就是要建立前后知識的聯系。如果學生不理解計數單位的概念,就難以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不掌握小數的基本性質,就難以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
3.有利于解決問題能力提升
以綜合與實踐為例,這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是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按照《課標》要求,第一、第二學段主要采用主題活動式學習,第三學段可采用項目式學習。無論是主題式活動還是項目式學習,因其綜合性強,都需要統(tǒng)籌設計與實施。如關于“時間”的綜合與實踐,第一學段可以組織“時間在哪里”的主題活動,結合生活情境認識時、分、秒,感受時間的長短、了解時間的意義;第二學段可以組織“年、月、日的秘密”的主題活動,認識年、月、日乃至與前面所學的時、分、秒之間的關系,運用這些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第三學段可以結合外出旅游的行程安排,開展“最佳旅游方案”的項目式學習,運用已學過的有關時間的知識以及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調查分析,提出最佳方案。這是一個長程教學,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會不斷積累活動經驗、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發(fā)展模型意識,逐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三、數學長程教學的設計原則
1.整體性原則
長程教學設計首先強調的是整體建構,數學知識雖然復雜豐富,但有其來龍去脈,表層的不同知識有其深層的同一性,表層的不同形式有其深層的相通的思想內核[5]。這就需要重組教學內容,對知識結構進行優(yōu)化。教學設計要從整體出發(fā),讓學生站在整個數學學習的“鏈”上,把所學的零散知識串成鏈、鋪成面,逐步教給學生聯想、溝通、綜合等整體把握問題的策略[6]。筆者認為,整體性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學習材料準備要關聯,形成一定的邏輯關系;二是學習任務設計要多元,形成結構化、整體化、系統(tǒng)化;三是數學問題設計要突出主線,形成核心問題、重點問題、關鍵問題等問題線索。
2.階段性原則
小學數學教學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持續(xù)、連貫、有系統(tǒng)地進行的,使教學順序體現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7]。這一觀點和長程設計的階段性是不謀而合的。數學知識的建構要經過不同階段,如分數的認識,其概念建構要經歷三個階段,每一階段不僅要建構本身的知識屬性,也要為后續(xù)相關知識學習做好鋪墊,這就需要分階段長程設計,幫助學生階段性建立分數的認知結構(見表1),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不同的階段呈現的具體內容、任務不一樣,但教學設計時要彼此關聯,不斷完善知識體系。
3.一致性原則
這里的一致性,是要把握數學內容本質的一致性,同時把握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各階段之間發(fā)展的一致性。以符號意識為例,其形成過程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教學時既要長程設計,又要保持知識內容的一致。從第一學段認數開始,要鼓勵學生用“○”“△”等圖形符號來表示數;第二學段要嘗試用字母表示運算律、表示數量;第三學段要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以及發(fā)現的規(guī)律。在這樣一個長線過程中,學生就能慢慢形成并逐漸增強符號意識。
四、數學長程教學的實施策略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現知識的遷移
長程教學關注的是知識的關聯,而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關聯性很大,這有利于學生長程地探索問題、積累經驗,其中一種常見的策略就是遷移。為實現知識的遷移,情境所呈現的問題,一定跟學生學習的新知相關,以便能激活學生之前所積累的學習經驗。
以“認識整萬數”為例,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把萬以內數的組成、數位關系等知識擴展到整萬數的認識中來。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個、十、百、千、萬等計數單位和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等數位的概念,因此,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問題情境:“閱讀中心藏有兒童讀物20萬冊,在計數器上表示出這個數”。學生解答時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在萬位上畫出20個珠子;一種是補充十萬位,再在上面畫出2個珠子。教學時一定要充分利用這樣的資源,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為什么要用第二種方法表示?學生從10個一千是一萬,類推出10個一萬是十萬,以此創(chuàng)造出“十萬位”,從計數單位和數的組成兩方面理解整萬數的含義。這樣,學生就從認識萬以內數的經驗遷移出整萬數的認識,從而建構整數的知識體系。
2.整合問題線索,把握知識的本質
數學知識具有嚴謹的結構性,但教材的編寫不可能將結構性的知識統(tǒng)一編排,而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分課時、分階段地劃分。這樣一來,原本結構化的知識就會分布在不同的課時、不同的年段甚至不同的領域。這給學生系統(tǒng)學習相關聯的知識、整體建構知識體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進行長程設計,將有助于學生把握知識的本質,完善知識結構。
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為例,蘇教版數學教材安排了4個課時,分別是正比例意義、正比例圖像、反比例意義、正反比例綜合練習。正、反比例的意義比較抽象,它們都是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特定關系的數學模型。其核心是通過探索兩種量在變化過程中存在的規(guī)律,抽象出正、反比例的意義。由于內容分課時安排,研究的問題比較分散,不利于學生從本質上把握這一模型思想。筆者嘗試將研究問題線索進行整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限于文章篇幅,簡要描述主要教學過程:
(1)理解“兩種相關聯的量”出示表2至表4
提問:觀察每張表格中的兩種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饋:學生觀察后發(fā)現,都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揭示:這就叫做兩種相關聯的量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
提問1:計算每張表格中相對應的兩種量的數值,還能找到相同的地方嗎?
反饋1:學生發(fā)現都有不變的數值。
提問2:觀察這些不變的數值,有什么不同?
反饋2:學生發(fā)現,表1中兩個量的和不變,表2中兩個量的比值不變,表3中兩個量的積不變。
揭示:比值一定的兩種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積一定的兩種量就是成反比例的量。
這一過程幫助學生整體構建起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數學模型,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如圖2),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這一知識的本質。
3.設計問題主線,加強知識的辨析
對于同一知識領域的內容,往往需要在不斷地辨析中理解,并加以應用。對于教學實施來講,要以一個“主線”統(tǒng)領研究的問題,學生在相同或相似的主題中解決不同的問題,必將會主動思辨,發(fā)現問題的關鍵,掌握知識的本質。
如學習了條形統(tǒng)計圖、折線統(tǒng)計圖和扇形統(tǒng)計圖后,就要體會三種統(tǒng)計圖的區(qū)別,知道針對不同問題應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由于學生是在三個不同年段學習三種統(tǒng)計圖,很難主動建立三種統(tǒng)計圖的關系。如果圍繞主線設計問題,就能很好地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區(qū)分和辨析。例如,小明一至六年級捐書情況見表5,以 “小明捐書情況”為主線,可以設計不同問題讓學生用統(tǒng)計圖表示。
問題1:小明幾年級捐書最多?幾年級捐書最少?
問題2:小明每年捐書有什么變化?你能預測他下一年的捐書情況嗎?
問題3:小明哪一年捐書的比率最大?
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不同需求,會設計出不同的統(tǒng)計圖(如圖3),從而清楚地了解每一種統(tǒng)計圖的特點,體會到它們的不同作用。
當然,利用長程教學實現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和實踐。
參考文獻
[1][2][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魏光明.小學數學起點型核心知識長程教學的內涵、價值與路徑[J].江蘇教育,2022(33):7-10+14.
[5][6] 仇學春.小學數學主線問題導學的教學策略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1.
[7] 金成梁,劉久成.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61.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