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萍
趨同原本是生物學領域的一個概念,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親緣關系甚遠的生物,由于棲居于同一環(huán)境中,從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態(tài)特征或構造的現象[ 1 ]。所謂的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趨同化,就是指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過程中,在資源基礎、硬件設施、運行模式、實踐理念等層面存在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現象。這些趨同化現象給大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導致高校學生舞蹈團缺乏文化底蘊和本土特色,難以發(fā)揮自身功能。文化融合是消除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趨同化的重要法寶,有利于挖掘高校學生舞蹈團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舞蹈團IP,與同類高校舞蹈藝術實踐活動形成差異化,推動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提質升級。因此,應當重視文化融合在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中的作用。
文化融合在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中的作用
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舞蹈文化與其他藝術文化、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之間的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 2 ]。文化融合讓大學生與舞蹈藝術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也為高校學生舞蹈團的成長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例如,昆曲、豫劇、雜曲小調、薩克斯、跆拳道、民間雜耍、武術等文化資源都能夠賦能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為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提供文化資源。由此,在思想層面上,文化融合為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提供了新方向。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需要以文化融合為思路,要容納不同的舞蹈技藝與資源,并通過不同文化的碰撞、吸收、融合,實現高校學生舞蹈團不同資源要素間的和諧共生與相互融合;在實踐維度上,文化融合又為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提供了新的路徑,即理性地看待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通過提煉文化理念、協調技術與人之間的矛盾、推進多元資源整合,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取代趨同發(fā)展,促進高校學生舞蹈團健康發(fā)展。
文化融合視角下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的趨同化表現
精神文化的趨同化
從古至今,舞蹈藝術一直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以及人民緊密相連,被視為一種可以引人深思、催人前行、培養(yǎng)人的高尚情操的藝術。以《寶塔與牌坊》為例,這部作品將中國封建倫理道德思想中最典型的標志——“寶塔”“牌坊”作為控訴對象,映射出中國封建社會缺乏民主、自由,以及不尊重人權的現象。進入21世紀,隨著網絡化、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出現,其使得在物質文明建設基礎上的精神文明建設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文化融合體現出了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 3 ]。舞蹈作為一門受眾面廣的藝術,以其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輻射了幾乎所有的藝術學科。在追求視覺美學的時代背景下,舞蹈藝術似乎出現了純娛樂和唯美主義又一次盛行,注重編舞技法與舞蹈動作的傳授,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與表演急功近利,同質化傾向愈發(fā)嚴重等問題。大多數高校學生舞蹈團認為舞蹈是“意識的肢體表現”,且經過長期發(fā)展形成了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固有范式,忽視了舞蹈的敘事功能,逐漸暴露出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缺乏正向情緒,直接套用現代舞創(chuàng)作技法,盲目追求高難度技術技巧,技術屬性大于文化屬性,作品只是單純描摹現實,沒有思想深度與表達廣度等問題。盡管高校學生舞蹈團數量較多,且種類繁多,但是作品同質化、低品質現象普遍存在,舞蹈藝術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轉化不夠,多而不優(yōu)、大而不強的問題仍舊突出。
資源文化趨同化
舞蹈藝術文化資源的選擇與建設,是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的重點。提高舞蹈藝術文化資源精品化建設意識,打造更具特色與競爭力的舞蹈藝術文化資源,才是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的應有之義。然而現實情況是,有的高校學生舞蹈團缺乏橫向資源建設的意識,只是生搬硬套地羅列過往舞蹈藝術的部分成果,或者借鑒其他院校學生舞蹈團的實踐經驗,并不能全面具體地表現新時代舞蹈藝術應有的風貌,這些行為難以擺脫對前人作品的模仿,容易使觀看者產生審美疲勞[ 4 ]。即便有的高校學生舞蹈團具有跨界資源建設的意識,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往往存在形式不規(guī)范、效果不明顯的問題。有的高校學生舞蹈團缺乏縱向資源建設的意識,局限于現代舞蹈,沒有充分體現出本校的辦學特色和本地舞蹈藝術文化的優(yōu)勢。
物質文化的趨同化
物質文化是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的基礎,主要指服務高校舞蹈團建設與發(fā)展的服裝、設備、設施等物質載體。舞蹈是一門視覺藝術,講究舞蹈動作、服裝、表情等視覺元素之間的協調,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幅齊集聚藝術與人文要素的圖景。隨著數字技術和設備的發(fā)展,現階段高校學生舞蹈團藝術建設的重心逐漸由單一的舞蹈肢體動作,向著舞蹈服裝、舞蹈音樂、舞蹈燈光等全方位、多元化趨勢轉化。也就說,為了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高校學生舞蹈團在物質文化建設層面逐漸體現出數字化建設的趨同性,并且出現了盲目追求技術裝備、過多依賴技術手段,以及過度沉迷技術景觀等異化現象。有的高校學生舞蹈團為了迎合發(fā)展趨勢,紛紛推出各種舞蹈數字文化空間展示平臺、舞蹈元宇宙、數字劇場、舞蹈虛擬舞臺等數字化空間,各種云舞臺、云訓練、云表演層出不窮,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微載體在舞蹈團日常運營過程中被普遍使用。但從整體使用情況來看,大多數字化項目仍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tài),難以被持續(xù)應用;有的高校學生舞蹈團過度沉迷技術景觀,強調聲光電的配合,利用技術掩蓋舞蹈團成員的存在的不足,人的主體性式微,只能接受技術的“改造”,導致整個舞臺充滿科技感,但是高校學生舞蹈團的團隊成員卻黯然失色,成為眾多光影藝術的背景板。不可否認的是,數字化設備與設施確實能夠為高校學生舞蹈團的發(fā)展增光增色,為其帶來更多可能性,也符合現如今舞蹈藝術的數字化發(fā)展趨勢。但是,技術“傲慢”始終威脅著舞蹈藝術的發(fā)展,過于注重數字化設施與設備的融入,對高校學生舞蹈團的長期發(fā)展是有害的,因此技術“降噪”已迫在眉睫,數字技術深刻影響著高校學生舞蹈團的發(fā)展,舞蹈團建設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既面臨著新的生機,同時也危機四伏。回顧技術與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融合的歷程,發(fā)現在部分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中,人的主體性逐漸喪失,舞蹈團技術發(fā)展與藝術發(fā)展正在進行著博弈。
文化融合視角下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的實踐路徑
建立以情動人、以舞感人的精神文化
舞蹈技術技巧要服務于藝術作品,也要符合人物設定,適合情節(jié)表述。有些外化的舞蹈技術動作不僅不美觀,還影響著人物形象的塑造?;谖幕诤弦暯堑母咝W生舞蹈團建設,不僅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也包含著新的要求與標準,即順應新時代文化融合趨勢,進入自我表達的空間,積極反映現實生活,以合乎美學法則的舞蹈動作進行個性表達,因此,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需要警惕民族屬性淡化、技術異化的問題,加強舞蹈藝術文藝評論工作,建立一種以情動人、以舞感人的精神文化,改變重技術、輕思想的現有范式。文化融合要為高校學生舞蹈團的舞蹈創(chuàng)作、舞蹈表演注入更多敘事色彩和情感,形成復式結構的觸發(fā)點,確保高校學生舞蹈團作品的立意嚴謹、不俗。要讓高校學生舞蹈團超越技術層面的追求,能夠沉下心、俯下身,彰顯中國審美,堅定國家信仰,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飽滿的熱情表達高校學生舞蹈團作品的精神內核。
促進舞蹈藝術文化資源重組整合
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把新時代舞蹈創(chuàng)作群體的生存體驗轉化為新生命意識的詩意表達,以及可視、可聽、可感的舞蹈美學形象,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現實以及中國人的內心世界,這就需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立體、生動和鮮活的舞蹈文化創(chuàng)作資源。此外,現如今在美學熱潮的影響下,舞蹈藝術表演與創(chuàng)作已呈現出多元化態(tài)勢,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跨界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將會成為高校學生舞蹈團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由此,高校學生舞蹈團需要重視文化建設,摒棄“門戶之見”,促進舞蹈界文化意識的覺醒。要注重高校學生舞蹈團文化資源的外在視域,以共建共享為指導原則,以高校學生舞蹈團為載體,推進舞蹈文化資源的理論研究;要積極參與文化交流,推動舞蹈文化間的交流和融合,組織團隊成員不斷學習,搜集舞蹈領域之外的可被轉化的文化藝術資源,如民族音樂、民間文學,并進行學術探討,以此建構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學體系,重塑高校學生舞蹈團文化品牌;要精心構建高校學生舞蹈團文化資源的內在視域,不隨大流,不扎堆,積極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立足于歷史,挖掘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西方現代舞、廣場舞、中國古典舞等領域的舞蹈資源,提煉其中所蘊含的身體顫動、故事素材、呼吸節(jié)律、美學思想等舞蹈語言;善于發(fā)現和利用同質化、一般化資源的特色,在同質化資源中找出特色,在一般資源中找出亮點,并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融入其中,加強高校學生舞蹈團特色創(chuàng)意文化資源建設,進而為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注入時代基因,促進新時代高校學生舞蹈團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推動數字時代舞蹈主體人的慎思與技術自覺
技術是服務于舞蹈藝術作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有的管理者認為,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要為人服務,盡可能減少技術對人的影響。還有的管理者認為,現如今是數字化社會,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應與時俱進,引入數字技術,助力高校學生舞蹈團現代化建設。但是缺少數字技術的融入,又會顯得老套。所以,要協調好技術和人的關系。
創(chuàng)造異質性的高校學生舞蹈團,激發(fā)受眾的興趣,是振興高校學生舞蹈團的關鍵。尺度是一種規(guī)定、閥限、標準,是確保事物、行為、活動具有合理性、科學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由此,需要處理好高校學生舞蹈團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之間的矛盾,找準數字化建設與人主體性表達的尺度。具體而言,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需要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與工具,不論是沉浸式設備,還是多媒體技術設備,將其作為一種手段、方式、工具,推動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向新、向好發(fā)展。這就要求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基于時代發(fā)展以及自身情況,選擇性地引入設備,同時掌握好技術尺度,以適合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的價值體系和現實場域中人的價值需求為出發(fā)點,注重技術使用的內在一致性和規(guī)范性。在此基礎上,借助技術優(yōu)勢創(chuàng)新體驗活動、品牌活動、互動活動等多樣化高校學生舞蹈團實踐活動,發(fā)揮高校學生舞蹈團特色[ 5 ]。
文化融合在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中的作用,一是在思想層面為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提供新方向,二是在實踐維度上為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提供新路徑,其是激發(fā)高校學生舞蹈團新活力的現實途徑。文化融合視角下,高校學生舞蹈團建設的趨同化具體體現為精神文化、資源文化以及物質文化的同質化。為此,在“創(chuàng)新制勝”的時代,可通過以情動人、以舞感人的方式,促進舞蹈藝術文化資源重組,推動數字時代舞蹈主體人的慎思與技術自覺,破解高校學生舞蹈團的同質化困局。
[1]沈勇.“趨同化”是戲曲發(fā)展的必然過程——對“趨同化”現象及本質的思考[J].戲劇文學,2012(01):48-54.
[2]劉靜.關于獨立學院非專業(yè)大學生舞蹈團的若干思考[J].才智,2015(25):183.
[3]齊峰.校園舞蹈文化建設的功能與作用——以北師大附中舞蹈團為例[J].舞蹈,2010(11):60-61.
[4]陳凡,潘澍.科技+文化融合:文化科技表達的哲學凝思[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1,38(06):103-108.
[5]張振鵬.文化產業(yè)數字化的理論框架、現實邏輯與實現路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2(09):74-83.
(作者單位: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