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瓶盛雪
人活在世上,離不開衣食住行。穿衣自然也是一件大事。
當人類穿上獸皮樹葉,行于山川大地,衣服代表著溫暖、干凈。衣著整潔,是作為人的體面。衣服,也代表一種禮儀,連綴起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
人一生要穿多少衣服,要加以多少裝飾,有人記得清楚嗎?沒人記得清吧,特別是女人,女人的衣柜里總是少一件衣服。楊貴妃有一個豪華的服裝團隊,滿足了她“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夢想。
通俗意義上的衣服,應該叫服飾,包括衣服和配飾。漢服、唐裝、旗袍好看,配套的鞋襪頭飾掛件必不可少。衣服要成其為衣服,自有它的裁剪原理,有著規(guī)矩。布料不同,色彩不同,呈現(xiàn)的效果亦不同。
張愛玲說:“對于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的一種袖珍戲劇?!币路碇鴤€人特點,代表著一種審美,體現(xiàn)了時代特點,甚至可能上升到國家意志——此時,衣服不只是衣服,而且是戰(zhàn)斗的武器,可以保家衛(wèi)國。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guī)、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xù)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禮記》
古人穿的深衣,是有一定的尺寸、樣式的,以合乎規(guī)、矩、繩、權、衡的要求。深衣的長度即令再短,也不能夠露出腳背;即令再長,也不能夠拖在地上。裳的兩旁都有寬大的余幅,穿著時前后交疊起來。深衣腰圍的寬度,是深衣下緝的一半。袖子與上衣在腋下連合處的高低,以可運肘自如為原則。袖子的出手部分的長度,以反折過來剛好到肘為合度。腰間的大帶,下面不要壓住大腿骨,上面不要壓住肋骨,要束在下腹的無骨部位。
《左傳·定公十年》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薄叭A”指美好,“夏”指盛大,“華夏”代指中國。我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服飾文化是華夏禮儀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為漢族傳承時間最久的傳統(tǒng)服飾之一,深衣最早記載于《禮記》。深衣把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寬松、肥闊、含蓄的深衣,反映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思想與哲學思想。
深衣,“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馬端臨編撰的《文獻通考》中說:“至于深衣,則裁制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yǎng)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士服之以夕視私朝,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痹诮裉?,歷經(jīng)演變的深衣仍然可以日常穿著,呈現(xiàn)出時間沉淀過后的更加深邃的美,別有韻味。
司徒黃瓊辟,太常趙典舉有道?;騽窳肿谑诉M者,對曰:“吾夜觀乾象,晝察人事,天之所廢,不可支也。”遂并不應。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身長八尺,容貌魁偉。褒衣博帶,周游郡國。嘗于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范曄《后漢書·郭太傳》
司徒黃瓊征召他,太常趙典推舉他有道。有人勸郭林宗出仕做官,林宗回答說:“我晚上觀看天象,白天考察社會人事,天命要廢棄的事物,是不可支持的?!庇谑?,他都沒有答應。他天性有知人之明,喜歡獎勵教育讀書人。他身長八尺,容貌魁梧奇?zhèn)?,寬衣大帶,周游郡國。他曾?jīng)在途經(jīng)陳梁一帶時遇到天下雨,便將頭巾的一角折疊起來避雨,當時的人也學著故意折巾一角,叫作“林宗巾”。
為避父親范泰諱,范曄在《后漢書》中將郭泰稱作郭太。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是東漢名士。真名士,自風流。郭太的頭巾因“遇雨”而“巾一角墊”,一個偶然事件,引發(fā)了林宗巾的流行。
頭巾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釋名》中說:“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當自謹修于四教也?!薄敖怼痹谶@里是沒有官職的普通百姓的身份標識,又具有慎獨修身之意,提醒人們謹修“四教”(《論語·述而》中提到的“文、行、忠、信”)。
到了東漢,巾因輕便實用和廉價易得而被大量使用。“頭巾”是當時士人的日常必需品之一。郭太家世顯赫,祖有懿德,綿延可上溯至周王室,又博通墳籍,才名遠播,高潔傲岸。他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著眾人的視線,他的穿著打扮也被世人所關注。他被推著走在潮流前端。
在古代,服飾的顏色、形制和樣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服飾彰顯著一個人的審美品位和人生趣味,也寄托著更高的精神價值。而美德是一個人最高級的裝飾?!熬颖缓謶延瘛?,因人品高潔而衣品高貴。林宗巾,并不是普通的頭巾,而是對隱士的隱喻,是一種精神高標的象征,寄托了人們更高的精神境界。愛屋及烏,時人爭戴林宗巾,表達了對于品格高尚的名士的仰慕。
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惫映陕犆?,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司馬光《資治通鑒》
趙武靈王親自登門解釋說:“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有樓煩,與秦、韓兩國接壤。如今沒有騎馬射箭的訓練,憑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國依仗齊國的強兵,侵犯我們的領土,掠奪人民,又引水圍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幾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為恥。所以我決心改穿胡服,學習騎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災難,一報中山國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國舊俗,厭惡改變服裝,忘記了鄗城的奇恥大辱,我對您深感失望?。 惫映舍θ恍盐?,欣然從命,趙武靈王親自賜給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趙武靈王正式下達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學習騎馬射箭。
“胡服騎射”這個成語,和趙武靈王有關。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國力衰退,已然不能與大國齊楚爭鋒,甚至還經(jīng)常被周邊的小國欺負。趙武靈王發(fā)現(xiàn)胡人除了騎兵先進,作戰(zhàn)時的著裝也很方便,于是,他動了向胡人學習的心思,推行“胡服騎射”。
推行過程阻力重重。衣冠服制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風俗習慣。漢民族“貴中華而賤夷狄”,而此時向游牧民族學習,在很多人看來是自降身份。這些人的文化思維定式很難改變。面對反對的聲音——這種做法是不符合規(guī)矩和禮制的,趙武靈王堅持時移世易,要認清時勢,說服重臣和王公貴族率先垂范,穿起胡服(窄袖短裝,皮靴皮帶,頭戴羽冠),學習騎射。
革故鼎新,才有新的進步。趙國人穿上胡人的服裝以后,無形中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胡漢敵對心理,甚至共同作戰(zhàn),如《詩經(jīng)》中所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昂T射”使趙國軍事實力大漲,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騎兵史上的新紀元。趙武靈王加強了民族大融合,梁啟超稱之為“黃帝之后第一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