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在我國諸多歷史遺跡中,不乏帝王將相、名人雅士的府邸宅第。它們或以豪華氣派讓人驚嘆,或以設(shè)計精巧讓人流連。而有一處居所,它不豪華,不氣派,既小且陋,但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劉禹錫曾經(jīng)居住過的“陋室”。
文中所記的陋室,位于安徽和縣的歷下鎮(zhèn)。在城東南一隅,我們找到了被鱗次櫛比的住宅樓和商業(yè)街團團包圍的陋室公園。公園不大,堪稱“袖珍”。迎面一灣淺淺的呈月牙形的水塘,簇擁著一座小小的山包,那便是“仙山”。轉(zhuǎn)過“仙山”,一處素雅的平房靜靜地呈現(xiàn)在眼前。小院青磚門樓上的“陋室”題匾,告訴人們這里就是名滿天下的陋室了。
房舍白墻黑瓦,典雅古樸;小院綠茵遍地,含英蘊秀。院東側(cè)亭內(nèi)立有《陋室銘》碑石,室西有“龍池”,清澈見底,四季不竭。走進陋室,迎面一座劉禹錫的仿青銅塑像。主人一襲長袍,頭戴方巾,清癯消瘦,目光炯炯,仿佛正以憂國憂民的情懷注視著蒼茫大地;左臂彎曲,左手置于胸前,仿佛在向來訪者訴說做人為官的真諦。
穿過一千多年的時光隧道,重返劉禹錫當年所處的李唐王朝,我們發(fā)現(xiàn)這篇著名的銘文竟是被氣出來的。公元805年,劉禹錫因參加以反對宦官專權(quán)和藩鎮(zhèn)割據(jù)為宗旨的“永貞革新”,觸犯了當朝達官顯貴的利益,被貶官為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按當時官員的待遇標準,劉禹錫可以在衙門里住三間大房子。但和州的策知縣是個勢利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失勢,便假說衙門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劉禹錫巴不得同他分開,就搬到南門外去了。劉禹錫的住處正對著一條叫歷水的大江,整日舟來船往,非常熱鬧。此時劉禹錫雖被貶官,但改革的雄心未泯。他寫了一副對聯(lián),貼在門上以聯(lián)抒志: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消息傳到策知縣那里,策知縣十分惱火,傳命劉禹錫搬到北門去住,住房減少為一間半。而北門劉禹錫的房前正好有一條德勝河,河面波平如鏡,夾岸楊柳綻綠。劉禹錫又寫了一副對聯(lián)貼在門上: “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边@事又傳到策知縣那里,氣急敗壞的策知縣又命劉禹錫立即搬到城中一間更小的房子里住。劉禹錫來和州不到半年,竟被迫連續(xù)搬了三次家。最后一處又舊又小的房子,里邊只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不過,住房雖小,卻無損劉禹錫之心志。他憤然提筆寫下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讓大書法家柳公權(quán)書碑勒石,為這間簡陋的房子大唱贊歌。人世滄桑,勢利小人策知縣早已化作黃土,而《陋室銘》卻留傳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
孔子曾動情地夸贊他的學(xué)生顏回說: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身居陋巷,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簡陋生活,別人不能忍受,而他卻“不改其樂”。 《陋室銘》結(jié)句的“孔子云”在《論語· 子罕》中的完整文字是: “子欲居九夷?;蛟唬?‘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是啊,當年顏回居破屋陋室不覺其陋,有著同樣高潔情操的劉禹錫雖居陋室又“何陋之有”?
本期讀2版參考答案
1. ①不容小覷 ②與時俱進 ③層出不窮 ④不可或缺
2. 通過同文館學(xué)生張德彝將西文標點引入中國后,白話文運動逐漸形成以12種標點為基礎(chǔ)的使用習(xí)慣。